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道德綁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真就那麼重要嗎?

拾壹椏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主要的是封建思想和現實的結合得出的結論,在過去幾千年的文化中,宣傳的是迷信觀念,封建思想,無後就說明你前世沒有積下陰德,做了很多壞事,為人不夠善良,導致今生遭到報應,遭受磨難,斷子絕孫,老來無靠,死後也無人祭拜,先人也斷了香火,沒有後人祭掃墳墓,沒有祭品,在陰生活困難,再就是現實生活中,過去生活沒有保障,無有子女,老來就無依無靠,父輩年齡都大了,無法勞動,生活就難以維持,病了無人照顧,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無後當然非常重要。


道法自然ID


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要看“無後”的真正意思,還得看下一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句說,舜沒有告訴父母,不經過父母同意就娶妻,就是沒盡到子女後輩的責任。這就是“無後”的真正意思。而不是什麼,生不出孩子,沒有後代。

民國時候,中國就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當時的一些女子,為了追求更高的學術境界,不願意生孩子,從而被婆家厭棄。丈夫為了給自己家延續香火,只能寫下休書,另娶她人。並說出那一句很經典的話然而這種事,到了是八十年代,甚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這種以“無後為大”做藉口離婚的人。

一些農村父母在自己兒子成材後,看不上兒子的糟糠之妻,如果沒生下兒子,更是罪加一等!不斷慫恿兒子離婚再娶。這樣的家庭情況十有八九是一種愚孝。

但是,我要說的是,你家裡有礦,有皇位要繼承,想要兒子,就不要再用古人的話來做藉口了!“無後”並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不要再斷章取義了!

生小孩的意義在於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像從一粒種子到生根發芽,慢慢長大,感受到那生命如此有力,強大!

世界的美好在於它的豐富。有人奮不顧身投入到熱氣騰騰的生活,就有人冷眼旁觀說“人間不值得”。

生活就是被生下來,你自己選擇活下去!所以自己想怎樣?


琲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我個人認為不是話不對,而是解釋不對!

“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美好品德,其中包括:尊敬父母、贍養老人等我們熟知的社會道德準則。其中有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眾說風雲也並沒有某一方被說服。

<strong>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邊的話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但是誰知道後邊的內容呢?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由原文得知,後邊說的是: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了妻子,這樣是不對的,可是為什麼叫“無後”呢?娶了妻子又沒說不生孩子,怎麼叫無後呢?

其實我覺得應該這麼理解:舜沒有得到父母的准許就娶了妻子,是不孝順的,我們應該告訴父母之後再娶妻。

你覺得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有兩種解釋

解釋一、“無後”不能解釋為沒有孩子,而應該解釋為是:沒有盡後代的責任!

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對的,首先根據上下文我們理解來看,孟子所說並不是有沒有孩子,而是在說我們不能當父母不存在一樣,娶妻了都不告訴他們,這樣沒有盡到“孝”。從而將“無後”解釋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很合理!

《孟子離婁下》所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所講是什麼意思呢:不孝順有五個方面:第一,懶惰不工作,不贍養父母;第二,賭博酗酒,不贍養父母;第三,吝惜錢財,只顧妻子不顧父母;第四,貪財好色,使父母蒙羞;第五,逞強鬥狠,連累父母。不孝有五,卻沒有一條說到了不生孩子!

解釋二、“無後”就是沒有後代。

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認為孟子的話意就是如此。但根據上文所述,這顯然有點說不通,根據上下原文來說有“曲解”。根據孟子之後所說也有問題!個人認為,這句話斷章取義了。

最後,我之所以說這句話沒有問題,但是理解有問題的原因如上。孟子所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中“無後”實則為不盡孝道,並不是字面意思。



<strong>


聞香書坊


這不是道德綁架,說的是對的,真的很重要。我們活著為什麼,我們努力為什麼?年輕時你認為活著就為自己的自由,努力就為了自己吃好穿好玩好,可是人過中年,你會發現如果沒有後人,你的努力屁意思沒有,你不知道為了誰而努力,每天都在茫然中,就像無根浮萍。人是分階段成熟的,青年,中年,老年成熟標準不一樣,青年蔑視一切,中年慎重一切,老年反悔一切。青年時,什麼後人真是封建。中年時該考慮一下有沒有後人。老年時真他媽後悔連個後人沒有。有沒有後人不是孝順的問題,是你自己對今後生活有沒有盼頭的問題。芸芸眾生,能成龍鳳者少數,大多數只普通人,普通人就要有普通人活法。普通人就要結婚生子,繁衍後代。很無奈的現實。你可以現在否定這條,那是你還年輕不成熟的想法,或者違心的回答,沒有真正面對自己的內心。


孟墉


古人的道德綁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真就那麼重要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上面寫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句話不能分開單獨理解,要結合後面的一起來看。

整句話的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其中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是最大的不孝。舜在娶妻時沒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沒有盡到自己做兒子的責任,這就是“無後”了。

後世腐儒們在研究先賢書籍時,根據自己的理解斷章取義,擅自更改為“不孝有三,沒有娶妻生子就是最大的不孝”。甚至這句話成了逼迫媳婦生兒子的經典名言。

無後真就那麼重要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釀成的悲劇有很多,其實究根到底,不過是男權封建思想作祟,男人用這句話來推脫自己的渣男本質。

