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古今谭


幽云16州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然后再连接到北京,天津这样一整块的地区,这个地区由于是古代长城到平原地区的一大块的交界处,是古代用来防御游牧民族的一块儿战略缓冲地带,所以这个地方格外重要。

其实幽云16州,它本身的地理位置是由长城来决定的,大家都知道古代长城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线,而长城修建的地方,那也不是随便乱选地址,每一处长城修建的地方都可以用险峻来形容,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险要,所以才能够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正的能够防御游牧民族。

因此,古代的长城防线,一直都是农耕文明必须要关注的一件事情,你跟文明用来抵御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这个重要的手段在北宋出现了纰漏,为什么幽云16州联通长城防线一同拱手让给了契丹人,这件事情可以说让当时的北宋皇帝感到十分头疼,通过柴荣,还有赵匡胤的努力,拿下了幽云16州之中的其中两个州,但是对于北宋来讲,这只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在河北北部的这一段区域内部,一单人可以通过自己控制的幽云16州之中的其中几个州,直接发兵,冲击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北宋连防御都没有办法防御。

什么东西能够证明当时情况的一种严峻的,在河北地区有大量的北宋时期的地道,这些地道就是专门用来防御契丹人的,当时游牧民族派过来的骑兵部队的势力和农耕文明的势力,犬牙交错,搞得很多地区都风声鹤唳,民不聊生,所以北宋方面一直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直接在修一道长城呢?首先第一点,长城的目标太明显,一旦契丹人发现你在修建长城,他是不会遂你的愿的,他会不断地派出自己的骑兵部队骚扰你让你的长城无法建立起来,而且劳民伤财,当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这个地方是存在着多条支流河,河流的,长城的建立,遇到这些河流,那是需要避开或者是直接不能建。

这样的话,造成一个结果,如果说契丹人的骑兵一直充到你的开封府,你是根本就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在这之后靖康之耻中,女真人更是直接濒临开封府,把两个皇帝一起打包带进了带回的北方,吓得宋高宗,赵构根本就不敢回到北方,重蹈这一覆辙。

所以如果想要保证北方地区的安宁,就必须得拿下幽云16州,重新夺回长城防线。

所以无论是北宋哪一位皇帝,(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其最大的愿望当然是能够拿下幽云16州,但是幽云16州毕竟是人家辛辛苦苦抢过去的游牧民族,也不希望把这一个利器交还到你手上,所以便出现了一批人,口号喊得震天响,我们要拿下幽云16州,但事实上仅仅是依靠着幽云16州这个事情,捞政治资本。

对于北宋来讲,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发展军事的政府,不像唐朝,唐朝尚武,武则天甚至还另外立了武举考试,北宋不行,北宋是一个文人的朝廷,虽然在军事方面的建设,可能还有些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但是在军人精神以及政府军是精神的建立上面,简直就是差到了极点。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的军事力量只会越来越弱,不会变强,因此收复幽云16州最有可能的时候就是赵匡胤的时代,但是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赵匡胤最后因为某些意外死了,虽然他的弟弟很希望能够拿下幽云16州,但是军事能力方面确实不如自己,这位大哥在这之后的皇帝更是没了心气,幽云16州逐渐的变成了悬在北宋政府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之剑。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幽云16州,中原再无天险可守!也正是因为如此,北宋它的灭亡才显得如此戏剧性。


漩涡鸣人yy


燕云十六州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其中, 幽州是今北京,顺州是今北京顺义,儒州是今北京延庆,檀州是今北京密云,蓟州是今天津蓟县,涿州是今河北涿州,瀛州是今河北河间,莫州是今河北任丘北,新州是今河北涿鹿,妫州是今河北怀来,武州是今河北宣化, 蔚州是今河北蔚县,

应州是今山西应县,寰州是今山西朔州东,朔州是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是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的交汇处,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它就是横在中原北方的天然屏障



