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什么要扶持相对聪明的汉献帝刘协上位?他最开始也是为汉室着想吗?

燊旭


从废除少帝立聪明的献帝为帝,而且把袁绍,曹操等一群汉末的风云人物放归地方,后又整顿吏治,举贤纳良,不把凉州自己的亲信势力封官朝堂,最初的董卓应该是维护汉室,想有一番作为的


听涛声19801222


董卓还是想做汉家忠臣的,他心中确实是在为汉廷中央政府着想。关于废立的理由,董卓自己的表述是:“皇帝瘖弱,”所以要效仿伊尹、霍光故事改立口齿伶俐的陈留王刘协为帝。

董卓言及:“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可见董卓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选一个有才智的人做皇帝,他心目中王美人之子刘协要比何太后的儿子刘辩聪慧许多,更适合君临天下。

董卓废刘辩立刘协本没有错,只是这个头还轮不到他挑,在诸大臣眼中董卓不过是一边将耳,没有资格行废立之事。当然董卓立刘协也有自己的一点小算盘,他自以为,他姓董和刘协的舅妈董太后是本家,自然亲近,立刘协会亲上加亲。

董卓其时是想通过废立确定自己对朝廷的主导地位,也就是想做一个复兴汉室的权臣,在政治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才是董卓的初心。

说董卓进京就是想着怎样的祸国殃民,残害忠良也是很不公道的。董卓不维系瘖弱的刘辩,非要换上精明的刘协这恰好说明董卓还是很有些政治抱负的。

董卓进入洛阳后主动争取同朝廷各方面势力的合做,他广辟名士请蔡邕、袁隗出山为他站台,竭尽心力地寻求他们的支持。给党锢之祸的士人平反,“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朝廷重要官职的分配也很注意照顾各方势力的需求,“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但董卓的示好甚至是巴结并没有得到袁绍等门阀士族的认可。他们百年来养成的优越感使他们从骨子里鄙视董卓这个从西北来的边将,在他们眼里董卓就是一个野人,一个政治上的暴发户。他们拒绝了董卓的善意,也拒绝了帝国最后一次复兴的希望。

董卓最终失去了耐心,对着袁本初怒吼道:“坚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吾,吾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也不不示弱:“天下健者,岂惟董公!”绍言罢“引佩刀,横揖,径出。”这便是历史上很牛逼的“横刀揖出。”这是袁绍一生最酷帅的时刻,也是他将国家临门一脚踢乱的时刻。



贺拔岳


董卓废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为帝,他这么做并不是真正为了汉室着想。驱使他产生生这种行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效仿伊霍,树立威望

董卓进京之前,乃是凉州军阀,由于十常侍乱政,受大将军何进之召,进京平乱。由于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董卓追杀十常侍,并迎回了汉少帝刘辩及陈留王刘协。

他之所以要废掉汉少帝刘辩,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主要是为了通过废立帝王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好让自己能在京城站稳脚。作为一个外来军阀,董卓只是奉命勤王,乱事平息后,他没有理由继续留在京城了。所他效仿商朝伊尹、西汉霍光,行废立之事,事成之后以功臣宰辅自居,在京中的威望自然能够树立。


打击政敌,培植势力

汉少帝刘辩是大将军何进的亲外甥,在何进还没有死之前,以何进为首的这股外戚势力在朝廷政局上可谓一手遮天。即使后来何进被十常侍所杀,他背后的这股势力依然存在。

所以通过废立帝王,董卓很巧妙的将这股势力分解了,因为帝王一换,势力背后所效忠的主子就不存在了。这也就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自己也就有机可乘。

不仅如此,废立帝王还可以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这个时候可以拉拢之前旧势力的敌对分子以及“墙头草”分子,让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为自己所用。


少帝木讷,献帝聪慧

第一次见面后,董卓就对陈留王刘协产生了好感。因为同样面对蜂拥而至的大军,少帝刘辩吓得惊慌失措、泪流满面。而比刘辩小五岁的陈留王刘协却镇定自若、毫无惧色。

所以在董卓看来,陈留王刘协更聪慧,更有帝王之气,人总是喜欢美好的东西,所以董卓就这么干了。而且陈留王年幼许多,由他一手栽培,两人联手,平定天下。到时候刘协为皇帝,他则是真正的太上皇。


