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工作,一份是体制内拿到手4000,一份体制外拿到手15000,如何选择?

墨妖


这种事情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如果自己在单位混的不错,领导赏识,有晋升希望的,一定要分析好去的单位大小是否能干的持久,自己技能是否能独当一面,自己年龄有多大,年轻人跳槽压力小点,中午人最好保守些毕竟跳槽不成功的时候房贷车贷要按时出的,快退休的人也可以挖桶金让退休生活改善些


善若止水99


说一下我个人经验吧。我以前是体制内的事业单位重点中学教师。自己放弃教师工作,到深圳找工作。后来自己开过工厂。再后来到外资企业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派到北京工作,根据北京市场情况我给公司建议关掉北京市场(我的风险是失去工作)。结果公司同意了我关闭北京市场,然后让我到上海负责上海及华东的业务。再后来一直在外资,级别职位越做越高。收入也算国内高收入人群吧。选择什么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如果留在事业单位做老师,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吧。后来我每年交的个人所得税都比教师的工作年薪高几倍。做自己喜欢做想做的事。自己愿意承担风险。明白自己的追求很重要。当然如果很懒只想混混有个工作的或者自身能力一般的就找个工作混混吧。其实大部分人也就混混的。


悠然自在旅行人


我是体制内的。说说我的看法,一家之言,勿喷。如果刚开始月入4000,加上五险一金,实质上也就6000左右,十年后翻一翻也就12000左右。在企业月薪12000,如果注意提高自己,站稳脚的话10年之后月薪怎么也得30000靠外吧,加上各种津贴福利待遇,相信收入会更高。现在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先在企业里干10年,然后再进体制。


繁华落尽www


体制内和体制外各有各的好处,各有所长。我是体制内的教师(后来选调在最基层工作),爱人是农民,后来成为个体工商户,记得90年的时候,我每月的工资不到两百元,我写好了辞职报告准备下海经商,被爱人强烈反对而未下海,但爱人开始经商,第一场业务从农户手中收取鲜茶叶转卖到茶厂,每斤鲜叶赚五毛,每天可收伍仟多斤,除开运费等开支外,可赚二千多元,辛苦十天左右,纯赚一万肆仟多元,相等于我几年的工资。后来手机问世,爱人注册了手机店,诺基亚三星等每台可赚两百多元,每月销售近两百台,超过工资的几倍。但现在这个行业又达饱和,赚钱很难了。所以职业各有各的好处,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职业。并把选定的职业做好。


731009张友山


上海人民公园周末有个相亲角,闲来去逛一圈,体会一下,你大概能明白即使是国际化大都市里,人们对于体制内的趋之若鹜程度。

相亲这种事,不是吹牛招工,那是老人们实实在在地想给子女找个好伴侣,没半点掺假的。

你可以问他们:体制内4000块,体制外15000块,他们选哪个做女婿/儿媳妇。

答案因人而异,但总有个多少的差别,这就是最真实的社会现实。

我的观点很明确,选择体制内。

马拉松运动员不会站在100米跑道上,跟你比冲刺。 因为他的优势根本不在冲刺。

拿薪水作为标尺,比较体制内核体制外工作的优劣,就像拿冲刺能力比较马拉松运动员和普通人哪个厉害一样。

体制内工作的优势,根本不在薪水,甚至可以说,体制内工作除了薪水以外,别的方面几乎全面碾压体制外工作(即使体制外高薪)。

一、大环境因素

有些历史环境下,胆大一点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譬如过去;另一些历史环境下,守住已有的不贬值就已经是胜利。

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应该采取不一样的发展策略。

2019年了还有人鼓励你去炒房,你说他是跟你有仇呢,还是有仇呢?

40年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从又快又好变成了又好又快。这其中的转变是值得每个职场人深思的,夏天当然可以疯狂生长,冬天是否应该保存实力?

有些策略收益很高,但也很容易万劫不复,看看那么多创业赔得血本无归、甚至负债累累的人,就知道了。

另一些策略很难大富大贵,下限却很高,可以让你在相对严峻的形势中立足,体制内的工作就是这样。

二、当代职场人奋斗现状

当007、996被挂在嘴边时,很多人都意识到了竞争的白热化和生活环境的内卷化。

企业家关心的首先是企业的盈利和生存,在此之外,才是员工的福祉。

当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你会听到很多老板大喊“不惜一切代价保住企业的成果”,开始你热血沸腾,誓与公司共存亡,后来你发现,自己不是“成果”而是“代价”,要舍弃的就是你自己。

这就是很多35岁“高龄”职场人的归途。

你可能会说,那些“被优化”的人都是自己不够优秀,社会上那么多优秀的人,即使年纪大了,也可以混得很好。

醒醒吧孩子,谁说什么样的话,你要看好他的相关利益在哪里——忽悠不住你们这些人,老板们哪来的员工去压榨呀?

