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銀行趙志宏:從"互聯網+"邁向"AI+",銀行將真正轉變成"實時智能"

經濟戰

經濟戰

經濟戰“疫”訪談(十五)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備受各方關注。為全面評估疫情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對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提出政策建議,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場機構的多位經濟學家。系列文章將陸續刊發,敬請垂注。

疫情衝擊下,“危”中有“機”。商業銀行作為重要的金融資源調度方,如何在疫情衝擊下保證各項業務正常開展,對於保證經濟平穩運行至關重要。疫情大考,對銀行的內部運行以及對外營銷都提出了挑戰,銀行如何內外兼戰以求制勝?金融科技在種種衝擊和需求更新中將如何演變?銀行業金融科技在發展多年後,面臨著怎樣的變革,又將去向何方?種種新場景的出現會打開怎樣的業務空間?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北方新金融研究院理事,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首席風險管理官、行長助理趙志宏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詳解疫情下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的危與機。在他看來,全民“居家隔離”的狀態給未來銀行金融科技發展帶來新的預示,一場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的危與機正在其中醞釀。

趙志宏認為,對商業銀行而言,短期內疫情的影響集中於削弱信貸需求、亟需提高金融資源分配效率和中收減少等方面。長期而言,疫情對行業競爭格局的影響有限,頭部銀行和細分生態領域有優勢的銀行競爭力持續加強。同時,金融科技和智能風控能力對業務支撐作用更為凸顯,已建立金融科技和智能風控先發優勢的銀行有望憑藉其體驗良好的線上服務產生客戶虹吸效應,這也正說明了,通過提高金融科技能力實現危中尋機,從“互聯網+”邁向“AI+”新時代,方為商業銀行變中求生之道。

疫情效應中銀行業潛伏的“危與機”

證券時報記者:疫情對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商業銀行作為金融資源重要的分配方,受到了怎樣的影響?金融科技在應對疫情衝擊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趙志宏:新冠疫情對銀行、對金融科技的影響要從“全國性隔離”說起。自1月23日上午10點武漢封城起,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先後啟動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最高級別的一級響應,眾多城市、城鎮、小區陸續宣佈封閉管理;企業普遍延期開工,開工之後也只採取最小化配置運轉。舉國上下,全面進入“少出門、不聚集、不聚餐,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狀態,舉國上下儼然被疫情所冰封,救人者自救,銀行業率先試圖從危機中破冰。

對商業銀行而言,在疫情期間,所受影響集中於削弱信貸需求、亟需提高金融資源分配效率和中收減少等方面。社會生產受疫情影響,導致市場上信貸需求預期會有一定程度減少,銀行對公以及對小微企業的業務拓展增量近期將可能會遇到一定挑戰,消費金融業務也同樣承壓。同時,特殊時期對於精準分配金融資源的要求比常規時期更為迫切,銀行唯有基於大數據技術和價值網分析,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成批量的客戶及客戶需求狀況做到實時而精準的識別,精準區分哪些信貸需求具有最高的疫情相關度,把信貸資源精準投放到關鍵地方,是銀行對抗疫的最大支持。

戰略是做正確的事,戰術是正確地做事。

疫後修復期,金融條件大概率有所放鬆,疫情過後,社會總體消費需求估計會有適當反彈,企業恢復全面生產也會帶來信貸需求一定程度上衝。銀行需要憑藉智能分析手段和風險計量能力,提前準確感知疫情形勢轉變所帶來的市場波動和市場階段的微妙轉變,針對性地敏捷組織產品、服務和營銷。

而對於更遠的中長期而言,疫情對行業競爭格局的影響有限,隨著AI+對互聯網+取而代之,金融科技和智能風控能力對業務支撐作用更為凸顯,傳統業務電子化速度必將加快,在此領域搶佔優勢的銀行或在“嚴冬過盡綻春蕾”之後迎來王者時代。

迎難:內修外練

證券時報記者:出於疫情防控需要,很多業務都需要“無接觸”式辦理,與客戶的各種溝通交流轉移到線上,一些網點可能也不能正常運行,這種變化對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商業銀行如何應對這些方面的挑戰?

