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道德为什么流亡?

dongzengtao


首先,用“流亡”两字不准确,准确的说是周游列国。

因为在此期间还在不断的办学,只是没有找到更大的实现报负的平台而已。这恰恰说明孔子不是在流亡,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如果孔子能稍稍的做一些妥协,他就会有大把的机会,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这也正说明孔子人格的高贵和思想的伟大。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孔子周游列国的根本原因。

1、当一个社会黑暗的时候,道德之光已经绽放不出耀眼的光芒,但依然能看到亮光。

2、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不想让自己的理想泯灭,就在现实不断去寻找。

3、当一个做诸侯国没有机会的时候,他会积极的去其他的地方寻找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说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的原因。


行动家


自古以来,个人道德在政治和时代面前都是无力的。评判一个政治人物,不能以他的私德为标准。

孔子个人品质没得说,论语、礼记、孟子、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里面都有很多案例。但说到政治,不论是他的政治手腕、背景和力量还是他的政治远见都有很大欠缺,甚至说他的战略眼光和预见有成功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缺陷。而在乱世,甚至所谓的盛世,要想在政治上站稳脚跟,都必须在个人道德的基础上,以足够的政治远见为前提,辅以稳定的基本盘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就是说,方向对、有根据地、正确地斗争方式,三者缺一不可。

而孔子恰恰都有所欠缺。对此,我们也没必要为圣人讳。政治上的失败也丝毫不妨碍孔子的伟大,毕竟,素王和至圣先师的名头不是白叫的。但素王和至圣先师也仅仅是对其个人品德的认可。

孔子政治手腕的不成熟,集中体现在他的隳三都之役。虽然借着驱逐阳货并替季氏收回了齐国归还的汶上之田,进入了和季氏的蜜月期。但在隳三都之前,没有做好统战工作。战役进行也有点拖泥带水,结果,因为孟孙氏不配合而功归一溃。而这个孟孙,竟然和他弟弟南宫敬叔,还都是孔子学生。

孔子之政治基本盘几乎为零。他没有封邑,没有军队,没有根据地,手里没枪。他最大的资本就是名望——国际知名的名望,和他的大批学生。可他这个校长又不是黄埔军校的校长,虽然学六艺,包括驾车和射箭,但教学的核心是修身,目的是做官,而不是革命。

孔子之没有政治远见,案例有三:一是当首都市长之前,竟然有意投奔叛军公孙不狃;二是流亡到了卫国,又想去投奔阳货。

三是有意流亡晋国赵鞅之前,走到黄河边竟又返了回来,全然没有看到赵氏将在晋国六卿的斗争中笑到最后。而孙子,对,写孙子兵法的孙子,却明确指出了晋国将归于赵。理由很简单,孙子看到了赵氏的领地每亩边长240步

,韩氏、魏氏还好,边长180步

但其它三家只有160步和120不。而且,其他几家农业税率20%,赵氏仍是10%。因此,孙子觉得赵氏能够吸引人民的投奔。而孔子口中说着政治要做到“近者悦远者来”,却只是提出了口号,不能用理论分析现实。

因此,孔子的流亡是必然的。他既想治国平天下,却又没有足够的政治手腕,基本盘,没有战略远见。所以,一直在梦想得用于人,却一直没有机会。

凭记忆和感觉在手机上写的,有细节失误的地方,请大神批评指正。


葛非麻


君子流亡为宿命,仁人颠沛到终生。

流亡,是君子的宿命。

在道德学说之中,存在一个极大的冲突。就修德与济世天然不相容。

我们不难发现,从《史记》开始,所有君子的命运几乎完全相同,屈子流放,左丘失明,韩非囚身,子长宫刑,伯齐饿死,还有蔡邕、嵇康、阮籍、杜甫、韩愈……一直到现在,比如某个操场下的老师,某个吹哨人等等。

与之相反,所有的政治家都不是君子,周公、管仲、李斯、诸葛亮,狄仁杰、王安石、张居正……且不说那些帝王和奸臣。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所有君子的最高目标,修身齐家,仅仅做一个好人就可以了,一旦治国平天下,仅凭妇人之仁不被玩死才怪。

君子要坚守道德,然而想要治国,必须放弃道德。要学会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去妥协,忍让,迁就,甚至杀人放火,成为一时奸臣。

所有的忠臣都做不成大事,便是明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然而现实就是如此讽刺,义是鱼,治国平天下是熊掌,不可兼得。

儒生,要么老老实实消逼停做一个教书先生,仿佛那些明末或清末的盖代学者。要么就去做一个能臣,奸臣。

如果想做道德君子,还想当官,又要做忠臣,更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我们可以翻遍史书,根本没有这样的人。

所以,孔子流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想当官,他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打造一个人人君子的乌托邦。

肿么可能?

他必须流亡!

知道宋朝的那几位皇上为什么不喜欢朱熹小妹妹么?就因为他是圣贤。天无二日呐,一个读书人把皇上都比了下去,你若是皇上,你心里会开心么?

苏东坡为什么不招皇帝待见?就是因为他写诗赋,硬生生把皇帝逼成了如楚王一般的昏君!苏东坡名声越好,诗词越妙,越显得皇帝昏败。君子被贬,不 就意味着朝臣和皇上是小人么?你若是皇上,如何受得了?

所以,好人好报,这是千古谎言。


亦有所思


有道德和流亡没有直接关系。流亡的不一定都是没道德。没道德的不一定流亡。

流亡是由很多的原因造成的。

有道德不是不流亡的护身符。

有道德的目的是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做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而不是去换取免除流亡的丹书铁券。那样的话,岂不是拿道德当筹码去交易吗?

