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不称帝?

孤飞云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极为为严重,把曹操写成了好大喜功(如煮酒论英雄)、胆小怕死(华容道遇关羽逃跑)、见风使舵的人;其实曹操有民生情怀,极具长远的战略眼光,他能紧握时代脉搏,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发展壮大自己;且曹操还是个极其务实的人,志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善于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曹操生前没称帝,不是不想,而是运筹帷幄、审时度势后,觉得时机不成熟!



1.当时,天下尊刘思想根深蒂固,且刘姓汉室依然有感召力。

汉帝国在历史上有“强汉”之称,至东汉末已历四百年,高祖、汉武帝、汉宣帝、光武帝等优秀帝王大有人在,刘汉王朝出现过三度中兴、五度盛世的罕见局面;普天下的汉朝人民对刘姓江山是高度认可的,自称“汉人”就可见一斑。

不可一世的外戚王莽,在权倾朝野时“篡汉”侥幸成功,却引起民怨沸腾,刘秀登高一呼,应者云聚,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王莽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这有前车之鉴!东汉末年,军备废驰,朝政腐败,同西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如出一辙;但拥有士族支持的汉王朝,盛名熠熠,聪明智慧的曹操不想重蹈覆辙,不愿铤而走险。

公元211年(建安十五年),56岁的曹操经南征北战,取得冀、青、并三州,击败了乌桓,基本平定了北方。此时,刘备向孙权借地寄“吴郡”篱下,而东吴军政核心人物周瑜病逝;曹操在临漳古邺城铜雀台尝试人心所向;结果以荀彧为首的大批汉朝旧臣仍心属“汉朝”,旗帜鲜明地反对曹操“复九州”、“进公”、“加九锡”等等的措施。曹操见微知著,最后以丞相是我一生最为荣耀的职位收场,他懂得:士族门阀势力在经济上拥有大片土地,军事上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朝廷上有“政治代言人”;他是惹不起的。



曹操是庶族出身,他胸怀大志,力图改良东汉末年门阀政治,在庶族中延揽人才,以加强中央集权;但通过对荀彧等的试探,曹操领略了士族大姓的实力,于是,曹操觉得称帝时机不成熟,就及时敛刀收兵了。

曹操执政倡导“惟才是举”,他认为只要有能力,不管品德如何,都能做官,在他麾下,满宠、司马芝、杨伂等卑微庶族都有了用武之地;对不为已用的孔融、边让,自以为是的杨修等等士族人才都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打击士族豪门势力,对曹魏政权的建立是极为有利的;剪除荀彧等门阀势力在客观上为曹丕登基上位奠定了基础!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思。


2.孙、刘军事集团与之对峙,曹操有顾虑。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曹操被“劝进”而封为魏王,建都邺城,以冀州十郡为封地。曹操被允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祭祀天地,且宗庙、祖腊与汉朝皇家无异,其实,此时曹操“名为丞相,实为皇帝”了。

此时刘备抓住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事实,起兵讨伐曹操。第二年,刘备趁曹操主力南征东吴,在濡须口与孙权争锋的良机,向汉中发起了进攻,这个时候,蜀汉军师诸葛亮,“五虎上将”之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都在汉中战场亮相,这是拿出血本,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架势。

公元218年,张飞领精兵守固山,示形于曹洪,要攻打他的后方。由于曹休智勇过人,看出蜀军立足未稳、难以集结的破绽,主动向主帅曹洪立下军令状,领兵袭击吴兰、雷铜,斩吴兰等军将,挥兵疾进,蜀军兵败后落荒而逃,此役严重冲击了马超、张飞等军,导致了蜀军的全线溃退。


后刘备集结败军进至阳平关,主动攻击夏侯渊、张郃等人。由于曹军兵力较少,只能与蜀军对峙;已63岁的曹操只好率主力返回长安,但刘备已经占据汉中战场的主动权,待黄忠杀了夏侯渊后,曹操才亲率大军赶往汉中。

曹操在汉中攻坚战打了几个月,没有占到刘备一点便宜。由于关羽出兵襄阳,曹操被迫放弃汉中。

同年七月,关羽出荆州,攻襄樊,长兵直入;水淹七军,俘虏于禁,斩杀庞德,至死不降,曹仁率数千军士死守樊城,岌岌可危。

曹操接到孙权袭击关羽后方的消息,自关中回到洛阳,命徐晃领兵再救樊城,同时令曹仁坚守。随后,曹操率军进河南郏县,派出十二营兵力予徐晃,与关羽进行对抗。关羽中箭不敌,败走麦城,被吕蒙埋伏擒杀。孙权惧刘备报复,将关羽的首级送给许昌曹操。

汉中、襄樊两次大战后,曹军精锐削减、异常疲惫,对刘备与孙权转入战略防备阶段!

三足鼎立之势下曹操不敢轻举妄动而冒然称帝,这时隐忍也是对的!他不能只顾面子而失大局。



3.天下未定,曹操要待时。

公元219年(建安24年),由于曹魏与东吴合力灭了关羽,曹魏取得了襄阳保卫战的胜利。孙权趁势做小,遣使送信向曹操称臣,并劝进曹操自任魏国开国皇帝,进而取代汉朝。

但是曹操剖析了孙权的书信后,很轻蔑地说出“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他明白孙权想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其用心是险恶的。 此时曹操异常清醒,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此说合理又得体。

曹操首先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其次,在军事斗争方面有极高的素养;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人口大量下降,历史记载曹操此时实际控制的人口才“四百万”,要消灭“一百二十万”人口的东吴及“八十万”人口的蜀国,谈何容易!