趙志宏:疫情期間,銀行在實際運行上面臨的首要困難是必須儘量減少見面,這對銀行的內部運行以及對外營銷都提出了挑戰。

遠程辦公,成為銀行必須、也值得考慮的選項。某全國性商業銀行近期的信貸審批就通過“釘釘”辦公軟件,隨時召開線上遠程視頻會議完成對項目的集體評估,形成線上審批、行內系統線上操作的“雙線上”敏捷辦公模式,既顯著降低了疫情對信貸業務運行的影響程度,也及時敏捷地響應了一線防疫企業緊急的需求。

對於疫情環境下仍有融資需求的商業銀行來說,傳統的實地路演並不是唯一路徑,通過一些科技手段,可以將疫情對發行人交易路演的影響降至最低。近期某國有銀行增發原有人民幣點心債券,採取電話/網上路演方式成功定價,吸引了來自亞洲、歐洲、中東及美國(離岸)的各類高質量投資人,順利完成增發工作。

同樣,基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手段實現質量高、接入簡單、使用容易的遠程視頻溝通和多方遠程協同工作,成為銀行應對對公業務大客戶營銷無法線下展開客戶會面、商談之挑戰的關鍵手段。2月初,若干企業與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達成大額綜合授信合作,就是基於電話、遠程視頻方式完成洽談,通過線上核保等技術完成提款條件。

銀行對中小微企業客戶、消費者客戶的營銷雖然在疫前就已經高度依賴線上手段,但由於疫情使得各行業的線下營銷通道都幾乎處於停擺狀態,在可選的線上營銷渠道數量並未明顯大規模增加的情況下,包括銀行在內的各行各業對線上渠道的爭奪會因此變得更加激烈,獲客單價會有較大幅度上升。

證券時報記者:線上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怎樣能加深自己的“護城河”,贏得客戶青睞?

趙志宏:為此,銀行首先需要藉助大數據技術做出更高質量的用戶畫像,以便在營銷戰略上做好更精準、更具差異化的用戶群定位。同時,應該更堅決地藉助區塊鏈、開放API等金融科技手段實現平臺化、打造生態圈,通過B4B等創新的營銷模式深度嵌入合作伙伴業務流程,從而形成B4B2C的完整觸客、獲客鏈條。此外,還應該加大對營銷內容的創新和技術化營銷手段的投入,通過源源不斷的內容創新來規避同質化營銷帶來的高成本,通過基於大數據等的技術化營銷投放手段精準地發掘更多細分渠道資源,並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對各種渠道實時、動態、高效地組合,提高營銷命中率和轉化率。

當然,當整體運行高度依賴於開放網絡時,銀行面臨的網絡安全風險挑戰也將進一步加劇,這是銀行應該高度警惕的。

困思:落下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證券時報記者:本次疫情的爆發較為突然,又是發生在春節假期,讓很多企業都感覺措手不及,銀行業也有一些這方面的壓力,在應對突發性事件和風險管理方面,疫情帶來哪些啟示?

趙志宏:應該說,本次疫情再次凸顯、證明了金融科技在支撐金融體系乃至經濟體系方面的核心重要性。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前幾年基於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一系列金融科技的創新和大規模應用,面對這次疫情,面對舉國上下如此大範圍的半隔離狀態,人們的生活、社會經濟的運行會遭遇怎樣的困境。

當然,這次疫情也讓很多人開始從這些年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驚喜中清醒過來——意識到金融科技仍然處於很早期的階段,依舊短板明顯,應對突發事件方面尚有較大提升空間。例如,在對客戶身份進行物理識別時,人臉識別的精準度遭遇了佩戴口罩的挑戰,虹膜識別需要穿透護目鏡的障礙,指紋識別受到手套的阻隔。雖然並非完全不能用,而是變得並不那麼方便、不那麼可靠了,但在疫情時期的很多場景下,大家開始退回更加傳統的身份驗證方式。

銀行業界正在熱議,銀保監辦發(2020)15號文可能給“遠程面籤”帶來了利好空間,從法律層面看面籤要達到的目的,只是要求所籤合同是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但實現“遠程面籤”必須有相應的金融科技認證,要求能證明所籤合同是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別人假冒代簽的可能性,才有可能成為現實。若採取遠程視頻方式,則應以必要的佐證資訊支持為前提,以確保簽約的真實性、可追溯性、不可抵賴性。

商業銀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遠程面籤”起步階段適用金額大小,應與金融科技認證能力的可靠性程度,以及所在銀行可承受的信用、操作風險損失容忍度相適合。目前已有的領先實踐例如線上電子合同,與法院數據庫鏈接,能起到一定作用。未來一段時間,結合物聯網的邊緣計算、區塊鏈技術有可能更好的解決此問題,然後就能充分利用區塊鏈對身份信息進行可信地流轉、交換、轉移,真正“零知識的”(即儘量不依賴於太多的其他輔助信息,即在不瞭解對方的背景信息的情況下,也能識別對方準確身份)、完全可信的“遠程面籤”即可實現。

然而,此次疫情更深遠的啟示是,從互聯網+時代到AI+時代,商業銀行需要做出什麼改變?

