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北静王将御赐的手串赠予贾宝玉,只是简单的礼物吗?还是有什么韵意?

黑白文章泽渊诗


北静王在秦可卿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应该是身上没有带什么可赠送的东西,正好有皇上才赐予的鹡鸰手串,北静王就转手送个了贾宝玉。



虽然皇上赐予的东西,王爷大臣应该特别珍惜,不能随便赠送别人。不过,即便赠送了,也不至于被定为“欺君之罪”,主要分析皇上赠的什么。

不过,在《红楼梦》中,由于作者不能明写,只能暗喻,读《红楼梦》不得不多费一点心思,多考虑一点“话中话”。这么思考的话,再看看鹡鸰手串,可见其中真有其他的暗示和寓意。

鹡鸰,是一种鸟,背部羽毛颜色单一,中央尾羽比两侧长,休息时尾上下摆动,生活在水边。这种鸟有个特殊的习性,就是只有其中有一只离开,其他的鸟就开始鸣叫,把它找回来。关于鸟的一个成语,意义就不一样了。

出自《诗经·小雅·棠棣》的就是这句“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意思很明白,漂泊异地的兄弟急待救援。

因为鹡鸰手串的意义不同,皇上赐予北静王的寓意,北静王不可能不懂得。表示兄弟之间的情分,自与他人不同。在一般家庭中,兄弟之情不过是情分,在皇族家中,兄弟之情不只是情分,还有政治立场。皇帝送给北静王鹡鸰手串,是拉拢还是告诫,应该有目的的。

北静王之所以转手把鹡鸰手串给贾宝玉,在《红楼梦》后文中,应该有贾宝玉遇难,北静王出手帮助贾宝玉的情节。北静王出场随不多,但从始至终,贾宝玉跟北静王来往频繁。到贾宝玉长大成人,必定在政治,权力争斗上有选择。


《红楼梦》整部小说,就是借喻抒发作者的不平之心,虽然明面是写这些女子,冰清玉洁,其实是写她们生活在那个时代,社会是黑暗的,也是腐朽的。

脂砚斋在第五回傍批,写得很清楚: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仁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

脂砚斋批语说明这部书,其实是一部政治性小说。写得不只是谈情,谈情不过是作者掩饰手段而已。

关于皇帝,大臣,王爷,贵妃等有权势的人物虽然明写不多,但他们是小说重要的社会背景。单单从鹡鸰手串,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所之的。

作者不写明当时的政治争斗,但政治斗争后的严重后果,从相关的家族体现出来,贾府大厦倾倒,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其实就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现在再看看贾府中贾母经常去皇宫看望老太妃,老太妃死后夏太监无所顾忌去贾府打秋风,这些小细节才是关键的。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贾元春等这些无辜女子的悲惨遭遇,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作者的伟大,也是看清事实的本质,而不是看事情的表面。

再鹡鸰手串的意义还在于体现林黛玉对感情的忠贞,对权贵的不屑。

总之,鹡鸰手串不但只是一个礼物,其实是政治信物!


一串七珠读杂书


北静王不为国体所束缚,随性而为,他与贾宝玉有相似之处。贾宝玉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追求自由与爱情。

北静王与贾宝玉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便将皇上赐给他的鹡鸰香念珠摘下来送给宝玉。

北静王送宝玉念珠与宝玉送黛玉的念珠出发点是一样的。他们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朋友。北静王把宝玉当成朋友,所以给了宝玉念珠,他并未想到这事皇上所赐之物,转送他人是否合适。宝玉把念珠送给黛玉,是因为他觉得念珠很好。宝玉习惯于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给黛玉,这次得了念珠也一样,他觉得好,就给黛玉了。谁知黛玉不领情,扔了,宝玉只好讪讪地收起来。

作者写这件事小事,是告诉读者两件事。

<strong>

第一,皇上赏赐北静王鹡鸰香念珠,是向北静王示好,表示自己与北静王是兄弟。因为鹡鸰的含义是兄弟之间的友谊。北静王给人了,证明北静王不珍惜与皇帝的兄弟情。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鹡鸰香念珠,挑拨皇帝与北静王的关系。皇帝自断一臂,不再信任北静王,甚至排斥北静王以及四王八公集团。

