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種多元素,如何融合現代文化才能不會衝突?

1599530341


這只是人心的問題。古今文化,是客觀的,文化與文化之見,是不會有衝突的。

時代進步,人性怠惰,習慣使然,不願改變,當然就內心痛苦不已,名之謂“衝突”。

懂得學習,覺悟紅塵,與時俱進,那就只有激活正能量,給力中國夢,哪還有時間衝突了?

衝突是假的,不思進取是暫時的,馬上起而行動吧。奮鬥即禪!


此心光明幢


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大概念,它不僅僅表現為多元素

廣義上說,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語言、歷史、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等等。具體一點說,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區域或一個單位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形成並遺留下來的非物質遺產。

對於我國而言,文化這個詞本身就是文化,它的含義包括文和化兩個層次。其中的文,就是文字、印記的意思,是指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遺留下來的一切民族記憶;化,即融化、分化,是指中華古老文化遺產經過融合和分化,在生活中呈現了豐富多彩的特徵。

狹義上說,我國的文化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體系,以及由三家文化衍生出的文化分支和文化相關類別;

2、語言、歷史、文學、書法、繪畫、戲劇、服裝、飲食、建築等文學藝術層面的產品;

3、節日、民俗;

4、民族圖騰、神話傳說。

民族文化需要傳承,文化傳承離不開融合現代元素

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概念,中華文明曾經同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和印度文明一樣,是世界最偉大的古老文明,隨著其他三個古老文明的湮滅或分化,現今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的古老文明只有中華文明,已經沒有“之一”了。由此,中華文化也就成為世界上最古老、最純粹的民族文化,也沒有“之一”。

我們的中華文化只所以能夠屹立世界文化之林,傳承五千年不敗,就是因為它具有的巨大包容、改造能力,它能夠把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完全同本土文化的儒、道兩種文化融合,變成中華文化的本土文化,它也能把來自於西方世界的聖誕節過成中國味的狂歡節,更不用說長期吸收一些中華各民族文化元素了。

社會是不斷髮展進步的,民族文化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與日俱進。這就要求民族文化必須不斷地吸收時代元素,不斷汲取時代文化營養,也只有這樣才能永葆青春,代代相傳,永不枯竭。

古今文化的融合是個大課題,需要主流不變、支流不斷

說到如何將現代文化元素融合到古老文化主流中去,這應該是一個很專業的課題,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說明白的事。但它應該也必須堅持兩個基本原則:

其一、主流文化,或者叫做文化主流不能改變。我們中華文化的主流是什麼?應該是傳統的儒、釋、道文化為基礎,以中華傳統審美情趣為主線,所有歷史、文學、藝術、節日、民俗等文化形式主脈絡。比如書法文化的主流就是篆、隸、楷、行、草這幾種表現形式,審美上就要以王羲之等書法宗祖遺留下來的筆法、章法為基礎,這就是書法文化的精髓,以這個精髓為主線延續下來的書法文化就是主流書法文化。其他的文化門類也是這樣。

其二、支流文化,或者叫做創新元素不能宣賓奪主。近幾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深入,國家的強盛也帶來了文化的極大繁榮,其中很大一個特徵就是文化創新,很大程度上給古老的中華文化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在中國大地上愛傳統文化、學傳統文化、做傳統文化的人越來越多,出現了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美好景象。但是也應該警惕的是,有些現代元素已經遠遠偏離了中華民族的審美主流,對傳統文化的嫁接和改造已經超出了應有限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了傳統文化的健康機體。還是以書法文化為例,近年來有些所謂的現代“藝術家”胡作非為,甚至用射墨等方式強嫁書法文化,好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強大的淨化能力,沒有使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改變書法文化的主流方向。

【方圓居文化】結語:

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是一個民族發展和進步的晴雨表,文化興則國家民族興,文化亂則國家民族衰。新時代,每一個有民族正義感、責任感的中國人都應該把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作為自己的責任,這就要求首先熱愛中華文化,然後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現代元素,使之在主流不變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方圓居文化


其實文化本來就是衝突的表現形式,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所謂的不衝突是建立在個體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等細節的融合。

文化本身就是比較獨立的,如果想用現代文化融合最好在保持住兩個文化的基礎上,去調整,如果用力過大會丟失所有文化的靈魂,不僅體現不出來,還會失去文化。

比如中國畫,在古代或者大師手裡還是原味保持的,但在文化宣傳開來多少會有丟失,因為染料也是中國畫的精髓,在以前都是選用天然礦物質,文人墨客會挑選各種不同的天然染料石頭,回家研磨製作染料,過程中也是享受,也是對自然的認知,把立體的世界真正的搬到平面世界,而現在多是化工色彩,所以表現出來的感覺還是有差距的,已經丟失一些靈魂了。

