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平时在单位,我们啥活都干,疫情来了,就得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了!” 身为大桥海关“疫情防控专业技术组”总联络员的邵梁笑称自己为了抗“疫”,“翻出‘失传已久’的‘独门绝技’”。这位33岁的海关旅检关员,因为经历过非典,下定决心考上预防医学专业,在身经百战后,迎来抗击新冠肺炎这个挑战。

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十几名医学、卫生学专业背景的90后、95后关员,共同为守护港珠澳大桥的珠海公路口岸,充当了智囊团、先锋队的角色。“统一规范,才能最大限度控制风险。”邵梁说,这是小组的共识——这个为大桥海关提供了防控专业指导和规范的专业技术小组,正在马不停蹄梳理防控以来的实践和经验,为下一步的抗“疫”提供更精细、更专业的标准。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图说:专业技术小组进行咽拭子采样前穿上防护服,做好个人防护

专业技术组受命于危难之间

在连接粤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有这样一个大桥海关,还有一个 “受命于危难之间” 的“疫情防控专业技术组”。为了应对这次疫情,抗“疫”前期,大桥海关提出了成立以负责卫生检疫的副关长赖子平为组长,集合全关有卫生学专业背景的年轻关员,集中专业知识和力量,成立专业技术组,统筹防控。

“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完善各个岗位的对于防控疫情的工作指引,使其更细致,更接地气。”大桥海关旅检一科副科长、小组总联络人邵梁说,因为岗位、专业的不同,有些关员并非学医出身,在工作中担心他们对于疫情防控有可能存在两种误区——或者是因为不懂而过分恐惧,或者是因为不懂而过分不在意。

确实,病毒刚刚来袭时,大多数人还未认识到其严重性,一开始有点措手不及。然而,很快地,随着小组的成立,大桥海关的应急机制迅速起效,对形势应对自如。

这个集合了14位医学专业关员的小组,于是成为大桥海关抗疫的“智囊团”,及时为各个岗位的人员解答专业问题,提供统一解决方案。小组的特色很鲜明——“小鲜肉化”——组员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尤其有众多年纪仅有二十三四岁的“95后”。

虽然小组有14个成员,看起来人数不少,邵梁却说“多乎哉,不多也”。春节前期,部分成员正在各自的老家休假,疫情进展之快超过大家的预期。未能赶回珠海的其他成员通过线上开始了工作。由于大桥是一个24小时通关的口岸,各个条线的关员都必须进行24小时值班,小组也必须安排组员24小时随时在线解答问题。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图说:大桥口岸珠港旅检大厅,卫生检疫岗关员收验旅客健康申明卡

在这场抗“疫”的行动里,他们都是“细节控”

小组最首要的工作,是建立防护的指引,就是在工作中,关员们该如何自我防护和帮助旅客进行防护。据了解,大桥海关的日通关量平均在3万—4万人次之间,春节前期,通关人数达到近期高峰。通关的旅客中不乏湖北籍人士,还有部分有武汉旅行史。一开始,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也有传染性的情况还未被知悉,但是,小组为了保险起见,除了在现场设置红外测温系统外,还严格执行海关总署的健康申明卡制度——这个传统有效的制度,是要求旅客在通关的时候声明自己的健康状况,比如旅行史、是否有咳嗽、发热等症状,以及密切联系人的身体状况等。

防控方面有很多问题和难点需要抓细节。“比如如何使用负压隔离室,比如遇到疑似病例或者其家属时,如何解决安置上遇到的问题,像房间格局的安排,以及如何通过视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等。”邵梁说,小组都事无巨细地进行了操作性极强的规定。“统一规范,才能最大限度控制风险。”这是小组的共识,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为整个大桥海关的防控行动提供指南——在这场抗“疫”的行动里,他们都是“细节控”!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防护物资的管理使用,也是小组的一个规范管理重点。在防控初期,由于小组的提前介入,他们一早就紧急购买了一大批医用口罩,并从一开始就制定了防护用品的使用计划,有效控制了防护用品的消耗量:“所以关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按需领用口罩,防止浪费;能够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除非处理过疑似病例或者接触过有湖北旅行史的旅客,否则尽量做到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处理。”

