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之41-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翻譯】:

  優秀的人聽了道之後,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聽了道之後,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無的樣子。俗陋的人聽了道之後,大聲嘲笑。若不被這種人嘲笑,那還叫真道嗎?所以《建言書》上說:

  道是光明的,世人卻以為闇昧。在道里長進,卻似乎是頹廢。在道里有平安,看起來卻像是艱難。

  至高的道德卻好像幽谷低下,極大的榮耀卻好像受了侮辱,

  寬廣之德卻被視若不足,剛健之德視若苟且,實在的真理視若虛無,

  至大的空間沒有角落,偉大的器皿成形在後,

  聲音太大時,人在其中就聽不到什麼;形象太大時,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麼。

  道是隱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與、又能成全。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2]。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註釋】:

  [1]後人的解釋要麼依據唯物辯證法,要麼依據陰陽學說,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節來證明。莊子對此早有精妙的解釋,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證。莊子說:"既然是`一'了,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然而,既然稱之為`一'了,豈不是已經說出口了嗎?這個`一',與我們對它的言說,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從無到有,到`三'為止(《大宗師》)"。莊子所說的三個"一",很繞口,其實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實在"這三者。此處譯文即根據莊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顯參考了莊子。道的名、實、像及其三者的關係,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論及。詳見第一部二章一節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節之二"名實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談名實像"。

  [2]道是「其上不 、其下不昧」的純粹光明,是「一」。萬物卻有向光與背光的兩面,故曰「抱陽而負陰」。向道與背道這兩面相互激盪,靠「氣」(靈?)而平和。

  【翻譯】:

  道先於萬物而自在,這是他的實在,稱為一。道被言說為道,這是他的名份,稱為 二。道的實在,能被言說為道的名份,是因為他有表象,稱為三。三而一的道生養了萬 物。

  萬物都有背道之陰和向道之陽,兩者相互激盪以求平和。

  人們所厭惡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嗎?王公卻用這些字眼兒自稱。

  所以,有時求益反而受損,有時求損反而獲益。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來教你們:自恃其強、偏行己路的人絕沒有好下場。這句話,就作為 教訓的開始。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譯】:

  天下最柔弱的,駕御、馳騁於天下最堅強的。沒有實體的,進入沒有空隙的。

  我由此便知道無為的益處。

  這種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翻譯】:

  名聲與生命,哪一樣與你更密切呢?生命與財富,哪一樣對你更重要呢?得著世 界與喪失生命,哪一樣是病態呢?

  貪得無厭的人必有大損害,囤積財富的人必有大失喪。

  所以,知道滿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險,可以得享長久的生命。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翻譯】:

  那完善至極的,看起來卻好像欠缺的樣子,然而永不敗壞。那豐盈四溢的,看起來 卻好像虛無的樣子,然而用之無窮。

  最正直的好像彎曲,最聰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辯的好象口訥。

  安靜勝於躁動,一如寒冷抵禦炎熱。唯有清靜,是天下的正道。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之41-81章)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譯】:

  天下有道的時候,最好的戰馬卻用來種地。天下無道的時候,懷駒的母馬也要上戰 場。

  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婪。所以,以知足為滿足的人,其滿足是永恆的。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翻譯】:

  不出屋門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見天道。出去的越遠,知道的越少。

  所以聖人不必經歷便知道,不必看見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譯】:

  追求知識會越來越膨脹自負,追求真道會越來越謙卑虛己。一直謙卑虛己下去,就 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

  在無為的境界裡,便可以無所不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無事,倘若極盡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1],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2],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註釋】:

  [1]「無常心」,有本作「常無心」、「無心」,即無私心。馬王堆本「常」為「恆」,「無恆心」亦即不固執一己之心。

  [2]「歙」,音「吸」,納氣入內。「歙歙焉」,有靈氣運行、並非人意之狀。

  【翻譯】:

  聖人沒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為了百姓的心。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從而結出良善的果子。

  信實的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待他,從而結出信實的果子。

  聖人在天下,以其氣息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們全神貫注,凝視凝聽,聖人則把他們當嬰 孩看待。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1]。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註釋】:

  [1]從韓非子注。不論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竅;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竅。聯繫上句「出生入死」的總概括,以及後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總結論,此意順達。有人將「十有三」譯為「十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譯】:

  人一生出來,就進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竅活著,人以四肢九竅死去,人以這四肢九竅,將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世人太貪婪今生的享樂了。聽說善於得到並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會遇到老虎,打仗不會受到傷害。在他面前,兇 牛不知怎麼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麼撲張它的爪,敵兵不知怎麼揮舞他的刀。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已脫離了死亡的境地啊!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1],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釋】:

