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陋室銘>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怪島


謝謝你的提問,現在奉上我的一點意見,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一句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託物言志駢體銘文。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這一篇文章寫在詩人劉禹錫被貶到安徽和州縣當一名通判,在古代如果被貶就會受到很多人的排擠和冷落,這也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世故。

劉禹錫到了和州縣後,就受到縣長的故意排擠,原來的通判的標配是住三間三廂的房子,但是縣長故意安排劉禹錫去城南面江居住,這樣情況下,詩人沒有很生氣,反而是在門口隨意寫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當時縣長聽說到大發雷霆,就吩咐手下,把詩人從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詩人來到北門德勝河邊,居住地依河而建,還有楊柳垂釣,反而感覺到是心情愉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詩人為什麼會被貶呢?

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

歷史上,有很多的人在參加變法失敗後被貶後都會鬱鬱寡歡,但是詩人劉禹錫沒有這樣心境,反而不斷去適應新的環境。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在這樣情況下,詩人寫下這首銘文《陋室銘》。

終究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這三句話是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到這一篇文章時候想到這三句話。

詩人在這樣環境寫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句話意思是往來談笑的都是飽讀詩書之士,沒有一個淺薄無識之人。

表示在什麼樣環境下,只要交往的人是飽讀學識的人,沒有目光短信的人,這樣環境即使沒有好的住所依然沒什麼不快樂,這樣境界,似乎已經到達第三種境界,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面對知縣三番五次的刁難,其實詩人有些生氣,前幾次只是寫在門上,也是告知知縣,自己不在呼居住的環境,可是知縣看到這樣的劉禹錫,反而生氣,這樣的知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看到劉禹錫的不在乎,對於自己刁難的不在乎,沒有看到詩人,真正性情。

詩人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也是告知知縣,真正的性情,願他能知道自己的不是對抗他,只是不在乎。

和飽讀詩書的人來往,才是真正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切都是心曠神怡。


牛奶貓不喝牛奶


劉禹錫在他的《陋室銘》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鴻,大。鴻儒,指有學問的人,即學者。往來,來往的人。白丁,喻指沒有學問、沒有地位的人,也就是平民百姓。這兩句的大意是談笑的都是些有大學問的人,來往的人中沒有一個是老百姓。

這兩句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解讀。

筆者在八十年代初就讀了這篇文章,那時候“階級鬥爭”和“政治掛帥”還有餘威,“上綱上線”也時有發生。當時的老師和一些評論者對這兩句的解說是,劉禹錫脫離群眾,鄙視勞動人民,是地主階級思想,他熱衷於低的趣味,是由其反動立場決定的,云云。這個說法延續到本世紀初。筆者後來教了書,看了一些參考書,也基本上沿用這一說法。

到了2010年以後,人們對這一句又有了新的說法,綜合教參等資料,大致是說劉禹錫志趣高雅,厭棄官場,不同流合汙。甚至上通於《論語》中安貧樂道的顏回“在陋巷,人不堪甚憂,回也不改其樂”,從而認為劉禹錫這種做法合乎儒家思想,無可挑剔。

我認為,評論一篇文章,要從文章內容和作者當時的具體背景去分析,不能想當然。

首先,劉禹錫所處的環境使然。劉禹錫所處的唐代已趨衰落,他參與王叔文改革使敗而屢遭貶謫,而貶謫之地偏遠,時間長,“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淒涼”之地,“鴻儒”必定極少,“白丁”肯定極多,那麼,為什麼不與“白丁”往來?我們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中似乎看出了端倪,無用的,只會媚人的“桃”可以喻指昏庸當朝者,而不學無術的“白丁”當然是有所指了。

其次,從文章表達的手法看。歷來人們對“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修辭手法判斷僅僅是對偶,筆者認為這還是互文,它與《木蘭詩》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樣,將軍壯士有戰死沙場的,也有凱旋歸來的。同樣,劉禹錫交流思想的只有“鴻儒”沒有“白丁”,來往打交道的也只有“鴻儒”沒有“白丁”。作者為何如此遠“白丁”?這肯定有所指。作為一個長期做地方官的,不與“白丁”往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從白居易、柳宗元詩作中許多“白丁”推之,劉禹錫其實與“白丁”交往還密切,最典型的就是將巴山一帶的民歌改造為固格式的“竹枝詞”。那為什麼作者在《陋室銘》中明確拒絕“白丁”呢?這主要是為了體現主旨“唯吾德馨”,“鴻儒”不僅學問高,而且品德好;而“白丁”就是指不學無術這一類人,這類人無才無德,不往來也罷。


冷靜看世故


很多人讀不懂這篇文章,我給你翻譯翻譯吧!

