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明一种酷刑,只是一张普通纸,百年时间却为何没人能抗住?

谢龙


几张桑皮纸,一碗烧刀子酒就可以悄无声息的夺人性命,听上去比那些皮开肉绽的酷刑温柔许多,可受刑者却是痛苦万分。



这种几张薄薄的纸就杀人于无息的酷刑传说是朱元璋发明的,为的是治理那些贪官污吏,名叫贴加官,在清朝也称为加官进爵,是朝廷治理官吏的常用酷刑。还因为其“杀人无痕”的特点,也特别受宫廷内嫔妃的青睐,常用来处理不听话的宫女太监。



在电视剧《如懿传》中苦情男二凌云彻就是死于这种刑罚,海兰一句“那就赐你加官进爵,一路好走”让很多追剧的小伙伴纷纷上网求科普,不是加官进爵吗,怎么又死了?而在这之前的电视剧《李卫当官》更是把行刑的过程演绎了出来,一张桑皮纸一口烧刀子,纸被浸湿后紧贴着脸,口鼻被遮着导致呼吸不畅人就会下意识大口呼吸,而大口呼吸就把纸全给吸了糊着嘴巴,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一般五到七张纸就会使人丧命。


和这种贴加官类似的听上去很温柔,但实际很残忍的酷刑还有笑刑和水刑。

笑刑是在犯人的脚掌心涂上蜂蜜等涂料,然后牵来山羊舔舐,山羊舔脚掌就会使犯人发笑,而长时间的大笑会将身体内的氧气耗尽,最终会缺氧窒息而死。


水刑和贴加官的方法很类似,只是使用工具不同而已。将犯人头高脚低的绑着,然后在脸上盖上毛巾,把水一直往犯人头上浇,因为被盖着毛巾就会像贴加官一样无法呼吸导致窒息的感觉,最后会张着大口却被闷死,特别的煎熬又残忍。

贴加官这种用纸杀人的手段并不是朱元璋原创,早在宋慈的《洗冤录》中就有记载被人用湿纸搭口鼻而死,所以明太祖是背了这个锅,人家可能只是把它利用到刑讯中来。


宝阿宝呀


朱元璋发明的这种酷刑,叫做”贴加官“。

这种刑罚工具简单,只需要水和一张张。将要审讯的犯人捆绑在某个地方,使其动弹不得,然后将一张纸在犯人脸上,再对这张纸进行喷水,湿润后的纸张迅速贴服在犯人脸上,使其无法呼吸。

这还没完,如果他不招供,再往上加一张纸,直到犯人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乃至窒息。

这个刑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是个极大折磨。

它不比其他身体折磨,它随时可逆,只要犯人承受不住,立刻可以揭去,恢复呼吸。且不留下痕迹。而其他的譬如火炙、鞭打,即使扛不住了,那受过的折磨也还在那儿,这会让一些人索性横下心来死扛到底。而”贴加官“之刑,只要你招供,一切如同没有受过伤。

但如果不招供,逐张加纸,将会呼吸越来越困难,就像溺水的人,越浸越深,苦不可当。

这种刑罚操作简单,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所以,自朱元璋发明这个方法,受此刑者,鲜有不招供的。那些贪赃枉法之辈,见此股栗。


钱多多读文史


朱元璋统治时期,为了巩固自己得来不易的政权,他大肆屠杀功臣,并发明了很多酷刑来对付反对自己的人,最残忍的就是剥皮之刑,明朝开国功臣蓝玉就是剥皮之刑的受害者。




除了残忍的剥皮之刑外,朱元璋还发明了一种叫“贴加官”的酷刑,来对付贪官污吏,这种刑罚看起来并不可怕,但是真的对受刑人用刑,却没有人能挺得过去!


“贴加官”也被人称为“加官进爵”,很好听的名字,但是刑罚实施起来对受刑人来说却痛苦不堪,所以这种刑罚经常被用来对犯人逼供用的。

其实“贴加官”的道具很简单,就是最普通的桑皮纸,犯人受刑时一般会被平躺的绑在特制的长凳上,防止用刑时犯人挣扎,然后先用一张桑皮纸贴在犯人的脸上,遮盖住犯人的嘴和鼻子,然后喷一口水在桑皮纸上,这时的桑皮纸由于受潮,会贴在犯人的嘴和鼻子上,于是犯人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这时候施行人一般会问犯人“招不招”,如果犯人招了就用刑结束,如果犯人很顽强不招的话,此时施行人会在原来的桑皮纸上再贴一张,再喷一口水,此时犯人的呼吸更加困难了!