如果此时曹操称帝,必然祸及自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此时曹操是敏感而睿智的,他深知关羽与刘备的关系,故将关羽厚葬,四两拨千斤,成功地将战争祸水引向吞并荆州的孙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公元220年,曹操在为儿子曹丕扫清了称帝的诸多障碍后,在没享受到“皇帝”这一殊荣情况下瞌然长逝。

鲁讯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也包含了对曹操生前不称帝行为的由衷赞叹!

毛泽东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评价极为得体和中肯,甚至有英雄相惜的意思,假若曹操生前称帝引来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毛泽东是不会给他如此高的评价的!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希望星晨58298869


易中天老师在品三国时,曾经说过:小时候调皮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出息。

不过,一般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调皮的曹操却受到了老师们普遍地喜欢。

体育老师喜欢他,因为他跑得最快,每次比赛都得第一,给老师和班级争得荣誉;

历史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曹操学得好,经传、典籍烂熟于心;

语文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每次诗歌比赛,他总是得第一;

但最喜欢他的是数学老师,因为曹操最精明,账算得好,从不吃亏。

曹操最喜欢曹冲曹仓舒,就是因为曹冲数学学得好,小小年纪就会称象。数学好的孩子往往都很聪明,所以,曹冲也就最讨曹操喜欢。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个数学问题,曹操深谙此道。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称帝弊大于利,不合算。

没有人不想当皇帝,也就没必要用道德的标准去看待这个事,还是从利弊上分析一下这个事吧。

01

袁术、刘备这样的称帝,是曹操所不齿的。

袁术捡了个石头疙瘩,就以为天命在他,急急忙忙称帝,最终只能被人取笑。

刘备好一些,到现在还有许多人给他擦脂抹粉,其实,刘备的境界比老曹还是差了一截。

刘备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华丽的衣服,喜欢犬马、音乐。这就说明,刘备从骨子里是贪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人。当然,这并没有错,谁不喜欢呢?

一个老板穿布鞋那叫休闲,一个农民穿布鞋是没有钱。一样舒服,给别人的感觉却不一样。刘备没钱,就需要华丽的衣服满足虚荣心;曹操有钱,即便是粗布衣服一样很酷。

由此看来,刘备、曹操都有个性,也都是人,有一般人的品性。

刘备得到了益州、半个荆州、一个汉中,就憋不住称王了。比袁术是聪明的多,但与曹操相比,境界和格局就差了一点。

都清楚曹操的势力,是孙权的两倍,孙权又是刘备的两倍。就是说,刘备的势力仅仅是曹操的四分之一左右。

曹操之所以不急于称帝,是因为他有更大的格局和境界。就如他不穿华丽的衣服一样,不是他穿不起,是因为没有必要。

有没有感觉刘备、袁术称帝,就像“挣钱不多还穿个貂”一样,有点嘚瑟呢?

02

曹操的志向是一统天下

在《述志令》中,曹操说了很多的话,具体看一下他说了些啥: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曹操说自己本来的志向就是希望封侯,做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写上“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也就心满意足了。现在都做了宰相,人臣之贵已极,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了。

这显然不是曹操的真心话,也不仅仅是曹操谦虚,是他有更大的企图,也可以说是更大的格局。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曹操说,你看看人家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还在侍奉殷商,其意思是说:我也就占据了一半多一点的天下,怎能称帝呢?否则,在道德上不就不如周文王了吗?

据《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记载,曹操曾经对夏侯惇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豹眼以为,这恐怕是曹操的真心话。第一,这说明了曹操还是想取代汉室的;第二,让曹丕取代汉室,自己做个周文王更好一些。

03

在曹操看来,自己称帝弊大于利。

曹操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不会为了虚名去做一些不利于自己霸业的事情。

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曹操那就是响当当的官二代,足可以嘚瑟一下。但由于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尽管地位显赫,但还是被人看不起。因此,曹操从骨子里就有大志,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让天下人彻底服气,绝不会贪恋那些虚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帝王,他何必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事呢?

不能统一天下就去称帝,除了招致骂名,几乎没有实质的利益。

虽然在三足鼎立局势形成后,献帝这个招牌已经失去了作用,但留着它没有任何坏处。

如果在曹丕时期能够一统天下,到那时候曹丕再称帝,曹操爷们那就风光了,真的堪比周文王父子。

但天意难违,曹丕最终不能一统天下,这也让曹氏父子遭受了诟病。

其实,曹操并不怕承担骂名,他不会去考虑这些虚无的东西。根本而言,还是为政治利益考虑,弊大于利,所以才没有称帝。


豹眼看历史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是因为他迷信,他以为老天爷不让他篡汉称帝,所以他叫停了一切篡汉称帝的活动;事实上曹操为篡汉称帝准备了十年,还牺牲了荀彧。

我看这里回答都说曹操不想称帝,不愿意称帝,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啊。

曹操当然想称帝啊,他为了篡汉,连自己曾经最亲密的谋士,被赞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都“隐杀”了,他怎么不想称帝?

