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中的孤仄句,是詩詞的忌諱嗎?

用戶65268104


這個問題由於牽涉到我上一個“平平平平平平仄”回答中的討論,在這裡一併回答。

很顯然題主這個關於“孤仄”的問題,有一個限定條件,那就是在律詩中。

而關於“孤仄”這個概念,是格律詩並不重視的。因為如果按照嚴格的平仄格律來創作,是基本上不會出現“孤平”、“孤仄”這類錯誤的。那為什麼相對於“孤仄”,我們平時說“孤平”說得比較多呢?

因為“孤平”確實能引起吟誦不暢,所以共識為格律詩之大忌。而“孤仄”卻不一定,而且由於其他平仄規則的限制,能出現“孤仄”的情況並不多,所以歷來並沒有把“孤仄”當作很嚴重的問題來看待。

而且在詩詞界關於“孤平”的定義也有幾種,有王力版、啟功版、王世楨版,並沒有定論。關於“孤仄”就更加沒有說法,我們在看到“平平平平平平仄”這種格式,自然地就想到孤仄,其實這種句子問題更嚴重的是在二四六位置上失替,與是否“孤仄”關係不大。

比如“仄仄平平仄”,按首字不論平仄,我們作詩用“平仄平平仄”,這在“孤仄”認定中,除了尾字之外,就只有一個仄音,可以稱之為“孤仄”;在另一個版本中,因為兩平夾一仄,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孤仄”。

可在實際創作中,這是沒問題的。

所以,在格律詩中,只要滿足其他的格律要求的句子,“孤仄”並不是忌諱。

順便回答一下在上一篇解答“平平平平平平仄”出律的文章下面有人的回覆舉例。

這位朋友舉的例子是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之七》: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這位朋友認為這首絕句首句就是“平仄平平平平平”,第二句是“仄平平仄平平平”,這都是仄音極少,連平出律的格式。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錯誤,是對唐音平仄劃分的誤解。

古漢語的平仄劃分和普通話是有區別的, 古時候的四聲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規律中,平還是平,上、入、去統統劃入仄聲。平聲呢,對應普通話的一二聲,“飛、肥”的音調,和現在是一樣的。“上”就是普通話的第三聲,“匪”的音調。“去”就是第四聲,“廢”的音調。那麼“入”聲字去哪兒了呢?

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入聲字已經消失了,發音“一,二,三,四”聲都有。這個也就是平仄的難點所在了,在鑑賞古詩的時候,如果發現該發仄音的時候卻是現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這個字古時候的發音,是不是屬於入聲字。

我們看第一句:“糝徑楊花鋪白氈”,首先“糝”字為多音字,這裡讀(sǎn),發仄音,散落的意思;“鋪”為多音字,但這裡確實讀(pū),為平聲;另外“白”為入聲字,也發仄音,所以這句詩實際上的平仄標註為“仄仄平平平仄平”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變格,是七絕的“仄起平收”格式。

同理“點溪荷葉疊青錢”中的“葉”、“疊”都是入聲字,發仄音,平仄為“仄平平仄仄平平”,既不是三平尾,仄音也不少,符合“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變格。

根據平仄推導關係,可以得出整詩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只需要注意一下入聲字,就會發現杜甫這首七絕完全是一首符合平仄格律的七言絕句,並不會出現“孤仄”現象。

另有一點,杜甫作為格律詩的集大成者,在進入化境之後開啟了追求拗救的突破,開創了一種專門突破格律的“拗律體”,後來黃庭堅的風格就走了杜甫的這一條偏路子。但是事實證明這畢竟是一條偏路子,便是在才華橫溢的唐宋元明清文人士子手中,也越走越死。

我們今天學習格律詩,當以正格為基礎,擯除詩病。等到哪一天大家感覺自己水平和杜甫、黃庭堅差不多了,再去追求拗律體吧。

那也不要說什麼突破格律了,彼時大家的水平足以開宗立派,橫亙李杜之上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唐宋詩就沒那麼多禁忌。如果讀唐宋寫的詩話,多數是如何教你寫好詩,極少提出孤平、孤仄、三尾平、三尾仄、拗句、撞韻、等問題。有些東西是明清文人為了彰顯自己在詩詞上的造詣,創造出來的條條框框。

格律詩的興起源自科舉考試。真正格律詩的正格只有仄起首句不押韻兩種。所以賦得、試帖、應制詩都必須嚴格按照正規的格律來寫,不能出律。這就像你參加聚會要衣著得體,在家穿什麼都可以隨意。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秋日懸清光》唐朝·王維