老白说历史123


燕云,五代时期地名。燕,指幽州;云,指云州。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指: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即如今的北京、北京顺义、北京延庆、北京密云、天津蓟县、河北涿州、河北河间、河北任丘北、河北涿鹿、河北怀来、河北宣化、河北蔚县、山西应县、山西朔州东、山西朔州、山西大同。



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并请求辽国出兵助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辽国的要求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辽国以后,中原王朝的军队失去了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幽云十六州一失,北部边防从此几乎无险可守,胡人铁骑纵横驰奔于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

正因为幽云十六州有着如此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所以北宋才会一直想要收复这些地方。


元来大


幽云十六州是华北门户,区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以及北京和天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宋一直对辽国占据此地耿耿于怀,总想出兵收复。至于原因,大致上有两点。

第一、巩固国防

幽云十六州可以分成两块区域,即山西北部地区和河北北部,分界线是太行山脉。西边的山西北部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和朔州市,因为地处雁门关以北,所以也叫雁北地区。而东边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从燕山山脉一直往南到黄河边,除了有几条流量大不的河流之外,没有其他的阻碍。


后周时期,周世宗曾经夺回了幽云十六州的莫州和瀛洲。宋辽澶渊之盟签订后,两国约定以白沟河为边界,当年被后周夺回的莫州和瀛州就归了北宋。所以,实际上北宋是占据了幽云十六州的其中两个州的,辽国占据了另外十四个州。并非所谓的十六州都在辽国手里。

不过尽管如此,北宋在北部的防御压力还是很大的。这一点在地图上看得很明显。

地图中很明显得可以看出,宋辽边境从渤海到太行山脚下,全部是大平原,没有任何天然地理的阻碍。

当然了,华北平原有几条河。不过这些河流的流量很小,冬季都会结冰。因此宋辽虽然以白沟河和滹沱河为界。但其实这两条河流没有任何抵挡作用。辽军只要选在冬天时节南下,就可以在宋辽边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突破,然后一路南下攻打开封。

面对这种严重不利的局面,北宋选择放弃一线防御,把兵力全部压在第二道防线,也就是真定、中山及河间三座堡垒。

然而,这三座堡垒看似有用,其实也是屁用没有。原因很简单,三座城池间隔太远,无法做到真正的相互照应。辽军在如此开阔的地形作战,只要围而不歼,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耗也能把宋军耗死。

历史上的澶渊之战、金灭宋之战,都是这种战术逻辑。只要辽军或金军突破宋军的前两道防线,立马就可以杀到开封城下,吓得宋朝皇帝不要不要的。

所以北宋对夺回幽云地区,利用地形优势防备北方民族南侵,有着非常强烈的意愿。

并且,北宋也不需要夺回整个幽云地区,只需要拿回幽州附近的七个州即可。因为长城在山西北部分为内长城和外长城,宋辽边境是内长城。所以即便不拿下云州附近的外长城,宋军也可以利用内长城防御辽军。




因此,宋朝并不需要完整的幽云十六州,只要能拥有华北平原上的七个州,利用燕山山脉的地形,就能使华北平原的边防压力骤然减轻。(不明白的看上图)

第二,转移国内矛盾

其实,北宋真正想收复幽云十六州,并且真正有具体计划的皇帝只有三个: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

这三个人收复幽云的策略还不一样,宋太祖是想花钱赎买,如果赎买不成,就再招募勇士强行收复,结果还没实行就莫名其妙的死了;宋太宗是想利用灭北汉之余威,亲率大军强行收复。后来又强攻了一次,两次都失败了;宋徽宗是想利用金灭辽之机,趁机收复,结果就这还打不赢辽军的残兵,最后是借金兵之手才收复幽云。

至于其余六位皇帝,压根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

也就是说,北宋真正有点血性,敢跟辽国硬钢的皇帝只有两个,即太祖和太宗。其余的皇帝嘛,说他们是和平主义者也好,孬种也罢,反正都不敢跟辽国硬钢。


那么,为什么不敢跟辽国硬钢呢?又还要嚷嚷收复幽云十六州呢?