若木语

大厦将倾,无人可力挽狂澜。在那个一触即乱的年代,很少有真正为汉室着想的人。主弱臣强,无论是汉少帝,还是汉献帝,终不过成了别人的傀儡,成为汉王朝结束的悲歌。



若木小记


这倒是个问题!就当时而言,董卓手底下无非就是两个人选,一个呢,是在位的皇帝,也就是刘辩,另外呢就是这个刘协。

刘辩作为一个皇帝,其实董卓来的时候呢,就看他不顺眼,怎么讲呢?就是他去迎接那个皇帝的时候!刘辩第一眼看见董卓的军队,竟然哭着要找妈妈!相反,当时陪伴在流变身边的刘协反而面对董卓的提问能够更加应对自如,照道理懂着想,当一个全程想要把控朝政,那么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个更加傻白甜一点的皇帝呢?

有人给出自己的说法就是董卓可能就是为了想证明自己,所以她选择废掉皇帝另立一个新的皇帝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对于中央的管控,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敬猴,但是董卓貌似有点儿搞错了,什么是鸡,什么是猴?毕竟鸡是一种家畜!而且在家里面比较多,你杀掉一只很有可能母鸡生个蛋,孵出小鸡来又有了一只!而猴子这种观赏性的物种在家里面比较少,你杀掉一只就没有了!

大臣和皇帝,大臣就是鸡,皇帝就是猴子,当然这个比喻可能不大恰当,但其实都差不多!总之杀鸡敬猴,拿皇帝去吓唬大成,这个做法绝对是下策!

那董卓吃饱了撑着干这种傻事儿干什么?虽然董卓看起来很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从董卓的政治手腕来讲,他也不至于连这点儿政治上面的通识都不知道。

深入挖掘的话,董卓废掉刘辩,立刘协肯定是为了接下来他能够掌控朝局,做出的某方面的努力,首先第一点,刘辩是太子!他母亲是谁的?何太后是汉灵帝的皇后!他的舅舅是谁呢?是何进,曾经闻名天下的大将军作为太子,同时作为大将军的侄子,他在军队内部的微信不言而喻,即便他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利用,起码何太后知道该怎么用!而且何太后作为曾经的皇后,他也肯定有一些政治资本,总体来讲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刘协,他的政治资本绝对比不上刘辫。董卓在第一时间选择了他,是更多的就是考虑到一个政治资本的问题!

刘辩虽然傻,但他背后站着一大批的人,尤其是他那个母亲最难糊弄!如果这个何太后一直活着,那么接下来董卓将永无宁日!他会面对来自于朝廷内部大部分势力的反对,所以董卓绝对不希望这样一个皇帝站在前台,这种人最好干干净净的消失掉!

刘协虽然不傻,而且有点儿聪明!但是他没有政治资本,就算想要聚集起自己的势力,那起码也得等他成年再说呀!他想收拢政治势力,它的难度比起何太后来讲!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所以懂着立他做皇帝放心!

而且,刘协她的生母是董贵妃!按照董卓的说法,就是我们俩组上都沾着亲,这个时候利用亲戚关系看能不能把它收拢到自己这一边来!而且自己把它li做皇帝,天底下不服的人多着呢。此时最不服的就是袁绍!这个时候你离开了我,你能干什么事情呢?这算是一种变相的削弱皇权!让这个皇帝变成一个只会依赖自己的傀儡!

汉献帝刘协一开始就是一个傀儡,甚至有的时候连傀儡都不如!这一点不得不佩服董卓,一开始的心机,确实愿意花心思在里面!