如此几次,很多犯人在贴到4到5张时由于实在喘不过气来就会招供了,而不招供的最终会因为窒息而死。



看似简单的一个刑罚,却利用了人要呼息的特点,成为了一种酷刑,跟皮肉之刑不同的是,皮肉之刑的疼痛人可以忍,而“贴加官”令人窒息的痛苦人却不能忍,所以百年来“贴加官”才能成为刑讯逼供的“利器”!


唐古看今


这种刑法叫“贴加官”,说它是朱元璋发明的不是太准确,准确地说是在朱元璋的意图之下,由锦衣卫发明的。因为这个刑法的出现,针对了“士”这个阶层。

古人阶层分明,讲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特别是北宋以后,读书人的地位权益是非常高的。所以碰到一般的案子,只要有功名在身的,哪怕是个秀才,基本上受审时,见县官都不用下跪的。而且官司牵扯到了有功名或者当官的人,那是不能轻易用刑的。

所以特别是官员们一旦犯罪,除非掌握了充分的证据,从证据的角度推导对方有罪,基本上是没有更好的方式方法的。这也客观推进了司法的进步,中国在宋朝最早开创了“法医鉴定学”,代表人物就是宋慈,代表作《洗冤录》。

但是到了明朝之后,朱元璋对官员这个阶层是非常不信任的,明初“四大案”的本质其实就是朱元璋对官员这个阶层的不停地洗牌。对同一件事情的阐述,朱元璋更相信锦衣卫,这就导致了很多涉案的官员被扔进了诏狱。

在这个地方,对官员动刑,其实也是要讲究章法套路的,也不能瞎来的。比如当年解缙之死,朱棣只问了纪纲一句,“解缙还活着?”纪纲的做法是先用酒把解缙灌醉,然后扔在雪堆里。这种死法没有任何伤痕,因为喝完热酒之后,到了雪地里直接脑血管已经爆掉了,即便还在动弹,那也是神经性抽搐。所以即便朱棣反悔了,问纪纲,解缙人呢?纪纲只要回答,喝了点酒疯疯癫癫跑雪地里冻死了,纪纲也是没责任的。

同理这个叫“贴加官”的刑法也是杀人于无形,用的原理实际上就是物理性窒息。

用麻纸一张,覆于犯人面部,司刑的只需要在嘴里含着一口酒或者一口水,喷上去。麻纸见水受潮发软,但是又不会破,就贴在了犯人脸上,遮住了口鼻,空气进入不了犯人的口鼻腔,产生窒息。

犯人若是认怂了,那就蹬下腿,该招供招供。碰到那种能憋气的,那就不断加纸贴上去,加一张,司刑的还会唱道:“给大人升九品官喽、给大人升八品官喽……”没人能够真正坚持到一品大员的,因为正常升到五品官左右,就物理性窒息死亡了。

这个刑法可以让犯罪官员体验一把“濒死体验”,产生死亡恐惧,就无话不招了,甚至为了求生肆意攀扯。明初“四大案”扯出那么多无辜之人,“贴加官”功不可没。

“贴加官”这种刑法的出现导致了司法的倒退,导致了特务政治。刑讯逼供、攀扯互污的横行。到了明朝晚期的诏狱,更是明目张胆地开始残害朝廷官员了,已经彻底变成了地狱。杨涟、左光斗等人在狱中被残害之惨状,“土囊压身,铁钉贯耳”,历史不忍详细记录。




炒米视角


朱元璋大概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热衷于搞发明创造的一位了。当然,得说明的是,朱元璋这个发明的天赋,不是什么别的方面,正是酷刑。相传,朱元璋发明的酷刑有剥皮填草、抽肠、弹琵琶、梳洗之刑……

剥皮填草,把人的皮给完整的剥下来,然后填上干草,放在城门外示众。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活生生的人,把整张皮给完整剥下来,这犯人得承受多么大的痛苦才能死去,这对于行刑之人的手艺要求是多么高。

抽肠,这个也是相当恐怖,这个过程我就不具体描述了,总之就是在人还活着的时候把肠子抽出来。关键在于肠子抽出来后,犯人还没有咽气,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五脏六腑,想想就不寒而栗。

弹琵琶,别看名字很美丽,但是实实在在是一种恐怖的刑罚。试想一下,拿着一把小刀,在人的肋骨部位来回拨弄,看起来就像在弹琵琶一般,但是犯人确实要经历十八层地狱般的折磨。