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原之外的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了,几乎可以跟中原王朝平起平坐。

在汉、唐时代,匈奴、鲜卑、突厥都是很落后的民族。即便白送给他们幽云十六州,他们也站不住脚。比如隋末天下大乱时,如果突厥想占据幽云,就凭当时那种天下大乱的局面,谁能挡住突厥占据幽云?

李唐先向突厥借兵,后向回纥借兵;但是这些游牧民族都也没有提出割地的要求,都只是满足于美女钱财。这说明当时的那些游民民族的统治能力和文化水平是很弱的。即便白送幽云给他们,他们也不敢要。

但是到了北宋,情况就变了。辽国治下的幽云十六州搞一国两制,并不比中原宋土要落后多少,也是生产力比较先进的地区。这表明辽国的统治水平在学习中原的过程中,逐步追赶上了中原的水平。

契丹人的这种进步,宋朝方面看到没有?很显然,从太祖想花钱赎买就可以看出,他是看到了。硬钢的难度很大。因此,所谓宋朝想收复幽云,其实根本就是在制造舆论,转移国内矛盾。并不是真正想收复幽云。



宋朝从宋仁宗开始,国内三冗问题严重。早年有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后来又有王安石的变法。政客之间打来打去,老百姓折腾得是苦不堪言。为了转移注意力,让大家不要对现状不满,不要骂当朝皇帝,北宋那帮人对幽云十六州问题是反复炒冷饭。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造势,把北宋自身造成的矛盾怪罪到石敬塘头上。把今天之现状,怪到一个咽气了一百多年的人的头上。

然而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幽云的问题并不在于北宋开国的时候就丧失了幽云。如果北宋强大,辽国弱,北宋自然能收复幽云,并且还能把辽国按在地上一顿猛揍。但问题就在于,北宋自己一身的毛病没办法解决,军队也没有战斗力(想要有战斗力就要对武将放权),拿下幽云那是痴人说梦。

所以,幽云十六州到底重要不重要呢?从战略角度来说,当然是重要的。

但是对于北宋皇帝来说,幽云地区的战略价值未必就有那么重要。因为要收复幽云,靠北宋军事体制之下的军队是不行的,必然要给武将适当的放权,让武将自由发挥。比如北宋西军就是如此,适当的放权后,打得西夏不要不要的。

然而,辽国不是西夏。北宋若要收复幽云十六州,那无异于就是跟辽国全面开战,无异于就要给全国的武将放权。如此一来,北宋的立国政策就会受到动摇,又会出现新的内部问题。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宋朝皇帝宁愿不拿回幽云也不愿意提高武将地位。但是皇帝又不能跟文人士大夫明说不要幽云了,因此幽云问题在北宋就像隔夜现饭一样,内部有矛盾了就拿出来炒,借幽云转移注意力。

后来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别说是幽云十六州,连山东、河北、河东、关中也一起打包丢了。那个时候的宋朝文人谁还提收复幽云十六州?能收复河北都是大功一件,结果也是在打嘴炮,根本没有具体落实过。


Mer86


辽国和金国要是进攻北宋,一般就两条战线。

  • 西线:西京(云州/大同)南下太原,再从太原南下开封。

  • 东线:南京(幽州/北京)南下渡过黄河,威胁开封。

十六州为啥叫“幽云十六州”?幽州(北京)和云州(大同),是辽国针对北宋的军事重镇。幽州,在战国时属燕国,后来有燕然都护府,所以“燕”也可以指“幽州”。幽云十六州和燕云十六州就是一回事。

幽云十六州,包括现在北京、海河以北的天津、河北大半还有山西北部(朔州大同)。

【北宋为何对幽云十六州耿耿于怀?】

  • 【地形】看地形上,幽州、武州、云州沿线北边燕山山脉、管涔山脉,形成天然的防御带,再加上沿线的外长城,历来是中原和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

辽国占据幽云十六州之后,太行山东面,势力一下就越过燕山山脉和外长城,进入华北平原。除了黄河,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北宋面临无险可守的尴尬。

