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等是什麼


換種角度來說,看似宏偉巨大的帝王陵墓,其實只不過是盜墓賊眼中的後花園;考古學家眼中的博物館;老百姓眼中的“小墳包”,但卻是守陵人眼中的生生世世。

中國古代帝王們對自己陵墓十分重視,不僅要修建大型陵墓,還要選拔守陵人家族守護黃陵。

根據歷史記載,從商代開始一直到漢代,都是由活埋生人的殉葬方式來守靈, 從漢代開始,“生人活祭”這種殘忍的殉葬方式被禁止,直至唐、宋二朝都沒有再啟用這種陋俗。

當“生人殉葬”這類違反天理的軌制逐漸被歷史的車輪所淘汰時,“大明第一狼人”朱元璋又重新復開,再一次拖慢了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直到大清康熙皇帝執政時,才徹底廢除以人作為祭品的守陵習俗。

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的皇陵全部安排由活人來進行守護,守陵人必須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普通老百姓是不肯能成為守陵人的。

守陵人的規模大約在百人至千人之間,當陵墓建成後,內務府會挑選出一個管理守陵人的領導,然後再根據皇陵的規模來選拔守陵人,守陵人的隊伍最多時能達到千人以上。

他們吃著皇糧,衣食無憂,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守衛皇家陵墓。 換種話說,清朝時期的守陵人相當於“國家公務人員”,有穩定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簡直就是一個鐵飯碗。

清政府對守陵人身份的把控十分嚴格,一般來說,守陵人必須是八旗子弟,甚至是皇室宗親,雍正時期八阿哥、十阿哥就曾被雍正發配到埋葬康熙皇帝的景陵去守陵。

守陵人的工作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守陵人除了負責保護皇陵之外,還要負責維護好皇陵的基本治安,時時刻刻防備盜墓賊挖墳掘墓。

不僅如此,守陵人還要隨時監管皇陵的衛生情況,如果把皇陵搞的像廁所一樣,守陵人恐怕就要去奈何橋跟孟婆打牌了。

每年皇帝都會親自前往皇陵主持祭祖,守陵人必須組織好人員演練接待皇帝的禮儀,和安排隨行人員的住宿伙食,以及籌備陵墓的維護計劃。

如果守陵人的工作受到了皇帝的褒獎,內務府將會撥出一筆較為可觀的賞銀打賞守陵人,因為負責保護皇家陵墓的主要機構是內務府,守陵人只不過是提內務府打工的基層人員。

守陵人一年的收入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很多,大約每年幾十兩銀子,並且滿人還能按月領俸銀。除去固定的俸祿外,朝廷還會賞賜守陵15年以上的守陵人田產。

1912年,清政府那腐敗封建的根鬚,被自由民主的革命連根拔起,大清滅亡後,曾經守護皇陵的守陵人依然在那裡,但他們拿不到以前那樣的待遇,更沒有之前的地位。他們開始了監守自盜,許多文物被盜賣。

那是皇陵最黑暗的一段時間。

而經歷了孫殿英浩劫之後,皇陵管轄逐漸規範化,政府化,這些守陵人,也被賦予了嶄新的自由。

或許是世世代代守護著皇家陵墓的守陵人無法徹底的放下這種延續了幾百年的情懷,即便大清已經滅亡,他們依然守護在關外三陵附近,默默的堅持的祖先傳承下來的信仰。(當然,也有著現實得原因,他們世代居住於此,家宅地產都在這裡,也沒有其他的地方去)

2015年,央視記者來到永陵鎮,訪問中國最後的一代守陵人趙德新,依照趙德新拿出的家譜來看,他是正統的皇室宗親。

他的祖先是努爾哈赤的伯父安布里,由於他的祖先惹怒了努爾哈赤,所以被懲罰世世代代都要守護皇陵,但他無兒無女,已經是最後一代的守陵人了。

時代在進步,歷史的大浪回淘盡過往的時光,守陵人是封建社會的殘黨,註定會被文明淘汰。


白話歷史君




大清關外有三陵,關內有清東陵,清西陵。

皇家陵墓從一開始就有專門的守陵人,大清陵墓更是如此,守陵人不是一個,是有很多,於是在陵墓附近有了守陵村。

河北易縣的忠義村,就是著名的守陵村,守的主要就是清西陵。接下來,我們就聊一聊這些守陵人,以及過去“發工資”的情況,還有現在的生存狀態。通過忠義村,也許我們可以看到整體守陵人的生活狀態。

