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酣叫”詳解

蟈蟈“酣叫”詳解

玩蟈蟈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一種休閒方式,其中“酣叫”蟈蟈更是作為一種傳奇被大家津津樂道。然而由於“酣叫”蟈蟈過於少見,很多玩家對其存在誤解,甚至懷疑是否真正存在此種蟈蟈。本著讓玩蟲更簡單的原則,我們試著為大家解釋下這個問題,水平有限歡迎拍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一、“酣叫”的由來

所謂“酣叫”,其實就是一種乾淨低沉、迴音綿長、聲聲入耳的蟈蟈叫聲。即使是幾百只蟈蟈同時鳴叫,這種聲音也能第一時間傳入你的耳朵,與其他蟈蟈叫聲形成鮮明對比。考慮到普通蟈蟈的聲音比較“尖細”,這種蟈蟈的聲音顯得更加“粗頇”,故將此種叫聲稱為“頇兒叫”。

“頇”是北方的方言,本意是粗大。由於“頇”字比較生僻,在口口相傳中逐漸被其他字所替代,常見的有“酣叫”、憨叫、鼾叫等,目前玩蟲圈內比較統一的稱呼是“酣叫”,寓意酣暢淋漓的蟈蟈叫聲。

蟈蟈“酣叫”詳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二、“酣叫”的模仿

如果非要用一個擬聲詞來模仿“酣叫”,最接近的就是“咯”字。試著將聲音壓低,用嗓子眼發出“咯兒、咯兒、咯兒……”的聲音,此時的聲音就比較接近“酣叫”,但最正宗的“酣叫”只能意會不可言傳,聽過一次就會終身難忘,關於這一點我們詳細解釋下。

初級玩家的概念中蟈蟈叫聲是一成不變的,可在高級玩家看來其實是變化莫測。除蟈蟈本身體質外,蟈蟈站立的角度、餵養手法的好壞、外界環境的變化、不同蟲具的結構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出音效果。

如果將普通蟈蟈叫聲比喻成聽電臺廣播,那麼“酣叫”蟈蟈就好像用專業音響聽試音碟,其中的奧秘請往下看。

蟈蟈“酣叫”詳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三、“酣叫”的原理

要想理解其原理,我們必須從聲音的本源上來探求,瞭解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色和音調。

1、關於響度

好蟈蟈的叫聲一定要響亮。響度是由蟈蟈體質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高手挑蟈蟈主要看底板,而不是一味的關注膀型。蟈蟈的底板其實對叫聲關係很大,冷蛻蟈蟈底板比較足,往往叫聲清脆,然而容易出現個頭小、膀型差等問題,為此份房往往會採用提高溫度、調整飼料等控制手段,力求在優質底板和完美身形之間找到平衡點。

在挑選夏蟈蟈時,有的蟈蟈聲音明顯比其他響亮,有朋友認為這就是“酣兒”,其實錯了,這樣的聲音如果幹淨透徹可以稱之為“亮叫”。

2、關於音色

好蟈蟈的叫聲一定要音色純正、無雜音。音色是由蟈蟈翅膀決定的,並且是由看不見的部位(音銼、刮器)與看得見的部位(發音鏡、膀型)共同決定的。

音銼、刮器藏在翅膀內側,這是聲音的源頭。這個部位比較嬌氣,尤其是在蟈蟈剛大鞘後的幾天,翅膀還沒有完全變硬,如果拉膀就會影響到此處的結構,後期出來的聲音就會帶有雜音。夏蟈蟈由於開叫早,因此聲音中普遍帶有雜音,我們稱這種聲音為“撕紙”。冬蟈蟈的冷鐓其實就是為了讓其順利度過脆弱期,待翅膀完全變硬後再開始鳴叫,此時得到的聲音往往是“咯、咯、咯……”的“本叫”。