太行山西面,辽国势力越过管涔山脉和外长城,西面这边稍微乐观点,山西还有恒山山脉和内长城这一道防线。

  • 【传统】除了防御压力以外,大一统的思想也是北宋争取幽云十六州的原因。不但后世吐槽北宋的大一统名不副实。从汉到唐,外长城以南,历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地盘。北宋也历来认为,那是中原的失地,匡复失地义不容辞(当然能不能办到时另外一回事)。

【北宋军事失败,是幽云十六州的原因吗?】

不只北宋这样认为,就连现代很多人把北宋的军事失败,归咎于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

  • ◆幽云十六州那么重要吗?要说重要吧,也重要,尤其燕山山脉那块。后来明朝不就靠着山海关,跟后金死磕几十年。

辽国占了幽云十六州之后,最前线的瀛州(就在今天河北河间市附近),离开封也就500公里。契丹骑兵两个八百里加急就能杀到开封城下,北宋东线是真的被动。

不过,不是还有西线吗?其实山西这边才是宋辽一决胜负的关键。恒山山脉、内长城、关隘一连串防御体系,算是铜墙铁壁。只要雁门关这里挡住了辽国,北宋西线军队就能从太行山东出,切断辽国东线军队的后路。

咱们能看到这一点,宋朝和辽国也能看到,所以北宋初期,雁门关外一直是宋辽争斗最频繁、最激烈的区域。

宋辽檀渊之战,距离开封已经两三百里。为什么没有一战而下?就因为辽国只是东线孤军深入,北宋军队一旦东出太行山,辽国军队随时可能全军覆没。

【北宋怎么亡的?】

北宋没给山西防御足够重视,是北宋亡国主要原因。

要从山西抵抗北边敌人,雁门关是第一防御带,雁门关破了怎么办?处于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的山脉和城池,依然可以形成第二防御带。

五代时的太原城,围长42里,24道城门,是首屈一指的坚城巨塞。可惜,宋太宗给毁了旧太原城,北宋的太原城,只是围长11里的小土城,军备薄弱,人口骤降。

即使这样,宋金战争中,金国第一次南下全国对太原城久攻不下。金国第一次放过北宋,就因为没能控制太原。又可惜,五行缺骨气的宋钦宗,居然要把太原割让给金国。

金国第二次出兵,同样是兵分两路,西路首先攻陷太原,然后东西两路分兵合击,攻击开封,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这能怪幽云十六州吗?有雄关要塞的山西,他们不都好好防守,有“国之屏障”之称的太原都不重视,这是宋朝统治者脑子的问题,就别让“幽云十六州”背锅了。


尔朱少帅


北宋一直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不过是个政治谎言而已。

没能收复幽云,在后世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缺少战马,二是失去了地理优势。

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这两个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赵匡胤虽然披了件黄袍就当上了皇帝,可是他这个皇帝只是继承了北周的地盘,还有后蜀,南唐,南汉,北汉等多个割据政权需要统一,赵匡胤经过18年征战才得以成为大一统王朝,手下的宋军,那也都是百战之师。


先从逻辑上想一想,百战精兵,会缺少战马吗?

如果觉得逻辑不通,那么再从事实上列举一下。

《文献通考》:即大名、洺、卫、相州凡七监,多择善马为种,牝牡为群,岁遣判官一人巡行点印,二岁已上者岁约八千馀匹,凡京城诸州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坊监及诸军马二十馀万匹。

这是宋太祖到宋真宗期间北宋通过官方马政饲养的军马数量,仅在京城诸州就有20多万匹。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使赵守伦优给价和市在京及诸州民间私马,于是得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九匹。

这是宋太祖时期,一次性在民间购买的马匹,数量是173579匹。

或许有人认为,北宋的马匹品种不如北方马。

《宋会要辑稿》:齐、淄等州民号多马,禹城一县养马三千,牝马居三之一。臣近因巡历,密视按民马,虽土产,亦骨格高大,可备驰突之用。兼齐州第六将骑兵多是东马,与西马无异。