两汉爵位制度,臣子最高爵位就是“县侯”,虽然东汉有“公爵”,但那是为皇帝之子晋升亲王准备的,并不是给人臣准备的。

两汉四百年,只有两位臣子被封为“公爵”,一位就是篡汉自立的王莽,一位就是曹操,就连董卓都没有谋取过公爵爵位。

荀彧也是因为明确反对曹操谋求公爵爵位,才被曹操“隐杀”的。


曹操如果真不想篡汉称帝,他谋求公爵爵位干什么?就是为了让当时人把他和王莽联系在一起吗?不过别说,后世还真把曹操和王莽并列,把那些有野心的权臣称为“操莽之心”。

事实上从公元208年到218年,曹操用了十年时间一步一步的精心策划“篡汉称帝”。

从208年“废三公,称丞相”再到213年“加九锡,封魏公”最后是216年“封魏王,用天子舆服仪仗”,可以说曹操就是紧锣密鼓的一步步准备篡汉称帝。


大家要知道曹操写《述自令》的时候是公元210年,结果三年后他就让汉献帝封他魏国公,赐他九锡了。

如果曹操不想称帝,不想篡汉,他根本没必要让汉献帝封他做“魏公”,还“隐杀”了荀彧。

为什么曹操最终放弃称帝?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原因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整个中原地区突然瘟疫盛行,主持操作曹操篡汉事宜的建安七子一下子就死了五个。


曹植在自己作品《说疫气》里称: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要知道东汉最流行的是谶纬,曹操并不是心疼温疫死那么多人,而是他把这场瘟疫视作上天对他篡汉的不满,曹操这才放弃了他自己称帝的打算。

才会在建安二十四年接到孙权的信后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综上所述,曹操不是不想称帝,他为了篡汉称帝精心策划了十年,然而他的野心被公元217年一场大瘟疫给吓住了,他以为这是老天不满他篡汉的警示,所以从217年开始,一直到去世,曹操再也没有任何篡汉举动。


兰台


曹操不称帝是因为他认为时机不成熟,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坐稳江山,当一个匡扶汉室的丞相也是可以的。曹操的志向是统一天下,完成统一天下任务后,称帝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不过曹操奋战数十年,也只能保持北方的统一,无法完成攻灭蜀汉、东吴的任务。笔者认为,只要曹操生前完成了灭蜀亡吴之事,那么他必然称帝建国,他要像秦始皇一样灭了六国才称帝,这样才会名正言顺。

曹操是一个现实的人,他深知获得帝号只是名,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可言。身为大汉丞相的曹操,他把持朝政,朝廷内外大事皆决于曹,这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少了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袁术无知,认为取得传国玉玺就可以称帝了,结果引来天下诸侯围殴,身败名裂而死。曹操如果称帝,那么他就会成为天下诸侯围攻的目标,能否打赢天下群雄,曹操并无把握,没有把握的事情曹孟德不为也。

当然曹操也在积极准备称帝事宜,只要完成天下统一伟业,他就会称帝。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驻于许昌,受封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208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213年九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217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曹操生前没有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因此他没有登基为帝,但是他为曹家做好了准备,魏国已经建立。曹操死后,曹丕不甘寂寞,很快逼迫汉献帝禅位,魏国成为天下正统,曹丕追封曹操为皇帝,谥号魏武帝,庙号魏太祖。


大秦铁鹰剑士


曹操是个极具长远眼光的人,是当时“时代脉搏”的把握者,敢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展壮大;曹操是个极其务实的人,是“中央集权”的推动者,志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待时机。曹操称帝的路经历了两次尝试及一次被“劝进”,两次尝试均告失败,一次被“劝进”却主动放弃,最终发现称帝的时机不成熟,称帝意图失败,乃“时也、命也、运也”。

一、汉帝国的皇室感召力强大,超过其他任何封建时期,从而造成曹操受统治内部士族门阀地主的激烈反对,第一次称帝尝试失败

汉帝国王朝强大,史称“强汉”。在四百年的统治中,优秀帝王代出,统治政策亲民,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出现五度盛世、三度中兴的罕见局面。汉朝人民的认可度极高,朝民皆自称“汉人”。“王莽篡汉”最终死于民间起义。汉光武帝振臂一呼,万民景从,中兴汉朝。东汉末年,朝政腐败,一如西汉末年。但拥有士族坚决支持的汉王朝,名义上还是存在的。曹操若做第一吃螃蟹的人,不得不面临强大士族的挑战。