智能風控是其中重要一環。商業銀行需藉助金融可就手段真正落實“全面風險管理”,提升對“黑天鵝”和“灰犀牛”突發事件的企業級風險應對能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市場風險和客戶風險的智能識別、動態定價和全實時自動化機器審批。提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主要取決於實時智能的“全面風險管理”能力,這包括對宏觀風險、中觀風險和微觀風險的智能偵測、預判、預警和預控能力,能夠及時辨別“黑天鵝”和“灰犀牛”病毒的抗原,迅速激發配置滅殺抗原的抗體,進行精準靶向殺毒。同時,更需要進一步提升各種金融科技組件間的綜合協同性,提升前、中、後臺各種組件之間平滑、無縫、實時自由組合能力,才能最終在用戶體驗上實現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狀況下都能提供可靠可信的實時智能金融服務。

轉折:AI時代的智能風控如何走向落地?

證券時報記者:AI+時代會對商業銀行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革?

趙志宏:百度CEO李彥宏曾說,“移動互聯網時代持續不了多長時間,依靠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些特徵已經沒有太多機會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就要過去了,我們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AI時代。”

而我們對於即將到來的AI時代應該“存敬畏之心,行實踐之道”。

現在的智能風控正處於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到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過渡階段,商業銀行對於智能風控領域未來的需求分析都是基於目前的互聯網思維進行思考的,對於未來即將到來的變革,整個行業都應該存有“敬畏之心”。

而“行實踐之道”指的則是如何讓智能風控在AI時代真正走向落地,其中包括了銀行如何整合內外各種類型的數據,發掘深入洞察,幫助自身做出高時效優化決策,這也將是銀行獲得成功的關鍵。而具體來說,這些數據既包括銀行當前擁有的數據(客戶記錄、交易系統和預測模型)和銀行防火牆外的數據(工商數據、徵信數據、法院數據、新聞和事件以及社交媒體),甚至還將把物聯網和傳感數據、圖像和視頻這些正在產生的數據也囊括在內。

利用自身優勢,再結合AI時代的新技術,強化創新變革,銀行業逆襲正當其時。隨著傳統自給自足的價值鏈不再適用,開放、協作的平臺模式將是銀行重新定義未來業務的重要出發點。龐大的客戶群、可靠的信譽、成熟的後臺運營、廣大的可協作對象,讓傳統銀行構建平臺模式比跨界競爭者更有獨特優勢。在此基礎之上,銀行通過深度挖掘自身數據價值,創造出屬於自身的AI新模式。將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入業務操作過程,合法、低成本、持續挖掘數據的價值並貫穿整個業務鏈。外部社交、生活數據,同業或者跨行業、機構數據協作都是業務數據的有益補充。數據分析將用於發掘未被滿足的客戶需求、低成本高校控制風險、業務與技術創新等多方面。除了算力威猛、數據全面豐富,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將技術能力和銀行業務特點密切結合。

證券時報記者:更加智能化的AI會給銀行風控帶來怎樣的影響?

趙志宏:因此,基於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的風控將呈現以下趨勢。

一是新技術場景不斷湧現。金融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為風控應用場景提供了無限可能,從欺詐風險識別、綜合信用評估、貸中監控、貸後管理,到通過虹膜及語音等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認證,新技術場景不斷湧現,進一步豐富了風控系統平臺的發展。

二是風控決策更具前瞻性。依託於數據的風控系統不僅需完善內部數據,更需整合必要的外部數據,例如輿情數據、客戶基本信息、股東關係信息等,基於對內部數據和周邊數據的採集、整合與分析,結合知識網絡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模型,為風險決策提供更具有前瞻性和準確性的建議。

三是風控成為核心競爭力。迎接人工智能時代,優先搭建風控平臺使銀行擁有核心競爭力。平臺需學習獲取數據的新渠道、整合數據的新路徑、分析數據的新方法及智能化業務場景的新實現。完善內外部數據,整合並規劃平臺的功能,從而為自身業務提出智能化的指引和建議。

開拓:敏銳感知智能化場景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也有一些關於疫情帶來的新機遇的討論,尤其是遠程辦公、無接觸式業務辦理等方面,可能激發一些新的場景。尤其是一些高頻小額線上場景為商業銀行業務開展帶來了新空間,怎樣挖掘、識別這些場景並將商業銀行業務進行嵌入呢?

