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五四運動,我們應該對傳統文化有怎樣的態度?

qzuser229406508


傳統文化傳承幾千年來,是經過前人不斷摸索總結的智慧,很多好的東西我們已經捨棄了,比如說中醫,在此次疫情上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凝視明天的世界


五四文化是一種"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探索創造性實踐,取得了突破性發展,為中國革命的道路作出了理論鋪墊。使任人宰割的舊中國在帝國主義踐踏下襬脫了蹂躪侵略,推翻了剝削制度,建立了新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我識為是進步的文化,是先進的文化,具有時代的前矚性。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能齊心協力,凝聚民心,激發熱情,建設祖國的一種精神所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和樂共生,幸福生活的追求。謝謝!


夢中晴雨


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我國淪為封建社會開始便興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到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之前,這中間的幾十年時間裡,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那麼五四運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統文化?

一、五四後的反思

1919年5月4日,一場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展開了,這便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總旗號是兩位先生,德先生和賽先生,誠然,五四運動給我們帶來了當時先進的西方知識,民主、科學、自由、平等、博愛等等;

但是從一方面來看,他卻完全秉持著駁斥傳統文化的態度,打著打倒孔家店的旗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主虛無主義,緊接著我們很快的就可以發現完全的照搬照抄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是無法拯救我國的,無論如何我們都是不可以拋棄傳統文化的。

二、中華文明歷久彌新

新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的稱號,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四大文明古國現在只有我們國家依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我們是唯一一個可以流傳5000年的文明而不中斷的文明,分析其中的內核,就是因為我們先賢所遺留下的文化一直作為我們民族的支撐,歷久彌新。

在不同的時代內一次又一次煥發新的生機,這才成就了我們的中華文明。由於近代以來統治者的固步自封,陷入了落後捱打的局面,導致我們崇洋媚外,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將他放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三、立足本來 吸收外來 面向未來

經過歷史時間的證明以及檢驗,我們的文化是不落後於時代的。現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越來越明顯的答案,人們也越來越深刻的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國家也制定了對待文化的正確態度,就是我標題的12個字,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我可以看到我們既不固步自封,又不崇洋媚外,文化無高低優劣之分,只有奼紫嫣紅之別。傳統文化也是這樣,並不高人一等,但是他適合我國國情的,所以我們要發展,還是要以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為內核的,要學會積極的揚棄我們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總之,我們首先可以明確的一個立足點,就是我們絕對不可以拋棄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創立全新的或者引進一中全新的文化以此來駁斥我們的優秀文化,我們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微光人文


真覺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話並沒有錯,只不過自從程朱理學誕生以來,儒家思想變得封閉禁錮,越來越成為統治者賴以維持統治的手段,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到了清朝完全就成了滿人統治者禁錮漢人知識分子思想的工具,所以國人變得麻木不仁,沒有社會責任感,五四運動就像一縷春風吹走了統治者強加到中國知識分子頭上的思想枷鎖,重新召喚回原有的那種敢於革新,富於創造,勇於進取的精神。


閃電侯爵


訂正一下您這個問題,說文化,不要說五四運動,而應該說新文化運動。因為前者是政治性運動,後者才是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胡適陳獨秀等人發起的,旨在改造中國的舊文化,輸入新鮮的適合時代的新鮮血脈,讓我幾千年的舊文化煥發生機。因為當時面對世界發展,我傳統文化陳舊落後了。與西方文化的科學重實踐大膽探索相比,我們當時的文化太重心學不重外在實踐行動,科學性差,格物不夠,實用性不夠,所以發展落後捱打。胡適等人借鑑西方文化的某種先進性,發起新文化運動,先從白話文做起,因為以前的文化太有點高高在上了,至少在當時不利於全民素質提高。

胡適的本意,就是要刷新一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傳統文化中的垃圾清理一下。不要總是覺得自己是文明古國天朝上國盲目地自以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也固步自封不想看外面的世界。這其實跟我們今天的態度也一樣,對於傳統文化,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新文化運動當時遭到頑固派阻擋,但是大勢所趨還是轟轟烈烈搞起來了!胡適的本意是文化運動,並沒有鬧革命搞政治的意思。但是後來陳獨秀越來越激進了,《新青年》直接成了宣傳共產主義的陣地了。然後,具有政治意義的五四運動轟轟烈烈產生了。