公元211年(建安十五年),56岁的曹操第一次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曹操取得冀、青、并三州,大胜乌桓,北方平定,中原一统。此时,刘备无地立足,向孙权借地,被软禁在“吴郡”,而东南孙吴政权军事核心人物周瑜病逝。曹操不失时机地在临漳古邺城铜雀台,以试朝臣归属之心。不出意料,大批朝臣仍心属“汉朝”,其中以重臣荀彧(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为代表士族大姓(大地主)势力更是坚决拥护“汉室”,旗帜鲜明地反对曹操“复九州”、“进公”、“加九锡”等加强个人政治地位的措施。曹操暂时作罢,不得已说:“"最初我被举荐为孝廉,只想处置好政务;任济南国的国相,依法铲除残暴势力,选拔优秀人才,但遭到强门豪族的迫害,不得已辞官回乡。打算认读书二十年,暂不做官。不想被任命为典军校尉,便弃文从武,以“征西将军”作为毕生目标。若不是董卓乱政,我不会做一个将军镇守一方。此后,被迫陷入四战之中,破袁术,败袁绍,灭刘表,以宰相之职平定天下。这是我一生最为荣耀的职位啊,哪还有比这好待遇啊,我很满足了。”

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介绍:东汉时期中后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终于形成气候,士族在经济上拥有大片土地,军事人形成地主武装,政治上树立朝堂“政治代言人”。尤其在东汉末年,士族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形成“军政合一”军阀势力,如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如荀彧家庭、司马家庭、陈群家族。荀彧向曹操介绍了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杜袭等士族优秀人才。后来的军阀混战中,曹操崭露头角,逐渐消灭其他诸侯势力,形成最大的势力集团。

庶族出身的曹操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力图改良东汉末年门阀政治,建立一个士族庶族势力均衡的中央集权的大政府。通过“铜雀台”事件,曹操明确明白士族大姓的政治影响力及政治诉求与自己的志向格格不入,无法协调。

于是,曹操发展时机不成熟,第一称帝的失败归结于“时也”。曹操开始一步一步地整饬朝政、厘定国策、培养传承势力。曹操为改变“政令不出朝廷”的不利局面,推行“惟才是举”的官员作用政策,培养庶族势力,于是以满宠、司马芝、杨伂为代表的卑微庶族得出作;同时打击削弱势力庞大的世家门阀势力,杀掉不为已用的孔融、边让等人,除去杨修等自以为是的士族人才,甚至不惜赐死自己最得力的谋臣荀彧,剪除了颍川荀氏的势力。对于其他忠于自己的士族人才(如鬼才郭嘉、陈群、司马懿)仍以谋士之职,不给军权。而以曹氏、夏侯氏统兵,以张辽、徐晃、张郃等新庶族人才将兵。 从长期来看,打击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对曹魏政权有利;从短期来看,过早地打击功臣集团,导致内部斗争加剧,客观上致使“天下归心”的人才战略失败,部分士族精英(如琅琊诸葛氏)外逃加强了东吴及西蜀势力。

二、三足鼎立形成,外部军事集团压力沉重,曹操第二次称帝尝试失败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第二次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四月,曹操被进封为魏王,食邑超三万户,子孙皆封侯,建都邺城,以冀州十郡为封地。曹操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礼,允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祭祀天地,且宗庙、祖腊与汉朝皇家无异,此时他“名为汉臣,实为皇帝”。

还没等曹操进一步准备“称帝”。刘备迫不及待地起来反对曹操,站在汉朝宗室之后的立场,以“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军事口号讨伐曹操。公元217年,刘备趁曹操主力南征濡须口,汉中空虚,快速向汉中发动进攻,令诸葛亮为军师,“五虎将”张飞、马超、赵云为大将,黄忠为前锋,举国出兵。到达汉中后,诸葛亮提出由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正面进攻下辩,吸引曹洪、曹休、曹真等曹军主力。另派不被曹军重视的黄忠为偏师,袭扰夏侯渊。

次年,张飞领精兵守固山,示形于曹洪,要攻打他的后方。但曹休勇略过人,不料定张飞“声东击西”,又看出蜀军立足未稳、难以集结的破绽,主动向曹洪立下军令状,领兵袭击吴兰、雷铜,斩吴兰等军将,挥兵疾进,蜀军兵败后落荒而逃,冲击马超、张飞军,蜀军全线溃退。

刘备收拾败军,集结兵力后,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主动攻击夏侯渊、张郃等人。由于曹军兵力较少,只能击退蜀军,难以战胜刘备。刘备加紧进攻,曹军形如累卵。同年七月,63岁的曹操帅主力返回长安,刘备已经占据汉中地利优势,但依旧没有引起曹操的足够重视,在接到心腹大将夏侯渊的死讯后,才亲率大军赶往汉中。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得法正等军师指点,力图占领军事制高点定军山,自上而下攻击曹军。又命令诸葛亮征召举国成年男丁入伍,先派妇女运输军粮,举国为战。得到兵粮补充后,刘备率黄忠等人自阳平关南渡汉水,绕过羊肠山路,袭占定军山。曹军夏侯渊部完全暴露在刘备的军事攻击下,处于极端不利境地,由于被曹操问责担忧,急于出兵争夺定军山。刘备占领定军山等险要地形之后,料定夏侯渊来争夺,更令黄忠埋伏于山腰。待夏侯渊军过,刘备举旗,山上雷石俱下,乱箭射出。夏侯渊自知中了埋伏,率军冲出,亲自断后,被黄忠侧面袭击,应声落马斩杀,5万曹军大败。刘备占领定军山等险要地形之后,坚守不出。曹操对战刘备的一生中,野战中都是胜利的。但是曹操并没有接受赤壁之战轻敌的教训,在水战大失利之后,汉中攻坚战打了几个月,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关羽出兵襄阳,曹操被迫退放弃汉中。