從民國時期開始,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制。當時的一些女子,為了追求更高的學術境界,不願意生孩子,從而被婆家厭棄。丈夫為了給自己家延續香火,只能寫下休書,另娶她人。並說出那一句很經典的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甚至到近些年,人們思想普遍提升了很多,但是在農村或是偏遠山區,仍然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來道德綁架媳婦必須生兒子。而兒子成為了在婆家地位的保證。有很多的女人,為了生兒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更有甚者,在沒錢沒勢的時候,糟糠之妻陪著共度難關。當有了一定的金錢資本時,用此句話作為拋棄糟糠之妻,外面出軌的藉口。

子孫後代對於古時候來說,多子意味著多福,古代生產力低下,多子意味著家庭多一分勞動力。而且古代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很低,只要吃飽穿暖即可。“養兒防老”是個永遠的概念。

現在科技很發達,而且保險體制很健全,現代人本來壓力就很大,撫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又很高,量力而行吧。

綜上所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的不是沒有生子就是不孝的意思。以此句話來看一個人的是否孝順,也是愚孝的表現。


非煙慧語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為什麼說是古人的道德綁架呢?首先這並不是道德綁架,先理解何為孝,並不是你給父母多少錢,多麼貴的房子,多麼大牌的衣服就是孝,也許這些都是對於做子女的來說。但是我們不能忘了,孝,後面還有一個字 順字;

把孝字拆開來說老和子的演變,後面順就是要小的順著老的(孝);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當然,對此也有不同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後”應該譯為“盡後代的責任”
1. 原文中的“為無後也”不能翻譯成“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理由一,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這裡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裡的“三不孝”其實應當參照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情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三綱五常中的“父子綱”源自周禮中“親親父為首”,經過先秦孔子時期,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孟子尤為強調要遵守父子綱常,要注重敬重長輩。
觀點二認為“後”應該譯為“後代、後繼者”

《孟子》全書都沒有把“無”作為“不盡……之責”來解釋,比如孟子說墨家“楊氏為我, 是無君也。墨氏兼愛, 是無父也。(《孟子·滕文公下》)”其中的“無”就必須做“沒有”來解釋,否則按照“無後”來套用就會翻譯成“楊朱為我的觀念,是不盡君主的責任。墨子兼愛的觀念,是不盡父親的責任。”這種解釋是很可笑的。
另外“無後”一詞在《孟子》中也有再次出現:“仲尼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難道這裡孔子是在感嘆“第一個用陶俑殉葬的人,他不盡後輩的責任嗎?”很明顯不是。“無”就是“沒有”,“後”則是“繼承人”的意思,孔子實際上的意思是“第一個用陶俑殉葬的人,難道沒有繼承人了嗎?”是在說做壞事的人難道不怕禍及子孫。所以所謂的把“無後”解釋為“不盡後輩的責任”,純屬用現代觀點來套在古漢語上,反而是一種曲解。實際上,“無後”就是字面理解的“沒有後代、沒有後繼者”的意思。
另外如果把“君子以為猶告也”翻譯成“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猶”字是沒有“做……比較好”的義項的。“猶”這裡應該理解為“猶如”的意思,也就是說應該是“君子認為他實際上和稟告了一樣”。那麼前文就應該是一個舜雖然沒有稟告父母但是又有一個情有可原的情形才對。則只能解釋為先娶後告是擔心觸犯“無後”這個不孝行。因為舜避免了“無後”,所以不稟告父母雖然也是不對的,但是是可以被君子們原諒的。

國學趣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這後面還有一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意思是:舜不告訴爹媽自己就結婚了,是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

“無”的意思是:“沒有盡到……的責任”。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這叫無後。

無後不是指沒有後代。 另外,曲解“無後”意思的其實是漢人趙岐。

他在《十三經注疏》闡述了他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是他把“無後為大”理解成不娶妻生子、斷絕香火,孟子只是背鍋了。

況且,“三” 在古代漢語中多數用來表示“多”的意思,而不是真的表示數詞“三”。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釋義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


明月十四樓


原文出處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1] 對於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 一)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註疏學通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註》皆持該觀點。 二)近現代有人根據上下文,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直被認為封建思想的桎梏,進而有人說儒家滅人性,孟子沒人情。云云。

因為他們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歲月789


絕對重要。

我覺得無所謂,可對父一輩來說,他們覺得此事大於天,必須家族有後人,還必須是男孩。

不是說家裡有鉅額資產需要繼承,也不是說有什麼才華技術需要傳承,必須看到後輩有人,有能人,才會感覺死而無憾,可以瞑目。

如果連個兒子孫子都沒有,他們會很傷感,死的時候,連個打幡的人都沒有,太淒涼。

你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不能理解,這就是他們刻在骨子裡的觀念,但需要我們尊重。

當然現在老人,有很多不乏看得通透的,不糾結這些事,但是你跟他們細聊下,他們也會告訴你,沒有兒子,沒有孫子,也沒關係,我還喜歡女兒,孫女呢,可是如果有,那最好了。

這是文化的基因,等我們這代人完全成為社會主流的時候,也許會好一些吧,畢竟養兒防老等觀念很淡薄了。我們知道,養兒不能防老,成了家指望不上,還得靠老伴。





李龘Lida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文出處是《孟子》,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尤告也。”

結合孟子的思想和文中整體意思,“無後”應是解釋為“無後代的行為”。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父母的情況下就娶了媳婦,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君子應該事先通知父母。這也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本的解義。

對於“無後”還持有另外一種解釋,也就是我們現代大多數人理解的無子女後代。

對於兩種的解義,個人認為都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

在第二種解釋裡,香火的延續,自古以來都是家族看重的,只是在現代環境裡,包容性使各種思想的覺醒,而使丁克族、不婚族都能被理解、接受。

如果把“無後”理解為無後代的話,我認為“無後”重不重要,有沒有很重要,在於每個人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