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大意失荆州,走小路麦城突围,为何队友无人助他脱离险境?

爱橙子的小男孩


纵观整本《三国演义》,最让读者扼腕叹息的悲剧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以致之后走麦城兵败身死。而最让众多读者难以理解的是,明明在离荆州不远的上庸就有刘封和孟达驻扎,为什么他们在关羽失败的时候却并不来救呢?这里面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书里讲得那么简单

关羽的人缘是他送命最关键的因素

关羽的人缘差这一点尽管《三国演义》里没有明说,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社会人的话,你一定会从书里读出这里面的问题所在——这个人的人缘好不了。

在三国志中就说到,“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这句话翻译得现代一点就是关羽对那些层级比自己低得多的人很和蔼,而对那些自己的同事以及和自己层级相似的人却很瞧不起,恃才傲物。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没错,因为生活中这种性格的人也不少,对于我们现代的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性格无伤大雅,撑死了就是朋友少点而已,但是对于关羽这样的镇守一方的都督,荆州地区的实际领导人来说,这样的性格足以致命。

首先,关羽对于整个东吴集团都很瞧不起,这其中包括了东吴集团的最高统领孙权,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孙权希望通过与关羽和亲的方式来巩固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也是在当时一种非常常见的订立盟约的方式。然而面对孙权抛来的橄榄枝,关羽是怎么回应的呢?他不光拒绝了孙权的请求,还用一句“虎女焉嫁犬子”把人家打发回去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的儿子是犬子,那等于直接骂你是“狗”,对于这样的回应,相信正常人都是不能接受的,更不用说对于孙权这样一个掌握着整个江东的诸侯了。从这里他就已经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关羽仅仅是对其他阵营的人这样吗?当然不是,对自己阵营的人,关羽的态度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刘封本是刘备的养子,在刘备称王之后,这个养子的身份就比较尴尬了,毕竟刘备还有一个亲生儿子刘禅,就在这个档口,关羽又出来说话了,劝刘备要早日立刘禅为世子。这等于是直白地告诉刘备你要对刘封这个养子提防着点。按理说立谁为世子是刘备的家事,即便关羽和刘备是亲兄弟也不应该过问这个事情,然而关羽却非要插手,对于这件事情,要说刘封不记恨是不可能的,我们换个角度,如果你是家里面的大儿子,现在你叔叔过来和你爸说让他把家里的财产都给小儿子,相信你也会对这个叔叔恨之入骨的。

尽管关羽和刘备是结义兄弟,但是于公而言,他和刘封一样都是刘备集团的将领,大家同朝为臣,关羽如此待人接物,其平常的作风可见一斑,他对于其他同僚的态度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关羽真的是一个受人爱戴人缘好的将领,那么在他死后,刘备要替他报仇的时候就不会只有张飞支持而其他人全都反对了,不过那是后话了,我们这里暂且不表。

对于刘封来说,这么一个自己恨之入骨的叔叔恨不得看他早点落难,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在他失败的时候去救他,更何况,如果真的去救了,按照关羽的一贯脾气,说不定还要责怪刘封救援不及时,与其冒着这样的风险去救,倒不如乐得看关羽落难。至于所谓“大局”,对于刘封来说是不存在的,如果你和你的一个亲戚闹矛盾的时候有人来喊你“顾全大局”,你会答应吗?

刘备集团也确实没有营救他的能力了

除了刘封不愿意营救之外,刘备集团也确实没有能力营救关羽了。在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之前,刘备刚刚结束了汉中之战,尽管刘备集团最终取得了汉中争夺战的胜利,但是这次胜利也消耗了刘备集团不小的元气,更何况,曹操集团一直在北方虎视眈眈,即便刘备拿下了汉中,依旧要派出大军在汉中一线待命,而这样的军事部署几乎抽空了益州的军力,在荆州还在自己手中的情况下,刘备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再益州与荆州的边界再留一只规模庞大的后备力量。

也就是说,当关羽败走麦城,葬送了荆州军全部家底之后,刘备集团在附近已经找不到一只像样的军事力量来拯救关羽了,即便是刘封出兵相救,其结果可能也只是被东吴的军队击退,甚至让东吴进一步扩大战果,趁虚拿下上庸,一旦这样,东吴将可以直接威胁汉中,汉中一线的防务压力会更大。

而一个失去了荆州的关羽对于刘备集团其实已经没有实际价值,这样的“光杆司令”死了甚至比活着还更有作用,因此即便上庸是刘备亲自防守,刘备的内心也不见得真的想去救关羽,只不过这个坏人让一直记恨关羽的刘封来做了,所以关羽兵败身死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


宇说三分


这里的“队友”,指的是关羽身边的将士吗?

