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清和民,王京,蜃氣

清和民

古代志怪故事——清和民,王京,蜃氣

  清和民某甲,深夜從城裡返家。騎一頭驢獨行於郊野,誤入墳地。忽聽有人在背後喊他名字,某甲急忙趕驢頭也不回。那個人追喊急迫,轉眼間也騎到驢背上,兩手環抱住某甲的腰,手如冰一樣冷,而且牢固不能擺脫。某甲本就很有膽量,假作不知,而暗裡解下褲腰帶,驀然出其不意地把背後的人反綁上,並系在自己胸前,那個人很窘迫,絜絮叨叨不停地請求放開他。某甲好像沒聽見,急馳而返,到家門大呼:“捉住一個鬼了。”家人點起火把出來接應,某甲下鞍解綁,所背的鬼卻變成了一片小棺材板,看不到人影了。

【原文】

清河民

  清和民某甲,夜還自城。跨一驢,獨行郊野,誤入墦間,乖迂殊甚。忽有人在後呼其名,甲策蹇不顧。其人追呼甚急,指顧間亦在驢背,以兩手環抱甲腰。手如冰,且牢不可脫。甲故有膽,陽作不知,而陰解腰纏。驀然出不意,反縛之,並系己胸。其人窘迫,絮絮求釋不絕。甲置若罔聞,急馳而返。至門大呼“捉得一鬼來矣!”家人燃火出應,甲已棄鞍解縛,所縛化朽槥一片,不復有人矣。


王京

  王京是陝西宜君縣的炮手,武官參戎出署時,按照慣例在轅門放三聲炮。王京按順序點燃,兩炮都轟然鳴響,另一炮卻老半天不響。參戎出去快要回來了。王京害怕受責,就在炮口前踮起腳跟,想窺探一下原因。炮卻忽然一聲震響,王京昏厥倒地。

古代志怪故事——清和民,王京,蜃氣

同事把他揹回家。他的皮膚被炸得如墨般黑,雙眼卻炯炯有神。纓帽飛到十五里外,被三道墩塘營兵撿到,竟然完好無損。王京半年後才康復,但面色如豬肝,佈滿數百個靛青的瘢點,大如蓮子。即使妻子也認不出他,更別說親戚朋友了。王京從此七情皆無,不說不笑,也不能行立,只能坐臥。每見有人來探望,有時獨居一室,就舉手朝天,張口作炮聲:“轟!”

蘭巖氏說:“七情俱失,形如木雞,王京可謂是悟道了。”【看來,蘭巖先生對修道者有成見啊。】

王京

  王京者,宜君炮手。參戎出署,例放三炮於轅門。次第燃之,其二皆匉訇而鳴矣,其一久之久之不鳴也。參戎出且歸矣,京懼責,跂足於炮口,試窺之。炮忽大震,京昏絕仆地。同事負之歸家,皮膚如墨,而兩目獨炯炯。纓帽直飛去十五里外,三道墩塘汛兵得之,竟完好不殷。半年後始愈,面色如豬肝,滿布斑點如靛青者數百餘,大似蓮子。雖妻子亦不復識,無論親故。七情俱昧,不言不笑,亦不行立,但能坐臥。每見人來探,或獨居一室,輒舉手向天,張口作炮聲雲:“轟!”

  蘭巖曰:

  七情俱昧,形如木雞,王京可謂悟道矣。


蜃氣

  山西平遙一個陶姓商人販貨到新疆巴里坤,經過青海湖。這天雨才停,湖中濃霧籠罩,山色都看不清了。陶某喜歡湖面空濛的景緻,就在一棵樹下小憩。一會兒霧氣消散,隱隱看見湖中有兩座山互相對峙。中間有一抹雲氣,像白色綢子一樣橫懸。雲氣漸漸展開,忽現一座塔頂,金光四射,瞬息寶塔高出雲氣,數了一下有五層,一會兒變成七層,再過一會兒變成九層,一頓飯的功夫已變成十三層。其色如彩虹,寶塔四周又都現出樓閣,千層萬疊,都如五色玻璃,忽現忽隱,片刻之間變化萬端。

古代志怪故事——清和民,王京,蜃氣

陶是巿井俗人,本不知有蜃氣變化之事,所以驚怪不已。過了一會兒,樓閣消失了一半,寶塔也漸漸收縮只剩八九層。忽然颳起大風,湖中波浪拍天,樓閣寶塔被吹成片片碎錦,頃刻都消失了。陶商人冒風而行,到了軍營中,問了當地人,才知這是海市蜃樓。

蜃氣

  平遙陶賈,販貨至巴里坤,過西海。雨初霽,海中籠重霧,山色皆失。陶愛其空濛,暫憩一樹下。俄而霧散,隱隱見海中,有兩山並峙,中間一抹雲氣,橫如白練。雲漸闊,忽現一浮屠頂,金光四射,瞬息高出雲表,數之得五級,俄九級。一餉時,得十三級。色如虹,繞塔盡現樓閣,千層萬疊,悉如五色玻璃。出沒隱現,須臾變化。

  陶,市井人,初不知有蜃氣變幻事,驚怪而已。少焉,樓閣半泯,浮屠亦漸斂縮,只餘八九級。大風忽起,波浪拍天,樓閣浮屠,片片吹如碎錦,頃刻都滅。陶冒風而行,至營中,質諸土人,始知為海市雲。《夜譚隨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