漩涡鸣人yy


史书中的董卓并不像演义中那么蠢笨,他是陇西临洮人,生于颍川,父亲原是个小官,而他自幼习武,心慕古人,在西凉游侠闯荡打抱不平,西凉胡汉杂居,董卓与羌中各首领交情很好,后来回家种田,羌人老朋友来看望他,找不到东西招待,便把耕牛杀了请客,其为人豪爽如此。后来镇压羌乱讨伐黄巾,因功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斄乡侯。189年,响应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的号召,带大军进京讨伐十常侍。十常侍与何进两败俱伤后,董卓以疑兵计等手段震慑京师,逐渐控制朝廷,并做了一件大事,废掉现任皇帝少帝刘辩,另立献帝刘协。 董卓与刘辩刘协的首次交集,应该是在北邙迎驾上,董卓兵到,少帝车驾在前,司徒崔烈令董卓退兵被斥骂,董卓还去抢抱时年9岁的刘协,刘协避开了他,车驾进城后,董卓向刘辩询问事变经过,刘辩紧张得语无伦次,刘协却能表述清楚,侃侃而谈,董卓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以当时形势而论,刘辩怯懦而刘协聪慧,权臣要把持朝政,少帝这样的庸弱君主是理想的皇帝,可以大权独掌为所欲为。而以刘辩的聪明才智,不排除不受控制,反生大祸。既如此,董卓为什么还要强行废立呢? 对于董卓而言,阻碍其独掌权柄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三公级别的文官,这类人世家望族,有权有势,门生遍天下,杀不得放不得,徒生制肘。一种是有兵权的武官,特别是袁绍,曹操等人,他们在剪除宦官护卫皇权的时候立下大功,在军队中有一定威望,也是极难处理的棘手人物。这些问题让后起之秀董卓头很大,但却是掌权的必须处理的问题。而废掉旧的皇帝,等于变相削弱他在位期间任命的人的权力威望,拥立新皇帝,让自己快速增加功劳和威望。此消彼长,就能江山倒置。 而要行废立之事,没有更好的人选,只剩陈留王刘协,汉灵帝刘宏荒淫无度,可惜儿子只有二个,刘辩刘协,很简单的选择题。如果拥立旁支,如刘虞等辈,且不说宗法的难题,由于这些皇族年长又在外掌权,一旦当政,董卓立即面临长君夺权问题,不符合私人利益。综合权衡,虽觉得刘协聪慧,却逊在年幼,并且母族无人可为援应,就算有能力短时间内也无法发挥作用,一个阶段后,董卓布局完成,需不需要献帝还另说。而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号“董侯”,董卓自认为与董太后同族,这也是促使董卓行废立的另一个因素。后来功败垂成,由多种因素促成,主要原因并非立献帝






淡定32364


最开始大部分都是为了汉朝着想吧。毕竟经过儒家几百年的教化。家国思想已经深入内心,大部分的权臣就包括董卓一开始也仅仅是为了青史留名而已。就连被后人称作奸雄的曹操,一开始也只是期望在死后能在墓碑上刻个汉朝征西将军的墓碑就已经满足了,由此可见董卓一开始也是忠于汉室的。


喜欢判案


汉朝的时候有位底层公务员,兢兢业业,但是因为朝廷里边没关系,只能回家种地,羌人头领去洛阳路过他们家,他把家里唯一一头牛杀了,招待他们!后来他因为军功得到重用,把皇帝赐给所有东西分给了手下士兵,并且说虽然奖励是给我的,但是功劳是大家一起舍命完成的,我不能独享!这个人就是董卓,特定的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特殊情况,西汉以自耕农居多,但是到了东汉,大地主,大庄园主半农奴占据了主流,他们掌控推荐之权,占据了国家一半以上的经济产量,又不纳税!并到了后期由于战乱,这些庄园主有了自己的私人组装,基本上就是一个个土皇帝,东汉不管谁当皇帝,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掌握朝政,他们都需要拉拢这些人,所以从和帝以后开始东汉的皇帝就只能是幼儿,或者成年以后活不了多久!他们需要一个弱势皇权,不能制衡他们。董卓作为深受其害一员,他掌权以后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了,一言不合就开始屠杀朝廷重臣,改换皇帝,他的行为看似残暴不仁,其实是对这些地主阶级的报复!