同年七月,关羽出荆州,攻襄樊,长兵直入,一时兵锋无两。曹操派于禁就近支援樊城。八月,关羽率亲兵观察樊城,城坚兵足,难以力克;惟见护城河水渐涨,迟滞了荆州兵的攻势,但也困于水势。于是,关于学习韩信擒龙且之战,引洪水冲向樊城外围,乘船而战,全部俘虏于禁等曹军。于禁兵败投敌,晚节不保;庞德至死不降,名节大显。大水距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数千军士死守樊城,岌岌可危。曹操接到孙权袭击关羽后方的消息,自关中回到洛阳,命徐晃领兵再救樊城,同时令曹仁坚守。随后,曹操率军进河南郏县,派出十二营派兵予徐晃,与关羽进行对抗。关羽中箭不敌,败走麦城,被吕蒙埋伏擒杀。孙权惧刘备报复,将关羽的首级送给许昌曹操。

汉中、襄樊两次大战后,曹操军异常疲惫,转入战略防备,同时防备东吴及蜀汉两大势力。

但曹操万万没想到被自己完虐一辈子的刘备咸鱼翻身,强势崛起,再度战胜自己,搞的曹魏灰头土脸,第二次称帝的努力又被刘备给搅黄了。

三、天下未安,东吴孙权政权称臣“劝进”,朝臣纷纷“劝进”,曹操如坐炉火,主动放弃称帝

公元219年(建安24年),第三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曹操与孙权合力俘虏并杀害关羽,取得襄阳保卫战的胜利。孙权借意归服曹操,遣使称臣,将关羽头颅献给曹操,并以书信上报,劝进曹操自任魏国开国皇帝,进而取代汉朝。经过10年的严厉政治打击,汉室的拥戴者士族精英势力大减,不得不蛰伏起来。以庶族曹操家臣为代表的朝臣纷纷表忠心,跟进东吴“劝进”,处于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

但是曹操却将孙权的书信剖析一番,并传示内外群臣,不无鄙视地讲:“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意思是说孙权想把曹操本人放在火上烤,用心险恶。 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有些人害怕我的威望及实力,诽谤我,不怀好意地攻击我,以篡位的野心为由污蔑我。我是想做周文王的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废汉自立的蠢事。请你们都相信,以上是我的真实想法,绝不食言,日月为鉴。”

曹操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对政治进退有成熟的敏感性,对军事斗争有极高的素养,对经济建设有深刻的实践。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人口大量下降,历史记载曹操控制的人口才“四百万”,要消灭“一百二十万”人口的东吴及“八十万”人口的蜀国,从经济上统一三国,终曹操一生几不可能。于是曹操大搞军事屯田,减轻民众赋税压力,收集流民,恢复生产。西蜀刘备遇诸葛亮后“如鱼得水”,设立“五虎将”,军事实力大增;东吴孙权后生可畏,外战能力不足,自保足以应付,文臣武将如雨后春笋,文有张昭、鲁肃、诸葛瑾之流,武有周普、周瑜、吕蒙、陆逊、丁奉之众,军事上统一三国也不现实。

若此时曹操称帝,必然祸及自身。曹操何其明智及远见,深知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兼首席大将,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将孙权关羽厚葬,成功将战争祸水引向吞并荆州的孙权。

公元220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还是败给了“命”。他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铺垫,却无福生前享受“皇帝”这一殊荣。曹操去世了,两年后刘备去世了,再之后孙权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昏庸无比,三国这个光彩夺目的时代开始谢幕。

果然,公元221年(曹操去逝的次年),刘备举全国之力,号称“五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发起夷陵之战。陆逊临危受命,火攻取胜。但孙刘两败俱伤,失去单独对抗曹魏的实力。

这一次称帝的机会,也是最后一次曹操称帝的机会,还是败给了“命”。


南渡唐后人


导言:曹操为什么不称帝这是一个被热爱三国历史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各种论述也因此层出不穷,但相对持不同观点的群体也大有人在,故在这个问题上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令所有人都认同的标准答案。所以作者试图从曹操的格局单一角度去解释曹操为何没有称帝,不过我相信本答案也不会成为最终的标准解释。因此,在这里提出的相关论述只是希望为这一话题的讨论增添一些佐料,更多的精彩答案还需要参考其他的优质回答。


曹操不称帝是无称帝之心还是某些原因阻碍了称帝的进程?