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圓光含萬象,碎影入閒流。

迥與青冥合,遙同江甸浮。晝陰殊眾木,斜影下危樓。

宋玉登高怨,張衡望遠愁。餘輝如可託,雲路豈悠悠。

這些都是正規的格律詩,賦得體用錯了格律是要被同行笑話的。黑體字都是孤仄。

另外,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都是前四句不符合格律,卻也被稱為律詩。所以說唐宋人寫詩是比較自由的。到後來條條框框多了,詩反而不好寫了。明清的詩比唐朝的是不知道多出多少倍,乾隆寫的就有幾萬首,但是和唐宋相比膾炙人口者寥寥無幾。


默梅軒


問題:格律詩中的孤仄句,是詩詞的忌諱嗎?


前言

格律詩忌諱孤平,但是不忌諱孤仄。

王力教授解釋的孤平是指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是仄的話,就是“孤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前人把不能連續出現兩個平聲的情況叫做孤平。格律詩中不能出現孤平,但是可以出現孤仄。

一、關於孤仄

孤仄是格律詩中很正常的現象,並不忌諱。格律詩有四種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也是平:平平平仄平,依然是格律詩,而且應用的非常多。。

其他3種句式如果出現只有一個仄聲的情況,就肯定不是格律詩了。

下面老街舉幾個例子看一看“平平平仄平”的情況。

二、平平平仄平

1、五言絕句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其一》(唐·李白)

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

寧知湖水遙,平平平仄平。

絕句二首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春風花草香,平平平仄平。

2、五言律詩 

《濟上四賢詠 崔錄事》(唐·王維)

解印歸田裡,賢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俠,晚節更為儒。
遁跡東山下,因家滄海隅。已聞能狎鳥,餘欲共乘桴。

因家滄海隅,平平平仄平。

《野望》(隋末唐初·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首五律兩句孤仄。山山唯落暉:平平平仄平;長歌懷采薇:平平平仄平

3、七言絕句

李白《橫江詞》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漢水東連揚子津,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塞二首 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萬里長征人未還,仄仄·平平平仄平。

4、七言律詩

李頎《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昨夜微霜初渡河,仄仄·平平平仄平。

杜甫《秋興八首》之一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已映·洲前蘆荻花,仄仄·平平平仄平。

結束語

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其實常常被標記為:平平中仄平,表示第三個字平仄不限。

平平仄仄平,第一個字如果是仄的話,為了本句救孤平,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這兩種句式都是很常見的律句。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詩詞的格律是約定俗成的,必須按照統一的標準去完成,方能彰顯藝術意境情景的豐富多彩。

所以在古詩詞作品中,一般不應該出現孤平孤仄的情況。而當代人學寫古詩詞,似乎也該尊受古人的規律規則格式。如果你以"五言,七言,絕句,詞,牌,令”等明示的,則嚴格尊受其要求更好。

附:孤仄孤平乃大忌,因為詩詞講求韻律美 ,和唱歌一樣。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孤平就是說一句詩裡除了尾字以外只有一個平聲字,舉個例子:只是風雨滿小樓,您看這就孤平了。整句只有兩平聲,風,樓。樓是尾字,韻字,還不能算到一平聲字。所以嚴格來說就只要一個平聲字風。此謂孤平!

總結一下:一般一句詩歌,尾字平,整句詩裡面必須還有兩個平聲字才不患孤平;尾字仄,整句詩裡面必須還有兩個仄聲字才不患孤仄。

另附上林黛玉的一段對話

一、林黛玉關於詩歌的觀點

林黛玉論詩,見於《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因香菱欲學詩而起。文字如下:

且說香菱見過眾人之後,吃過晚飯,寶釵等都往賈母處去了,自己便往瀟湘館中來。此時黛玉已好了大半,見香菱也進園來住,自是歡喜。香菱因笑道:"我這一進來了,也得了空兒,好歹教給我作詩,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這樣,我就拜你作師。你可不許膩煩的。"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暘、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南倡北道757


在格律詩中,是嚴禁犯孤平的,對孤仄的要求不是太嚴格。先說什麼是孤平,這個問題到現在還留有爭論。啟功認為:兩仄夾一平就是孤平。王力先生說:只有在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一個字用了仄聲就會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清初大文學家王士禎認為:在一句中致少要有兩個相連的平才不算孤平。

出現了孤平就是拗句,就要救,如:杜荀鶴《春宮怨》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這兩句的句式應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第二句的欲字用了仄聲,如果不救,第二字就是孤平,只有在第三字也用一個平聲就不孤平了,〈欲妝臨鏡慵〉就成了仄平平仄平。當然,這也不能算孤仄。