一树梨华9528


一、刘协本是汉灵帝看中的继承人,但是何进掌权时立了少帝

汉灵帝去世后,何皇后和外戚何进拥立皇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

而汉灵帝生前是倾向皇子刘协的。

“初,何皇后生皇子辩,王贵人生皇子协。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皇后有宠,且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只是估计何皇后和何进的权力,汉灵帝犹豫不决,死前他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

“硕既受遣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进而立协。”

结果行动失败,何皇后扶持刘辩上位,“硕谋不行,皇子辩乃即位,何太后临朝。”

接下来就是何进为诛杀宦官,引董卓入京,最终何进身死,董卓专权。

为了彻底清除何进的势力,也为了彻底控制朝廷,少帝必须要废掉。

二、为何选择刘协?

除了刘辩是何皇后所生之外,刘辩的表现也不如刘协。

“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

可以说董卓对刘辩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而对刘协印象很好,“卓以王为贤”,与他后来想废立也契合。

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是被何皇后害死的,刘协被董太后收养,而董卓也姓董,好歹能扯上点同族的关系。

“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更重要的因素是汉灵帝只有两个儿子存活下来,除了刘辩,就是刘协,这是客观条件。

董卓要废刘辩,只能立刘协。

想扶持其他傀儡,那样阻力更大,因为立正宗灵帝之子刘协董卓就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若随便扶持一个,那搞糟糕。

董卓搞废立是为了专权,立刘协并非仅因为他聪明,而是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微史春秋


导语:

董卓扶持相对聪明的汉献帝刘协上位,完全是一种权宜之计。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扳倒少帝刘辩及何太后,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初始目标;终极目的则是为了自己篡汉上位。只不过由于德不配位,智小谋大而反遭杀身灭族之祸,这一切都是董卓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董卓扶持汉献帝刘协的真实目的

当初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密令,让他火速率兵进京讨伐十常侍。见信后董卓认为这是自己外放多年,而今名正言顺进京诛灭阉竖,谋取大权的好时机,于是他星夜率军向京城洛阳扑来。

谁知走到半道,却传来大将军何进因计划不周反被中常侍张让诱杀的消息。董卓横下心来,决定继续率军进京,以求火中取栗。也是董卓命该如此,此时京城已乱成一团,何进被杀后,其弟何苗被乱军所杀。袁绍又带人进宫诛杀十常侍,京城由此陷入了连环杀。

中常侍张让见势不妙,于是劫持了皇帝刘辨等人逃亡北芒山中。董卓闻迅,当即率军追到北芒山下解救了刘辨。少不更是的刘辩见到凶神恶煞般的董卓,吓的是哇哇大哭,而年方九岁的陈留王刘协到还镇定,在董卓的询问下,将他们被劫的经过一五一十的讲给董卓来听,让董卓惊诧不已。

粗猛有谋的董卓,面对朝中大臣皆对其不服,自己又苦于兵少威攝力不够的窘境,心生一计。他将自己的三千兵马乘夜悄悄调到城外,等到白天人多时在调入城中。隔几天便调出调进一次,给城中的大臣和其它驻军造成错觉,好似他的兵马源源不断的来京支援自己,以壮声势。

如此以来,城中原属何进、何苗的部卒因为没有所依,又见董卓兵势浩大,便纷纷依附了董卓。董卓又乘机收买了吕布,让其诱杀了执金吾丁原,并兼并了他的部卒,由此完全掌控了城中所有的兵马。

军权在手,董卓终于露出了本性。当他得知陈留王刘协原本是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而自己又与董太后属于本族,又加刘协更加年幼,日后更好被自己控制。于是便以皇帝刘辩暗弱为由,强迫大臣们同意废除刘辩,立刘协为帝。

在董卓的威逼利诱下,面对血淋淋的杀戮,大臣们大多屈服。见此情形,孤立无援的何太后被迫同意刘辩退位,刘协继位,史称汉献帝。

董卓的如意算盘终于打成,不久他又弑杀了少帝刘辨及何太后,挟持汉献帝,完全把持了朝政。至此,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所有权柄尽落董贼之手。

