慈禧为什么要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

郑祎晗


这个看要从哪方面来说了,如果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溥仪和慈禧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是毫无争议的是溥仪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这个不用质疑。

如果只是从亲戚关系来说,从慈禧夫家血统来说溥仪是慈禧的侄孙子,从溥仪的母系来说,他又是慈禧的干外孙。

溥仪的爷爷就是醇贤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溥仪的父亲就是载沣,奕譞的第五子,和光绪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光绪就是溥仪的伯伯。

溥仪就是醇亲王载沣之子,其生母为载沣嫡福晋瓜尔佳幼兰,瓜尔佳幼兰是晚清重臣瓜尔佳荣禄之女,同时她还有另一个身份,那便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这层特殊的关系也是慈禧太后选择溥仪的一个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溥仪的选立实际上也是因为他出自于清朝皇帝血缘较近的醇亲王一脉。

虽然说溥仪和慈禧在血缘上没有关系,但是溥仪有两个身份,那就是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氏两重身份,这个就是慈禧选择溥仪的关键,即使光绪有儿子的话,慈禧也不会选择光绪的儿子来继位的,还是溥仪来继承皇位。

当时慈禧选择溥仪的时候,光绪还没有死,光绪皇帝也是很满意的,因为毕竟溥仪还是宗室之子,光绪帝一死,慈禧也跟着就死了,之后就是三岁的溥仪继位了。当了三年皇帝就退位了,大清也就在这个六岁的孩子手里亡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爱新觉罗·溥仪,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的孙子,光绪皇帝五弟载沣的长子。慈禧太后对于溥仪的选择还要从同治皇帝驾崩说起。

同治皇帝19岁驾崩,身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慈禧太后只能从近支皇室宗亲中选择一位,承继大统。出于能够继续“垂帘听政”的目的,慈溪太后不能按照“子承父业”的基本原则,选择比同治皇帝低一辈分的宗亲继位,那样一来自己就成了太皇太后,再进行垂帘听政,与理不通、与祖宗家法不合。慈溪太后想要继续保持自己太后的位置,就只能选择同治皇帝通辈分的宗亲继位,有鉴于和自己的亲疏远近,慈溪太后选择了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道光帝第七子奕譞的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的嫡子载湉入继咸丰皇帝为嗣,登基为帝,是为光绪皇帝。慈溪太后继续以太后之尊,垂帘听政。

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严密控制下,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毫无皇帝权力和威严可言,终其一生,也未能生育皇嗣。光绪皇帝驾崩以后,慈禧太后只能从光绪皇帝的近支宗亲,也就是奕譞的后代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当时,奕譞的前四个儿子都已经不在人世,排位第五的载沣就成了首位人选。光绪皇帝驾崩以后,慈禧太后不能再按照原先“兄终弟及”的继位原则安排皇位继承人,于是就选择了光绪皇帝的下一辈,也就是载沣的长子爱新觉罗·溥仪。另一方面,载沣性格懦弱、政治智慧和处理政事的能力在慈禧太后眼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溥仪又不到三岁,慈禧太后对今后的政事处理状态已经能够预见,那就是继续实行“垂帘听政”。奈何,在慈禧太后做好了皇位安排以后,便一命呜呼,去世了!


正说清代十二朝


清朝的咸丰帝(文宗)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权的皇帝。公元1860年,咸丰帝为逃避英、法联军的进攻,带着七大姑八大姨逃到了热河,也就是现在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的避暑山庄。次年,31岁的咸丰帝驾崩,6岁的同治帝(穆宗)即位。同治帝是个短命皇帝,19岁就翘辫子了。因同治帝无子,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立了道光帝的孙子、咸丰帝的侄子、同治帝的堂弟载淳为帝,也就是光绪帝(德宗)。没想到光绪帝比同治帝还倒霉,当了34年的傀儡皇帝,最后还被慈禧毒死了。