因为皇帝与北静王起了嫌隙,太上皇抓住机会反攻,从皇帝手里夺权。皇帝为了自保,不得已赐死元春,下令抄检贾府。

第二,贾宝玉把鹡鸰香念珠给林黛玉,证明宝玉也不珍惜与北静王的兄弟情义,最后贾宝玉与北静王生分了。贾府与北静王有嫌隙。贾府被抄家,北静王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北静王集团分崩离析。

宝玉把鹡鸰香念珠给了黛玉,不能证明北静王后来娶了黛玉。

北静王应该心仪林黛玉的才华,有心求娶。可是北静王是王爷,她的妃子,不是凤。林黛玉住在潇湘馆,证明她是凤凰。而且黛玉的诗号是潇湘妃子,娥皇女英是一国之君舜的妃子。因此林黛玉即使后来被嫁,也是给皇帝当妃子,而不是给王爷当妃子。

在四王八公集团危急关头,在王子腾的运作下,也有可能是在北静王的运作下,贾府准备将林黛玉被送进皇宫当皇妃。

林黛玉拒绝当皇妃,但是她改变不了这个决定,所以一心求死,结果在进宫前病死,或者在进宫后病死了。


润杨阆苑


北静王和贾宝玉惺惺相惜。因为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身世显赫,一个是亲王一个是贵胄;他们都年少风流俊秀。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两人都是对封建礼教和他们所在阶级应具备的圆通学、关系学等这些趋炎附势、钻营取巧的官场政治淡漠和厌恶的人。原著中说宝玉厌恶官僚权贵,说北静王不为官俗国体所缚,很明确的说明了这一点。

他们两个互相理解,关注,认可。彼此都认为对方是自己认同的“不是俗人”的人。

但他俩又有不同。北静王虽然和宝玉年龄相仿,但他地位更高,阅历更广,爱好更广泛,情趣也更高雅。他无心于权利政治,而更喜欢和奇人异士、博学多识的人交往。

贾宝玉呢?他不仅厌恶权利政治,还对国学诗文厌烦。他爱好的,只有女色。他的好色不是低级俗气的追求占有,而是高级的、“君子好色而不淫”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上的和女性的交流和对美色的欣赏。

北静王对宝玉早有耳闻,他们见面后更是一眼看穿宝玉。

北静王明白,人在脂粉堆里,在万花丛中是不能长久的。这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更何况是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

北静王看穿了宝玉,就既明白又含蓄地对贾政说:“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 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

北静王出于对宝玉这个知音的怜惜,有意要提携宝玉,帮他从脂粉堆里解脱出来,点拨并引导他走向更高妙的国学诗文等艺术的道路上来。

北静王为了表示自己对宝玉的重视,把一串手串送给了宝玉。这手串是皇上所赐,被北静王随身携带的蕶苓香手串,听名字就罕有,可想不是那些珍珠玛瑙、紫檀黄杨之类的俗物。

我们不知道曹雪芹后四十回的原意如何,但从别人后续的来看,北静王的一番苦心和努力白费了,完全失败了——宝玉还没有从脂粉堆里走出,金陵十二钗就纷纷凋敝;宝玉这块顽石深受打击,看破红尘,拍拍屁股出家走了。



坦儿tt


北静王这个人物在红楼里不简单,风度翩翩,礼贤下士,尤其是对贾宝玉特别的欣赏。对于他送宝玉御赐手串,我认为有多层解释。一则从小说人物发展等纯文学的解释来说,北静王名叫水溶,二十岁出头,跟宝玉年龄相差不大,懂得宝玉是性情中人,愿意跟他交朋友,不顾御赐不御赐的礼节,将手爱的手串赠他,表达友谊。宝玉也说过,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水溶来融他这个泥人,也正是合适。二则从索隐派的角度解读,据刘心武老师考证和推测,北静王原型是康熙的三十一子,雍正的弟弟允禧。而水溶这个名字也有据可循,乾隆爷有个儿子叫永瑢,曾经过继给了无后的允禧做孙子。这样祖孙二人的性格和名字共同组成了红楼梦里的北静王。据说允禧跟曹雪芹家世交,为人散脱,有名士气,可能对少年曹雪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三则,还是索隐派的角度,北静王暗喻北面的金王,即清朝的前身后金,北面属水,水溶此名也有此意。北静王实指清朝的皇位正统,宝玉含玉出生,玉乃皇位大统象征,暗喻康熙的皇太子。北静王将御赐的手串赠宝玉暗指将皇位赠宝玉,正合皇太子曾经是储君的意思。不过后来九子夺谪,太子被废(宝玉出家)。四则,更有趣了,有人推测北静王影射的就是投降清朝的大汉奸洪承畴。北静王,北方属水,大清国属水。 静王,谐音金王。洪承畴,降清后,先是汉人大学士,后官拜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也算是大清(后金)里的汉人王。北静王叫水溶。水溶,乃指他与水相溶也。 水溶,岂不是“水共”?水共乃一个洪字,洪承畴也。在说文解字里,洪,就是水流汇合在一起,不就是 水溶吗?北静王在癸酉本里,北静王直接对贾府落井下石。 洪承畴原本是明朝的大功臣,曾官拜兵部尚书,崇祯帝对他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他最后却领清兵入关。说了这么多,只能说红楼是本神奇的书,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解读的空间,也许不是曹公的本意,但却分外有趣。我个人认为,从纯文学解读的第一种解释比较靠谱,不可对红楼作过度的解读,以免庸俗化了。