五四運動,愛國知識分子和學生們走上街頭,翻帝反封建反資本主義,很快帶領中國走上政治革命道路。

所以,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不一樣的,應該搞清楚。


HR風彩


我是雨夜構想,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五四運動是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它對打破封建禮教和傳統束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在這幾千年中,我們中國人一直都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引以為豪。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國人的影響之巨大。尤其是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是世世代代都沒有間斷過的。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我們大家公認的,我們的先人一輩一輩傳承下來的文化。當然這些文化之中也有一部分是需要我們今天去拋棄的。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在創造文化的時候,其實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是沒有什麼先例可以遵循的。所以在這些文化當中有好有壞,有優有劣。對於那些好的優質的傳統文化,我們自然要大力宣揚,繼續傳承。那些劣質的對我們有壞處的文化,我們就不必要再拿出來宣講了。

孔子當年創立儒家學說,他也是沒有先例可以遵循的。也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探索才得出的結論,看看論語就知道他是經過多少次的探索,在集合了眾家之長之後,才有了儒家學說。然後經過世代的傳承,後來無數儒家學者對儒學文化的豐富以及民間百姓的廣為流傳。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儒學文化,這種文化就算放在今天也影響著我們整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現在的儒學思想已經不是簡單的儒學文化,他已經成為我們國人的一種信仰。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都建立了孔子學府,其實建立孔子學府不單單是一所學校那麼簡單,更是我們國人儒學文化的強力輸出。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儒家思想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整個世界。

所以對於那些優質的傳統文化,我們勢必要大力宣揚,傳承。這也是我們國人共同的心聲。


雨夜構想


五四運動的主題是民主與科學。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德先生和賽先生。

其直接誘因是一戰後國聯重新瓜分勢力範圍,中國作為戰勝國依然丟了山東青島。遂有火燒趙家樓的過激之舉。

如今回頭看,不論是火燒還是文化界打倒孔家店,都是過猶不及的。雖說是反映了那一代知識分子追求變革急於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狀況的一種探索,但走得太猛。

對於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應該還是要批判地繼承。這才是當代四個自信的表現。要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就絕不能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

好在隨著孔子學院在很多國家先後創辦,傳統國學有了復興的勢頭。這也恰好反映出國人將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筆架城私語


一,傳統是割不斷的,不要動不動就“決裂”! (比如,委屈了漢字。)

二,學辯證一點,做事不要太決絕,留一點點餘地。

三,矯枉固難免過正,投鼠則必須忌器。

四,“為尊者隱”,“兒不嫌母醜”,多少還有幾分道理。處事不宜太無情。

五,堅持原則性,不忘靈活性。做大事,須有權有變。

(六,知易行難,勇於糾偏。)


雅音博文


謝謝提問,我將談談我的看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指正!

今天我們在回顧五四運動的時候,我想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當時的時代背景!

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弱國無外交,被帝國主義殖民和侵略的年代!我們的先輩們從洋務運動開始,從學習人家的器物,到學習人家的制度,再到學習人家的思想,在一步一步的失敗當中,我們會對自己本身的文明產生一種否定的觀點!

我想這在當時的社會來看是正常的,畢竟我們深信的泱泱大國萬國來朝,5000年的文化卻敵不過洋人的堅船利炮,這必然會讓我們的先人從心裡面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產生一種不自信和一種感嘆,故而為了不亡國不滅種為了發展,只有更加積極的去學習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

但制度的改變還是要從思想上開始,故而不論是五四運動還是新文化運動,都是在文化上,在思想上給國民以新的啟迪以新的觀點,讓我們擺脫之乎者也!

開始向著德先生和賽先生去追求,今天我們看當時的確有它先進的意義,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五四運動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否定儒家的作用這是不對的,在我們國力強盛的今天。民族復興的今天我們更加地看到,我們自身文化的優越性,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對我們民族的啟迪和影響是深遠持久的!當然,我們在發展當中是要去除掉糟粕的,時代在進步文明也在進步,就像石濤以前所說的,筆墨當隨時代!

我想我們在看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是要從當時的社會環境的背景下去分析它去審視它,我們要承認五四運動讓我們更快的加入和融入了這個世界,但我們也要看到在融入這個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但好在今日的中國,我們傳統的文化正在一步一步復興,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從未丟失過!





青花有語


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儒家文化也代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從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到漢武帝由丞相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變成了禁錮勞動人民思想的枷鎖。而“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就是為了解放人民的思想!五四運動可以說是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