山雖然不高,但因為有神仙,所以它出名。

水雖然不深,但因為有龍,所以他有靈氣。

我這破房子雖然很破,但因為我這樣德高望重的人住著,所以顯得它不那麼簡陋了。

跟我接觸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他們中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這麼說明白了嗎?這是劉禹錫自誇的文章。

杜甫看起來老實,自誇起來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當我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就已經早早的做了參觀國都的來賓。我讀的書很多,光熟讀的就超過一萬卷,我寫起文章來,毫不費事,一下筆就好像有神仙相助一般。我寫的辭賦,不比辭賦大家揚雄的差,我寫的詩,那水平可是和才高八斗的曹植差不多。大學問家李邕都積極尋求機會,要和我見上一面,詩人王翰非常欣賞我的才華,甘願和我結為鄰居。我就是這麼一個各方面都很突出的超有才華的青年,相信很快就能身居要職,輔佐大唐的君王,使他的治理能在堯舜之上,使社會風氣再次變得敦厚淳樸。

劉禹錫的文章,就是這個意思。


南朝居士


很多人會認為劉禹錫的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自命清高、孤芳自賞性格。確實,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只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話,生活未免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什麼事情過猶不及,曲高而和寡,則會高處不勝寒。

要想真正理解這首詩,就應該先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劉禹錫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運動”,遭到了頑固勢力的反對而失敗,劉禹錫被流放做了安徽和州通判。和州知縣故意刁難他,讓他住到很簡陋的屋子裡,後來還一再參加,最後只給了他一間屋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禹錫不怕條件艱苦,自然讀書撫琴,積極向上,關心國家時政,關心百姓疾苦,就寫下這著名的《陋室銘》。

這並不能說明劉禹錫就是清高、安貧樂道,從後來的《遊玄都觀》我們可以看出,他依然是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的。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是能走向社會,與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而不是拘泥於某種人或者某些人。

原來我也挺推崇劉禹錫的這首詩,我還曾經寫過兩副對聯貼於書房:

寒室清幽有初蘭少竹

閒庭高雅聚詞客文人

陋室雖簡多雅士

蓬門縱寒少白丁

自己還常常得意洋洋,覺得自己不跟“平凡人”打交道。後來我發現,自己是保持清高了,可是想不到身邊“白丁”沒了,其實“鴻儒”也沒有,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這是情商低的表現。再後來我明白了:自己也就是個普通人,吃得也是五穀雜糧,小米飯南瓜湯。沒有什麼可清高的。

只不過,人要保持思想上的積極進步正能量,不與內心骯髒之人同流合汙,不與庸俗低下之事沆瀣一氣。


一隻小杜鵑


到這裡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譯文: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靈驗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苔蘚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裡。到這裡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耳鼓,也沒有官府的公文來使身體勞定雞翅課儼酒愁旬傳莫累。南陽有諸葛亮隱居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它們雖然都簡陋,但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孔子說:“有什麼簡陋呢?”

謝謝系統通知!😊😊🙏🌹🌹🌹



仁義之川


《陋室銘》是千古名篇,也是駢文的典範之一。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託物言志駢體銘文。作者借讚美陋室抒發自己力求志向高潔,堅守安貧樂道的品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趣。所謂的“銘”是座右銘,以此來作為文章的名,更是直接了當的表明主題,表達志向。

我們來看看作者其人: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在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少年得志,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等結交於王叔文,並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結果縣令刁難,給了一個破舊小房子住,他怡然自得命名為“陋室”,其跡猶存。為了激勵自己,不墜其志,同時表明態度,寫就了千古名篇《陋室銘》。

知道了文章的創作背景,那麼回頭看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所表達的主要意思。其實想表達的是作者的交友原則。