实际上,早在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已经和光绪帝翻脸的慈禧就打算废掉光绪帝,另立新君。但是立谁为新君,慈禧是有讲究的,有一个硬性标准——此人必须与叶赫那拉氏有血缘关系。

当年立光绪帝,就是因为光绪帝是慈禧(叶赫那拉氏)的亲外甥,光绪帝之父醇亲王奕譞娶了慈禧的妹妹,生了光绪帝。基于这一点,很多条件够格的宗室都被恋权的慈禧给刷掉了。以这条标准,溥儁(也作溥俊)被慈禧盯上了。溥儁是谁?他的父亲是端郡王载漪,祖父是道光帝第五子淳亲王奕誴。不过,由于嘉庆帝第四子绵忻无子,载漪过继给了瑞亲王绵忻。

载漪的嫡福晋是慈禧的弟弟桂祥之女,也就是说,溥儁是慈禧侄女的儿子,有了这层关系,慈禧就认为溥儁可靠。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以光绪帝无子为由,立溥儁为大阿哥,准备废掉光绪帝改立溥儁,年号定为保庆。慈禧立溥儁,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个背锅侠。

当时的清朝早已不是康乾时代的清朝了,至少那时的清朝还有个大帝国的模样。极盛时的清朝疆域广阔,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清朝的东北边界,以黑龙江(河流)以北的外兴安岭为界。清朝北部与沙俄的边界,差不多就是蒙古与俄罗斯的边界。清朝的西北部约以巴尔喀什湖与沙俄为界,唐努乌梁海(今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那时还在清朝版图内。

乾隆帝上台后,用了六十年时间,把大清帝国的家底败光了,再加上嘉庆帝、道光帝才干平庸,根本无力拉住大清帝国这辆破车冲下历史悬崖。公元1850年,道光帝刚咽气,广西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天王洪秀全从金田起兵,一路北上过湖南、湖北、安徽,以清朝两江总督驻地江宁府(江苏南京)为都。清朝的东南财赋重地沦为战场,这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

清朝内乱不止,列强自然要弱肉强食。英国先在1840年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岛,然后又在1860年与法国进犯京师,火烧圆明园。不过,割占清朝地盘最多的是沙俄,沙俄利用清朝陷入内乱以及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大发了一笔。1858年,俄罗斯强迫清朝割让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河流)以北的60多万平方公里。1860年,沙俄又占据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1864年,沙俄强迫清朝割让巴尔喀什湖东南约44万平方公里。

到了1900年前后,清廷名义上还在,实际上早就成了列强的盘中餐了,列强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沙俄的势力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奉天(辽宁)、内蒙古、外蒙古、新疆、直隶北部(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交界)、甘肃西部。德国的势力范围包括山东,日本的势力范围包括福建,英国的势力最大,包括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有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苏、上海、河南、江西、浙江。法国的势力范围包括广东、云南,不过英国在这两省也有很强的势力,广西则是法国和清廷互相争夺的区域。清廷直接控制的不过直隶、山西、陕西大部、甘肃大部、青海和西藏。

清朝烂成这样,刚愎自用、愚昧无能的慈禧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慈禧贪婪无能导致甲午战争惨败,把光绪帝抬出来给自己善后。光绪帝维新变法是激进了点,看到光绪帝不听话,大权在握的慈禧自然不敢把这颗定时炸弹留在身边,急着要立保庆帝。只是让慈禧意外的是,列强坚决反对废黜光绪帝,慈禧怕洋人,最终还是继续让光绪帝当空壳子皇帝,保庆皇帝美梦破灭,花天酒地,最后潦倒而死。