三、体制内的额外福利:价值观认同感

一个体制内的朋友,前些天家里出了事情,他又是独子,不得已,交代了一下工作给同事,跟组织请假照看家人。

这种情况下,体制外能批不能爽快地批,职场人心里自然有数;但体制内岗位批不批假期,几乎没什么疑问,甚至还会派工会去慰问,绝大多数情况下,体制内的人情味总会浓的多,因为,家庭,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你在体制内,只要不是遇到了特别混蛋的领导,工作压力、同事关系甚至升职前景,都要比所谓高薪的体制外优越得多。

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各大私企外企高管,有多少是中国大陆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去的,有多少是奋斗了几十年最后被空降的欧美、印度、甚至台湾同胞压一头的。

不是嫡系部队,别想在外企里面混成正统。 但是,体制内从普通人到治理一方、造福一方的大门,始终为我等普通人开着。

另外,最后说一句,所谓选择,是两份你都能够得着的东西摆在你面前的事,如果没取得选择权,那么就别讨论。毕竟,谁小时候都苦恼过:我是上清华呢,还是上北大呢?


墙笑裂


在选择职业时,很多人纠结是选体制内的稳定工作,还是体制外的企业高收入工作好。这个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具体分析。我是09年的毕业生,二本院校本科毕业。现在在某省直机关工作。目前来看,我觉得我选体制内是正确的,也是适合自己的。

一,谈谈体制内的工资

我是30出头,省直正科,月工资5000左右(含车补),月绩效2000多,月公积金共计2000左右。工资应该属于全国省直机关下等水平。但细心算算,一年也能有10万左右。未来趋势应该是越来越好。体制内很多人通过工作时搭建的平台,也跳槽了。

二,看看体质外其它同学

作为二本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人是比不上211和985院校的。我体制外的同学有赚年薪的,但是企业的年薪都是税前的,而且是公司给你实际工资和各项保险福利待遇的总和。扣出保险和税也有不小的落差。目前混的好的也就月2w左右(属于个体和私人企业),一般同学也就是5000到6000左右。

三,看你自己

工作必须以生活为基础,假如你买得起房子,生活尚可,但开创能力一般,建议你入职体制内,但一定要往上级层面走,乡镇和县级公务员还是很难,晋升也不快。要借助遴选等方式进入市直或者省直机关。

假如你买不起房子,不用说了,赶紧去做生意,赚钱为主。靠公务员的工资买房子,攒钱很难的。

能力强的人应该去闯闯,现在体制外用人机会也很多。但你也的了解,自己值几斤几两。人生经不起瞎折腾,稳稳当当过日子的,我感觉大部分都挺好。



理论大师


妹妹曾经觉得体制内的生活一团死水,萌生过换一份体制外工作的念头。

她财会专业,又有证书加身,工作不难找。所以也面临过题主这样的问题。

1.单纯起薪角度来看

体制内4000,体制外15000,差别真的那么大吗?

体制内大多不扣税,也没有绩效考核,4000基本就是到手实发。单位还有食堂、班车、制服、职工宿舍、文娱活动室。可以这么说,只要你物欲没那么高,衣食住行基本不怎么花钱。

体制内人文关怀也不错,生日慰问、节假日慰问、女性的产假哺乳假,但凡国家规定的一分都不会克扣职工。

体制外15000,扣除纳税、考勤、绩效未达标,实际上到手的可能也就6、7000。年终奖要看公司效益。在CBD附近的公司,一顿外卖可能要就50,有时候为了拉客户还需要维护光鲜亮丽的外在。

因此,从题主给出的薪资对比上看,体制内外差距没那么大。

不过体制外发展空间大是不争的事实。多劳多得、能者多得,不像体制内,学历和工作年限才是决定薪资的主要因素。

2.从生活品质上来说

体制内,准点上下班概率还是很大的,996、007不像体制外那么普遍,比较有时间追求一些个人兴趣爱好。有娃的适合带娃,而且家人或自己生病的时候,单位一般都会对你的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予以考虑,特殊关照。

反观体制外,资本的本性是冷冰冰的,领导看谁不顺眼随时都有可能让你走。所以才有那么多平日兢兢业业,身患绝症就被公司开除的报道。

3.远方和面包到底怎么选?

