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终其一生的悲催科考:为何成就的是一部书生狐魅的爱情奇恋


蒲松龄终其一生的悲催科考:为何成就的是一部书生狐魅的爱情奇恋

聊斋狐仙

提起清朝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及其名作《聊斋志异》,朋友们可谓耳熟能详。并且知道里面有许多书生进京赶考的故事。大致情节是:一满腹才学的书生进京赶考,晚上来到了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破庙或荒宅挑灯夜读,来了一青春妙龄的美女为其红袖添香,其实此美女为狐仙鬼魅所变云云。如果要问:蒲松龄笔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书生和美女的邂逅故事呢?笔者认为:和其一生的悲催的科考和难以梦想成真有很大关系。说到古时的科考,可以说是相当于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其级别更高,是关系到一个人政治前程和经济地位的举足轻重的大事。可像所有的事情一样,有的人参考顺风顺水、一锤定音;有的人屡战屡败,或屡败屡战一辈子与金榜无缘——蒲松龄就属于后者。为了有助于大家理解他一生参考的悲催,笔者现把明清科考的四个等级为大家作以介绍:


古时的科考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每一级考试都是在前一级合格的基础上才有资格参加。

一如当今的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等。 所谓“院试”是指各地考生参加的县一级考试,由省里派员的提督或学政主持。考前被称为“童子”或“童生”;考中后即为“生员”或“秀才”;而“乡试”是省一级考试,平均每三年在省府举行一次,时间在八月,又称“秋闱”。由朝廷派员主考,考中者称为举人或孝廉(比如范进中举),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则是在“乡试”后的次年举行,地点在京城,由朝廷中枢的阁员主持,时间在开春,又称“春闱”。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紫禁城的金銮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分为三甲榜: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而人的一生,只有通过了殿试才算真正的“金榜题名”,入仕为官......而蒲松龄一生活到了76岁,从其19岁参加院试中了秀才始,一直考到71岁,都没通过省一级的“乡试”。所以,可以说他一生的参考是屡败屡战,有着惨不忍睹的参考经历......可这并不影响他是一个名人。因为他酷爱写作,在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聊斋志异》的创作("聊斋"是他的屋名,"志"即记述,"异"指奇异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多用谈狐说鬼的手法,针砭时㢢,按郭沫若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政界、文坛有许多粉丝。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备考和写作中度过的。说到这里,也许朋友们会问:那么,他是何以谋生的呢?当然离不开他的粉丝:一是为当地的官宦做“幕宾”(参谋);二是为这样的人家做塾师(家庭老师)。 舌耕笔耘,落魄一生;也读书写作,有一片别有洞天的精神家园。


所以,作为落魄书生的蒲松龄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辛酸是可以想见的!他的科举梦既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只有诉诸笔端,借助狐仙鬼魅的故事加以宣泄!这样看来:蒲松龄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学上的贡献自不待说,被后世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另一方面,他在科场上屡战屡败,落魄一生,也是其刻骨铭心的巨痛。可与此同时,二者也是互为因果的:假若不是他在科考道路上的失意和落魄,他又哪儿来的动力,写出那么多篇书生与美女(可惜总是花妖狐魅)之间惺惺相惜的爱情故事,成为一道宴请我们的精神大餐呢?从这层意义上讲:他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独憔悴”终究是有结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