如果做一件事,符合道德,但结果是去流亡。那你还做有道德的人吗?这就可以检验一个人到底有没有道德。

司马迁遭宫刑,文王被关押时写出了易经……有道德和流亡没有关系。


青紫Kiki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孔子的道德学说不是不好,只是在当时那个时候是春秋末期,战事不断,他的学说不适合当时各国的情况。

孔子学说

孔子学说发于仁,止乎礼,最终实现天下大同。仁是爱,礼是让各行各业恪守本分,这个礼和董仲舒的礼不是一个意思。大同不是说天下一统,但是不拒绝天下一统,“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他要建立一个善的社会。这在当时纷乱的情况下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游学各处没人用他的学说。

道德一词的意思

“道”和“德”在古代是俩词,道是自然法则和物质。德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修养。

现在的道德一提起来,让人有封建礼教的束缚之感,是因为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理论,他的这个理论和孔子孟子的学说大相径庭。但是后世一提儒家就把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安到孔孟的头上,麻烦各位好好看看书,别人云亦云。

道德对现在社会的意义

道德对于现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不是没有比道德更好的指导理论,比如唯物辩证法,唯物历史观,对称逻辑学,这些都可以比道德让你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自己

,但是这不是大多数人能学的会的。

高中一般学唯物历史观,大学学唯物辩证法和对称逻辑学,但是大学毕业了,也没几个人真正学会,就算你的学习态度好认真学,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也是学不会,最多你只能背定义,理解不了。不信你自学试试,网上有相关视频,和电子书。

所以道德就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否则对个人而言要么空虚迷茫,人生感觉没意义,要么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可能会让人暂时收益,但是要是搞大了,法律会找上门的。


盛京杨员外


权力角逐中,孔子的守制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

当时鲁国的实际掌政者是三桓(以其中季氏最盛,而后期季氏又由季氏的一个家臣把持),而孔子试图削弱三桓的势力,当然会被流放了!



荣一天空


因为孔子的道德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有君样,臣有臣样。君守君道,臣守臣道。重新恢复到周公制礼作乐的初期,有秩序的时代。

但他生的时代,周王室衰微,礼坏乐崩,无人来维持各国秩序,各个国家都是大臣家臣乱臣贼子当道当政,能用他吗,用他直接侵犯到当政大臣的利益。如鲁国是三桓当政,鲁君被架空。甚至鲁昭公被赶出。如果按照孔子政策实行必然让三桓守臣道,比如孔子当政的几年,作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后来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因此孔子流亡,可是,不管流亡到那里都是大臣当政。

他们师徒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原因,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色,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非兕非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也?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非兕非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也?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非兕非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也?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如何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凡人评论热点


期,战国初期,他不想看到周王室的灭亡,反对各国诸侯的互相吞并,所以他宣扬仁政,希望统治者恢复周礼,不要征战。这个思想和当时的社会发展不和谐。战国是处在春秋和秦始皇建立的封建王朝之间,是努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谁能阻挡了的。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是宣扬他的仁政,希望各国统治者采纳他的言论,最终孔子没有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到了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以后孔子的思想才真正的发挥作用。



渔樵之人W


当秦王扫六合后,百姓们苦不堪言,直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抗秦始皇,秦王开始发现这一切的源头竟然是孔子的一些著作。那些著作中传达着一种人人生而平等,反对暴政的思想。于是震惊中国历史的焚书坑儒时间开始了,为了维持自己的封建统治,不惜杀害多少文人,焚烧了多少宝贵的典籍。就这样当时的儒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原来的儒学还可以被允许存在,但是这样儒学连安身之处都没有了。就是焚书坑儒的这场浩劫,儒学的很多思想和典籍都失传了。直到汉武帝认为儒学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惟有百姓安,国家才能安。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将董仲舒任命为当时的宰相。无疑这是非常推崇儒学的行为,就这样儒家学说开始苏醒慢慢的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之所以能在古代一步步传承到现代,儒家学说在历史上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儒学在历史上的持续时间越长,就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于是演变为了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思想,才有了今天的儒学。

孔子的学说流传至今大概孔子也没能想到吧。但是我们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学的一些东西真的可以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地处理问题。




一线线陈罗生


君子固穷,告诉我们,君子一般修养的人也要面对考验和磨练,实际上,人都要经受考验和磨练,这是人生的普遍规律嘛。一个有追求的人愿意为理想付出实践,也愿意承受相应的压力和挑战。君子面对人生的变迁和挑战的时候,会坚守初心、道德修养、人生方向!以上这些孔子都做到了,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孔子选择了流亡。是一种为了理想而做的善始善终的选择,实际上,他的流亡也是一个人生实践过程、文化宣讲过程、尽自己的责任的过程。

大家有的时候会误解,认为道德是核武器、是万能钥匙、是无限银行、是必然成功、是理想国!实际上道德是人生的灯塔、指南针、道路和实践!人生的意义在于修行和修养,理想也罢、实践也罢、荣辱也罢、得失也罢、到最后都是空的,这些都是为了人的修养和修行,到最后都是为了人的认识层次的提升。

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要按照道德来运行。道:自然规律,德:人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实践的体会和收获。一个人尊道贵德,无限的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是最有价值的。流亡、挫折、挑战,只会使孔子再出发、出发的更好、更有价值,也就是说考验是收获的条件。我们以至于未来的人们,都知道孔子,这就是孔子的不朽和伟大。自古以来伟大的人物,都是历经考验和磨练,这是一种人生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