守皇陵是世代守陵人的職責



清朝守陵人,對身份是有要求的,基本上都是滿族人,否則難以做到盡心盡力。當然,滿族男子娶了漢族老婆的是有的。忠義村,到現在為止,所有男性都是滿族。

清朝時,守陵人的後代一出生,就成了新的守陵人,戶口一上,守陵人的身份就確定了。“守陵”在這些守陵村的人看來,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職業。

所以,就算清朝滅亡了,還是有人繼續守陵。

守皇陵是有工資的,清朝有,民國也有



就拿清西陵忠義村來說,早期是有工資的,而且工資不低,這和清朝重視皇家陵墓有關。

而且,守陵人還有等級,有守陵的宗室王公,有守陵的大臣,還有守陵的平民百姓。宗室王公有各王爺,大臣從三品到九品不等。但是,守陵王爺和官員並不固定,他們是守陵的管理者,會來回調動,只有守陵的基層百姓,才是真正的守陵人。

清朝時,守陵人都是有工資的,而且工資不低,孩子上學有專門撥的學費,另外也有補助。可以說,曾經的守陵人待遇不錯,不事生產,還能富裕度日,這也造成了早期守陵人除了每天在陵墓轉轉,就開始了遊手好閒的日子。



晚清時期,大清朝被帝國列強欺凌,不是割地,就是賠款,工資就發的少了。

辛亥革命後,守陵人工資進一步減少,至於政治身份,則基本沒有,一水的都是守陵百姓,都聚居在了守陵村。

可是,後來情況繼續惡化,在1924年,馮玉祥把溥儀趕出京城後,守陵人徹底沒有了收入,日子艱難,可是守陵人除了守陵,其他都不會幹,因此日子就難過了。於是開始在村子周邊進行耕種,以便餬口。

因此,年輕的守陵人開始了外出當兵,或者謀求其它生計,至於守陵則漸漸被忽略了起來。於是,盜墓者們有了更多的機會。

守陵人目前生存狀態



進入新中國,剩餘的守陵人還是通過耕種艱難度日。到了十年動亂年代,守陵沒有了任何意義,因為到處都在破四舊,於是,守陵人最重要的職責,巡查陵墓,防範盜墓,這些都不敢做了。但是,這只是暫時的,他們心中還是印刻著他們的職責。

改革開放後,守陵村的人繼續守陵,沒有工資,年齡稍長的,在村裡種種地,糊個嘴。年齡比較輕的,出去打工,據忠義村的調查,80%的守陵村青年出去到大城市打工了。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進入新世紀後,除了出門打工,守陵人開始發展旅遊業、養殖業,形勢越來越好,獲得了不少收入。



如今,守陵人早已不是一份職業了,只是,守陵村的村民們習慣性的,常常在陵墓周邊轉轉。



藍風破曉


守陵人守的是一種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輩先人。清朝沒有滅亡的時候,工資肯定都是清政府發放。那麼清朝滅亡之後,為何仍然還有守陵人?他們的工資誰給發?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

其實守陵人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務。據說當年項羽火燒阿房宮之後,準備帶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墳。

沒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擊不說,甚至還出現了白起還魂的情況。據說後世守衛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後人,之後由於戰亂,漸漸的也消失了蹤影。那麼清朝的皇陵怎麼回事?