論語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所以作為一個暫時落魄的文人,曾經的官員,他想要交往的當然是鴻儒,可以談笑風生,可以飲酒唱酬,以表示作者不墜青雲之志,不會沉淪,失去追求。舊時的知識分子當然有時代侷限性,對於“白丁”不願意往來,也是當時社會風氣使然。但我以為,作者此處應是為了突出“鴻儒”而以“白丁”相對仗,是文體要求,並非作者本意,因為據說劉禹錫在和縣為官尚好,與普通百姓相處很好,那麼無“白丁”並無鄙視之意,畢竟那時平頭百姓,絕大多數是目不識丁的。


四顧20DD


我認為,要品評這句話,首先需要了解其出處和創作背景。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出自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

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裡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知縣見作者被貶,故意刁難。知縣首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又讓他搬到河邊,這次面積減少到一間半。劉禹錫仍然豁達,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覺得很沒面子,乾脆讓他又搬,而且只有一間屋。半年之內,知縣逼著劉禹錫搬了三次,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

就在這種情況下,劉禹錫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陋室銘》,並請人刻到石碑上,立在門前。

《陋室銘》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篇主旨,表明再破舊狹小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會溢滿清香。

《陋室銘》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氣呵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從日常方面襯托“陋室不陋”,體現作者交往之雅。“鴻儒”指學問淵博的來客,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無白丁”,則表示我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

言下之意就是,我劉禹錫在哪裡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養的飽學之士,沒有(你們這些)知識淺薄之輩。展示了自己的錚錚風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鞭撻譏諷。





南風天衣


談笑與鴻儒,往來於白丁。

這是劉禹錫的交友方式,他覺得做人要與那些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不斷的吸取知識,不斷的進步。

在劉禹錫看來,和那些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交往,是浪費自己的時間。這種交往方式不可取,他那時有點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但他談笑有與鴻儒的思想卻是對的,和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交往,確實能讓自己進步。





五子龍女


(和我)談笑的人都是博學的人,(和我)交往的人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從字裡行間裡不難看出作者很是孤傲“比如這裡的鴻儒,我們可以理解為博學多識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志同道合的人。”和我有說有笑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人,哪有淺薄的人呢?是不是很是高冷孤傲。有種獨孤求敗,孤芳自賞的感覺。

這句話也體現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意思,不正是像極了現在的圈子嘛?

但是吧!個人還是有點不是很認同這句話。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並非一定要知識淵博或者說,學習好的人就只能和學習好的人交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短處。不能用自己的長處,去嘲笑別人的短處。

綜合全文來看,其實作者追求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高潔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作者借物喻志,表達了自己的一些現狀與思想。

如果單獨看那句話的話,更覺得作者是孤獨的是無奈的,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


一憶一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句話出自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陋室銘〉是千古美文。陋室大家都知道,那銘是刻在器物上的有韻的字體,也就是座右銘,就是格言。要表達作者的高遠志向。要想徹底理解這句話必須從作者談起。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貞元九年(793年)中進士,後受王叔文器重,被任命為國家管理財政的官員,和柳總元一起參加了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由於觸動了藩鎮,宦管,和大官僚們的利益,不久失敗,遂被貶。這就是著名的八司馬世件。由於劉禹錫性格耿直,寫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遂遭一貶再貶。在長慶四年(824年)貶為和州(今安徽和縣)通判,由於和州知州是個勢力小人,給劉禹錫安排在城南臨江三間房子,劉禹錫遂寫下“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政辯”知州知道了把他安排在城北的兩間房子裡,劉禹錫又寫道,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州氣壞了,心想你都還不如我的官大了還想京城的國家大事呢?於是知州給劉禹錫安排城中一間房子裡,這間房子只能放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即使這樣簡陋的環境下,劉禹錫依然寫出了陋室銘這篇千古名篇。以表自己的高遠心志,心繫朝廷。“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這樣簡陋居室裡我依然希望和志同道合大學問的人一起喝酒撫琴,一起談討國家大事。與我交往也沒有不識字的人。顯示作者不忘青雲之志,不會沉淪,更不會與惡勢力同流合汙,不與庸俗的人沆瀣一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