王力先生說:格律詩有四個基本格式(我以前在問答裡講過)。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準律句,就是:平平仄平仄,這裡的仄也不能算孤仄。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這首詩的第三句和第七句,都是準律句:平平仄平仄。

又如: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裡的第七句也是平平仄平仄。這種準律句在古詩中數不勝數,尤其是在律詩的第七句中非常普遍。所以,這種兩平夾一仄是許可的。

一般要求在格律詩中,儘量避免孤仄,但決不許出現孤平;在句尾儘量避免三仄尾,決不許出現三平調。


楊寶剛


律絕和律詩平仄,“一三五不論”是有條件的。律絕和律詩認可的孤仄位置在前,若孤仄在後,是律詩“忌諱”。

這是依據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論述的“前寬後嚴,仄寬平嚴”的變格潛規則而言的。以五言句式為例,分析如下文。

五絕·平起(首句不入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首句從啟功先生“平仄杆”截取可得,後面三句是依據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原理及格律詩“粘對”規則推出的正格平仄。

在有效規避孤平、後孤仄、三平尾、三仄尾條件下,可依據“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前寬後嚴,仄寬平嚴”的變格,作“寬格”處理。

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表述為中平平仄仄,因此,(平)平平仄仄,三平首位置距離句末較遠,是在詩界認可範圍內的寬格。若第三字變格為仄平(仄)仄仄,第二字孤平位置距離句末較遠,但三仄尾位置距離句末較近,依據“前寬後嚴,仄寬平嚴”的潛規則,這樣的平仄句式顯然不在詩界認可的範圍內。

平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變格為(仄)仄仄平平,三仄首與三平首同理,是詩界認可的寬格平仄變格。若第三字變格為平仄(平)平平,致使第二字孤仄,距離句末位置較遠,三平距離句末較近,明顯不在詩界認可的變格範圍內。

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可平可仄,變格為平仄平平仄,第二字孤平位置距離句末較遠,依據“前寬後嚴,仄寬平嚴”的潛規則,在詩界認可範圍內。若第三字變格為平仄(平)平平,三平尾不在詩界認可的範圍內。

平平仄仄平,第一字變格為,仄平仄仄平,雖然第二字孤平距離句末較遠,但孤平是詩界公認的格律“硬傷”,依據“仄寬平嚴”的潛規則,也不可能在詩界認可的範圍內。若第三字變格為平平平仄平,致使第四字孤仄距離句末較近,依據“前寬後嚴”的潛規則,不在詩界認可範圍內。

剩餘的平起首句入韻、仄起首句不入韻、仄起首句入韻等平仄變格大同小異,有興趣者,可仿此推論,恕我不再一一贅述。

從上述分析比較,不難明白,平仄變格中,“一三五不論”是有條件的,“二四六分明”是必須遵守的,否則會嚴重破壞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鮮明而突出的平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聲律美,即平仄“失替”。

平仄失替的詩,不是律絕或律詩,而是古體詩。古體詩名篇不勝枚舉,如張若虛“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詩仙的《靜夜思》、詩聖的《復愁十二首》其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孟浩然的《春曉》……是古聖先哲不會寫格律詩嗎?不是!而是古體詩本身就無嚴格的平仄押韻規則要求。用古體詩否定律絕和律詩體裁賴以存在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體裁不分的畸格怪體,奇談怪論,列舉再多,也只能是偷樑換柱,譁眾取寵!

除詩界認可的寬格外,“孤仄”與“孤平”相對而言,都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原理,是古體詩常見現象,是客觀事實,不是源於哪個古名人或古名著的隻言片語,也可說是論述平仄格律的術語。








格律酌詞煉句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懂這“格律詩中的

孤仄句”是指什麼樣的孤仄句?後面又說:

“是詩詞的忌諱嗎?”到底這個孤仄句僅指格

律詩還是通指詩和詞?籠統的講一句,既然

是格律詩了,孤仄句肯定不是忌諱。因為律

詩是由律句組成的,而律句無論孤仄與否都

不存在也談不上忌諱之說。

具體的根據格律詩律句孤仄的概念,先作一

解義。律詩律句有兩種形式,即五言律句和

七言律句。既然是律句孤仄,就是指句子去

掉句尾最後一字,律句的前四字(指五言律

句)和前六字(指七言律句)當中只有一個

仄聲字。即五言律句“平平平仄平”或“平仄平

平仄”七言律句“平平平仄平平仄”這三種情

況。這很明顯,所謂此種孤仄,並不違反律

句原則,也就談不上忌諱。除了以上三種情

況以外的孤仄,則肯定是忌諱。因為除以上

三種形式外的孤仄句,肯定不是律句是拗句

是大忌。有拗句存在豈能稱為格律詩?

