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本事诗》适合在这个春节去读


书名||《本事诗》

作者||孟启

大家好,我是绿色的书简。

今天给大家推荐《本事诗》一书,一颗藏于深海的明珠。

一本好书《本事诗》适合在这个春节去读


一本好书《本事诗》适合在这个春节去读


这是一本相对小众的书,豆瓣评分虽达8.5分,但读者不过几十人。本书的作者孟启,在群星闪耀的大唐文坛中,亦是无名之辈。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寂然无声的书,竟然早就游走在我们的生命里了。你相信吗?

“破镜重圆”、“人面桃花”、“司空见惯”、“生吞活剥”,这些从唐诗里走出来的成语故事,即便是对于目不识丁的樵夫渔父,也是耳熟能详的。它们是如何流传到民间的呢?实际上,这都得归功于《本事诗》。普通民众对唐诗的感性了解,对唐诗故事的知晓,基本上都来自于它的记录。

那么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本事诗”,指产生时伴随故事发生的诗。《本事诗》,是一本有故事的诗歌集,也是一本有诗歌的故事汇编。作者以唐人笔记、小说、文集为底本,选取唐代典型的诗歌和诗人,改编与之相关的故事而成书。书中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文豪的风雅之事,有唐玄宗、武则天、唐太宗等帝王不为人知的趣事,有李林甫、吴武陵、李适之等官员之间的争斗之事,也有民间的奇闻异事。全书趣味盎然而不失韵味,是品茗夜读的最佳选择。

不过,你若是认为孟启只是一个诗歌的搬运工,一个会讲故事的人,那就低估了其人其书了,《本事诗》的价值远高于此。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书中选取的是唐代近300年间重要的诗歌现象和诗人,是唐人留下的记录唐代诗歌创作、诗人生活原生态的重要文件,是后人“回到历史现场”的时光隧道。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本书为我们了解唐诗和唐代诗人打开了一扇门,推门而入,用心研读,便可登堂入室。

《本事诗》的编撰体例与《诗经》风、小雅、大雅、颂“四始”分类法一脉相承,全书就按照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征异、征咎、嘲戏的类别分为七个部分,从不同方面展现唐代文坛的状态。而它以创作本事来解说和评论诗歌的这种“本事批评”的解读模式,也直接影响了“诗话”形式的产生,如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就受其影响。《本事诗》也因此成为文学批评史上不容忽视的一笔。

如此文学瑰宝,我得之纯属偶然。2017年我闲游书店时,熟知我阅读偏好的老板向我推荐了它。不曾想,不读则已,一读便爱不释手,一口气读了两遍,还做了旁批,写了满满一大本的读书笔记。这本书不仅给了我解读唐代文学的新视角,也填补了我在文学理论上的一些空白。这样一本好书,怎可独享?我先是拿它来做亲子共读的材料解读给女儿听,没想到还在读小学的她竟能听懂,还连呼好玩儿。我把它推荐给我的爱人——一个古代汉语的门外汉去读,他竟也啧啧称叹,大呼新鲜。课堂上我将书中的典故讲给学生听,他们竟惊呼“原来如此,真涨知识!”后来我索性连购数本,赠与志趣相投的朋友。

中华书局出版的这版《本事诗》,适合文学研究者的深读,也适合文学爱好者的浅读,甚至适合在校学生的积累性阅读。书中每一篇都由孟启编写的原文和编者增写的注释、评析三部分组成。在“注释”部分中,编者对原文中的重难点字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等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如“情感第一”中的第一篇,对“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一句中的“望日”的解释,不仅注明了“望日”的意思和出处,还补充了“朔”、“晦”“胐”等同类知识点,真可谓“问一得三”。这样细致完备的注解,不仅为读者扫除了阅读障碍,也可以帮助读者积累文学、文化常识,为以后阅读古代典籍储备基础知识。

“评析”部分中,编者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作了解析,对人物的其他标志性事件也做了补充,这样就让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时代,更深刻地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事”的鉴赏效果。对文中涉及到的诗歌现象,编者进行类比例举,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如“怨愤第四”中的第一篇,讲的是宋之问为进入武则天的“北门学士”智囊团,写诗委婉表达自己意愿而未得的故事。编者在“评析”中写道:“以诗明志或是委婉表达心意,这是唐代诗人的传统,以后这样做的人太多了。”编者又枚举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等实例,这样我们就对唐代以诗言志问事的诗歌传统有了整体性的认识高度。

《本事诗》虽是唐代作品,但因有充足的注释和评析,让人读起来不吃力,理解起来不费力。这本不起眼的小书,虽然只有薄薄的200页,但其内容丰富,意蕴深厚,读起来颇有张力。这样一颗文学明珠,捧在手中慢慢品读,我们的心也深受浸润了。

这样一本有用、有料、有趣的好书,何不勉励一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