在作者看来曹操掌权以后,便有了称帝之心。尤其在官渡之战以及北征乌丸之后越来越明显。先是废掉三公的职位,设置丞相之职,将中央权利尽掌握在一人手中,而这个人就是曹操。两年后在求贤令中更是自比受命、中兴之君,称帝之意溢于言表。接着第二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丞相的正副职位皆是曹氏把控,相权失去制约。后来献帝效仿刘邦对待萧何那般,允许曹操佩剑穿鞋上朝。

《三国志 武帝纪》: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如果说以上的封爵受赏可理解为人臣所能企及的,那么下面的举措完全超越了当时的君臣封建礼法。建安十八年正月合并了当时的十四州,重置为古代的九州,这样一来扩大了曹操的实际控制范围,不久曹操又被封为魏公,甚至设立了魏的社稷宗庙。这对于刘汉正统来说一个非常大冲击,非皇室宗亲能成为国公,就此看来曹操的政治目的已经彻底暴露出来。与此同时,那些幻想指望曹操能重建汉室的人们也彻底的失去了希望。

冲破礼法限制后,也就意味着曹氏集团撕掉了掩盖称帝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后面的举措就更加肆无忌惮。建安十九年正月,曹操始耕籍田,同年三月曹操的爵位位列诸侯之上。在古代,籍田这种礼仪活动一般只有天子才能去做,诸侯之上一般也就是天子了。以上的这些举措明显是曹操称帝前疯狂的试探。

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曹操被准许使用天子旌旗,十二琉冕,六驾,甚至曹丕也被封为了魏太子。如果说诸侯之上的职位是什么还有讨论余地,

那么十二琉冕、享配六驾,这种天子专属的礼制就是证明曹操想称帝的无可争议的事实。要知道按照当时的封建礼制,诸侯王只能配享九琉冕和五座驾。如此昭然于天下的举动,称帝之心再明了不过了。

此时的曹操距离皇帝的宝座只有半步之遥。但是直到其去世的三年间,曹操再也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行动,称帝之举戛然而止。

是什么阻挡了曹操的称帝大业?

曹操至死也没有踢出那临门一脚,其实这跟曹操的

个人格局有一定关系。曹操深知服天下的重要性,即使在朝堂之上是权倾朝野,但是得民心却是根本。虽然此时强行称帝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此时刘氏的汉王朝早已失了民心,但是曹操为了让自己能德配位,还是需要一个不世之功来让这个帝位顺理成章。

就连夏侯惇和桓阶也曾建议曹操灭蜀后,再行尧舜禅让之制。

《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

曹操可能也因此听取了建议。不久曹操就领兵西征刘备,但是天公不作美,大水困住了于禁大军,关羽趁机擒了于禁,这让曹操灭蜀的计划暂时搁浅。然而,曹操没有想到,这一搁浅成为了称帝路上的滑铁卢。

综上,曹操之所以没有称帝,主要是曹操认为称帝前需要先统一天下。只有这样的功绩才有资格称帝,只有这样才是众望所归的帝王,也只有这样才能服人心,才能让天下人心悦诚服。

但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天下尚未统一,一代英豪抱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遗憾在洛阳与世长辞。


哔哔巫


曹操的人格历史是最光明的典范,说曹操不是的人对历史学认识不清。

曹操的胸怀是平定战乱,统一国家,为黎民百姓造富。

关于曹操,请看戏文一一

曹操:(唱)

文姬夫人往上站,

曹操脱帽当真言。

天上英灵能得见,

决不称帝汉江山。



白云3498


东汉末年自桓灵二帝之后,先有黄巾起义使全国烽烟四起,而后有十常侍董卓乱政祸乱朝纲,在一系列折腾之后随即便出现了中央对地方失控而群雄割据的局面。正是在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下,曹操自兖州起兵平擒吕布、克袁术、破袁绍……最终平定了中国北方,同时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已经可谓是位极人臣,实力上诸侯难望其项背,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为什么不篡汉称帝呢?

一、国家内部的“拥汉派”仍然实力强劲

这里我们首先要说的是,曹操虽然结束了中国北方军阀割据的状态,但是这仅仅只是体制上的统一,其内部仍然存在着意识形态不同的各个派别。在这些派别当中,“拥汉派”实际上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所谓的“拥汉派”也就是心中依旧渴望恢复汉朝旧制,延续汉朝统治的大臣。这些人的存在实际上是曹操称帝的最大障碍。那么怎么证明“拥汉派”实力强呢?这里举几个事例:

“衣带诏”事件中,伏完、王子服、董承、刘备等人密谋铲除曹操,这是其一。

其二,曹操后期先后安排人上表汉献帝,给他“加九锡”,进位“魏王”,这实际上就是在试探“拥汉派”的实力,不曾想最先跳出来反对的竟然是他最为倚重的谋士荀彧。不但如此,荀彧的意见还直接代表了“颍川荀氏”这个千年门阀的集体意见。

这两件事情让曹操算是彻底死了当皇帝的心,因为一旦自己称帝则极有可能导致整个曹魏集团的内部分裂,从而使自己辛苦建立的统一基础毁于一旦!

二、不想丧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曹操之所以能够从群雄逐鹿的态势中快速的脱颖而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占据了政治上的制高点!

在古代,皇帝是具有绝对号召力的。皇帝在谁手中,谁就是正统!其必然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基层百姓的民心,而世家门阀阶层的知识分子精英自然也更愿意为代表正统的政治势力所效力。这就是为什么曹魏集团的人才储备要远远多于蜀汉和东吴。

那么曹操如果一旦篡位当了皇帝,那么这种政治优势就会丧失!为什么这么讲?