下面另說下,對於詞句中孤仄的判定。因詞

是長短句,一般從一字到九字句式不等。一

字句自然談不上孤仄。二字句中“孤仄”即“平

仄”或“仄平”,這顯然是詞允許的;三字句中

“孤仄”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三種

情況,這也是詞所允許的;四字句中“孤仄”

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顯然這四種形式也是詞所允許

的。不過最後一種情況少見,詞中儘量避免

而已;五字句中“孤仄”即1.“平平平平仄”、

2.“平平平仄平”、3.“平平仄平平”、4.“平仄平

平平”、5.“仄平平平平”五種形式。顯然1、

3、5三種形式是拗句。一般情況下詞中有孤

仄的少量拗句是允許的(一般指一二處),

但多了則也屬於犯忌。至於2、4兩種形式是

允許的,第4種形式在律詩是拗句,但在詞

中是允許的,然一般也儘量避免使用,所以

算不上忌諱。至於六字句中“孤仄”,其中“平

平平仄平平”屬於律句,自然談不上忌諱。其

它的則屬於拗句,一詞中偶有一兩處也允許,

多了肯定是忌諱。至於七字句“孤仄”也與六

字句道理同。而八字九字句出現孤仄,一般

不允許。但一般情況下,八字九字句如要出

現“孤仄”了,詞譜或詞人自然會點斷成兩

句。所以八字九字句的“孤仄”幾乎沒有,如

有嚴格上講應屬於忌諱。一闕詞中出現拗句

量一般不多,以上情況“孤仄”的拗句和其它

形式拗句,總和量在詞中也不允許大。有兩

三處的能見到,四五處的就少見了,更多嚴

格講就算忌諱了。


鬍子風詩詞


針對格律詩的研究……其實是詩詞學術界的一種文化藝術方法!有必要研究和保留!但格律詩絕對不是代表中國詩的代表?我們中國有那麼好的自由瀟灑的古風……寫詩最怕的就是束縛!!當一個人真正掌握格律的全部方法後,寫出的一定是膜具詩!像一首曲子唱出一萬首歌詞!!唉……好聽還是難聽還是強忍著聽?古風,才是真正的中國風……


用戶9635879133446


又不能把孤平孤仄一棒子打死。對傳統文化如何要繼承發展?是"去粗取精,擯棄糟粕,留其精華"的繼承發展,還是批判性的繼承發展?都是很嚴肅的課題。

這個問題帶有學術之爭了,我乃是一名詩歌的業餘作者,沒有對這個問題作過深入研究,不好妄加定論,實在抱歉!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千人千面,結論紛爭,我就不在這囉嗦了。





封護勝463


七律的幾種句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

在正常平仄變換範疇內,不可能出現孤仄。所以也談不上忌諱。如果七律出現孤仄,那麼就是出律。


五律中倒可以出現孤仄,即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平,平平平仄平,孤仄。

這種用法頗為常見,舉格律嚴謹的杜詩為例:

巳上人茅齋(唐·杜甫)
巳公茅屋下,可以賦新詩。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
江蓮搖白羽,天棘夢青絲。空忝許詢輩,難酬支遁詞。
送韋書記赴安西(唐·杜甫)
夫子歘通貴,雲泥相望懸。白頭無藉在,朱紱有哀憐。
書記赴三捷,公車留二年。欲浮江海去,此別意蒼然。

不過這兩個例子都有一個規律,就是:凡孤仄處,前句皆為拗句。

如「枕簟入林僻」「夫子歘通貴」「書記赴三捷」,無一例是小拗即「中仄仄平仄」,而孤仄句,用來補救。


那麼是否孤仄只能作為對句,補救拗句出現呢?也不一定。大多數詩人都曾拿來作常句使用:

濟上四賢詠 崔錄事(唐·王維)
解印歸田裡,賢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俠,晚節更為儒。
遁跡東山下,因家滄海隅。已聞能狎鳥,餘欲共乘桴。

秀華亭(唐·李白) 
遙望九華峰,誠然是九華。蒼顏耐風雪,奇態燦雲霞。
曜日凝成錦,凌霄增壁崖。何當餘蔭照,天造洞仙家。


總之,孤仄在七律中出現,是一定出律的。

而在五律中則不為過,只是格律嚴整者,依然會謹慎選用,常以拗救的形式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