  [1]「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屬性等意。用於大道者,當是恩德。

  【翻譯】:

  萬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養,化育為物形,得勢而成長。

  所以萬物沒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貴,在於他不是情動一時、令出一時,乃是自然而然、永恆如此。

  所以說,道生出萬物,又以恩德去蓄養,使它們成長髮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撫愛 保護。然而他這樣創造養育卻不強行佔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他是萬物之主 卻不任意宰制,這可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翻譯】:

  世界有一個開始,那開始的,就是世界的母親。既曉得有一位母親,就知道我們是兒子。既知道我們是兒子,就應當迴歸守候母親。若能這樣,縱然身體消失,依舊安然無恙。

  塞住通達的感官,關閉認識的門戶,你就終身不會有勞苦愁煩。敞開你的通達感官,極盡 你的聰明能事,你便終生不能得救了。能見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順才叫強壯。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承襲永恆、得 著永生的意思。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翻譯】:

  這使我對大道確信不疑,行於其中,唯恐偏失。

  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卻偏行險路。朝廷已很汙穢,田園已很荒蕪,糧倉已很空虛,卻穿著華美的服飾,佩戴鋒利的刀劍,吃膩佳餚美味,囤積金銀財寶,這不就是強盜頭子嗎?這個背離大道的世代啊!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翻譯】: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會失落。應當祭祀敬拜這完善者,子子孫孫永不停息。

  一個人若這樣,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實無偽。一家若這樣,這一家的恩德必充實有餘。一鄉 若這樣,這一鄉的恩德必深遠流長。一國若這樣,這一國的恩德必豐滿興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行於天下。

  所以,將上面的道理用於一身,則知一身;用於一家,則知一家;用於一鄉,則知一鄉; 用於一國,則知一國;用於天下,則知天下。我從何知曉天下之事呢?就是從這裡。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之41-81章)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譯】:

  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護,與嬰兒得到母親的呵護一樣。對於嬰兒,有毒之蟲類不來蜇害,兇猛的野獸不來撲捉,善抓善捕的鷹鳥不來攻擊。他們筋骨柔弱卻能把東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兩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卻能自然興奮起來,因為他們精氣純正。他們整天哭號卻不會嗓音沙啞,因為他們與自然的呼吸一樣和諧。

  知曉自然的和諧之氣,也就理解了永恆不變之道。人們知道了永恆不變之道,就有可能達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們卻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機,認為這是可以達到長生目的的;然後,人們又根據自己的心願而役使精氣,認為這樣可以變得更強大。

  看起來,從嬰兒到成人,似乎是越來越強大了,但是,萬事萬物都是一旦強壯了就開始衰老了,追求強壯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道就會提前導致死亡。也就是說,失去了自然之道而追求強壯,反而會加速死亡,不如復歸於嬰兒。

【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 天下貴。

【翻譯】:

  真正瞭解大道的人不去多加解說,一定要把大道解說清楚的人不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為大道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解說清楚的。

  堵塞自己的口耳,關閉自己的眼鼻,不去受道聽途說的干擾;解除自己的稜角,排除紛雜的頭緒,讓自己的心靈與自然之光相和諧,與大地塵土同在,也就是說物我合一而不強調自我的存在,這可以叫做與玄妙的的天道同一。

  能夠與天道同一,那麼,也就不必再求親近,不必在乎疏遠;談不上對自己是否有利,也談不上對自己是否有害;不必把什麼看作是尊貴的,也不必把什麼看作是卑賤的,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真正最為尊貴的。

【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翻譯】:

  治理國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變,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麼事。也就是要掌握正變與無為之道。

  我什麼知道應該如此呢?根據我今日所見的情況。現在的天下充滿著忌諱,有太多的教條,但是百姓卻更加貧窮;百姓有太多的權謀計較,國家政治卻更加昏暗;人們有太多的技能智巧,離奇古怪的東西卻越來越多;法律命令越來越清楚,盜賊卻照樣非常眾多。

  所以,聖人說:我不憑個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喜歡清靜虛靈,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富裕起來,我沒有個人慾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質樸的本性。

【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譯】:

  天下的政治好像不清楚,但是百姓能風俗淳樸;天下的政治好像明明白白,但是百姓卻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懶。災禍是福氣產生的根源,福氣是災禍藏伏的處所。這樣禍福相互交替,有誰知道何時是極限呢?