這裡多說一句,“本叫”顧名思義就是蟈蟈原本的叫聲,但在不正確的餵養手法下,蟈蟈的音銼、刮器或多或少會受到磨損,故絕大多數蟈蟈的聲音都帶有雜音,現實情況中能得到“本叫”已實屬不易。如果音銼、刮器硬度較好,則出來的聲音急促、響亮,我們稱這種聲音為“亮叫”,這個上文已經提到過。

蟈蟈“酣叫”詳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發音鏡、膀型是可以看到的(發音鏡位於下膀面,可以通過上膀面隱約看到),這是很多網友挑選蟈蟈最關注的部位。這個部位相當於樂器中的共振腔,對於改善音色至關重要,如果能夠成功將聲音包住,並且抑制雜音的形成,那麼可以為聲音增加厚重感,形成稍帶有兒化音的“咯兒、咯兒、咯兒……”的聲音,此時的聲音很接近“酣叫”,但也並不是,由於這種聲音類似蛙鳴,因此常被稱為“蛙叫”。

蟈蟈有一種玩法是點藥,點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音色,同時還兼具一些改善拉膀頻率、改善音調的功能,只有達到“本叫”或者“亮叫”水平的蟈蟈才能夠點藥,成功點藥後的蟈蟈一般都是“蛙叫”。

網上有很多網友自創的點藥手法,其中有一些是不錯的嘗試,但有一些就有些臆造了。其實點藥的核心就是通過人工的手法改變翅膀的構造。音銼、刮器位於翅膀的上部,發音鏡、膀型位於翅膀的下部,因此藥量的多少,位置的變化都會對各部位造成不同的影響,進而影響最終的效果。因此點藥是一門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手藝,很多老藝人幾十年點藥方才有些心得,各中玄妙只有自知。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3、關於音調

音調就是聲音的頻率。好蟈蟈的聲音一定要低沉渾厚,繞樑三日,這是蟈蟈體質、拉膀習慣、翅膀構造、站立角度、蟲具結構等各種要素協調配合達到極致的結果。

低沉渾厚好理解,這其實就是“蛙音”。而繞樑三日是何種感覺呢?不知大家是否聽過音響的試音碟,聽這些音樂的時候是否會感到聲音在耳內迴盪,久久不散。其實這是由於該聲音的頻率與你耳內的共振頻率相吻合,進而引起了耳內共振,此時給人的感覺就是繞樑三日。如果一條蟈蟈的叫聲頻率與耳內的共振頻率相吻合,則此時得到的聲音就是“酣叫”。

因此我們得到結論:蛙叫 + 共振 = “酣叫”。

蟈蟈“酣叫”詳解

“酣叫”的精髓是共振。“酣叫”蟈蟈的聲音並不一定很響,但由於共振效果卻能傳播很遠,老一輩說的“好蟈蟈聲音能打遠”也是源於此。玩樂器的朋友應該知道,任何樂器都有一個明亮區,處於這個頻率的聲音即使輕輕發聲也能傳到後排觀眾的耳朵中,這與“酣叫”的原理是一樣的。

低音易得,共振難求。蟈蟈的叫聲頻率比人耳內部共振頻率稍微高了一點點,可正是這一點點的差距決定了只有極少數異常發育的蟈蟈才有可能出現“酣叫”的效果。老一輩說“趴膀出大酣”、“大翅出大酣”其實都是“酣叫”的一些個例體現。很多朋友玩了幾十年蟈蟈,最多也就遇到過幾次“大酣”。

四、總結

天然“酣叫”不易得,但我們可以通過點藥、蟲具等手段儘可能接近“酣叫”的效果。雖然這些輔助手段很難改變聲源的頻率,但可以適當改變聲音傳播的效果,進而達到優化聲音的目的。很多高手自學點藥,並且為一條蟲配多個蟲具,甚至為一把葫蘆配多個瓢蓋,其目的都是為了改善聲音。

聲音的三要素其實體現了玩蟈蟈的三種境界,普通玩家玩響度,高級玩家玩音色,超級玩家玩音調。在玩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探索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就是中國文化。(轉載自北方蟈蟈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