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在關內還沒有陵墓,只有關外的三個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別是太祖、太宗和四個遠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個遠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時候,當時還沒有清朝,不過他們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業。主要是由愛新覺羅氏來擔任,一直傳到清朝入關之後,變成了守衛三個陵墓的工作。

他們平時的主要工作並不僅僅是看守陵墓,畢竟當時清政府地位在那裡,也很少有哪個不開眼的賊會去盜墓。主要是負責另外兩項工作——祭祀和運轉。


因為古人認為祖先有靈,後世子孫希望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於是在每年的特定季節,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員提前準備,所以說規模最大的時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間,甚至還在永陵設置了總理衙門。而且官職設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確,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後來關內也有了陵墓,比如清東陵這些地區也多了守陵人的職業。

不過相對於關外的守陵人,關內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們當成一種工作。因為關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襲,對他們來說守陵是一種榮耀。即使沒有工資,他們也都會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資誰來發?

當然在清朝的時候,守陵人的工資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發放。不僅僅是工資上面有優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錯。

比如說自從清西陵建立之後,清政府就在此地設置了七八個不同分工的衙門。小到每一個點,都有著對應的工人。比如說面匠、糖匠、酒匠等等無比瑣碎的東西,都會有專門的衙門特殊管理。



基本上這個人幹什麼工作,一輩子都是這個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後代,都會延續這種工作。而且搬過來的守陵人,都會被分到一處三分三的小院(寬×長),這也是一畝三分地的由來。

而且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設立了學校。除了和正常滿族私塾一樣的滿漢雙文,他們平時還需要學習有關於祭祀的很多東西。畢竟他們成年之後,需要接任祖輩的工作。

由於他們的待遇實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時工作也不多,因此養出來了一大批的懶漢。除了祭祀的時候之外,平時都是非常清閒。這些人沒事遛遛鳥、喝喝茶,可謂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這些守陵人的後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戶口。因為上了戶口之後,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現在的正處級。有了戶口之後,就要享受國家的各種補貼。

後來清政府滅亡之後,有關於守陵人的管理越來越混亂。不過仍然留下來了一批人,負責守陵工作。再加上當時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簽訂的條約,原先清政府的很多開支,都是由民國政府來買單。

所以這個時候的守陵人,他們的工資都是由民國政府發放。不過相對於清朝沒有滅亡之前,工資則是要少得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幹這種工作。

後來他們為了生計,有一段時間給溥儀寫過信,希望可以開發一部分的陵墓地,當然不是挖墳,就是在上面種地。再過分一點的,竟然監守自盜,倒賣陪葬品。

雖然不是非常珍貴的陪葬品,畢竟比較珍貴的都在裡面,不過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盜墓賊。到了孫殿英偷盜清東陵的時候,守陵人只有幾十人。

據說如今竟然還有守陵人,不過也只剩下了幾戶人家。他們的工資沒有人會給他們發放,支撐他們的也只不過是一種信念。


史之策


守皇陵的人也算是一種職業,而且世代相傳,一輩一輩傳下來。就算大清滅亡了以後,他們也是在遵守著祖訓,守衛著皇陵。

他們大多是忠心的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孫後代,也沒有人給俸祿。但是後期也沒什麼人守了,守陵的人再厲害,也抗不過槍桿子。

國民政府也曾經保護過皇陵,但是時局動盪不安,連自己都快要保不住了,哪還有精力去保護皇陵。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老祖宗。

所以後來東陵被盜,把無數珍寶當陪葬品的老佛爺也被孫殿英拉出來,當成了一具普通屍體,甚至還有人侮辱屍體。





是阿史啊


“守陵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一直以來這個行業都很少出現在公眾眼前。守陵,顧名思義守得就是陵墓。比如《盜墓筆記》中的張起靈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守陵人,一般來說古代皇陵都有專門的守陵人,他們都誕生或者消亡於朝代的更替之中。

古人信奉風水,作為皇室更看重百年之後的長眠之所,他們認為這不僅關係到自己身後的富貴,也關係到家族的命數,所以不惜耗費大量財力人力,選擇風水寶地,修建皇家陵寢,還煞費苦心的安排守陵人。而有一些守陵人就世代世襲,並且流傳至今。比如說大清朝!