  天子沒有按正道去做,天下走正道的人也會變為追求奇變的人,善良的人也能變為妖孽。人們處在迷惑之中,時間本來就已經很久了。因此,聖人保持自我的方正,卻不按唯一的標準去要求眾人;保持自我的清廉寡慾,卻不割裂傷害眾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卻不隨意做事;保持自我的明察,卻不炫耀自我。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翻譯】:

  君王治理百姓、運用天道,沒有比節制收斂更好的。所謂機制收斂,這就是說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斷積蓄道德;不斷積蓄道德,就無所不勝;無所不勝,就沒有人知曉道德的極限;沒人知曉道德的極限,就可以擁有國家社稷。

  能夠擁有了治理國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國家更加長久,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長久、保持明察的總原則。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翻譯】:

  治理大國,卻像烹製小魚一樣,不須去腸去鱗等加工,只要直接烹製就可以了。這就是說要用無為的大道來作為治國的方法。根據大道來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於其所在,而不出來擾亂人世。其實不是鬼神不出來擾亂,而是即使出來也不傷人。不是鬼神出來之後不傷人,而是聖人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也從不傷害人。神鬼和聖人都不相互傷害,所以,道德也就在聖人這裡得到了結合與歸宿。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 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翻譯】:

  大國應當自己自願處在小國的下面,使自己成為天下士民的交會之地,成為天下人的陰柔寧靜的立身之處。陰性永遠要用寧靜來戰勝陽性,也就是要把寧靜表現為謙虛卑下。

  所以,大國用卑下謙虛的態度對待小國,那麼,就能得到小國真正的擁護。小國能夠用卑下謙虛的態度對待大國,那麼,就能得到大國的信任。也就是說,國家不分大小,都應當以謙虛卑下自處。因此,或者表現為大國通過謙虛來得到小國的擁護,或者表現為小國通過謙虛來得到大國的信任。

  大國不過是想要兼容幷蓄更多的人,小國不過是想要進入大國之中來做事。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能各自得到他們所想要的結果,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大國應該永遠保持謙虛卑下的態度,而不能恃強大而自傲。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1]。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2]。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註釋】:

  [1]"奧"字,河上公注為"藏",王弼注為"庇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均作"注",讀作"主"。其實,道作為萬物之"主",已將"保藏、庇廕"萬物的意思涵括進去了。

  [2]"保"字,任繼愈和陳鼓應的譯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寶倚也",說"道也是惡人所要處處保持的"。

  【翻譯】:

  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

  美好的言詞固然可以博取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棄絕呢?所以,就是立為天子,封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財寶無數,榮華加身,還不如坐 進這大道里呢!

  古時候為什麼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他裡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嗎?所以道 是天下最尊貴的啊!

  【老子·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翻譯】:

  把清靜無為當成作為,以平安無事作為事情,用恬淡無味當作味道。

  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

  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 事,必從細微處著手。

  所以,聖人自始至終不自以為大,而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輕易的許諾,必不大可信;看起來容易的,到頭來必難。所以,聖人猶有艱難之心,但終無難成之事。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之41-81章)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翻譯】:

  安然平穩,便容易持守;未見兆端,可從容圖謀。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細微不顯時,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發生時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亂時治理。

  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所以,聖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敗;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喪失。

  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後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 有失敗的事了。

  所以,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翻譯】:

  古時善於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來越聰明,而是使世人越來越愚樸。

  世人所以難管理,就因為人的智慧詭詐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必然禍國殃 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則是國家的福氣。

  要知道,這兩條是不變的法則。能永遠記住這個法則,就叫至高無上的恩德。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麼奧妙,多麼深遠,與一般事理多麼不協調,甚至大相徑庭,然 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順的啊!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翻譯】:

  大江大海能匯聚容納百川流水,是因為它所處低下,便為百川之王。

  若有人想在萬民之上,先得自謙為下;要為萬民之先,先得自卑為後。聖人正是這樣,他在上,人民沒有重擔;他在前,人民不會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熱心擁戴 而不厭倦。他不爭不競,謙卑虛己,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翻譯】:

  世人都說我的道太大,簡直難以想像為何物。正因為他大,才不具體像什麼。若具體像什麼,他早就藐小了。

  我有三件寶貝,持守不渝。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在這世上爭強好勝,為人之先。

  慈愛才能勇敢,儉樸才能擴增,不與人爭強好勝,才能為人師長。

  當今之人,失了慈愛只剩下勇敢,失了儉樸只追求擴增,失了謙卑只顧去搶先,離死亡不遠了!