那麼中國畫怎樣融入現代文化呢?如果我開一間畫室,我會在環境裝修體現現代的思想特點,但在用料技法上回歸傳統,室內陳列各種染石,讓大家明白,不光畫作是藝術品,過程也是更藝術的。在創作表現手法會突出一些色彩,結合當代的情況,讓山更光亮或者更沉悶來表現現代環境的汙染,也起到文化宣傳警示的作用,但是文化的魂不能丟。



意識軍官


這問題得分人來看 有人中西合璧 融會貫通 益為我用 有人連聖誕節都去抵制 文革思維 不可能融合 有史以來,

從未有一個民族,面對文化竟如此自信,卻又對即將面臨的風暴如此缺乏瞭解。



胡作非為3


文化的發展,必然伴隨著衝突。文化的發展人是主要的推動者,人的複雜多樣性,就是文化多元素的呈現。碳基元素趨向活躍,氦基元素趨向惰性。前者豐富物質,不代表後者是無用的。前者能豐富物質,正是與其他元素衝突的結果,所以,如何理解衝突,正是體現文化的詮釋力,這個詮釋力需要能真正站著巨人肩膀上的人來詮釋。所謂融合就是把現有的合在一起面向無盡,再無中生有,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任何人事物從無到有的過程都伴隨著衝突,衝突的模式不同,因為常見,所以也就不覺得是衝突,這本身就是文化認知度還有待提升的體現。[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戰略扒井蝦


謝謝提問!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每一種文化都是獨一無特的!這就是文明的個性,但是每一個文化又都是世界文化整體的一部分,這就是它的共性。簡單的來說,文化它具有個性和共性雙重標準,中華文化相對於世界文化,它是個體的,但一說到世界文化中華文化也是其中之一,它是世界文化組成的一部分,這就是它的共性!

人類的交流史也是文化的交流史,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種之間的交流就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文化之間的交流必然會有差異性,例如說在不同文化當中,對同樣的事件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泰國小孩子的頭就是不能隨便摸的,但是在西方撫摸小孩的頭是一種喜愛的表現!

文化的產生一定是時代發展的結果,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必然會產生衝突,我想我們要做的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互相之間取長補短,在其他國家的時候,對當地的文化應當入鄉隨俗尊重和理解,對我們自身的文化應當是繼承和發揚其中優秀的部分!


青花有語


即然文化是一種多元素,如果想製造認定一種現代化文化與之不相沖突,那麼只能說這種文化是最愚昧的,屬殭屍文化,一旦被政治家釆用,發展也就停止了。

這個世界的多元素,本身就是以相互的衝突形式存在。沒有衝突的多元素文化,那是一潭死水。如我們體內的多元素,如果不能相互衝突了,那麼也就成了殭屍了。

有了多元素的衝突,才有了事物的發展和生長。

有了多元素衝突的相互制衡,才會有事物發展和生長的健康。


1線天


中國古代文化不需要強行融入現代文化,他們其實是兩種不同制度下產生的東西。如果說有可通融的地方,就是人類對美與善的傾向性會同時包容他們。我想問下,古代文化燦爛幾千年。現在有哪些文化,往下能不朽幾百年。是小視頻嗎?是直播嗎?是現代文學嗎?是科學才能與古代文化並駕齊驅,而現代科學是發達了,但是它能讓你變得比以前更快樂嗎?比以前更舒適嗎?


滄浪之水可養花


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

其實我覺得要想融入現代並且不衝突,那麼必須與時俱進,文化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小時候的遊戲,像冰嘎,玻璃球,嘎拉哈等,這都是文化,並不是說在博物館或是非遺就是文化。要想與時俱進必須加入新的元素和玩法,並且宣傳力度要久要持續,以老帶新。

文化也需要與民眾間變得更“粘稠”。像變臉,女書,華陰老腔,其實這都是我國文化瑰寶,源遠流長,流傳至今日漸式微,為什麼?一來剛才說的不與時俱進,沒有新的東西。二來就是與民眾漸行漸遠。老百姓其實說實話,沒幾個願意看變臉或是華陰老腔的,看一次就夠了,就那麼幾個套路,而且讓民眾選擇,是看科幻大片,還是華陰老腔,我想肯定是科幻大片。這就造成與民眾的選擇不一致,對民眾的喜好不貼合。

最後我想說,文化要想融入現代並且不衝突,最好的方式就是與時俱進並不斷創新,加入新的元素才能經久不衰。


中國真話人


本願只能將你導向真知,然而真知本身超乎課程能力範圍。我們不必勉為其難地討論那超乎言詮之事人們只記住,凡是已抵達真實世界的人,註定會認越過去:只是,員越的方式絕對是你後天學來的那一套所望全莫及的。學習的盡頭,即是上主的起點,一切學習到他這兒就結束了,因為他是圓滿的。他開始的那個起點是沒有終點的。我們不必為那“不可說”或“不可修”之境枉費精力。那已非學習能力所能及、我們必須為真知之境準備自己,這是我們不能不修的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