这是禹州一个州民间饲养的马匹——3000匹,“亦骨格高大,可备驰突之用”,“与西马无异”,直接就是战马来源。

除了这些来源,北宋还有与边境部族进行贸易、少数民族朝贡、少数民族内附、战争缴获,这些渠道加起来,数量同样不小,而且马匹品种也不差。

所以说,说北宋缺少战马而打不过契丹骑兵,是跟说大清是因为缺少火器才输掉甲午战争一样的谎言。

战马就算比不上契丹,至少也不能说缺,那么再看看地理方面。

还是先看看传统观点,燕云十六州雄踞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易守难攻。

这说法其实不完整,幽云十六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山前七州、山后九州。

对中原王朝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山后九州,而是山前七州。

所谓山前七州,就是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这几州,他们的位置,在太行山脉以东,燕山山脉以南,特别是其中的瀛州和莫州,已经距离开封不是太远,在地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换句话说,北宋即使无力攻克山后九州,只要能拿下山前七州,事实上已经算是胜利。
如果宋朝拥有山前七州,它就拥有一个完整的战略纵深,北方军队南下,幽云可以拖延时日,给北宋朝廷以反应时间,有更多调兵可能。

在北宋开国初期,他们确实极力想要收复幽云——不止是山前七州,包括山后九州。

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执政时期,北宋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幽云,为此发动多次北伐,并且也有战果,莫州、瀛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都曾被宋军攻克。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拿下的几个州也全部吐了回去,两国恢复到之前的边境。

北伐虽然失败,但我们能看到,至少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还是有出兵收复幽云的决心的,开国宋兵面对契丹也不怂,如果不是战略上一些失策,有可能成功。

但是赵光义以后,北宋的战略就变了。仅仅到了真宗时期,面对契丹深入国境,就再也没有了亲征的勇气,还是在寇准连哄带骗之下,才到了澶州,面对将士的请战,却早已打定了议和的主意。

檀渊之盟达成后,北宋收复幽云从此只停留在梦想中,再也没有半点实质性努力。

再回到战马,随着天下承平,马政逐渐名存实亡。

《宋史》:“河南北十二监,起熙宁二年至五年,岁出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余仅足配邮传。”

马政一改再改,越改越坏,从官府到民间,马匹数量急剧减少,到了北宋后期,就真的没有马了。

由此可以看出,没马只是北宋中后期的事,起因还是北宋马政的失败,而马政失败的原因,又是北宋政府的无意北伐。不打仗了,就不需要那么多马了。

北宋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只是在开国初期,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宋真宗即位到达成檀渊之盟后,北宋收复幽云,也只停留在想想而已。

当然,对民间,统治者不能说我不想要幽云了,口号还是要喊的,这是宣传需要而已。

归根结底,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原因,只在于北宋统治者自身。


小院之观


燕云十六州就是现在的北京,天津全境,河北部分,山西部分。

幽州(今北京) 顺州(今北京顺义) 儒州(今北京延庆) 檀州(今北京密云) 蓟州(今天津蓟州)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 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县) 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 云州(今山西大同)

北宋为何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虽说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当时的宋朝可是非常重要的,它接壤着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中原王朝,如果不掌控燕云十六州,就相当于自家后院一直处于敞开之状,整日都是提心吊胆,无法防范北方的袭击和骚扰。

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抵御辽国,宋朝可谓是时刻准备着,防备着。宋朝初建之后,面对契丹骑兵的威胁,宋朝不得不在汴京附近植树造林。宋太祖一直心系着燕云十六州,为了收复燕云,他还成立了内府库,准备用金钱来赎回失地。之后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大名府与辽军对峙,再之后宋辽有过几番大战,但大多都以宋朝失败告终,一直也未将失地收回。


最文史


导语:幽云十六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这块地,就是守护中原地区的门户,中国著名的万里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城池壁垒,就是建立在这片土地上。