这就是他的尴尬之处。“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他平日里对士兵很好,对士大夫阶层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如果他是个寻常人,这种同情弱小、不畏强权的性格是值得佩服的,然而他是镇守一州的大员,哪里允许他这么任性?最终被糜芳、傅士仁这两个他瞧不起的士大夫背叛;而他平日里善待的士兵们,在家人与关羽之间,则果断选择了前者。

攻心为上:东吴想要的,不仅是荆州土地以及关羽的命,还有荆州的人心

关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故羽吏士无斗心。

这是《资治通鉴》中的记录,关羽得知自己基地被偷,在狼狈南撤的路上,多次派人跟吕蒙联络。而吕蒙不仅善待来者,还带着他在城内到处逛:你看,你们前线那些将士的家人,我照顾的比平时关羽对他们还好吧?赶紧回去跟战友们说,我们要的只是关羽一个人,其他人只要转投咱们东吴,待遇杠杠的;就算不顾自己的命,也要想想家里的老爹老娘老婆孩子吧?

吕蒙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第一,分化关羽的队伍,避免逼得对方狗急跳墙跟自己搏命;不然双方硬拼,虽然自己占据绝对优势,但有可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使拿下荆州,也会很跟当地人造成血仇,不便于今后的治理;

其二,稳定人心。三国连年混战,巨大的人员消耗,使各方都注重积累人口。当时各方交战,除了杀敌,还往往掳掠百姓以补充自身的人力资源。对于东吴而言,擒贼擒王,只要干掉关羽以及核心的铁杆,其他的荆州上下,最好尽量用怀柔政策拉拢、收复。

而当时跟随关羽的将士,绝大部分都是当地人,或者已经在当地安居乐业。既然自己的一家老小都在东吴手上,只能“识时务者为俊杰”,况且人家对咱们更好,在谁手下不是干活?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的队伍逐渐涣散,史书中描绘的很具体:

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孙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馀骑。

他最终逃走的时候,身边只有十来个心腹,这点人哪里是东吴的对手?一心要他性命的东吴人,抓到他后随即就杀掉,根本不给任何翻盘的机会。

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只有小孩子才能任性啊。


正史漫谈


关羽被拖在襄樊战场,被徐晃大军牵制住,此时又后院起火,吕蒙、陆逊白衣渡江,夺下了江陵之后又兵分三路,把关羽的后路给断了。

吕蒙于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出发并攻占了江陵,而关羽之前已经收到了江陵被袭的消息,于是率兵南撤,可是走到了一半就收到了江陵已经被拿下的消息,陆逊等人已经在部署控制各处险要,所以关羽只能暂时停留在离江陵东南处不远的麦城,找时机逃走。

从走麦城到被害于章乡是在当年的十二月,这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关羽一直守在麦城里面,这期间难道就真的没人来救援关羽吗?其实不然。

一、刘备入荆的路早已被封,此时的刘备已经无法派兵前来救援

在吕蒙和陆逊合力夺取江陵之后,兵分三路把关羽从三峡地区入蜀的后路全断了:吕蒙镇守江陵安抚人心、陆逊击破秭归豪族文布、邓凯的蛮夷军,夺取宜都、秭归、枝江、夷道,屯兵夷陵、峡口防备刘备,再派李异、谢旌带领水陆两军三千人,沿汉水而上攻破詹晏、陈凤部,李异把守险要之地,谢旌回夷陵协防陆逊。

此时的刘备应该是得到了从宜都逃跑的太守樊友的情报,于是派人率兵从鱼复县出夷陵,和陆逊相持,只是由于刘备刚打赢汉中之战不久,四川境内百废待兴,他即使知道了关羽有难,也不可能马上倾全国之力去救援,加上陆逊已经掌握了各处险要,刘备无法前进一步,双方只能是在夷陵一带进入拉锯战,刘备不敢真打,陆逊也没有主动出击。

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

而且此时的孙权也从后方赶来,江陵的吴军实力一下子增强了数倍,士气大振,刘备在夷陵已经占不到任何便宜了,最后只能引兵退还。关羽无法从江陵水路入蜀,只能另辟蹊径,在麦城东北处临沮想办法,临沮一带有荆山山脉,关羽的打算是在夜间先跑到临沮,走山路入荆山,再从流经荆山的汉水,走水路入蜀地。

《后汉书.郡国志》引《南都赋》注:临沮侯国,有荆山,汉水至荆山,东别流,为沧浪之水。



二、关羽在麦城一个月的时间并不是在坐以待毙,而是一直在想办法

西边刘备军的救援是来不了了,而东边前来救援的房陵邓辅、南乡郭睦两只军队又被李异所击败,关羽已经处于三面包围之中:北方是曹仁、徐晃军,东边有李异的水军沿江巡视,南部是吕蒙、陆逊的大军,关羽只能从西边想办法了。