文远竹


我是大野泽的风,致力于原创问答,我来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作者千里伏笔,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物件,都可以穿起来很神奇的故事脉络,这个手串就是。

作者安排宝玉和北静王第一次见面,看似平常,实则意义深远。北静王名字叫做水溶,而宝玉一向对水抱有好感,什么“女儿都是水做的”所以可以讲,宝玉认为水是干净的,北静王是宝玉喜欢的为数不多的男性。

而北静王第一次看见宝玉,其实已经听说很久了,凭借什么听说呢?就是宝玉的通灵宝玉。在京城的精英圈子里,一些稀奇的事儿,肯定是掩不住的,而北静王显然是早就听说有宝玉这个人,但是当天因为是参加秦可卿的葬礼,不想会遇见宝玉,所以可见是匆忙的,但是却掩不住北静王水溶对宝玉的欢喜。

如何欢喜呢?

随手将御赐的手串,给了宝玉,这在很多人看来,御赐的东西,是通天的物件,是可贵的,是可求而不可得的,而北静王显然对这一类东西,也很珍视,不然就不会随身佩戴了,但因为没有准备别的东西,随手把这串珠给了宝玉,其实是对这个少年很大的恩典。

宝玉自然也是很感谢北静王的赠送,见到林妹妹的时候,还很兴奋的说要给她一个好东西。没想到这个黛玉一身傲骨,人间的财富什么的,她不会放在眼里,自然会把别人看做珍贵的东西,当做平常之物来看待,所以这里倒是能够映衬出黛玉对宝玉情感的纯粹,我眼里只有你,你的东西才是好的,别人的东西,啥啥都不重要。

再就是深层次的千里伏笔的猜测。还记得蒋玉菡和袭人的缘分吗?蒋玉菡有一条汗巾子,是北静王给的,而宝玉当时的汗巾子是袭人给的,有一天宝玉和蒋玉菡互换了汗巾子,宝玉又把从蒋玉菡处得来的汗巾子给袭人系上,其实是将蒋玉菡和袭人贴身的东西互换了,这种隐喻象征着两个人的缘分。北静王从中做得一个月老的角色。

但是在宝玉和黛玉的缘分上,或者说北静王和黛玉的缘分上,黛玉这一方是拒绝的,因为结果也是悲情,黛玉去世,势必也不会和北静王有任何瓜葛,所以那些说黛玉最终会嫁给北静王,我个人觉得是逻辑不清的。


大野泽的风


北静王看重宝玉,第一次见面就对他赞不绝口,宝玉更是成为了北静王府的常客。

手串是贴身用品,北静王能把自己带过的手串送给贾宝玉,可见两个人关系已经不一般。

北静王的这个手串,宝玉曾想把它送给黛玉,让黛玉给严词拒绝了。

宝玉曾用汗巾子冥冥中为袭人和蒋玉涵牵了一会红线,这次宝玉赠手串的举动也大有为北静王和林黛玉牵红线的伏笔作用。

可是林黛玉拒绝了。

而林黛玉曾给宝玉做的玉上的穗子,北静王也曾在欣赏玉时把穗子捋捋就换给了宝玉,也算是拒绝了这回红线。

所以宝玉冥冥中为北静王和黛玉牵的红线,两边的人其实都是拒绝了的。


不做惆怅客


北静王赠予宝玉手串,宝玉转而送给黛玉。和后来在下着秋雨的晚上,贾宝玉穿着雨笠衣来看望黛玉,说是北静王送的,还说北静王“闲了下雨在家也是这样穿”,如果黛玉喜欢,也给黛玉要一套来。这些蛛丝马迹会不会像蒋玉函的汗巾子一样,暗示着黛玉和北静王在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很有可能,但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从黛玉对手串的态度:“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遂掷而不取。可以看出黛玉对爱情是一尘不染的,看出黛玉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