一旦把这个地方,让出去就等于是把整个中原,给暴露在了游牧民族的眼前了。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


幽云十六州古时期是:幽州,檀州,顺州,儒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妫州(读:gui),蔚州(读:yu),武州,新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北京密云,北京顺义,北京延庆,河北蓟县,河北河间,河北任丘北,河北涿州,河北怀来,现河北蔚县,河北张家口宣化区,河北涿鹿,山西应县,山西朔州东,山西朔州,山西大同一带。

幽云十六州还有其他两个名字: “蓟云十六州”和“燕云十六州”,它的所在地区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去往中原农耕地区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区分地区,更是中原民族抵挡北方草原民族的天然屏障。

幽云十六州到底有什么重要性?

在古代有着影响整个华夏历史的军事工程——长城。都知道有秦长城和明长城,常识再稍微多那么一点的知道秦做的更多的其实是把北方的长城连在了一起,包括秦、赵和燕国的。

其实修长城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强防御力,而是为了增强抗骚扰力,北方民族没有灭亡中原各国的能力,但是他们会不断地来抢掠,因为当时中原的文明程度远远大于他们,燕云十六州刚好涵盖了大部分的长城,但,唐宋时期的辽金可不再是一千多年以前的匈奴了,匈奴不开化,来了只会抢,抢了就跑。辽金可不一样,他们会占领北方的土地,将游牧和耕种结合起来赖着不走。

那幽云十六州重要在哪里呢,

重要在它在我们手上的话,我们可以在那里设置防线,也就是沿长城设立防线,虽然在古代我们经常被北方民族突入进来,但长城一线一直没有奔溃过,所以晋、冀、鲁一直都比较安宁。

但防线一丢,辽金会占据长城一线,再往南几无阻隔,钦徽二宗不就是这么被掳去的嘛。

幽云十六州,最东边的叫幽,最西边的叫云,云又比幽更重要,因为在军事战略上,晋要比冀更重要,军事上讲究进可攻退可守,冀鲁虽为大平原,富饶发达,但始终为晋军(无特指)所威胁,如若占冀而不占晋,迟早会败亡,所以在晋北的长城是有内外两层的,外长城在今山西最北部的大同一带,内长城以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合称内三关连在一起,就是为了确保晋不能丢,一旦丢晋,关中,中原,冀鲁则不保,这三地不保,则天下危矣!

幽云十六州几乎都是山地,气候寒冷,并无太多经济文化意义,但它是中原大地的屏障,是大门,是不得不要的地方,没有它,任宋再强一点也决然抵抗不住无休止的侵略,因为在地缘战略上已经处于失败的一方。即使再早一千年的强汉,能几乎彻底击败匈奴也靠的是国力碾压,卫、霍出击好像是猫捉老鼠一样四处寻找匈奴来打,在正面对抗中匈奴几无还手之力。

幽云十六州是怎么丢失的?

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一直被中国历史认为是宋代积弱的原因。

幽云十六州一直被认为是五代后晋的建立者、契丹的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出去的。

石敬瑭生于892年的太原,太原一直是汉人文明为主导,石敬瑭接受的也是正统的华夏文明教育,而且,唐本身就是古代最开放的王朝,唐朝许多官员将领都是非汉族人,石敬瑭的血统并不能成为甩锅的理由,历史的罪人就是历史的罪人,不是随便就能洗掉的。

正是由于契丹和金先后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使得北宋北方没有了天险可守。尤其是河北往北,边境被拉到了白沟河南岸的瓦桥关,再往南一马平川,过了黄河便是首都汴梁开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和澶渊之盟和靖康耻。

事实上,远在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之前,十六州中的至少四个州(儒州、女为州、新州、武州)已经被契丹早已事实占领。五代的晚期,后周时期,郭威和柴荣的中兴时代,后周甚至还收复了瀛洲和莫州,将中原王朝与契丹的东部边境线从滹沱河,向北推移到了白沟河南岸,今天的雄安新区北部。