  1. 和关平、赵累等计划逃跑路线,并最终决定从东北角的临沮逃入蜀汉,临沮离益州不过二十里,过了临沮关羽就安全了;
  2. 派人和上庸的刘封联系,要求紧急支援,刘封这时也意料到局势不妙,派出了两支军队前来救援(就是上文所说的邓辅、郭睦军),可惜都被沿江巡查的李异水军所击破,无法进入到麦城;
  3. 派人假意和吕蒙议和,书信中应该还有投降之意,本来是想要拖延时间,暂缓吕蒙军的进攻,可惜被吕蒙将计就计,带着关羽的使者到处出示关羽手令,让使者看到江陵城中的百姓衣食无忧,以“攻心战”逐步瓦解了麦城的关羽守军。
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服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以性格一向孤傲的关羽来说,他能主动拉破脸皮向孙权投降,虽然是诈降为自己争取时间,可也足见当时情况之危急。不过关羽实在是没有什么政治头脑,他居然让使者去见吕蒙,被吕蒙用反间计策反了,而使者回麦城后又大肆宣传江陵城中的景况,士兵躁动的心就如病毒一样,一传十、十传百,搞到麦城军无斗心、人心浮动,关羽被逼得没法,只得提前实行逃跑计划。



三、关羽提早实行逃跑计划,可惜这计划或许早就被使者泄露给了孙权,关羽早已是瓮中之鳖了

关羽此次逃跑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1. 留下大部队偷偷逃跑,只带着关平和赵累,并十几个亲卫骑兵乘夜出逃,这使得后面他刚到章乡就被伏击了;
  2. 逃跑路线早已被孙权得知,派了潘璋、朱然带兵去临沮埋伏,潘璋派部下马忠驻守章乡,把关羽的退路全部封住了,关羽就算突破了章乡,还得面对临沮的潘璋大军,死路一条;
  3. 假意投降的方法过于天真,关羽居然在逃跑之时,派人把旗帜立于城墙之上,大概是想让孙权看到自己的军队一直留在城中,没有逃跑。可是关羽没有想过,如果孙权真的率大军来麦城城下,一叫关羽出来应话那不就穿帮了吗?

关羽既然要逃跑,那为什么不效法刘邦荥阳之围时,让个样貌像自己的人,穿上自己的战袍,或许还得加上几个美女去吸引孙权军的注意,自己再乘机逃出麦城呢?这可能是事态紧急,关羽想不到,也可能是关羽太偏科了,光是读《春秋》又不去读一下《史记》。

不过关羽的逃跑路线也是被封了,他带着疲惫不堪且士气低迷的部队,人数又少,就算勉强被他突破章乡前线,那后面潘璋、朱然驻守的临沮却永远是关羽无法过去的大关,关羽之死已是必然。

总结:关羽没有选择在江陵丢失后立马逃入蜀地,这完全是因为他的傲气在作祟

其实在江陵刚失的时候,关羽还是有生存机会的。

  1. 极速确定路线,赶在包围网没合成之时,经章乡、临沮逃入益州;
  2. 协助支援的邓辅、郭睦部队,前后夹击击败李异的机动部队,两军合聚逃亡上庸。

可是关羽太爱面子了,这两种办法都免不了逃跑,避不了成为败将,可堂堂美髯公怎么可能成为败军之将,何况他之前还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谁料到仅仅几个月后就阵地皆失、士兵离散,连刘备交托给他的荆州都没了。这种坠楼式的打击要隔谁身上都受不了。

当然关羽也是人,他也怕死,在麦城呆了一个月后,他知道事态已经无法挽回,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三条路:投降、战死或逃跑。关羽选择了他最不愿选的那一条:逃跑。可他又不及时,赶在包围圈形成之前逃跑,在麦城白白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这完全是他骨子里那股傲气在作怪,他或许还在想:回去之后要如何面对刘备、面对自己看不起的马超、黄忠等人。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一是因为没想到,孙权居然会在这个时候背盟。