一个手串而已,为什么黛玉不能接受,有那么神乎吗!我们来分析一下黛玉的心理。

在黛玉眼里,谁有个什么物件,她是非常在意的。清虚观打醮那回,张道士献宝,其中有一个是金麒麟。贾母想不起来谁有这么一个,宝钗说是湘云。黛玉立刻说宝钗:“她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戴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其实不然,比宝钗更留心在意的,是她自己。

在我国古代,男女之间常常互赠一些小物品来表达爱情,所谓定情物或是爱情信物。黛玉和宝玉一同看过《西厢记》,里面也有男女主角互送手帕的情节,黛玉想必是对此了然于心。

所以她非常在意别人都有什么物件。担心会和宝玉的玉成双配对。

宝钗的金锁,她就很嫉妒,常常跟这件事过不去。“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我也知道你白认得了我,哪里像人家有什么配得上呢!”、“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这些都是黛玉揶揄宝玉的话。



再有史湘云的金麒麟,也引起黛玉的警惕心。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 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可见,出于对宝玉的爱,无论是宝钗的金锁还是湘云的麒麟,黛玉都十分在意。

黛玉虽没有金锁和金麒麟,但也有东西送宝玉,比如荷包、香囊和扇穗子。并且很在意宝玉对这些东西的珍视程度。宝玉在大观园建成之初,跟随父亲等人去里面各处题字,出来时浑身上下的物件都被小厮解了去。黛玉以为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解了去,就赌气把给宝玉做的香囊给剪破了,结果发现被宝玉藏在衣服里面并没解走,这才无话可说。

宝玉送她的两块旧帕子惹得她思绪万千,被她题了诗,作为爱情信物一直收藏到死。

黛玉希望宝玉只爱自己,自己也只爱宝玉,对这些物件也十分敏感,别人的东西她不要,以此证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所以她说北静王的手串:“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更真实的表达是:“我不要别的臭男人!”


闲置红楼


《红楼梦》中无闲笔,作者特意安排了这么一个见面礼,其实是在告诉世人当时整个皇宫,乃至于皇帝对于佛珠手串这些都有着很深的渊源,而且当做心爱之物馈赠于他人,世之权贵玩弄佛珠手串就如同斗蛐蛐一般,是一种朝堂风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就拿清王朝来说,清朝是唯一一个拥有朝珠的时代,历代皇帝都佩戴佛珠,其材料多达十多种,工艺更是炉火纯青,看起来十分养眼,胜过历来佛珠,清朝一直这样延续佩戴佛珠的传统,源自于历史上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对佛教的崇拜和奉行政策,所以在《红楼梦》中,作者就很自然的写出了北静王赠送贾宝玉手串这件事,北静王的随身物品,也足矣说明了手串的盛行,如果当时朝堂盛行斗鸡,估计北静王会赠送贾宝玉一只公鸡什么的,也很难说。


北静王赠送贾宝玉的手串是何材料,作者没有写清楚,只说带香味,而且是鹡鸰香念珠,从字面理解,这八成是作者的杜撰,这个香历史上就没有,倒有很多鹡鸰的典故和传说。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郑玄笺:“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脊令,也写作“鹡鸰”。后因以“鹡鸰在原”为兄弟友爱之典。

雍正上台之后,对于同胞们不怎么友好,那还会赠送手串,作者也是借林黛玉的手寓意“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好好的一个礼品,且让林黛玉说成了臭男人的丑东西,难怪有人把这种鸟叫做张飞鸟啊,相貌不咋样,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只手串,串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作者之笔真是妙不可言,《红楼梦》之红学更是瀚海,深不可测。



如果手串是沉香木材料的,赠予宝玉那是印证木石之盟,宝玉赠予林黛玉那是完璧归赵,林妹妹肯定不会收,收了手串就等于解散了木石之盟,弄不好就成了潇湘妃子。

其实北静王也就是随便给了小朋友一件东西,希望贾宝玉常来常往,慧眼识英雄,让这个含着玉出生的灵通之人将来大展鸿图,觉得老在女人堆里会毁了他的一生,当时北静王也没想那么多,更不知道林黛玉,谈不上其它的事,作者也没更多的意思,就是说明了二人相见甚好,林黛玉爱屋及乌,除了贾宝玉的东西,不稀罕其它男人的东西而已。