在女真族入關建立大清政權之後,在東北的關外三陵就成了清朝統治者的祖陵。它們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為了更好的守護大清的運勢,清廷從一開始就安排了與皇家有姻親關係的宗族組成衛隊負責守陵。一般來說守陵人都是世襲的,這些衛隊在三陵周圍組建村落,世代繁衍。對於他們來說守陵是一種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輩先人。

在大清朝沒有滅亡之前,他們的俸祿,自然是朝廷承擔。1912年溥儀退位,宣告清朝的滅亡,清朝皇室憑藉著和平退位換來了南京政府承諾的優待條件,一是:保證皇室成員的物質生活條件,二是:保證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並由國民政府設衛兵保護。

但是在民國那樣的動盪歲裡,到處軍閥混戰、人人朝不保夕,這樣的承諾其實並不管用。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將溥儀等皇室成員趕出了紫禁城,守陵的承諾自然也是名存實亡。於是1928年孫殿英炸開了清東陵,盜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

現在守陵人不存在了但是依舊有一些人默默的守護著皇陵,據說他們都是清西陵旁村落守陵人的後代,居住在清朝祖陵的附近,默默守護著他們的祖先。他們奉行父死子繼的制度,對於皇陵的守護也是一代一代傳承,這是一種信仰。


彈指千年


歷朝歷代皇帝陵寢都有專門的守護陵寢機構及人員,這些守陵人平時專管皇陵的祭祀、修繕、安全等等。清代自然也有守陵人,清代陵寢守陵機構為承辦東陵(西陵)事務衙門,還有負責陵寢安全的八旗及綠營官兵,這些都可以稱為守陵人。

先來說說清代守陵人員的來源,無論是內務府的各級官員還是八旗的官兵,當然都是旗人,每建一座帝陵,京城內務府都要從各旗抽調人員(八旗子弟)由北京及盛京到陵寢當地看護皇陵,而綠營只負責陵區外的防護。這些遷來的八旗子弟在陵寢當差,按品級拿俸祿,不用種地(定期領糧食),不與漢族通婚,基本上是在一個封閉的陵區內生活當差。


清朝滅亡後,雖有優待清室的條款,可大多沒有落實,而溥儀所派的守陵大臣也是常駐北京,過去的俸祿及糧食再也沒有了,因為守陵人員都是自搬來後就世代在此生活,基本無處可去,所以大部分守陵人的生活都出現了問題,導致盜賣陵寢物品的事情屢禁不止,甚至各陵的隆恩殿門窗都被拆走了,而溥儀的小朝廷也無法解決這麼多人的問題,所以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砍伐陵區內的古樹以解決原守陵人員的生活問題,一開始只是砍伐陵區後龍(今承德興隆一帶)地帶的古樹,但是後來連陵寢附近的樹都砍了,可以說一根不剩啊,筆者小時候村子開墾的地裡經常碰到一些老樹根,都是那時候遺留下來的。

樹總有砍完的時候,迫不得已這樣原來清代的守陵人也只好向附近的漢人學習種地,陵區的樹沒了,大片荒地隨即被開墾,這樣這些往日在陵寢當差領俸祿的守陵人就以種地謀生而生活在陵區內。


綜上所述,清代滅亡後,這些清代遺留的守陵人員並不是死心塌地的在看守皇陵,堅守自盜的事情很多,這些守陵人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證還怎麼守陵呢?生活在當地是因為他們無處可去,清代守陵人員基本都是世襲的,基本上搬來後就一直在此為陵寢服務,所以這些人也就只能在當地謀生了。


孤竹公子


說到陵墓,首先要說說中國成千上百年的土葬制度,人死亡後的安葬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天葬、水葬、土葬和石棺葬等等,而土葬是我國最常見且大部分人死亡後所選擇的安葬方式。皇陵就是指的是皇族等重要人物死亡後的陵墓,古代人對陵墓是十分重視的,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會選擇一定的財物陪葬,越高貴越有錢的人陪葬的東西及財物也就越多,在古代朝代中甚至還有活人陪葬的傳統,所以陵墓特別是皇陵中都有大量的寶物陪葬,對於這些寶物的守護就顯得十分的重要,因為那個都想發一筆橫財,這裡我們就聊聊大清國的守墓制度:

1、在清政府時期,有專門為守陵而設立的職位,比如永陵設置了總理衙門,衙門內分工明確,該部門不僅要守護好皇陵,而且還要保障祭祖工作的正常進行,為皇族祭陵做好準備。這裡要提及一下的是,清朝的陵墓分為關外和關內,關外的陵墓是清朝建立以前的祖墳,所以對於祖墳的守護更加重要,守陵人都是皇族親戚愛新覺羅氏來擔任,都是世襲制的。

2、對於守陵者的工資,也分為關內和關外兩種,關內的守陵人是有職位的所以他們的工資,由清政府按月發響,清政府保障他們的收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編制內人員。而對於關外的守陵人來說守陵是一種家族榮耀,他們把工資看的不是很重,即使沒有工資,他們也都會一直做下去,清政府當政時期,政府自然也不會虧待他們,他們的待遇比關內的要高一點。

3、大清滅亡後,民國政府答應過清政府保留皇陵守衛這一職務,並由民國政府財政保障,按月統一發放給皇陵守衛工資。但是隨後各路軍閥混戰導致這一制度執行不是很好,為了陵墓裡面的財物甚至出現過皇陵守衛與盜墓賊合作盜取陵墓的現象。所以說後來皇陵的守衛不是很盡職盡責,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忠心的守衛,世代守衛皇陵的現象。

4、對於守陵人我們應該有正確的看法,他們對於文物的保護及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守護者,盜墓者將會對文物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以史為鏡可以明智


理科男答歷史。

不光是大清的陵墓有守陵人,別的朝代的陵墓也有。

這成為了一種習俗,皇家的習俗,只要有陵墓,必定安排守陵人。

就拿清朝的守陵人來說,他們的任務是守衛關外的三陵。也就是長白山下清朝的祖墳。

三陵分別是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還有永陵。

而在三陵附近的村民,基本都有著守陵人的身份。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愛新覺羅氏,守護自己家族的祖墳義不容辭。其中不乏那些被貶罰至此地皇族。

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只守衛永陵,但是世代相傳,慢慢的就變為了三陵。

1606年永陵完工,並安排了一支完整的守陵軍隊。

守陵不光是看護陵墓,還有別的工作。就比如祭品,他們需要準備這些東西,並且分工明確,比如養牛羊馬、釀酒等等,都有專人來負責。

康熙時期,甚至還在永陵設置了衙門,派專員守護陵墓,也負責皇帝來祭祖的工作。

康熙、乾隆、嘉慶、道光,這4位皇帝都有來過永陵祭祖。

大清滅亡後,這些守陵人便分佈在了附近的村莊內,比如下營子、嘉禾等等。

這些村莊也可以說是愛新覺羅氏的聚集地,大多數都是以守陵人的身份居住於此,世代守衛陵墓。

雖說他們已不再舉行祭祀儀式,但是依舊是在守護。而且也在努力恢復這種祭祀儀式。

剛才說了,守陵人有很多是因為犯錯被罰去守陵的,我們來說一說努爾哈赤的伯父班布里。

據他的後裔說,當時班布里家有一個僕從犯錯逃到了努爾哈赤家裡,班布里要人的過程中,發生口角,努爾哈赤一氣之下,把班布里的紅帶降為紫帶,並且將他派去守陵。

守陵人中很多是被罰去的,據記載,喜塔臘十世祖就是被康熙帝下旨罰去守陵的。

守陵人的工資在大清還在的時候,是有專門的機構發放的。當大清滅亡後,這些人的工資都成了問題。但是問題不大,他們完全可以自力更生。

關於這份工作,他們是世代相傳,心裡也早已生根,這就是他們的使命。發不發錢的無所謂,重要的是身負使命。


理科男讀歷史


按照道理來說,在清朝滅亡之後,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因為清朝滅亡、發不了工資給他們,他們就會很快地丟下手中的守陵工作,去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在清朝滅亡之後,清東陵和清西陵中的守陵人們並沒有馬上這樣做,接下來,他們仍然留在了清東陵和清西陵附近、仍舊擔負了以往的守陵工作。