趙志宏:AI+時代,如何敏銳感知各種場景,將金融服務更好更多地嵌入客戶工作、生活、學習等場景中去,提高服務滲透率,是商業銀行持續提供金融服務的重要保障。

從本次疫情延伸開去,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機會。

譬如,為了抗疫救災,大量的救災物質生產企業都有著非常緊迫的資金和金融服務需求。如果銀行能實時捕捉,甚至提前感知到這些客戶需求所在,自動送服務上門,當前的疫情無疑就是一次拓展業務的好時機。

又譬如,疫情時期,在事關生命的高壓之下,人們對 “信任”的需求量大增。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老百姓都需要口罩,但供應非常緊張。互聯網上有很多號稱有貨的商家,但很多人卻又都不敢買——萬一是假冒偽劣產品,反而得不到應有的防護。同時,疫情的發展卻近在眼前,此時人們亟需拓寬信任的渠道。此時此刻,信任就是最高價值,信任意味著生命。平常時期,還有時間通過逐步試探性地合作、接觸來建立信任,但在當前病毒肆虐之際,需要的是即刻信任,實時信任。銀行作為信用中介,原本就是靠經營“信任”為主業的企業,在當前時期,其可靠、可信的身份特徵將有機會得到特別地放大。對銀行而言,這無疑是一次絕佳的鞏固“信任地位”的良機。

當然,在連見面都是考驗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信任、維護信任、運營信任?傳統的手段已經無法施展,而區塊鏈等為代表的信任、信用科技正迎來用武之地。

此外,疫情的爆發催生了一些具有相當普遍性的用戶場景,這正是銀行開拓新領域、新業務的絕佳商機所在。譬如疫情之下,人們均居家,網上購物成為了很多人消費方式的唯一選擇。而這裡面,“微信群接龍購物”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例如“接龍”買口罩。但目前的“接龍”購物,仍然存在諸多痛點:人數多了之後,“接龍”購物的對賬將面臨工作量巨大等麻煩。還有,如何確定口罩渠道的靠譜性?如何管理“接龍”的付款、交貨環節減少糾紛風險?銀行可以抓住這種場景,發揮在對賬、信任科技方面的專長,及時提供解決方案,服務大家、實現場景營銷。

疫情之下,很多細分場景並非全新場景,而是疫情突出了這類細分場景的存在度。如果銀行科技創新能力及時跟上,這其中會有很多細分場景體驗在得到足夠改善後可以培養人們形成使用習慣,其熱度很有可能延續到疫後,成為疫後市場競爭中新的“殺手級”應用。

除此之外,在大數據至今還不能很好征服的泛金融犯罪領域,智能風控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範作用。具體來說分為兩個步驟,在反洗錢應用場景下,利用關聯關係分析技術去鑑別兩個問題:1、某參與方和哪些其他參與方關聯、關聯關係有哪些;2、其中有哪些可疑參與方、何種關係。之後再利用認知分析技術去分析三個問題:1、參與方之間有哪些相似性、相似點;2、參與方之間有哪些異常性;3、識別出高度可疑的參與方,並按可疑程度優先調查。

進擊:搭建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

證券時報記者:疫情似乎加速了各行各業“線上化”和“遠程化”的進程,銀行業在金融科技方面已經佈局多年,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化會倒逼金融科技進一步發展嗎?您認為銀行業金融科技接下來會有哪些發展?

趙志宏:從宏觀、整體的視角來看,新的AI時代,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務將加速搭建“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

“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是ABCD和IoT等金融科技的綜合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開展金融業務的一種形態。它以大數據為能源、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手段、以區塊鏈為組織架構、以雲計算為基座支撐、以IoT為終端連接點,可以高效、低成本地調動所有參與者共同完成盛舉。

作為去中心化的生態系統,在未來的智能金融價值網中,除了用戶(例如新冠疫情中的受災對象)之外再無中心——以受災對象為中心動態組織資源;圍繞受災對象的需求,成員機構的內、外資源無縫協同,各種服務流程被重新定義。價值網中,價值創造者可以包括用戶方、捐贈方、金融機構、物流方、海關方、生產方、服務方企業等。價值網通過聯盟鏈協作,共同治理和分享成果,所有參與方的投入和意圖都會得到公平、公開、合理的可信保障,各自發揮優勢專業能力,誰能更好地統籌協調內外部資源、為受災對象提供更好的價值,誰就可以成為價值網的“主導者”,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都得到了最大化的釋放。

AI+時代,未來分佈式、“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價值網將大有作為。

顛覆:AI+驅動下的“實時智能敏捷銀行”

證券時報記者:“後疫情”時代,您認為銀行業將會發生哪些變革?