后来《红楼梦》出名了,成了四大名著,那就不简单了,这个手串的意义和名堂就多了起来,林黛玉本来就是痴情于贾宝玉,一听是别的男人的东西,肯定置之度外,不屑一顾,就是这么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思维,让很多人把林黛玉的爱情和结局转移了,与这个北静王扯上了关系。

所以这个手串对于贾宝玉来说不是好东西,玩也不是,送人也不是,戴在手上也不是,这样一个世俗的名堂,一个寄予厚望的理想抱负的吉祥物,且成了贾宝玉的烫手山芋,惹的自己的林妹妹掉眼泪,那还顾得上北静王的教诲,虽然后续去过很多次,也未如北静王给贾政的承诺一样,贾宝玉还是不思悔改,源于红尘,出入胭脂水粉,仕途之路还是丢弃了,扔掉了,就像林黛玉扔掉手串一样,贾宝玉一样不稀罕,看不上,到头来还是梦一场,一场空,遁入佛门,为自己赎罪,为他人祈祷。

别人都是醉酒当歌,我是醉酒乱说,网友莫见笑,有不解之处望海涵,批评指点,酒醒时分修改删减,记得关注我,清醒之作精彩无限,不容错过!


黑白文章泽渊诗




第一次见面,北静王就以赠以豪礼:圣上亲赐的鹡鸰香念珠一串!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水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

皇上赏赐的宝物,还没戴热乎,就赏给宝玉,这一不寻常的举动,意味深长,包含着以下一些信息量:

一是赠送手珠表达了北静王对宝玉的由衷喜爱和欣赏。

俩人相见是:相互倾心,相谈甚欢。北静王水溶久闻衔宝而生的传奇宝玉,闻名不如见面!他看见的宝玉是“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惊叹宝玉之美:名不虚传,如‘宝’似‘玉’!

宝玉早听父兄亲友闲谈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倜傥,也是欲睹尊容,今日一见,庄严的王冠蟒袍自不必说,“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的水溶是宝玉神往的明星呀,宝玉犹如现在的追星族,是抢上来参见!

所以初次见面,北静王对宝玉欣赏爱惜之情,溢于言表。只有圣赐之物,方能表达内心的欢喜和期待。宝玉的高颜值也配得上这样的宝物。



第二,宝物透露出北静王延续世交情谊的殷切期待。

北静王屈驾参加秦可卿的丧礼,缘自当日彼此祖父同难同荣的相与之情,与贾政、贾珍相见,他以世交接待,并不妄自尊大,对贾珍的“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之客套,他以“世交之谊,何出此言。”相安慰。言谈之间,极其看重祖上友谊的传承和延续。

所以,看到宝玉的一表人材和高雅谈吐,如同找到知音,也找到了延续世交友谊的目标。他当面对贾政表达了对宝玉的赞美:

“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出于爱护,他也对宝玉的教育提出了建议:

“只是一件,令郎如此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

还盛情邀请宝玉到他王府,与高人逸士交流会读,促进学问的突飞猛进。

如果真的按照北静王的建议和安排执行,可以预见,一个科举状元郎指日可得,加上北静王的提携,贾府衰落之势,或可扭转。只可惜世事难料,堂堂北静王也是看走了眼!宝玉终是“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两个身份迥异,但颜值高大上的男人,在互相欣赏、惺惺相惜中完成了他们第一次相见,抛开暗流涌动的政治漩涡,可以说,他们建立了非比寻常超越金钱权力之上的友谊,单纯而美好!

我是《每天读名著》,原创首发。欢迎光临分享!敬请关注留言!谢谢您的转发!


每天读名著


作者借贾宝玉之手将北静王的鹡鸰香念珠转赠给林黛玉,暗示“北静王”胤禩偷窥“林黛玉”这枚代表满清皇权的玉玺!因为“北静王”胤禩和“贾雨村”胤禔都是“九子夺嫡”的参与者。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枚玉玺,最后既不属于“贾宝玉”胤礽,也不属于“北静王”胤禩,更不属于“贾雨村”胤禔,而是连同袭人(龙袍)全归了“蒋玉菡”胤禛! “鹡鸰香念珠”暗示北静王“胤禩”最后的结局很悲惨。死于兄弟之手,被胤禛杀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