這時候,想必大家會非常疑惑,不明白這些守陵人們為什麼會如此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明明清朝都已經滅亡了,還要這樣的堅持。


信仰、忠誠並不是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說是信仰、是對清朝的忠誠支撐著他們,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在清朝滅亡之後,民國確實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案例。

比如在清朝滅亡之後,曾經的兩江總督張勳雖然投靠了北洋政府,但他卻一直對清朝念念不忘,不僅沒有剪掉自己頭上的辮子,還下令自己軍隊中的所有士兵保留頭上的辮子,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清朝的緬懷,最後,他更是反叛民國、打起了復辟的主意。


還有在開國之後、當溥儀被放出監獄走在大街上時,還有一大群滿清的遺老遺少們專程趕來在大街上參拜溥儀,口中大呼著萬歲。

從這種種方面,我們就可以知道封建時代裡這些信仰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有多麼重了。

不過這方面的原因雖然也對清東陵和清西陵守陵人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卻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民國一如既往給予的待遇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跟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的策略有關。

清朝在滅亡之際雖然爆發了辛亥革命這樣的流血衝突,但是當清朝真正滅亡的時候,清朝卻是以和平方式終結的。

那時候,在袁世凱向南方革命黨的妥協下,清朝皇室為了防止遭受到滅頂之災,他們就選擇了和平退位,把江山大權轉交給了袁世凱、轉交給了民國北洋政府。


正是由於他們在此過程中籤訂了一系列的和平協議,溥儀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才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保住了在紫禁城中的居住權,然後享受到了每年400萬大洋的補貼。

在進入民國之後,清朝的軍隊全部融入民國軍隊中或者解散。

而在這個時候,北洋政府為了保護溥儀皇帝和紫禁城,他們就專門派駐了一支軍隊把守在紫禁城,防止其他人等任意靠近紫禁城危害到溥儀的安全以及奪走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寶。

在溥儀長大之後,他還專門讓自己弟弟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寶拿出去賣錢,在此過程中,為了瞞住那些駐守士兵們,他和他弟弟可謂是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從這方面,我們就可以得知民國政府對清朝皇室退位後的態度。

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在民國後之所以擔負著以往的工作,就跟民國一如既往給予他們的待遇有關。

正如同每年給予溥儀皇帝補貼、派兵保護紫禁城一樣,在民國時期,北洋政府仍舊給以往的那些守陵人們派發了工資,這不間斷的工資,才是那些守陵人們會繼續留在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原因。



守陵人成為盜墓賊的幫兇

如果沒有這些工資的話,信仰和忠誠並不能讓這些守陵人們堅守太長的時間。

在溥儀被趕出皇宮、在民國政府斷絕了給予清朝遺老遺少們的各種優待後,這些守陵人們的工資也隨之被斷絕,這個時候,就有不少守陵人為賺錢離開了清東陵和清西陵。


至於那些沒離開的人,是因為他們的家就坐落在清東陵和清西陵附近,他們習慣了種田維生,這才留在了當地。

不過他們雖然沒有離開,但是他們以往所擔負的守陵工作也隨之放下,沒有再做這己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而這些人在後來就有一部分人成為了盜墓賊們的幫兇,為清東陵、清西陵被盜埋下了伏筆。

清東陵和清西陵在歷史中都遭受過盜墓賊們的洗劫,其中,清東陵受創最為嚴重,眾多皇帝陵墓中只有順治一人的陵墓沒有被盜,清西陵受創最輕,眾多皇帝陵中只有光緒一人的陵墓被盜。

在歷史中,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孫殿英之外,清東陵和清西陵還吸引了不少的土匪以及周圍百姓們的洗劫。

