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這些皇帝的“外號”是怎麼確定的?

古裝電視劇裡,偶爾會出現“我孝莊如何如何”的臺詞,讓人哭笑不得。有歷史常識的朋友馬上就會指出,孝莊太后,這是人去世之後,後人給起的諡號,活著的人是沒有諡號的,更不可能自己說自己的諡號。

諡號,這些皇帝的“外號”是怎麼確定的?

給死者起諡號,是一種很古老的傳統,從西周時期就有了。一般能得到諡號的人,基本上都是帝王將相、後宮妃嬪和文武高官。那為什麼要起諡號呢?我們中國人講究蓋棺論定,一個人過世以後,要給他一個最終的評價,諡號就起這個作用,根據死者生前的事蹟、功過、品行,來確定他的諡號,對他做終極評判。

用來起諡號的字,來自諡法。有的人建立了豐功偉業,功勞巨大,那當然要用一些好聽的字來作為他的諡號,比如我們熟悉的周文王、周武王。根據諡法,經天緯地為文,克定禍亂為武。也就是說,周文王的功勞無比巨大,得用經天緯地這樣宏大的詞來評價他;武王伐紂,推翻了殘暴的商朝統治,建立了周朝,是開國君主,功勞也很大,所以用“武”作為他的諡號。

諡號,這些皇帝的“外號”是怎麼確定的?

好皇帝,諡號就誇他;差勁的皇帝,諡號就要貶低他了,比如隋煬帝,根據諡法,逆天虐民曰煬,就是說他不遵守天命,虐待老百姓,最終身死國滅,當了亡國之君。當然了,隋煬帝這個諡號是唐朝人給他起的,如果他不是亡國之君,即使他幹得再差勁,他的子孫後代也不會給他起這麼差的諡號。

有時候,諡號表達了對皇帝的同情,比如西晉的晉懷帝,他總體來說是個不錯的皇帝,但是活在亂世,最後國家滅亡,被人殺死。根據諡法,慈仁短折曰懷。就說他這個人非常仁慈,但是命運比較悲慘,短命而死。還有什麼漢哀帝、漢殤帝、漢衝帝之類的諡號,也都表示這些皇帝年紀輕輕就去世了,諡號中帶著一種同情。

諡號,這些皇帝的“外號”是怎麼確定的?

當然,古代帝王也有特例,沒有諡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秦始皇這個人非常生猛,他覺得起諡號是子孫和大臣,在自己死後議論自己,他這樣高高在上的人,才不會允許別人在他死後議論自己,於是下達命令,不許給自己取諡號,他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很罕見的沒有諡號的帝王。

上面說過,除了帝王,高級官員也有諡號,這種例子就太多了。比如晚清那幾個著名的大臣,他們去世之後,官方也就是朝廷,會賜給他們諡號。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這對文臣來說,是最高的諡號了,整個清朝,將近三百年,只有八個人得到了文正的諡號。左宗棠的諡號是文襄,所以後人也會尊稱他為左文襄公;李鴻章和胡林翼的諡號都是文忠。這種以“文”字開頭的諡號,是很高級別的官員諡號了。

諡號,這些皇帝的“外號”是怎麼確定的?

有些人,並不是高官顯宦,去世之後,朝廷也沒有給他官方的諡號,他的親朋好友,會根據逝者的生平,給他起個諡號,這種叫“私諡”,就是私人的、非官方的諡號。例如陶淵明,他去世之後,官方並沒有給他諡號,因為他的官做得不大,而且早早就辭職隱居了,他的親友給他起了個叫“靖節”的諡號,是對他高潔品行的一種誇獎,所以後世也管陶淵明叫“靖節先生”。

聊完諡號,再稍微補充一點,我國古代著名的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沒有諡號,這是特例;漢武帝的武是諡號,那麼唐太宗、宋太祖,又是什麼呢?這叫廟號。古代皇帝家,有供奉歷代祖先的太廟,每一代帝王,在廟裡邊兒,都有自己專門的名字,這就是廟號。唐太宗,太宗就是他的廟號,他爸爸的廟號是唐高祖,他兒子的廟號是唐高宗。宋太祖,是宋朝開國皇帝,所以用了“祖”這個字做廟號,宋朝第二任皇帝是宋太宗。我們常說祖宗祖宗,就是這麼來的。

諡號,這些皇帝的“外號”是怎麼確定的?

唐太宗,他的諡號是文,也可以叫他唐文帝;宋太祖,他的諡號也是文,也可以叫他宋文帝,可是大家習慣用他們的廟號。所以,諡號和廟號區分起來也很簡單,什麼什麼帝,這就是用諡號稱呼的;什麼什麼祖,什麼什麼宗,那就是用廟號稱呼的。

好了,關於古代的諡號,就和您聊到這裡。欸,我突然想起,我國古代還有一種稱呼皇帝的方式,您知道是什麼嗎?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