慈禧不会让光绪帝死在自己后面,这就面临一个问题,谁来当新帝给自己背锅。当然,新皇帝还是要符合那个标准——与叶赫那拉氏关系较近,慈禧又盯上了醇亲王府。此时的醇亲王载沣是老醇王奕譞的次子,长子就是光绪帝,但和光绪帝不同母。换句话说,载沣是慈禧名义上的外甥,与叶赫那拉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也不远。只是载字辈已连立同治帝和光绪帝,不能再立载字辈了,只能立和叶赫那拉氏关系较近的溥字辈,所以新君只能从载沣的儿子里找。

载沣的长子是溥仪当时只有3岁,但已是慈禧没有选择的选择。1909年,3岁的溥仪在一片凄凉中继位。有一件野史轶闻,说溥仪登基时哭闹不止,摄政王载沣只好安抚儿子说:“快完了!快完了!”当时就有人说:“大清朝真的快完了!”果不其然,1911年,武昌一声炮响,帝制终结,大清朝成为历史烟尘。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先梳理一下清末几位皇帝的关系吧,清朝第八位皇帝道光于1850年去世,传位于第四子咸丰皇帝奕詝(zhu),第六子为恭亲王奕訢,第七子为醇亲王奕譞。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皇后为晚清实际掌权人慈禧,1861年31岁的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以及恭亲王,醇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消灭了八位顾命大臣,其子载淳继位后,慈禧改元同治,意为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意,从此开启了慈禧太后长达五十年把持朝政的局面,同治十三年,19岁的载淳皇帝驾崩,由于同治皇帝没有子嗣,失去儿子的慈禧太后只能从咸丰皇帝的侄子里挑选一个,为了自己继续把持朝政,慈禧亲点醇亲王奕譞次子四岁的载湉即位,是为光绪皇帝,除了考虑到载湉年幼,便于控制,还有就是载湉生母为慈禧太后亲妹妹,血缘关系比较近,事实也如此,光绪皇帝一生都活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后经过戊戌变法的动荡,被慈禧太后幽禁于中南海瀛台,从此光绪皇帝彻底失去了权力,直到去世。至于光绪皇帝死后,慈禧要立溥仪为皇帝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光绪皇帝没有子嗣,只能从侄子里挑选,溥仪年幼,立为皇帝便于自己控制,好继续垂帘听政。

二:溥仪生母为慈禧心腹重臣荣禄的女儿瓜尔佳兰氏,慈禧非常喜欢,从小被收养在宫中,后嫁于载沣,和自己比较亲近。

三:溥仪生父载沣优柔寡断、懦弱无能,对自己没有威胁。

不管怎样,晚清三位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大权旁落,此时的清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风雨飘摇,回天无力了。








博古论今00


这个有那么一部分是受当时的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大一部分则是为了服众。

你想啊,光绪崩了,慈禧不能完全不念旧情,毕竟这事确实也关乎着祖国的千秋大业,我们都知道溥仪是光绪弟弟的孩子,慈禧选择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就是为了能服众。

那后来,溥仪为什么又退位了呢?当时的清廷可以说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宣统二年,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最后是以失败告终,后来革命党的汪精卫等人又筹划着要暗杀载丰,最后也没有成功,于是就背负入狱。溥仪的皇帝之位本就是一个虚位,“被”退位其实也是迟早的事,毕竟根本就没什么实权。

那时南北战争爆发,华南的许多省份都宣布脱离清朝挂下袁世凯便胁迫溥仪退位,开出了许多极具诱惑的条件,最后通过南北合议,达成了对待清廷的一致条款。溥仪的一生算是比较悲惨的,他拥有所谓的江山,但却没有掌控的权利,只是一个空壳而已,此时他手下的人也跟自己的命运一样不受控制,可以说是潦倒一生,但绝对不是穷困。

说那么多再回归到问题本身,慈禧才是清末年间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一生也是饱受争议的一生,至少在现在看来是这样的。慈禧的手下不知道有多少的冤魂,她的“天下”不知道有多少苍生在怒视着她,作为那个时代一个强权的女性,慈禧虽然一个人撑着风雨飘摇的晚清走过了风风雨雨,但她短浅的目光和她的委曲求全最终还是把中国送上了一条不归路,中国近代的落后归根结底就是慈禧造成的。