  慈愛,用它來征戰就勝利,用它來退守必堅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愛來護衛保守。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翻譯】:

  真正的勇士不會殺氣騰騰,善於打仗的人不用氣勢洶洶,神機妙算者不必與敵交鋒,善於用人者甘居於人之下。這就叫不爭不競之美德,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這就算相配相合於天道。上古之時便如此啊!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翻譯】: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動地舉兵伐人,而只是被動地起兵自衛;我不敢冒犯人 家一寸,而寧肯自己退避一尺。"這樣,就不用列隊,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為天下沒 有敵人了。

  最大的禍害是輕敵,輕敵幾乎能斷送我的寶貝。

  所以若兩軍對峙,旗鼓相當,那悲傷哀慟的一方必勝無疑。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翻譯】:

  我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天下的人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

  (我的)話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們自以為有知識,所以不認識我(的話和我的事)。

  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貴。所以聖人外表是粗麻衣,內裡有真寶貝。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翻譯】:

  知道自己無知,最好。無知卻自以為知道,有病。只有把病當成病來看,才會不病。聖人不病,就是因為他知道這是病,所以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翻譯】:

  當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權威時,真正的大權威就來到了。

  不要妨害人們的安居,不要攪擾人們的生活。只要不令人們生厭,人們就不會厭惡權威。

  所以,聖人深知自己,卻不自我炫耀;他珍愛自己,卻不自我尊貴。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之41-81章)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翻譯】:

  有勇氣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氣自認怯懦,不敢妄為的,得活。這兩 種勇氣,一個有利,一個有害。上天所厭惡的,誰曉得箇中原委呢?

  上天的道,總是在不爭不競中得勝有餘,在無言無語中應答自如,在不期然時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飄渺的大網,稀疏得似乎看不見,卻沒有什麼可以漏網逃脫。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翻譯】:

  人民若不怕死,以死來恫嚇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先使人民懼怕死亡,有為非作歹的人再處死,這樣誰還敢為非作歹呢?

  冥冥永恆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殺予奪的。企圖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殺予奪的人,就好象外行 人代替木匠砍削木頭。代替木匠砍削木頭的人,少有不傷著自己手的。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翻譯】:

  人民吃不飽,是因為統治者吃稅太多,所以吃不飽。

  人民不好管,是因為統治者人為造事,所以不好管。

  人民不在乎死,是以為他們追求今生太過份,以致不在乎死。

  所以,唯有不執著於今生享樂的,比那些過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翻譯】: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草木活著得時候,枝葉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所以堅強的,屬於死亡;柔弱的,屬於生命。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軍隊一強大就要被消滅了,樹木一強盛就要被砍伐了。

  強大的處於下勢,柔弱的處於上勢。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翻譯】:

  上天的道,不就像張弓射箭一樣嗎?高了向下壓,低了向上舉,拉過了鬆一鬆,不足時拉一拉。

  上天的道,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人間的道卻不這樣,是損害不足的,加給有餘的。

  誰能自己有餘而用來奉獻給天下呢?唯獨有道的人。

  所以,聖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視為自己的功勞,不讓人稱讚自己有才能。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1]。」正言若反。

  【註釋】:

  [1]國之汙垢,即罪惡;擔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兇殃;承其兇,即受難。

  【翻譯】:

  天下萬物中,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麼能勝過水了。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麼能改變它。

  這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

  所以聖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王。這些正面肯定的話,聽起來好像反話一樣,不容易理解。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1]。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註釋】:

  [1]古時借債,刻在一塊板上,劈開,債主存左邊,債人存右邊;此為「司契」。「司徹」則是貴族按成徵收稅租。

  【翻譯】:

  用調和的辦法化解怨恨,怨恨並不能消失貽盡,這豈算得上良善呢?

  所以,聖人掌握著欠債的存根,卻不索取償還。有德之人明潦欠債而已,並不追討;無德 之人卻是苛取搜刮,珠鎦必較。

  上天之道,公義無私,永遠與良善的人同在。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翻譯】:

  國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於人力的器具也不使用。人們畏懼死亡而不遠 行遷徙。雖有車船,卻沒有地方使用;雖有軍隊,也沒有地方部署。

  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以其飲食為甘甜,以其服飾為美好,以其居處為安逸,以其 習俗為快樂。鄰國的人們相互可以看見,雞鳴狗叫聲相互可以聽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 相互往來。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翻譯】:

  可信的不華美,華美的不可信。

  良善的不巧辯,巧辯的不良善。

  真懂的不廣博,廣博的不真懂。

  聖人不為自己積攢什麼:既然一切都是為了世人,自己就愈發擁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給了 世人,自己就愈發豐富了。

  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加害於天下。聖人的道,是為了世人,而不與世人相爭。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之41-81章)

每一次讀《道德經》,每次的感悟都不一樣。

先人的智慧,我們需要學習的內涵無窮無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