趙志宏:危機終將過去,但其對我們經濟、生活的影響顯然將是長久的,夏至顯然也並未完全到來,AI+時代對銀行的影響也將是深刻而持續的。

從商業影響上的最終結果角度看,這一輪全民抗疫又是一場舉全國之力、“恰如其時”的高強度、集中沉浸式用戶習慣培養活動,是對5G時代社會經濟、生活、生產新形態的集中醞釀。經此一疫,全社會將步入深度在線化模式,銀行將真正轉變為“實時智能的敏捷銀行”。

疫情結束後,民眾“排斥聚集”的下意識可能會延續較長一段時期,並可能最終固化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心理常態。

無人化服務會越來越受人們所歡迎,落到餐飲、零售等日常生活相關的領域,其表現之一就是外賣經濟在人們生活中的主角化會在疫後得到更進一步確立;疫情時期,企業在遠程辦公方面沉澱下來的運營管理經驗,讓企業在疫後更能接受員工的遠程辦公,人們因此將能夠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實現居家就業;疫情期間,長達數月的居家隔離,讓人們適應了7*24的“宅生活”模式,再加上從2020年開始,5G技術將大面積獲得使用,客廳大屏將因為其“超爽體驗”而成為“宅生活”中的一大核心主題,圍繞其將開啟新的客廳經濟形態;疫情讓人們對遠程溝通、遠程協作乃至遠程聚會普遍親睞,為AR/VR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最強有力的消費需求基礎,這將推動能夠適宜日常頻繁使用的AR/VR技術的加快推出和普及;一旦日常生活級的AR/VR技術普及開,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強化人們“遠離線下聚集、居家宅、居家就業”等趨勢。

也許金融科技帶給消費者的直觀感受在於流程的便利,但對於銀行而言,和客戶增加“實時智能的接觸”,意義更重大。金融科技讓銀行的觸角能夠通過在線方式更敏捷地伸向客戶,“屏幕對屏幕”(“Screen to screen”)將更大程度上地取代“面對面”(“Face to face”)。銀行將致力於提供嵌入生活、實時智能響應客戶需求的金融服務,真正成為一種服務而不單單是一個場所。而在其中,AR/VR技術同樣可以驅動銀行創新的力量,商業銀行利用這些技術讓客戶在家裡也能體驗身處物理網點。

打造“實時智能的敏捷銀行”,商業銀行可以極大量、低成本獲客開戶,節省幾十億獲客投入。比如,針對遭遇短期流動性風險的某餐飲公司,銀行圍繞其餐飲集中採購平臺,可提供國內信用證、商票保貼等服務,為主要原材料供應商提供融資支持。同時提供中期流動資金貸款和“1+N”供應鏈融資額度,貸款用於企業房租、門店裝修等支出,置換其存量到期貸款,降低財務成本;供應鏈融資則可解決企業上游大量小型供應商的融資需求,保障其供應鏈穩定。

因此,疫情之後的未來會真的很不一樣。整個社會將拜疫情所賜而“突變式”地整體跨入深度線上化階段。

對此,銀行作為各種經濟形態背後的驅動器,需要藉助政策支持考慮“實時智能敏捷銀行”的技術變革,“實時智能敏捷銀行”的迭代進化速度將遠遠快於過往,這要求銀行能夠以敏捷銀行的方式,組成諸多由產品設計人員、風險建模人員、程序編碼人員構成的混編敏捷項目小組,並以組件化的企業級敏捷中臺支持諸多項目級敏捷小組。只有具備快速創新進化能力的敏捷銀行,方能成為AI+時代的王者。

经济战

大型翻車現場!券商電話會竟請了個假專家,董秘潛伏其中現身打假,這家公司躺槍大跌!券商回應:停職問責

復工潮真的來了!這些城市復工大鬆綁,大幅簡化審批程序!給錢、包車、包機…各地硬核"搶人"輪番上陣

牛市的味道?券商股再次領漲,兩大關鍵指標完勝!四大利好接踵而至,"聰明資金"已低位掃貨,更多資金在入場

又一"降息"落地!LPR最新報價出爐,兩大品種利率雙降!如何影響房貸和企業?存款基準利率要降?看最全解讀

剛剛,"一行兩會一局"齊發聲!為疫情防控已提供超5300億信貸,將提高金融監管容忍度,不會出現大規模通脹

"K歌之王"大裁員!疫情籠罩之下,復工形勢究竟如何?實地探訪:車流、人流依舊稀疏,缺物資成最大難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