慈禧统治的时期总共经历了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和宣统,这三个皇帝能上位都是慈禧决定的。同治是慈禧的儿子,幼年就顺利登基;同治死后并没有孩子,慈禧就是在这个时候正式掌权的,她又选择了还没成年的光绪登基,当然,光绪登基也只是虚位而已,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直接把光绪囚禁起来了,最后连光绪的死都变成一团历史疑云;第三个才是我们现在要说的溥仪,慈禧选择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是为了让她自己能当上太皇太后,但可笑的是,她还没有熬到溥仪登基就已经驾鹤西去了。

总结:从三个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就是慈禧选皇帝只考虑年龄,只要能垂帘听政就可以,说不好听就是自私自利,也正是因为她的自私让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进程中饱受屈辱,毫不客气地说,慈禧是中国史上一个大罪人。


林佳佳


大部分的回答都站在了批判的角度来说:老太太为了掌控朝政,为了一己私欲。

当然,这可以作为核心因素。

可是慈禧老太太可不是只为了专权这么简单,她可是一位实打实的政治家,在内忧外患的清末,她能周旋在各大势力之间,还能保持自己的威严,可想而知她的权术用的有多炉火纯青,立三岁的溥仪也是个权术平衡的结果。


(1)符合祖制

按照慈禧一贯做事的风格,首先她不会违背祖制,不管是兄终弟及还是父子相承,只要是符合祖制,后续的掌控都好说。

清朝晚期由于皇族后裔的大规模减少,所以清末一直讲究仁宣二脉,就是嘉庆和咸丰两个皇帝的后代,从名字上就有特点,什么载沣啊,溥仪啊,溥杰啊。

如果你不是载字辈或者溥字辈,那么你就离皇位远了。

如果说血缘上符合皇位的继承人,还需要几个条件。

第一个,如果已经袭承爵位,那就不再考虑,除非万不得已。(溥仪没有)

第二,如果你是家里独子,就往后排吧。(溥仪还有个弟弟)

第三,还要看家庭婚姻方面,毕竟不能乱辈分瞎过继啊。(溥仪是慈禧养女的儿子,这表明慈禧在挑选同叶赫那拉氏有关系的人做皇帝。)

再说,溥仪的父亲是光绪的兄弟,这样溥仪就是光绪的侄子,这也符合制度,当时光绪还没死,对此也深表满意。


(2)看似一箭双雕:不选老子,选儿子。

溥仪被立的时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载沣已经25岁,成熟男人没有被选中,这是老太太的一己私欲外,没有话说。小孩子易掌控,同时也堵住了载沣的嘴,反正都是自己儿子做皇帝,跟自己当皇帝再传位于儿子,没有什么区别,只要皇位的根儿是留在自家的。

这是第一权衡,也就是老太太为自己想的。


(3)又似一箭三雕:权衡朝党

选择溥仪继承皇位,首先可以堵住朝臣和王公们的嘴。


光绪皇帝去世,按照老规矩应该是皇子继位。可是光绪面临着和同治皇帝一样的老问题,光绪皇帝也是一个儿子也没有,这就麻烦了。按照清朝的规矩,皇位需要在近支血脉中挑选。溥仪是光绪皇帝弟弟的儿子,也就是光绪的亲侄子。从血缘上来说,溥仪是最合适继承皇位的。而且选择溥仪继位,可以让那群帝党无话可说。康有为逃亡海外以后,一直嗷嗷叫要营救光绪皇帝。

如果是其他的人继位,帝党成员肯定会惹是生非。但选择光绪的侄子,帝党们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与此同时,慈禧还让溥仪的父亲载沣出任摄政王。