董卓最初是为汉室着想的谬误。

“汉之有董卓,犹如秦之有赵高”

。他知所以扶持刘协上位,完全是为自己的私利着想。虽然刘协有比少帝刘辩聪明的一面,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借口而已。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持朝政,为自己将来弑君篡位做好准备。

由于董卓本人喜怒无常,残暴无比。面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乱局,他无力,也无能控制全局,其势力只触及到河东及关中之地。而且有良知的世族大家和士族纷纷逃离京城洛阳,并借机起兵反抗董卓的倒行逆施,如鲍信、袁绍、曹操等,最终形成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局面。

正因为有众多外部的不安因素,使的董卓没能实现弑君夺位的最终目的。否则的话,董卓早就原形毕露,篡汉成功了。

结语:

综上所述,董卓最初扶持汉献帝是为汉室着想之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无妄之谈,是置事实于不顾的一种臆想。

历史终究是历史,董卓从最初到最后,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着想。连袁绍,曹操这样的反董卓义士,在东汉末年的纷乱中,都试图谋权篡位,更何况残暴无礼的董卓哪?豺狼永远都是豺狼,不可能突发善心变成良犬。


方城阙


这个问题,壹零壹肆来回答。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关于董卓为什么要扶持汉献帝刘协上位这个问题?

且听我细细讲来。

董卓率军进入京城不久,就提出要更换皇帝。至于换皇帝的理由,用董卓的话说,是因为少帝刘辩愚昧懦弱,陈留王刘协有圣主的素质。关于董卓的话也是有一定根据的,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董卓进京的时候,洛阳已经大乱。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谋杀,十四岁的少帝刘辩和他九岁的弟弟陈留王刘协流落民间,千辛万苦才回到京城。董卓带兵来迎接圣驾的时候,少帝刘辩哭哭啼啼,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然而,问陈留王刘协,则一清二楚,对答如流。董卓当时就起了换皇帝的心思。

不过,我认为这个原因未必是董卓换皇帝的真实原因。

董卓是打算像以往的权臣那样,把皇帝当成傀儡捏在自己手里的,而自己摄政掌权、继而夺权篡位的。那么既然是把皇帝当傀儡,又何必更换皇帝呢,愚昧懦弱的皇帝岂不是更好控制?所以董卓的真实意图,恐怕还是为了树立个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权。董卓是西北来的军阀,粗野蛮横,嗜血成性,既无人缘,又无威望。尽管董卓进京后一再笼络士大夫,但是士大夫骨子里还是看不起他。这就需要想办法镇住那些士大夫。董卓虽然粗野蛮横却也狡猾。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董卓初进洛阳的时候,兵马其实只有三千。董卓怕镇不住,就让他这三千人每天晚上便装出城,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地进来,一连四五天,天天如此,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有千军万马。

这样董卓不但镇住了满朝文武,还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京城里面那些士大夫其实并不难对付。于是董卓便决定来个更大的动作,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建立自己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这个大动作就是换皇帝。

董卓的想法很简单:满朝文武不是都怕皇帝,都听皇帝的吗?如果我董卓连皇帝都能换,还怕你们这些人不听我的吗?废掉了少帝刘辩的同时也就可以废掉何太后,因为陈留王刘协是没有生母的,他的生母王美人被何太后毒死了。因此,立刘协为帝,就没有什么太后可以垂帘听政。这样一来,既铲除了障碍,又树立了威望,这可真是一箭双雕。

然而董卓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个大动作,不但没有确立自己的威望,反而把自己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变成了“人民公敌”,弄得“天下共讨之,全国共诛之”。因为在当时正统的士大夫看来,皇帝是不能随便换的,哪怕换上去的也是刘家人。因为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国之本”,岂能动摇?

废立之事有极大风险的,关于废立一个事,曹操曾有过论断:“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也就是说,撤换皇帝,是天底下最不吉利也最凶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