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做买卖的为什么都是外地人?尤其是临县人特别多!本地人反而很少见?

三晋哥


‘吕梁临县是山西人口大县,有60多万人。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这就逼得不少人背井离乡出来打工,太原就有20多万临县人。他们能吃苦耐劳,无论什么苦,什么活都能干,久而久之,不少人在太原扎下了根。我认识一个叫老王的临县人,全家七口人全在太原,开了一家超市,起早贪黑,生意打理的还不错,与周围邻里相处融洽,做买卖也讲诚信,从来不坑别人。我问老王,生意还好吗?老王说马马虎虎,刚能糊住口。还回临县吗?老王回答,儿女们不回去了,将来就是太原人,我和老伴干不动了还要回去,家里还有房子和地呀!

我们太原除了临县人,还有平遥.文水及河南,东北人,他们都对为太原的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感谢,包容他们。和他们一道使太原更加美好。


二牛144548898


其实这两年临县还有山西其他地市的人多,主要是外省这几年发展好山西又不行,以前常见的河南人 四川人 河北山东的外省人都不来山西打工了。所以感觉太原各行业的外地人都是山西省内的 特别是吕梁那边离周围省的省会都远就主要来太原了,像运城去西安阳泉去石家庄 晋北去北京,晋东南去郑州,所以太原就感觉吕梁人多。


阅太原


穷是真的,他们那里没什么资源,只能种土豆,玉米,之类的作物能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没钱。他们进城了。零五年我打的开车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是双包台。父母为子女买了一台黄面的,让它们去挣点钱,什么事不要一概而论。他们很团结,要是有事他们会马上到一块,在现在来说那叫人气。嗨不说了。


经典4296


山西平遥 临县两地巧舌如簧,相对平遥家单凭心机和努力还取得了一些成就和尊重,如卖猪肉的、烟酒批发的 、开出租的等。而临县家则是另一番"奋斗"史了:开出租绕道,小吃摊丸子汤加个"元"字不知啥意思了,小卖部质量难保证,还三毛五毛的悄悄加价,小旅馆脏乱不说,其它直接犯灬不想说了。


用户7365415341646


本地人都跑光了留下老弱病残孕以及代小孩的了。第一种——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几乎没有分回太原的。几十年积累起来多少人啊!

第二种,下岗职工,从80年代南下开始直到2002年除了家里拖累走不了的,起码三四十万多人是有的。

第三种,百万资产以上的人移民省外,国外也是不少,像李彦宏哏山西就没什么关系,不在山西住了。

第四种,劳务派遣输出,笔者的一个发小出国务工至今未归,那也不是太原人了吧。西山前一段时间组织人去杭州等地务工。

第五种,生态移民,像海南,广西,好多太原人去买房定居,或者是候鸟。

第六种,投亲靠友走了。在发达地区一个起了三,带走七大姑八大姨,各种兄弟姐妹共谋出路。

第七种,流动单位的以及搬走的厂矿,因为有干的,所以不会回来,顶多回来看看亲人。

第八种人,常年漂泊在外的,例如,北漂,深漂,沪漂,拿到户口的也不少。

第九种人,外头有靠工作调动走了。

第十种人,人户分离,户口还在太原人却常年在外,甚至有些还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外活的很好老了回来养老。

也就是说纯粹的太原祖宗十八代没挪过窝的本地人非常少。而且自从建国以来太原重要工业基地建设,军工建设调来和招聘来大量的人员以东北人,河南人,五台人,大同人,为最多。当然还有祖国各地的人们,五湖四海一家人。太原人口也从二十几万增加到80年代的百万人口。

。。改革开放以后人员流动增加,太原迎来了第二次人口大换血,到2000年左右,本地市属企业,国营商店大量倒闭,几十万人失去工作,工人们竟然几个月没有生活费,许多人远走他乡,居然被公知们称为南下创业,让大中型企业少了竞争轻松前行,太原市也甩了包袱迎来房地产业的蓬勃扩张。与此同时,服装城引来浙商群体,装饰城引来老广,歌城引来川妹子,迅速成为新的买房主力军。纵观这二十几年,商业大发展,遍地是买卖,由此带来了上百万的外地人,其中很多成为新太原人。