只能说刘备和诸葛亮低估了鲁肃去世后东吴战略方向的转变程度。

二是因为没时间,这一年刘备其实比关羽忙。

建安二十三就开始攻略汉中,打到二十四年春天干掉夏侯渊。

然后曹操大军压境,两边又开始对峙,虚耗。

关羽十月威震华夏,此前不久刘备才结束和曹操的对峙,进位汉中王。

而刘封和孟达也是刚刚取得三郡控制权没多长时间。

刘备回成都前还得安排汉中当地的布防,避免被曹操反攻。再回成都处理政务与人事,巩固统治。

到十二月关羽就被杀害了。

满打满算前后两个月的时间,就算接到战况,怎么救?这期间刘备还有一段从沔阳回成都的路途。

发动军事行动不是那么简单,说走就走的行军。

人马钱粮要调动,家里的事儿也要安排。

刚在汉中耗了不少家底的老刘此时也很难再组织攻势了,所以刘备憋了一年多才出兵伐吴。

从关羽遇害的临沮到成都,超过一千公里。

按照现在的道路情况,徒步要走半个月。开车跑国道要跑一天。

更别提这场魏吴合作的攻势调动了两个国家大部分的一线将领。

关羽突围的方向是从麦城往北迂回跑路,可见包围圈很严实。

孟达和刘封那边,其实是在关羽攻打樊城时,被要求发兵援助。

因为当时关羽兵少,所以很难吃下曹仁,要调刘封和孟达的兵助战。

但看申仪等人的尿性,如果刘封和孟达真的发援兵,确实会有很大风险。

很可能部队前脚刚走,后脚申仪就叛变了,把刘封、孟达五花大绑,送给曹老板当礼物。

刘封和孟达于公于私,得出不发兵助战的结论,勉强可以理解。

因为当时关羽不是找他们的求救,是要他们发兵帮忙打曹仁。

结果这俩人因为没安全感,怕被三郡土著坑,就拒绝了助战的要求。

实话说如果有这支人质不在荆州的部队,关羽确实生还几率会大很多,也难怪刘备后来生气。

这里面其实没什么阴谋论的成分。

因为当时不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了,就是一出悲剧。



无心140102310


无论在正史《三国志》还是在影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兄弟的关系一直是三国中的一条明线,只不过差别是在桃园三结义这一段,在正史上桃园三结义是不存在的。

黄巾之乱爆发时,关羽就跟随刘备四处征战,其武艺在三国中虽然算不上第一,但排在前三位是不成问题的,而且关羽在军事谋略上也不输诸葛亮。

樊城一战,关羽亲率三万大军围攻曹操,魏将于禁率领的七万余魏军与关羽一方僵持很久,关羽善练水军,当时又恰逢天连降暴雨,如果要是等到雨停之后,估计要等十多天,在这十多天里,关羽命将士们将所有精力投在造船上。于是关羽就利用这十多天的暴雨将于禁联合的七军驻皆数淹没

也许是关羽的年龄大了,有些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了。

诸葛亮临走时,让关羽一定要联合孙权一起对抗曹操,但是关羽却将诸葛亮的话当成耳旁风,依旧是我行我素,最终导致荆州失守,他本人被迫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所杀。

关羽败走麦城时刘备为什么不去救他呢?

首先从战略性来说,荆州是刘备夺取天下重要的一块领地,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给刘备的计策是,谋夺天下荆州是重中之重,所以对刘备来说关羽失去荆州打击是非常大的。

其次,古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且不说刘关张三兄弟之间的情谊,当时蜀汉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曹操,蜀汉后期,已经是没有多少可用的将领了,关羽被杀之后,刘备就相当于自断一臂。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通讯的问题,关羽败走麦城之后,所处之地就是今天的湖北省中部地区,而当时刘备在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成都一带,益州到麦城的距离超过了千里。这需要耗费半个月时间才能够到益州,然后刘备再发兵,最快也要半个月时间,这一来一回一个多月时间,任凭关羽再大的本事,也抵挡不住孙曹的进攻。

综上所述,不是刘备不愿发兵营救,主要是因为国力问题,古代兵士根本经不起那么高强度的长途跋涉,即便刘备发兵营救,到达麦城之后,蜀军的实力也会大打折扣,而关羽依然被杀。


公元前


刘封孟达和关羽有矛盾 刘备这边是想不到来不及 因为关羽从水淹七军到兵败身死时间跨度太短 刚开始一路凯歌 刘备想不到会失败 下来就是来不及救援 刘封孟达 自身能力不足 还要防范曹魏 再加上和关羽的私怨 最后没有做出行动 最后孟达祥魏 刘封被赐死 为关羽的失败背锅 其实这失败是多种原因导致 和关羽个人性格不无关系 还有刘备集团对敌我双方关系的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 敌与友不是一成不变


生活是只狗


围师必阙。当时十倍的兵力围住麦城,只留下一个逃跑的城门,只能从这个城门逃跑,结果赤兔马被绊马索绊倒,关羽盖世英雄,尽然被东吴小将马忠擒获,人家早就埋伏好了。关羽刚出麦城,麦城就被攻城,哪有兵力去救关羽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