这个梳洗之刑,看起来还不错的样子,甚至有人听到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执行死刑要给犯人梳妆打扮一番。其实不然,所谓的梳洗之刑,就是把犯人衣物全部去除干净,背面朝上绑在台子上,拿一个钢铁制作成的刷子来回刷,刷得人皮开肉绽,白骨显露。这个场景,就像小时候杀猪时候的场景何其相似。

上面这些刑罚,每一个都是恐怖之极,犯人遭受这些刑罚,在死前还得经受巨大的痛苦,相比起来,砍头简直是太幸运了。

这里所说的之用一张纸的酷刑,其恐怖程度比起上面刑罚来,还是略有不如。上面所说的那几种,每一种都是要经历身心上双重痛苦折磨,但是这一张的酷刑,相对来说身体上遭受的折磨要轻伤那么一点。

此刑名叫贴加官,也叫开加官,只要针对官员、宫中的太监、宫女等人使用。

这种刑罚的操作手法也很简单,把犯人绑起来,然后往其脸上贴上一张桑皮纸,行刑之人口中含上酒,往纸上喷。纸受潮变软,和人脸紧紧贴在一起,让人呼吸不顺。一张纸还不足以让人窒息而亡,那就上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都是依法炮制,行刑之人嘴巴里还好念叨着:一贴加你九品官,升官又发财。一般而言,加到第五张桑皮纸时,犯人就会窒息而亡。在《如懿传》中,宦官王钦就是死于这种刑罚。

这种刑罚,操作起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效果却相当明显,犯人忍耐不住的时候,便会开口求饶,然后供出自己罪行。其实,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刑讯逼供,因为不会留下明显的伤痕。

朱元璋之所以热衷于酷刑,其实和朱元璋的出身有关。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百姓,对于贪官污吏,贪赃枉法之人自是深痛恶觉。等到朱元璋翻身做了皇帝,对于官员犯罪采取了最为严厉的刑罚,让犯罪之人受尽折磨,为自己的罪行付出惨痛的代价,为的就是起到杀一儆百,起到一个警示作用。


小镇月明


一张普通的纸可以轻易地迫使人招供,这与我们想象中能夺人性命的酷刑,好像怎么也扯不上关系,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却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刑罚执行起来十分的简单,首先将受刑者捆绑起来,使其动弹不得。然后准备一盆水和几张桑皮纸,接着便是把浸湿的桑皮纸贴在受刑者脸上,如此反复一层层操作。

桑皮纸具有吸水性,会严丝合缝地紧紧贴合在犯人脸上,将空气隔离开来,使其无法呼吸。

对受刑者来说,这无疑是个极为痛苦和恐惧的过程。

仅仅一张桑皮纸,密封性还达不到完全隔绝空气,只会让受刑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而且处于求生的本能反应,受刑者往往会张合嘴巴或吐出舌头去捅破那张薄薄的纸。

但是,随着桑皮纸层数的不断增加,密封性会变得越来越好,隔离空气的效果也随之增强。这时候,受刑者越是挣扎就窒息得越快,甚至会出现面部扭曲。贴到第六第七张的时候,犯人便会完全窒息而亡。

整个刑罚的过程不算长,表面上看起来,相比于身首异处的砍头和千刀万剐的凌迟处死,这款刑罚充满人道主义,不见血、留全尸。但在受刑者这里,却是漫长无比的濒死体验,让他体验死亡的恐惧,而又无法逃脱,受尽精神上的折磨。

刚刚还活灵活气的一个人,转瞬间化作离魂,估计在身旁看的人都能惊出一身冷汗。

传说这款酷刑的发明专利权,是属于明太祖朱元璋所有,因为专门用于惩治和威慑那些贪官污吏,所以名为“贴加官”。

由于具备杀人于无形的特点,往往能够隐藏死因,推说成病死、暴毙,故而深受明、清两朝统治者青睐,主要用于惩治宫中的嫔妃与不听话的太监宫女们。

在这一刑罚盛行的那几百年的时间里,无论是用来逼供,还是用来“惩杀”犯人,没有不成功的。最重要的是能保证不见血,死后留全尸,极大地维护了皇家的颜面。

邓超主演的《少年天子》中,太监吴良辅就是死于“贴加官”刑罚。美军审讯顽固犯人使用的“水刑”,据说是在犯人脸部覆盖打湿的塑料薄膜,然后不断在其身上泼洒冰水迫使其深呼吸,恐怖的窒息感让犯人实在难以忍受,往往撑不住多久便乖乖就范,这也可以算得上是“贴加官”的2.0版本了。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酷刑发明者,落在他手里,判个砍头斩立决算是个不受罪的好死,要是赶上贴加官、五马分尸、凌迟处死、剥皮实草等酷刑,当真是痛不欲生的活受罪。