很简单,大家都记得曹操的儿子曹丕在篡汉之后发生了什么吧?对,没错,紧接着便是刘备在汉中称帝,不久之后孙权又在建业称帝。

也就是说,既然你曹丕了篡汉,等于是直接撕下了自己维护汉室的面具!那么好,大家就都彼此彼此,你僭越在先,汉室既然已经都不存在了,接下来我们称帝便不算僭越了,甚至刘备还可以说自己是在延续汉朝的国祚。所以说,曹操没有篡汉,刘备、孙权则都不敢有丝毫僭越之行。

现在曹丕这样一干,好了,原本天下只有一个皇帝,现在成了三个,一个中心变成了三个中心,其政治优势其实是削弱了。

三、身为汉臣,篡汉,既要过了自己心理这一关,又要顾及到自己身后的名声

曹操再厉害,能力再强,功劳再大,但是你终究是汉朝的臣子,你当的是汉朝的丞相,自然应当要忠于汉朝的君王。这样的思想在古代可是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的!如果说曹操篡汉,那么其行为则是公然违背了当时“忠君”的道德准则。那么好,接下来曹操必然就会面临两个层面的考量:

一是自身的价值认知层面。做为一个接受汉朝封建礼教正统教育的人,曹操自己违背了自己一直以来所树立的价值准则,自己的心理能不能过得了这个“坎儿”?这是一种内心的矛盾,也是一种欲望与信仰之间的交锋,很明显曹操做为一个意志力极强的人,他的理智和信仰始终压抑着自己的欲望。

二是身后之名的压力。到了曹操这样的层面,对于物质上已经没有了过多的欲望,权力上实际上已经等同于一个“皇帝”,那么他更多的在乎的便是自己能否留下一个千古之名,更在乎自己究竟能够得到历史何种评价和认可!这是“马斯洛需求原理”所论证了的!那么“篡汉”这种行为毫无疑问会降低其自身在历史上的地位,会对其形象有所抹黑,所以曹操究竟应该怎么选实际上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最后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不篡汉主要基于三个层面:避免曹魏集团内部分裂,追求政治上的绝对优势,以及自身道德信仰和身后之名的价值追求!正是这三方面的原因,最终使曹操没有登上皇帝之位!


华夏问长安


三国时期绝对称得上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历史时期,当时乱世纷争,群雄崛起。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大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式。曹操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下,实力逐渐增强,渐渐地控制了当时的东汉朝廷,这也为之后建立魏国奠定了基础,之后曹操以他高超的军事实力带领魏国一统北方。延康元年,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曹魏正式取代汉王朝以一个独立国家的面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曹操是东汉末年,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仔细来看他的一生,其实一直是走在“帝王之路”的一生。建安元年,曹操前往洛阳拜见汉献帝,随后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从此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把握当局朝政。

后来他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大,到了建安22年,根据汉献帝诏令,曹操开始使用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后来甚至可以佩戴像天子一样的拥有12串玉串的礼帽。显然,此时的曹操已经和皇帝没有什么分别,他早已做好了夺取帝位的一切准备。那么他又为何没有亲自登上皇位呢?

一、曹操的个人原因:身体与内心早已疲惫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曹操从中年起就身患头痛病,曾经请神医华佗为他治疗头痛。此时身患重症的他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又经过了“赤壁战争”的失败,刘备入蜀,汉中失守,三分天下等诸多事务,这些事情已经足够让他扰乱,如果此刻贸然称帝,相信,他此刻的心力体力也无法正确处理那些因为称帝所冒出来的繁杂事务。

在曹操临死前的几个月,孙权派人将投降的信函交到曹操手中,信中劝曹操称帝,曹操对此置之不理,其实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当时的时机不对,作为当时最优秀的军事家,相信曹操早已看出孙权等人并不是真心投降,此时整个天下大局也并非称帝的最佳时期,因此曹操让徐晃把孙权的投降信用箭射到了关羽的营地,希望以此来引起关羽和孙权之间的战争。加上此时的曹操已经处于生命的最后时期,此时称帝他该怎样维持这天下的局势呢?

此时的曹操早已位高权重,而称帝相当于谋反。当时汉朝的正统地位已经被天下的广大人民所认可,如果他称帝必然会受到很多人的指责和唾骂成为千古罪人,加上至今此时已经60多岁的高龄,又能当几天皇上呢?

并且从建安15年起,曹操一再在自己的诗词中自鸣本质,说自己绝对没有造反称帝的意图,如果现在突然改变主意,对于他的名誉必然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手下的大将也必然会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

另外曹操曾经在自己的诗中写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这说明,他其实是有讲求实际的一面,在他看来手握实权比徒有虚名更加重要。并且当时的曹魏集团已经有了司马懿,曹真等有才能的大臣,如果曹魏集团能够一直延续曹操当时的政策,一统天下是很有希望的,所以曹操经常在诗歌中以周文王自居。

曹操相比于刘备孙权来说,手里最大的底牌就是汉献帝,因为有了汉献帝他才能够师出有名得到当时有着正统思想的文人,武将的支持,如果他放弃这张底牌,那么相比于拥有着汉族血脉的刘备来说,他极易遭受到那些拥有正统思想人的攻击。