回到妹妹的决定。

妹妹后来放弃了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因为她马上就要谈婚论嫁,面临生小孩、带小孩的问题。

她说,如果早5年跳槽,她也许会接受挑战,但现在,她只想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家庭上。

所以,选择体制内外是有条件的。

1)年轻的时候可以选择体制外,勇闯勇拼,积累一定的经济基础。35岁前可以试一试国考省考,为日后养老做准备。(当然这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也要看实力和机缘)

2)没什么家庭背景的可以选择体制外,体制内关系错综复杂,没有背景能达到一级主任科员的位置就不错了,难有更高台阶,不如在体制外,更多地凭实力说话。

3)有能力的人可以选择体制外,奋力拼搏,不负一腔热血。能力一般或者没太大野心只想安安稳稳的可以选择体制内,求个旱涝保收。





青禾Evelyn


首先,光是“体制内”这三个字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以及福利待遇等,是没办法用具体数字来衡量的。也就是说,体制内每月4000元工资,从数目上看起来并不多,但是为什么很多体制内低工资的人,生活品质往往并不低,甚至一般在所在地都可以拥有相对中等偏上的高品质生活呢?

因为很多体制内单位的员工每月4000元工资以外,还有单位缴纳的六险一金,以及各种奖金分红,生病住院基本可以全额报销的福利,逢年过节的慰问费,夏天的清凉费以及冬季的温暖费,甚至女职工的卫生费等等,这些隐形的福利待遇加起来值多少?

其次,体制外单位每月15000元的工资,数目上看起来虽然不算很低,但是要知道这个数字可能就是你每月全部的所有收入。公积金可能需要你自己缴纳,生病住院也不可能给你报销,什么加班费?大多数私企都不会给你兑现,至于什么节日慰问福利待遇,基本就是看老板心情了。

另外,体制内单位还有个好处,大家其实也都清楚,那就是工作环境总体上比较稳定,而且体制内单位的培训体系都比较健全,每年几次的培训活动也有助于提升你自己的工作能力,基本上你可以沿着既定的这种职业发展路径一直走下去。

当然,假如你不喜欢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那么你可以选择去体制外单位打拼,但是职业发展方面,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能力提升,因为那不是你自己的事情吗?但是体制内,很多单位将员工能力提升当作是单位人才培养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每年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培训培养员工,你说这些隐形的待遇,是几千元工资可以弥补得吗?

总之,体制内外,可能就好比围城内外,里面的人想出来,而外面的人想进去。究竟是去体制内发展还是去体制外打拼,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吧。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大家继续交流。


九品职麻官


从自身情况出发,我选到手15000的。

(1)工资总额

体制内到手4000,算上五险一金,年薪大概在7万到10万之间。

体制外15000到手,年薪至少18万。

(2)现金流

体制外到手15000,可支配的现金远远大于体制内的4000。

4000元,在当下,除去房贷,物业,水电,通讯费,生活费等等日常开支,4000元所剩无几,若有车贷,4000元已不足,而15000元,同样的条件下,至少还有浮盈,可剩下部分资金供自己支配。

(3)福利待遇

世人共识,体制内单位福利待遇要比体制外的企业好,五险一金,朝九晩五,双休,年休,在职培训,福利房等,在体制外,能享受到这些的并不多。

(4)前景

体制内,影响晋升的要素很多,很复杂。资历,背景,业绩,人脉,年龄等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体制外,大部分企业主要还是效益为王,只要你能为企业带来足够的利益空间,晋升相对会简单些。

写在最后,体制内和体制外,从来不能用某一特定条件去衡量,比如体制内4000和体制外15000,单一条件的比较,容易偏颇,需结合自身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来综合考虑,毕竟体制内4000未必比体制外15000差。


大耳朵小短腿


以我的亲历给题主一个参考。本人在天津读完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就业,北京工作3年,跳槽一次,第二次的工资跟题主差不多,后考事业编制成功回家就业,目前已工作一年。从企业进入事业,跨入体制内,有一些因素需要慎重考虑:\r1,工资。工资大幅度下降,这个落差你是否可以承受;体制内虽然每年都有调资和调标,但幅度都较小。\r2,福利待遇。公务员待遇相对较好,如果是事业编的话望你盛慎重考虑,事业编制是跟事业单位发展和营收息息相关的,不要把体制内的福利都想象的太好。\r3,养老。从养老考虑,建议你选择体制内,目前事业编和公务员都加入的是新机保,单位承担的多,养老金较多。\r4,稳定。如果你是女性,建议选择体制内,怎么说呢,体制内的考勤和考核及工作量都没有企业那么繁重,不用疲于找工作和租房子,也更利于照顾家庭。\r仅供参考,进入体制内,出来可能没有那么容易,不是说单位不放人,而是在体制内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工作后,你可能没有勇气和魄力脱离体制,职业技能可能也跟不上企业的要求,望慎重考虑,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