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剛一週,總是喜歡打人,請教一下現在教育的話他能記住嗎?

小諾諾0128


看你這話說的,什麼剛一週,孩子是剛生下來一週了嗎?生下來一週才七天,一個幾斤重的嬰兒片片,他怎麼會就喜歡打人了呢?孩子是剛進幼兒園一週了,才兩三歲,走路還沒走穩,小不點娃娃,他能打誰呀,有幼兒園老師帶著呢,正在接受幼教,還用得著問我們怎麼教育好嗎?盡是瞎扯的題主!


一枝一葉總關情


我家娃一歲三個月了,我經常出差不在家。然後過年在家時間長,每天娃都是九點睡覺,早上8點左右就醒,醒了啥事就不幹,就是打我臉,撓我,不讓我睡覺。這段時間我就給他說,不能打爸爸,不然爸爸不待你玩了,每天早上給他說,果然每幾天就不打我了,孩子要慢慢給他說,要有耐心,


電影達人劉小樂


我家寶貝3歲多點,有自已的主意,要什麼沒給惹急了,不會更好的去表達,也是會打人(我覺得對他來說打是比較快解決的辦法),但我一般會打回去,感同身受吧。然後會引導他,打人是不對的,讓他好好去講。一週歲還小,可能在寶寶覺打人只是好玩,或者寶寶想表達什麼。不用著急,慢慢引導就好了


晴天樂呵呵


一週,我的理解是一個星期,滿一個生日為一週歲,一週也好,一週歲也好,嬰幼兒階段,大多是無意行為,一種本能,父母要循循善誘,以遊戲娛樂的方式,引導孩子健康發展。




春華秋實74660021


寶寶變成小暴力,總喜歡打人,可以肯定告訴你,必須教育。那麼應該如何教育呢?我們一起看以下分析:

01.一歲的寶寶也存在暴力傾向

小美剛畫完畫,滿手都是顏料,還要問媽媽要吃的,媽媽告訴小美,要把手洗乾淨了才可以吃,小美卻哭著嚷著就要吃,媽媽媽媽一邊給小美洗手,一邊告訴小妹,這樣是不對的,沒想到小美,卻一拳打在了媽媽的手上。

這下可把媽媽愣住了,平時這麼乖的孩子竟然學會打人了,媽媽認真的告訴小美,打人是不對的,不能再出現同樣的情況了。

小美當時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可沒過幾天,鄰居家的小姐姐過來串門,本來玩的好好的,結果傳來了小姐姐的哭聲,原來小美在和小姐姐爭奪布娃娃的時候,又打了小姐姐一拳。

送走了小姐姐一家後,媽媽,問小美為什麼要打人,小米搖搖頭,自己也說不清楚。

對於孩子動手打人這件事情,媽媽開始擔心起來,孩子剛學會走路,便有了暴力傾向,那以後還不成了小霸王?

其實這種情況在其他寶寶身上也很常見,有的孩子,還學會動手打媽媽,打完之後還哈哈大笑,覺得這是一件特別好玩的事情。那麼,寶寶為什麼喜歡打人呢,暴力的背後又有什麼原因呢?

02.寶寶暴力是有原因的

一歲的寶寶,對於他們這個年齡來說,打人並不是一種攻擊性的行為。

  • 想要表達自己

一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啟蒙,有時候想迫切的表達自己,但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溝通,不能清楚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他們就會用最直接的方式打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 保護自己的一種行為

和別的小朋友玩兒的時候,被別人搶了自己的玩具,寶寶怎麼可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呢?他明白,玩具是自己的,他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出於本能他就會出手打別人。

  • 肢體分化發展的結果

當寶寶到達一歲的時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進步,手腕上臂的支撐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讓寶寶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就像學會了一項新技能一樣,他時時刻刻想要檢驗一下。

  • 媽媽錯誤的引導

在寶寶幾個月的時候,媽媽抱著他,無意中,寶寶會拍打媽媽的臉,媽媽出於喜愛就會發出笑聲,這個時候媽媽如果錯誤的引導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長了本領,打人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03.消除寶寶的暴力行為,媽媽要這樣做

雖然寶寶只有一歲,他的行為還不能說得上是真正的暴力,但是寶寶年齡越小,這種打人的模式就越容易被固定,從而不容易糾正。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寶寶這種暴力行為,最開始的時候,就對他給予正確的引導,以免寶寶養成動手打人的壞習慣。

  • 轉移注意力

一歲的寶寶,有時候打人覺得是一種遊戲。當寶寶出現要打人的趨勢時,媽媽可以尋找一件更有趣的事情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比如給寶寶拿一個他喜歡的玩具,或者帶他出去看一看窗外的景色。

  • 不要斥責寶寶

當寶寶出現打人現象的時候,爸爸媽媽不要斥責寶寶,因為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這個時候父母突然斥責寶寶,只會讓他感到害怕。父母要多給寶寶講道理,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反反覆覆的告訴他,慢慢,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 家庭氛圍要和諧

如果父母因為一點小事就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這樣就會在無形中給寶寶樹立了武力解決事情的樣板模型。在這種家庭氛圍中,寶寶自然會變得脾氣暴躁,成為愛打人的小霸王。

一週歲的寶寶,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不打人,所以父母要有充足的耐心去引導孩子,孩子慢慢長大的同時,學會了正確的情感表達方式之後,就會慢慢忘掉攻擊別人的行為,轉為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的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記得點贊,轉發分享給更多的人。我是棟果媽,一位二胎媽媽,一邊養娃,一邊看世界,育兒路上我與你同行。】