这样一来,权力在表面上回到了皇帝的手里,就连那群王公们也无话可说。


(4)真实是三角权术最稳

虽然慈禧对载沣比较放心,但她仍不放心,为此她还留了一手。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选择溥仪继位之后,隆裕皇后晋升为隆裕太后。从表面上看,隆裕太后没有垂帘听政,但是在大事上,载沣还是必须找隆裕太后商量。

隆裕性格孱弱,对载沣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她贵为太后,要得到大臣和载沣的尊重,除了照顾好溥仪,保持国母形象,也不能像老太太一样翻云覆雨。但是于情于理,也起到了限制载沣专权的作用。

就这样,慈禧打造了一个三分天下的力量平衡。


三步一叩首


清末之事,实在不忍提及,给我们的留下的耻辱太多了。

慈禧这个人,有两大“能事”,她一生并未被封后,却有着超越皇后的地位和权势:她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称帝,却把数个皇帝轻松玩弄于股掌之间。

慈禧临死前立了年仅三岁的溥仪(宣统皇帝)这样一个孩子做皇帝,难道是因为清朝没人了吗?《国闻备乘》中有过记载,创造汉阳兵工厂的老臣张之洞曾给她建议:“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张之洞的意思很明确了,你立载沣吧(就是溥仪的爹),载沣当年才26岁,正当壮年,这样对国家社稷才最有利。

我们现在看来,张之洞确实说的没毛病

,同治皇帝6岁即位,光绪皇帝4岁即位,两人都是“低龄生”啊,你现在又整个三岁的玩呢?这个国家已经风雨飘摇了,再整个孩子当皇帝,还怎么稳住江山社稷?

然而慈禧还是力排众议,坚持立三岁的溥仪,为什么呢?因为她已经习惯了独断专行,她的权利欲太强了,而且垂帘听政的日子确实很美好,不是皇帝胜似皇帝,三岁的孩子也太好控制。她都垂帘听政将近半个世纪了,控制了两位清朝皇帝,在这个位子上已经坐上瘾了!这是其一。

其二呢,最合适的人选光绪的兄弟——载沣,他不好控制,万一再像光绪那样不听话,撺掇下边闹个什么“变法”,再变了“老佛爷“的天,得不偿失,都没地后悔去。

所以站在慈禧角度,想要继续垂帘听政,必须立一个任由她随意摆布的弱势傀儡皇帝,以前的是同治,光绪,现在终于轮到了他——三岁的宣统溥仪。


清末,中国遭受了外敌无尽的羞辱,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吧,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加油!


誉隆路


清朝的皇储制度主要有三种,大概分布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清朝入关前,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举,也就是所谓的诸王贝勒旗主选举制度,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选举制度,却符合清初的形式,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以及世祖章皇帝福临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方式上位。第二种是秘密建储制,自雍正皇帝开始,把立嗣的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等皇帝驾崩后,取出,宣布新皇帝继位。这样就避免了康熙朝晚年皇子争夺皇位的悲剧。

以上两种制度中,会考虑该继承人的出身以及序齿。尤其是第二种秘密建储制,乾隆的前两次立储都优先考虑了嫡生子。而道光以及咸丰都算某种意义上的嫡长子。第三种则是,清朝后期,由慈禧太后一言定之的不成制度的制度。比如己亥建储所册立的大阿哥溥儁。关于溥仪的问题,大家都说了很多。笔者不妨从大阿哥被册立的理由中尝试分析慈禧的心路历程。

首先,宗系不远也不近,比较容易控制。

大阿哥的父亲乃是,道光帝旻宁之孙,惇亲王奕誴之子,但是却过继给瑞敏郡王奕志(嘉庆帝四子瑞亲王绵忻子)为嗣,因此如果没有慈禧的帮扶,载漪一系应该会远离皇位。这就会造成大阿哥继位以后,瑞王一系对慈禧太后感恩戴德。同理,醇亲王一系不同于恭亲王曾经深得道光宠爱,如果不是慈禧太后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那么醇王系也很难继位。