正是这块土地的重要性,所以,宋朝统一南方之后,就想迫不及待的把幽云十六州给收复过来,但是,这里被强大的游牧民族占领,当时是被契丹占领的。想从他们手里,把幽云十六州给夺回来,就如同虎口拔牙一般的难。当然了整个宋朝也并没有把契丹给灭掉,燕云十六州也没有收复过来。

总结一下,幽云十六州极度重要,因为它关乎着中华的心脏,心脏可能不显山不漏水,平时人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遇到危险却总要摸一下自己的心脏,有军人背景的都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在哪,现在毛熊再无能力染指远东和内蒙,我们才能全力改革开放挣小钱。别看现在的晋、冀、鲁、豫、陕这几个省中晋豫都是欠发达地区,在军事政治上的地位可能不比南方发达省份分量轻。


路之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幽云十六州就是今天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北部。

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位于太行山以西的雁北黄土高原。

其中,雁北高原的9个州还好说,关键在于华北平原的7个州。

这7个州,已经突破长城防御线,进入河北大平原。

其中最南端到达河北沧州,几乎深入了今天河北省的一半,距离山东省近在咫尺。

而从沧州河间到北宋首都开封,只有500公里。

更倒霉的是,这一线全部是大平原,只有几条河流是天然的障碍。

谁都知道,契丹辽国也好,金国女真也罢,都有着强悍的骑兵。

那么,在华北大平原上,骑兵几乎如若无人之境,是最容易发挥威力的地方。

在这种平原上,骑兵只要用兵得法,击败数倍北宋步兵没有难度。

退一步说,就算骑兵打不赢,拍拍屁股高速撤退就是了,步兵也追不上。

以往历代王朝,都牢牢掌握幽云十六州,将异族骑兵挡在长城之外,利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防御。骑兵在山地作战很不利,基本都要下马变为步兵,优势全失。

然而,幽云十六州被敌人掌握以后,敌人骑兵可以肆意南下。

古代骑兵大部队如果高速行军,一天可以走50公里距离,相当惊人。

那么从河间到开封的500公里平原,原则上敌人骑兵10天就能杀到。

就北宋来说,战略纵深就没了,首都开封实则长期处于敌人威胁下,只是极为不利的。

同时,幽云十六州还包括山西北部,也是历史上游牧民族入侵的路线之一。

山西北部是较为复杂的山地地形,一旦突破雁门关就会进入山西一连串的盆地,山西的防御能力大减。所以,自古以来,山西北部是敌我争夺的焦点。一旦敌人杀入山西腹地,比如太原,山西就里沦陷不远了。

而幽云十六州让山西北部也处于敌人控制下,北宋首都侧面防御也很容易崩溃。

总之,幽云十六州只要被敌人控制,北宋这个政权其实就是不稳定的,面临着直接的军事威胁。


以靖康之耻,金军两次南下攻打北宋开封的战役为例。在西路山西方面,宋军依靠山地地形还能够勉强招架,其中第一次战役,宋军死守太原成功,金军久攻不克,无法继续南下。

但东路华北平原方面,金军两次南下进攻,宋军都完全不是对手,连续溃败,金军推进速度很快。

比如第二次的华北平原东路军,金军完颜宗望部,他们9月8日从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出发,到11月30日就攻破河南郑州,15万大军就杀到开封城下。

满打满算,这才2个多月时间,在冷兵器时代已经是神速了。

所以,北宋有作为的统治者,不惜代价也要收复幽云十六州。


萨沙


我们在看北宋历史时,会时常看到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原王朝之所以打不过北方游牧民族,就是因为幽云十六州的丢失。总而言之,北宋打不过辽国,不是因为皇帝、宰相无能,而是因为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

在这种观点之下,所谓的幽云十六州,那就是中原王朝崛起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没有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就注定只能受野蛮民族欺负。也正因为此,大家在说起幽云十六州时,那都是无限的向往,仿佛它的丢失与否,就可以决定一个帝国的命运。