在孫殿英以及那些土匪們想盜清東陵和清西陵而找不到路口的時候,就是這些守陵人的後人或者曾經的守陵人們帶領他們找到了路口,然後他們才可以用炸藥或者盜墓工具把清朝密封的皇陵給破開,盡數盜走了裡面的珍寶。


孤客生


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到溥儀退位,歷經十二位皇帝。

清朝從1644年入關,到1911年被推翻,共有十位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皇家陵園以外,其他九位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市的清東陵(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和易縣的清西陵(葬有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

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寢集歷代陵寢制度之大成,更加健全完善,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樣,清朝也毫不例外地為皇帝修建陵墓,同時也創立了守陵制度。

但是在大清滅亡後,還是有很多人比較關注守皇陵的問題,很多人好奇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呢,如果有守皇陵的人,那他們的生計怎麼解決,誰給他們發工資呢?這問題說來話長,且聽我慢慢道來吧。

清朝時期的守陵人

守陵人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職業,用自己的一生守護陵墓,可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守陵人是一種卑微的職業,相反,守陵人有著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只有屬於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的上三旗出身的八旗子弟才能成為守陵人。

守陵人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看守皇陵,也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的,因為不僅守陵,還要承擔祭祀活動以及日常維修工作。

從職務來看,守陵人的職位顯示了皇族的氣派,清代守陵的官員有宗室王公以及大臣,守陵人專門為皇帝家族守陵,以朝廷俸祿為生,清政府給予了守陵人優厚的待遇,使他們得到了良好的生活條件和特殊的政治地位。

大清滅亡後,還有人在守皇陵

大清滅亡後,守陵人徹底失去了往日令其自豪的政治身份和地位,同時也失去了朝廷俸祿,守陵人不再享有特殊待遇。

1912年溥儀退位時,曾和民國政府簽訂八項優待條款,其中第四條為:“大清皇帝辭位之 後 ,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 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善保護 。”

在1912年溥儀退位後,民國政府派了專門的衛兵去守陵,進行妥善保護。

也就是說,大清滅亡後,在1912年溥儀退位到1928年孫殿英公然盜墓的這期間,守皇陵的有兩個隊伍,一個是原本待在皇陵的守陵人,另一部分是民國政府排遣的守陵人隊伍。

但是當時社會局勢比較混亂,守陵人也受到了局勢的影響,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先是到了天津,後來在1932年,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成為了偽滿洲國皇帝,皇族們自然無瑕顧及皇陵,原本的守陵人大多因為沒有俸祿而選擇離開,此時的民國政府也因為軍閥混亂,而無瑕顧及清皇陵。

當然除了以上所說的兩類守陵人,依然還有一些人為了信仰在守護皇陵,雖然大清滅亡了,仍然對大清忠心耿耿,這種堅守的行為還是令人很感動的。

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在晚清以前,守陵人工作清閒,衣食無憂,守陵人主要負責陵區的建造、保護、維修以及祭祀活動的安排,工資收入是以朝廷的俸祿為主,按照職務品級高低按月領取俸祿和生活用品,還給守陵人修建了房子居住。

到了清朝末年,國事衰微,政治腐朽,朝廷的庫銀都入不敷出,這種情況下守陵人的待遇明顯下降很多。

大清滅亡後,1924年以後,守陵人不再享受任何優待,失去了經濟來源,從軍閥混戰開始,守陵人再也沒有俸祿可以領。

大清滅亡後,守陵人的生計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一種是守陵人尋找好的地段開田種地 ,但守陵人並不擅長耕種, 當時很多村民主要採用另外三種謀生方式,一是靠出租土地的租金為生,二是外出做小生意。三是少部分人依靠修建古建的手藝從事瓦工 、油漆工工作。

當然也有些守陵人雖然生計艱難,仍然有一些人出於感情繼續堅守他們先祖的陵墓。

結語:

綜上所述,大清滅亡後,原本守護陵墓的守陵人失去了經濟來源,大多為了生計選擇自主謀生,而依然有極少部分出於感情繼續堅守,這份情懷也是很令人感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