第二,血缘或者宗法关系上比较近。大阿哥是端郡王载漪儿子,母亲为慈禧的弟弟桂祥之女。这点同光绪类似,而在光绪过继给咸丰以后,光绪的母亲则变成了溥仪名义上的奶奶,这样,慈禧太后作为溥仪的“亲姨奶”控制起来比较方便。

第三,大阿哥年幼无知,其父庸碌不堪。有学者评价载漪:少不读书,刚愎自用。愚而不学,骄盈特甚。

大阿哥则是一个“人情上的事他一点儿不通。在宫里,一不如意,就会对着天长嚎,谁哄也不听”的主。

所以,这样的一对父子,利于慈禧掌权。

而溥仪继位时只不过一个幼儿,自然无法阻碍慈禧。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性格懦弱,自然让慈禧放心。

第四,溥仪的母亲是福晋瓜尔佳氏,闺名“幼兰”,是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荣禄之女。有了这一层的关系,溥仪被选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LUCKYWATER爱历史


背景:戊戌变法使得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

1、初意欲溥儁

此后慈禧其实一直想立她弟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的儿子爱新觉罗·溥儁为储君而废黜光绪,以此将权力永远掌控在叶赫氏手中,但是此举遭到了满朝文武及外国使臣的举家反对,没办法啊大家都反对,此时年老多衰时日不久,她也只能作罢。

2、后便宜溥仪

其实此时溥仪的弟弟载沣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奈何慈禧认为如果载沣为帝,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则无法像她一样优秀的把持朝政,那么选谁呢,三岁的溥仪落入了年老色衰的慈禧眼中,溥仪—自己喜爱的大臣荣禄外孙也是载沣之子,以此不仅名正言顺而且以隆裕垂帘听政,同时由载沣入摄政王也可平衡二者,叶赫氏亦可永葆万世太平无忧。

谋之拙见,寥寥数语,欢迎讨论。




查理99


溥仪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其祖父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亲妹妹,其生母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溥仪既是慈禧的侄孙子,又是慈禧的干外孙。

溥仪继位时年仅3岁,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溥仪能当上皇帝完全拜慈禧所赐,慈禧之所以把溥仪推上皇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慈禧本身的政治目的考虑:

这点可以从溥仪前面的两位皇帝可以看出来。无论同治还是光绪都是幼年上位。在位期间实际掌权人都为慈禧。选择溥仪也正是看中这一点。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慈禧还没有熬到溥仪上位,就驾鹤西去了。

二、光绪无后:

慈禧是光绪的后妈,光绪亲政之后,听信了康有为等人画的大饼,盲目对当时国情复杂的中国进行改革,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光绪有一个爱妃叫珍妃,据说珍妃还为光绪怀过孩子,但是慈禧和珍妃的关系并不好,孩子被慈禧让人给流了,珍妃也被慈禧所害。光绪没有孩子,即便有,慈禧也不会同意光绪的孩子当皇帝。

三、溥仪自身优势所在:

当时溥仪尚在襁褓之中,符合慈禧喜欢选择幼帝的习惯。溥仪的身世和光绪之间没有什么太大联系。溥仪和慈禧有血缘关系,溥仪既是慈禧的侄孙子,又是慈禧的干外孙。

对于自己政权的延续将使一个很好的巩固。清朝晚期由于皇族后裔的大规模减少,清末一直讲究仁宣二脉。即使血缘上符合皇位的继承人,还需要几个条件。第一个,没有袭承爵位,第二,家里并非独子。第三,家庭婚姻方面,辈分合适。这三点,溥仪都符合。

大山侃史

慈禧选择溥仪作为皇帝,终极目的还是为其政治利益服务,说到底就是自私,正是因为这份自私导致了大清国的快速灭亡。也让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历史进程中,饱受凌虐,开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历史,说其为历史罪人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