但问题是,当我们看南宋历史时,又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不是赵构和秦桧等人卑躬屈膝和贪生怕死,千方百计的阻挠北伐,还不惜杀掉岳飞,南宋早就收复山河,把金国打得灰飞烟灭。

在这种观点之下,所谓的幽云十六州,那就是狗屁,根本丝毫影响不到中原王朝的兴盛;甚至而言,不要说幽云十六州,就是河北、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都已经丢失,但只要皇帝、宰相和将领们齐心协力北伐,那照样可以直捣黄龙,把金国给打死打残。

那么,同样都是宋朝人,为什么他们会对幽云十六州的看法相差这么大呢?还有,幽云十六州真的有那么神圣吗?



其实,所谓的幽云十六州,不过就是我们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区,简单点理解就是北京市+天津市+三分之一个河北省+三分之一个山西省。

很多人在说起幽云十六州时,会从地理上来分析它的各种战略价值,总而言之,中原王朝只有夺回这块地方,才能恢复所谓的汉唐盛世,当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才能繁荣富足。因此,北宋才必须要夺回这个地方。

但问题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要饭和尚,而且起兵江南,派一枝北伐大军,直接就把蒙古赶得跑回长城以北。传说中的幽云十六州,当时就全部收回来。如果按北宋的逻辑,明太祖朱元璋,肯定无法驱逐鞑虏。

因为,幽云十六州早就让蒙古占据。更主要的是,蒙古鬼子所占的,何止区区幽云十六州?然而呢,蒙古当时就让打得,逃回长城以北。更主要的是,明太祖的儿子对此还不满意,那是一再率军深入大漠,继续追击蒙古,而蒙古对此,也只能一再向北逃窜。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传说中牛逼哄哄的幽云十六州,有起到什么作用吗?元朝有它,却依然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而明朝之前没有它,也照样横扫天下。从这层意义上说,幽云十六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得那样神奇。



至于所谓宋朝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也是经不起推敲得。因为,宋辽澶渊之盟1105年签订;宋金海上之盟签订于公元1120年,其间足足115年,宋辽双方的边境线都出于和平状态,大宋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收复幽云十六州。

与从同时,北宋一共只享国167年,而北宋第一次打算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在公元979年,距离北宋建国已经19年。也就是说,如果除开前面这19年,从宋辽第一次交战到北宋灭亡的这147年里,辽宋有115年都是处于和平状态。

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北宋一直想收复幽云十六州,充其量也就是嘴上喊喊而已。

事实上,北宋最初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因为这里虽然在北方,但仍然属于农耕区,而不是游牧区,所以北宋政府在统一天下后,自然会想着把这块地方收回来。

因为从理论上看,收复它并不困难。因为通常情况下,游牧民族即便占据这块地方,也很难经营好,所以在中原王朝实现统一后,它们一般都会选择退出这块地方。



但问题是,在经过几次交锋后,北宋政府很快就发现,现在的辽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它们已经有实力占据和经营这块北方的农耕区,而且它们政府也已经带有农耕民族的中央集权,加上它们强大的骑兵,中原王朝的步兵根本很难讨到好处。

但是呢,做为大宋帝国的决策者,如果就这样解释华夏民族必须向异族低头的事实。肯定能让爱国的臣民、愤青,喷得满脸都是唾沫。因为,什么叫说起来复杂了?无非是因为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否则,我们堂堂华夏民族,为什么必须得向野蛮民族低头?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决策者,就得学习群众心理。总而言之,对于群众,你不能和他讲道理,你得和他玩情绪。

于是,北宋的决策者,就这样和大家解释,中原王朝为什么要对异族低头,因为石敬瑭这个大汉奸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所以才导致今天的现状。总而言之,不是我们的错,都是石敬瑭的错。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宋政府这样宣传的效果非常明显,因为北宋的爱国臣民、愤青们的情绪都得到了发泄,而发泄对象却不是当时的政府、更不是当时的执政官,只是一个早已经死去的石敬瑭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