与此同时,小组还规范了红外测温仪的校准方法和原则,并制定医疗垃圾处理方案,比如在每一个工作点设置了两个垃圾桶,分开医疗垃圾和普通垃圾,每个班次结束前用酒精喷淋表面并封口,每两天集中送出处理。“不规范的做法在疫情来的时候,就要第一时间纠正。”邵梁称,这是小组成员在学校的学习和医院的实习带来的经验。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图说:大桥口岸珠港旅检大厅,卫生检疫岗关员收验旅客健康申明卡

既是智囊团,也是先锋队

小组既是智囊团,也是先锋队。

“遇到疑似病例,大家都怕的时候,我们就要上,毫不犹豫地!”邵梁说,“其他关员如果没有学过医学专业,很难穿着防护设备去进行排查、调查,因为他们无法分辨什么叫‘干咳’,什么叫‘皮疹’,什么叫‘结膜充血’等。没有这些概念,如何作医学排查?”

在这样的自我定位下,他遇到了第一例可疑的染疫嫌疑人。有一天,在进行健康申报的时候,一名旅客称自己曾于1月18日—20日出差武汉,随后带着一家五口外出旅行。红外线测温显示,发现该旅客并无发热状况,邵梁随后将其带到排查室做进一步排查。

在排查室中,邵梁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发现该旅客温度达到38度。两次测温差别太大,邵梁觉得有点奇怪,又换了一根水银体温计。还是38度!

为了保险起见,他穿上防护服,把旅客带到负压隔离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过调查,邵梁把旅客和家人送上了120救护车。幸运的是,最后该旅客和家人没有确诊。

组员王敦韬刚刚回东北结婚,就收到抗疫任务艰巨的消息,立即提前结束婚假,和爱人一起回程。上班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从湖北回来的一批25名旅客。经测温,其中一名旅客的体温明显较高,被送到排查室。再进行三次测量,其体温结果在37.4度—37.6度之间。根据海关执行标准需对疑似病例进行采样,并送到保健中心进行检测,王敦韬作为现场当值的小组成员中比较有经验的一位,顺利完成对大桥海关第一例病例的采样。副组长李书香隔着玻璃门窗,查看了采样全过程,欣慰地对着走出来的王敦韬竖起大拇指:“不错,操作很规范。”

因为肩负起专业的指导和一线的执行,连轴转让留守的组员疲劳不堪。“从1月22日到今天,我只休息了一天。”邵梁说,除夕夜、大年初一、元宵节和情人节,他都在岛上值班,感觉到自己只要有坐下来的机会都能睡着。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图说:一名旅客在卫生检疫台前递交收验健康申明卡

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和梳理

“小组成立初期,我的电话基本24小时都没有停过。”邵梁说,来自不同线条的疑问层出不穷,很多乍一听起来好像有点“可笑”,其实体现出了大家的紧张和忐忑:“所以才需要我这个角色,把这些问题整理、记录下来,进行归纳、答复。”在小组的微信群里,邵梁把各种实践经验和组员们一起分享、探讨。

组员林晨是一名年轻的“小仙女”,专业技能强,2019年代表拱北海关参加了全国海关卫生检疫技能比武大赛并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2018年入职的她,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干事果断,在完成岗位防疫任务的同时,还肩负起大桥海关的防护装备使用培训,并拍摄多部有代表性的教学示范片。跟林晨同样是2018年入职的郑友敏,堪称卫生检疫知识点的“百科全书”,虽然休假在外地,由于疫情赶不回来,但还是远程完成了一份份操作指引和规范。

小组中还有未真正经历过口岸疫情“战役”的新手关员。然而,临危受命,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实践中飞快进步,甚至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近段时间,大桥海关的通关人数锐减,最少时一天只有几百名旅客通关,整个大桥海关的关员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不过,这个特别小组可不敢懈怠。“我们正在细化防护措施和对一些疑似病例的要求。”邵梁说,日常工作暂时减少了,就要尽快结合这段时间来的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和梳理,制定相关标准,并且因地制宜,让相关部门的诊疗方案可以落地,并进行内部培训,“计划接下来我们会制作教学视频进行全员培训,研究防护用品的替代方案,并且在境外的疫情信息收集和研判方面再下点功夫。”

如今,小组仍然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每一个线条的关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能找到指导,甚至找到小组的组员到现场指导解决问题。“看来大家都成了各自线条的顶梁柱了。” 邵梁谈及羽翼渐丰的组员时,有一种“老母亲的欣慰”。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图说:专业技术小组(部分成员)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林琳 通讯员 陈琳、江霞

图片由大桥海关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