最后,就是保证自己所在的曹魏宗室的安全,对于曹操的控制,汉献帝也并不是没有反击,他曾有很多次都想杀了曹操,比如说董卓的血诏,伏丸等人的谋反。

相信曹操自己心中也清楚汉献帝对于他的态度,因此曹操曾多次,表明自己无心于朝廷中的重要官职,但是绝不会放弃自己已经有的封地。从曹操将自己的女儿送给汉献帝做皇后和贵人,我们可以看出他绝对没有想过贸然称帝。一般来说朝代的更替是要经过几十年的过渡的,贸然称帝只会给对手借口,所以曹操才没有称帝。

二、时代的影响:现实因素阻碍曹操登临帝位

“赤壁之战”绝对称得上是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之一,“赤壁之战”前夕,是他手中封地最为统一的时期。当时北方刚刚安定,荆州也前来投降,被他当做心腹大患的刘备一路逃亡,只剩下江东一处摇摆不定。当时的他一直将孙权当做一个毫无心机的年轻人,所以他在收复荆州之后,立马开始攻打江东。可惜孙权的实力被他大大低估了。这也成为了他称帝道路上的一个极大的阻碍。

第二个阻碍就是刘备,他与刘备之间交手多年,刘备向来处于弱势的地位,可到了建安十三年,在刘备手下军师诸葛亮的说服下,孙权同蜀国共同抵抗曹魏,蜀吴之间还递交了外交联盟,这就说明刘备的身份得到了认可,拥有了争夺自己地盘的权利,之后刘备反败为胜,占取了荆州、襄州又联合了孙权,可以说大大制约了曹操的发展。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得不到当时世家大族的支持。赤壁之战以后,曹魏转入战略防守阶段,为了增强军队力量,他发布了三道“求才令”。这彰显了曹魏“唯才是举”的方针。

并且在当时的社会上,曹操的出身其实是比较危险的,很多世家大族是不满意他的僭越行为的。加上汉族已经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它的根基是极其深厚的,在这些世家大族看来,辅佐曹操其实是一种利用行为,曹操所打下的天下是必须要还给大汉王朝的。

要知道,在汉朝统治400多年以来,一直遵守的都是“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誓‘。这也就意味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论你是多么有才能的一个人,建立了多么大的功劳,只要你不是汉族皇室,那么永远都不可能被封王。不只是刘汉,这种维护皇权统治的制度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就开始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政策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曹操的这三道”求才令“与当时朝代的立国精神互相违背。

他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为了推翻汉高祖所建立的“二十等爵制度“,以更好的理由让自己称帝,根据董卓的建议曹操重新实行周时期的”五等爵制度“,这样就可以绕过”白马之誓“来实现最终的称帝梦想。

因此曹操的魏王其实相当于魏公,这样他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封国。但是,就在他被封魏公的前一年,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集团大肆阻挠,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在他被封为王的时候,以崔琰为代表的河北氏族也上前阻挠,。

这个崔琰乃是清河崔氏的后代,相貌俊美,在当时极其有威望,曹操对他也一直很敬重,为了心中的理想,崔琰用死证明了自己的君子品德,在维护自己的准则的同时,也证明了曹操乃是奸雄。这也就意味着曹操终究无法太平的登上帝位。

总结:

关于曹操为什么不称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条件不允许,另一方面是来不及。世间悲剧莫过于此,英雄末年,青春不在。如果上天能够再给他10年的时间,或许整个历史局势都将改写。


旧时楼台月


曹操一统北方后,实力雄厚,有称帝的条件和势力!曹操有没有称帝的想法呢?曹操晚年是有称帝的野心的,早年的曹操想做一个定国安邦的能臣,奈何报国无门,自己便拉起了队伍单干,经过多年的征战,统一了北方!三国时期,曹操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他灭了袁绍 、袁术、吕布、陶谦等,天下诸侯基本上都是被曹操剿灭的,也是曹操结束了群雄割据,所以曹操是最有实力来做皇帝的,但曹操始终为什么没称帝呢?阻碍曹操称帝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来自于吴蜀的威胁!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也体会到了孙刘联盟的强大,所以在后来,曹操与刘备打了一场汉中之战后,便再没发动过战争,而是修养生意,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孙刘联盟其实很脆弱的,你打他,他们就联合,不打,他们反而会相互斗,而且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这让孙权集团很不满意刘备,果不其然,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孙刘爆发了夷陵之战,两败俱伤!所以,曹操称帝,又可能会遭到孙刘联合来讨伐,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曹操也看到了袁术在称帝后的重叛亲离!

其次,当时的大汉人心还没完全散去,天下还有维护大汉正统的人,曹操阵营也有这样的人!以荀彧为代表的士大夫坚决反对曹操称帝,曹操虽然逼死了荀彧等人,但他看到了大汉还有人心,还有人死心塌地的维护大汉的正统,这是曹操没有称帝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当孙权上表请曹操进帝位的时候,曹操笑着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呢!

再者,曹操晚年,被汉献帝加封为魏王,赐九锡,用天子仪仗,坐天子龙撵,这些都是皇帝才能享受到的,持剑步履上朝,见天子不拜!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王朝,这些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可以说曹操除了差皇帝那个名头,其他的都有了!曹操看也到了称帝的风险,所以终其一身没有称帝!

曹操这个人,具有很强的历史争议性,有人说他是英雄,是他结束了东汉群雄割据的混战,他是有功;也有人说他挟天子领诸侯,是篡汉的奸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