棟果媽育兒


一週歲的孩子,正是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現在的孩子都是很聰明的,我們大人說什麼話他其實大多都能聽懂意思了。試著和孩子溝通,讓他明白他打人別人就不開心,就不會跟他玩。讓他感受一下,別人生氣不理他的感覺。或者他要是打人,就讓孩子稍微餓餓,晚點給孩子食物,孩子就會確實瞭解別人生氣了。

另一方面,孩子打人多是在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者是有某些需求。而孩子自己卻無法表達清楚,心裡著急,用打別人的方式去引起別人的關注。再加上孩子小,我們捨不得責備孩子,讓孩子感覺到犯錯成本太低,反而是被打的人表情豐富,引得孩子一陣愉悅,孩子自然就喜歡打人獲得快樂的感覺了。

這樣的話,我們家長就需要多觀察,看看是什麼地方有問題,多問問孩子,讓孩子慢慢回答。這樣即瞭解了孩子的需求,又可以鍛鍊孩子說話的能力,還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打人不好。時間長了,孩子慢慢說話流利,可以正常交流以後就好了。


秋月紅楓2020


家風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事及生活習慣等,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老人要宣揚家風,父母要示範家風,夫妻要掌舵家風,子女要繼承家風,孫輩要順受家風,兄弟姐妹要競比家風。

一個母親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溫柔、溫馨、溫和。

夫妻、叔伯、妯娌,一個大家庭都因為你而和睦而和諧,讓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納,又壯觀不可攪動。這就是孩子成長的寬闊的天地,這樣的母親形象就是規則,言出就是方向。

而孩子的品格教育,最開始是來源於父母。

托爾斯泰也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都歸結到父母端正和完善的舉止上。

父母希望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品格,首先自己就要擁有什麼樣的品格。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教育如是。為人父母,永遠不要讓“愛”成為“礙”!

教育就是你能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戰勝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去打敗孩子!

家是講道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沒有什麼對錯,只須儘自己的道而已。爭執於對錯,已經背道而馳了。

如果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和家長的鬥爭中而沒有精力再去顧及其他,那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只有家長鎮靜了,孩子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全民讀書學習做人,閱讀是做人最開心的事,拯救孩子們心靈成長需要建立學習型家風家教





學習做人


觀察是什麼事情引起孩子情緒不穩定

1歲的孩子正是性格慢慢養成的關鍵時期,先觀察具體是什麼事情,導致孩子煩躁易怒,需要通過摔東西和打人來發洩,這個時候也不需要特意的阻止,看是否是家裡人在交流時容易起高腔,孩子接受到這個信號,而產生焦慮和不安,在情緒表達時折射出家人間相處的影子,情緒不穩定。

挑選塑料不易摔碎的物品給孩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像教育大孩子一樣,只會說“不可以,不對,不許”,對孩子而言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因為孩子大多隻能感受到你情緒是不和善的,並不知道自己行為不對,在孩子想要摔東西時換成毛絨玩具,塑料製品,等摔不壞的物件,儘量不讓孩子養成愛摔壞東西的習慣,但給孩子發洩的機會。

孩子打人時採用溫和的方式堅決的制止

孩子打人可能是情緒不穩定,也可能是孩子想和別人交流但是把握不好分寸,不管出於哪一種原因,孩子伸手打人時都要阻止,但阻止時注意採用溫和的方式,具體做法可以是,看到孩子伸手打人時,輕輕握住孩子的手,不讓他打,孩子打一次就阻止一次,直到孩子不再伸手打人為止。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剛一週的孩子,打人能打多疼啊?才七天。

這根本就不是打人,只是無意識的揮動手臂。

根本連人都沒看多清楚,還認不出來誰是誰的,沒有什麼意識,你要怎麼教育他?

給他講道理?講講古人謙虛的美德?他能聽懂嗎?他發音你能聽懂就很厲害了。

打的又不疼,那一點點小手臂,你稍微離的一點不行啊?

就算一週歲的孩子,你可以握著他的手臂,對他說打人不是好孩子,就可以了。

能這樣想的父母,是多怕自己的孩子不夠好,自己又是多自卑。


心理諮詢師天藍姐


孩子打人有個過程。他不知道打人是壞事。以為在玩。所以,一定要馬上告訴他,不能打人。把他的手抓緊。反覆強調。等再大一點還不改,可以,打他的手,問他疼不疼。寶寶打媽媽,媽媽也疼,道理懂了。就會改了。每天講故事給孩子聽。6個月就要開始唸書給孩子聽了。聽故事,聽音樂。聽十萬個為什麼?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看電視,電腦。要想把孩子培養成才。父母要有遠慮。好孩子是怎樣培養的。壞習慣又是怎樣形成的。一定要警惕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舉一動。家裡面的東西,都要指給孩子認識,什麼東西叫圓的,叫方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多留心。動物幾條腿。寶寶的眼睛,鼻子,把卡片上的對起來教。反面的字也教一下。不要管他能不能記住。只有父母養成每天教,時刻注意教,孩子沒有學不會的。8個月的孩子,給他吃的東西,他已經會自己拿起來吃了。所以,要讓他自己會吃飯。只少2歲時別餵飯。要訓練這種能力,而不是啥事都替他做好。這種學習的過程,就是啟蒙教育。3歲前習慣教好。吃飯時的規矩。每天教一下常識性知識,在玩耍中學會識字,家裡貼張中國地圖,世界地圖。要告訴他。玩數數。可以現在抱著他數手指頭。也可以拿撲克牌,教數數。順便這些數字也指給孩子念念。或許你孩還不會說話。但是等到他會說時。他會講給你聽。這種方法就在轉移他打人的行為。不會無聊到天天抱著沒事幹。讓孩子自己在啃手指頭。要德智體全面發展。5歲時一千多字認識了。知道的東西多了。做人的道理懂了。以後就不用太操心讀書了。建議你看看頭條視頻李玫瑾的育兒知識。心理學教授。0一7歲時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