2000年以后,以临县籍为主的西八县人大量来到太原。这要和以前的8,90年代的临县人区别开来,以前的临县人大多是投亲靠友,投奔在厂矿,各个单位里上班的,父母,亲戚,老乡,一个带一个,一般是做木工的多。后来打饼子的烙烙饼的大多是临县的,再后来干啥的也有了临县家的身影,特别是跑出租的。

。。。关于题主说的做买卖的都是外地人,不完全对。其实大家几十年前都是外地人,除了前面提到的各个时期集中来的以外每年也有不少外地人落户在太原,近十年买房落户的很多。

他们在太原有许多类型的干的,不一定非得做买卖。当官的就是外地的多。卖菜的大多是山东的河南的,卖凉粉的,卖豆制品大多是浑源的卖衣服的大多是南方人,……。

。。。本地人做买卖的也很多,起码占了三分之一,考不上大学的,进不去工厂的,家里没有地的也包括不种地的,当不了兵的,就选择做买卖创业。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以及上父母亲戚都说老家话,说太原话的人越来越少,给人的感觉就是外地人很多,其实不是这样的。例如,十三冶东北人多,他们来太原几十年了甚至四五代人了,但是东北话一直不改,孩子们也是说东北话。在迎新街,重机,247等大环境下,太原普通话就是脱胎于东北话。

。。。只能这样说,有太原户口的都是本地人。流动人口都是外地人。“老家”这个词最能说明问题,最有意思的是以前还有老家阳曲县的说法,殊不知原来的阳曲县政府就在太原市里。

。。。太原做“大”买卖的很多,例如美特好,金虎,双合成,六味斋,……不管他们老家是哪里的最起码他们这一代就是太原本地人。。

。。。做“小”买卖的,例如开彩票店的,卖烟酒的,卖酱油醋的,周边有地的村民卖的菜大部分是本地的。

。。。太原的商业几起几落,其实是因为政府整治,房地产挤压,电商冲击,跟什么不能吃苦关系不大。

。。穷的钉钉铛铛,饿的前心贴后心不吃苦?是不可能的。除非人家能活了,还活的很滋润。


穿了马甲的春


首先评价一个人一个地方,不能以偏概全。临县人的名声确实不好,大部分人不会空穴来风,子虚乌有的事情不会编出一遍又一遍。首先说临县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规中矩,有好有坏。吕梁地区对临县人的评价,远离即可。整个山西对临县人的评价大部分坑蒙拐骗,一少部分安分守己。实际上临县人一直在改变,他们吃苦耐劳,他们慢慢适应这个大环境,以前的部分恶习也是生活所迫,如果临县那一部分人还是不改变,那么抹黑的不仅仅是那一部分,而是全部。现在临县人十个里面有六七个都很不错,他们在努力改变大家对临县人的印象。


暴走-宝宝


笨蛋,临县的口碑差极了。曾经有酒店内部文件:不得录用的意思,不是都跑太原了,是周边各地都跑,烟酒、小饭店、小旅馆、装修(油工瓦工极多)起步,然后慢慢做大。不讲信用、胡搅蛮缠各种体现。本地人去哪了?去更大的城市了,不是太原不做,而是去了一线城市了


义天98755198


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这是太原人的特点。开放初期吃苦耐老劳的南方人钉鞋,挑担馄饨,卖茶叶……人家富了回家了,那时的临县人吃着救济猫在墙根晒太阳,蹲在树下歇凉凉。现在临县人觉悟了,勤快了杀入太原,干太原人懒于干的营生,挣太原人的钱。太原人挣钱不多,干小事的人也不多,劣根性积重不返不能说不是悲剧。有一流行语,太原成为临县的小镇了。


用户6526194027935


哪里都有好人坏人,说实话我对临县人也不感冒,扎堆聚集坏毛病容易被放大,比如说在服装城,满街都是临县人,对这个地方印象不好,自然都归罪在临县人头上,但是临县人不怕吃苦的精神值得赞扬,太原大街小巷很多脏活累活都是临县人在做,可以说,临县人支撑起我们这个城市很多行业,缺了不可


树洞深处743


都要是本地人,就太原?连个5线城市都不够格,不要盲目排外,太原本地人也有讨吃货了...每个地方都有好人有坏人,只是比例多少而已,不要一棍子全打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