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这些皇帝的“外号”是怎么确定的?

古装电视剧里,偶尔会出现“我孝庄如何如何”的台词,让人哭笑不得。有历史常识的朋友马上就会指出,孝庄太后,这是人去世之后,后人给起的谥号,活着的人是没有谥号的,更不可能自己说自己的谥号。

谥号,这些皇帝的“外号”是怎么确定的?

给死者起谥号,是一种很古老的传统,从西周时期就有了。一般能得到谥号的人,基本上都是帝王将相、后宫妃嫔和文武高官。那为什么要起谥号呢?我们中国人讲究盖棺论定,一个人过世以后,要给他一个最终的评价,谥号就起这个作用,根据死者生前的事迹、功过、品行,来确定他的谥号,对他做终极评判。

用来起谥号的字,来自谥法。有的人建立了丰功伟业,功劳巨大,那当然要用一些好听的字来作为他的谥号,比如我们熟悉的周文王、周武王。根据谥法,经天纬地为文,克定祸乱为武。也就是说,周文王的功劳无比巨大,得用经天纬地这样宏大的词来评价他;武王伐纣,推翻了残暴的商朝统治,建立了周朝,是开国君主,功劳也很大,所以用“武”作为他的谥号。

谥号,这些皇帝的“外号”是怎么确定的?

好皇帝,谥号就夸他;差劲的皇帝,谥号就要贬低他了,比如隋炀帝,根据谥法,逆天虐民曰炀,就是说他不遵守天命,虐待老百姓,最终身死国灭,当了亡国之君。当然了,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人给他起的,如果他不是亡国之君,即使他干得再差劲,他的子孙后代也不会给他起这么差的谥号。

有时候,谥号表达了对皇帝的同情,比如西晋的晋怀帝,他总体来说是个不错的皇帝,但是活在乱世,最后国家灭亡,被人杀死。根据谥法,慈仁短折曰怀。就说他这个人非常仁慈,但是命运比较悲惨,短命而死。还有什么汉哀帝、汉殇帝、汉冲帝之类的谥号,也都表示这些皇帝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谥号中带着一种同情。

谥号,这些皇帝的“外号”是怎么确定的?

当然,古代帝王也有特例,没有谥号,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秦始皇这个人非常生猛,他觉得起谥号是子孙和大臣,在自己死后议论自己,他这样高高在上的人,才不会允许别人在他死后议论自己,于是下达命令,不许给自己取谥号,他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很罕见的没有谥号的帝王。

上面说过,除了帝王,高级官员也有谥号,这种例子就太多了。比如晚清那几个著名的大臣,他们去世之后,官方也就是朝廷,会赐给他们谥号。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这对文臣来说,是最高的谥号了,整个清朝,将近三百年,只有八个人得到了文正的谥号。左宗棠的谥号是文襄,所以后人也会尊称他为左文襄公;李鸿章和胡林翼的谥号都是文忠。这种以“文”字开头的谥号,是很高级别的官员谥号了。

谥号,这些皇帝的“外号”是怎么确定的?

有些人,并不是高官显宦,去世之后,朝廷也没有给他官方的谥号,他的亲朋好友,会根据逝者的生平,给他起个谥号,这种叫“私谥”,就是私人的、非官方的谥号。例如陶渊明,他去世之后,官方并没有给他谥号,因为他的官做得不大,而且早早就辞职隐居了,他的亲友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谥号,是对他高洁品行的一种夸奖,所以后世也管陶渊明叫“靖节先生”。

聊完谥号,再稍微补充一点,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没有谥号,这是特例;汉武帝的武是谥号,那么唐太宗、宋太祖,又是什么呢?这叫庙号。古代皇帝家,有供奉历代祖先的太庙,每一代帝王,在庙里边儿,都有自己专门的名字,这就是庙号。唐太宗,太宗就是他的庙号,他爸爸的庙号是唐高祖,他儿子的庙号是唐高宗。宋太祖,是宋朝开国皇帝,所以用了“祖”这个字做庙号,宋朝第二任皇帝是宋太宗。我们常说祖宗祖宗,就是这么来的。

谥号,这些皇帝的“外号”是怎么确定的?

唐太宗,他的谥号是文,也可以叫他唐文帝;宋太祖,他的谥号也是文,也可以叫他宋文帝,可是大家习惯用他们的庙号。所以,谥号和庙号区分起来也很简单,什么什么帝,这就是用谥号称呼的;什么什么祖,什么什么宗,那就是用庙号称呼的。

好了,关于古代的谥号,就和您聊到这里。欸,我突然想起,我国古代还有一种称呼皇帝的方式,您知道是什么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