这里面死得最惨的,估计是战功赫赫却又骄横跋扈的大将军蓝玉,硬是被剥下了整张人皮。最后朱元璋还是看在蓝玉的女儿蜀王妃份上,才答应将这张人皮由她供奉在四川成都的蜀王府,直到200多年后张献忠入川时才重见天日。

不得不说,类似“贴加官”等酷刑,确实是审讯与灭口的利器,但同时也导致了司法的倒退,看似不流血却伤天理、害人道。

朱元璋的执政,尽管反腐的力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各种严刑峻法着实令当时的官员胆寒战栗。

然而,朱元璋在明朝的法治建设上,显然又是不成功的,明明有具体的法律摆在那里,却又频频任意使用残酷的刑罚。这也是他死之后人亡政息,官场腐败卷土重来的深层原因。


剧透历史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对于他的评价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说法。一些史料记载说朱元璋个人狠毒,仅仅胡蓝之狱就杀害了功臣4.5万人。要知道著名的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也仅仅是杀死了460人,而且这些人都是诽谤秦始皇的。秦始皇杀人是因为这些人得罪了秦始皇,朱元璋杀人则完全是为了一己私欲,感觉你不爽,就找人告你谋反把你满门抄斩。除了杀人比较多之外,朱元璋对酷刑也深有研究,在对付蓝玉的时候就发明了剥皮食草的酷刑。除了剥皮食草之外,朱元璋还发明了贴加官的酷刑。



朱元璋时期的刑罚真不少,一个剥皮实草就警示了多少后人。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所以对贪官是严惩,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稍稍一松懈,立即贪官抬头,所以朱元璋是非常的头疼。相比严重的刑罚,“贴加官”可谓是非常轻,但是起到的效果却是如同上面刑罚的效果是一样一样的,可谓是杀人于无形。即使人死了,别人都看不出来是怎么死的。“贴加官”,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贴到或者是加到某个人的脸部的五官上。其实最重要的是把口鼻给贴紧了,封闭严实了。

这种酷刑的执行方式是用一张桑皮纸盖在受刑者脸上,然后喷水或者喷酒,纸湿润后会贴在脸上使人无法呼吸。如果受刑者肯招供,执刑的人就把纸揭开;如果受刑者不肯招供,继续往脸上加纸,越来越多的纸叠在一起,最终使人窒息而亡。这种几张薄薄的纸就杀人于无息的酷刑传说是朱元璋发明的,为的是治理那些贪官污吏,名叫贴加官,在清朝也称为加官进爵,是朝廷治理官吏的常用酷刑。还因为其“杀人无痕”的特点,也特别受宫廷内嫔妃的青睐,常用来处理不听话的宫女太监。

其实,在明朝时期真正的“开加官”要比电视剧里演的这些,还要更加的恐怖!因为在明朝时期他们的纸张都是非常粗糙的,不像后来的纸张那样这么的薄,所以,这些纸张在被沾了水之后,它的韧性就会呈直线增加,这要是贴在人的脸上的话,那就好像是一个塑料布一样,会让人感到无比的难受。

也有一说是均匀的喷涂烈酒烧刀子,让犯人呼吸困难的时候,也让脸部犹如火烧一样痛苦。当然,贴一张纸不会杀死犯人,只会让其因为呼吸难受而不断地挣扎。此时行刑人员会对犯人逼供,如果犯人拒不合作,行刑人员会再贴一张桑皮纸,然后继续喷水或者烈酒。以此类推,直到犯人招供,或者因为过度缺氧而死亡。贴加官的目的是为了折磨犯人,即便是处以死刑,因为死亡过程比较缓慢,犯人需要在临死之前承受巨大的痛苦,因此让人多人谈之色变。

当然,“贴加官”刑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杀人于无形,不留任何伤痕。因此,传言这种刑罚是为了维护皇家尊严,或者是官员形象,专门给一些犯法的皇族,或者是朝廷大员准备的。贴加官名称由来据说,每一张纸都是“一个品级”,第一张纸叫做九品官,所以很多行刑人员在贴第一张纸的时候会喊;“一贴加你九品官,升官又发财”。当然,这种刑罚大部分都会在5~8层是窒息死亡,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人达到了“一品官”。

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于傩[nuo]戏。古代重大的祭祀或者演出时,都会有道教的神仙上台开场,然后向观众展示“天官赐福、加官进爵”的条幅,这名道教神仙出场的时候是戴着面具的。 而贴加官杀死犯人后,桑皮纸会再晾干后拿下来,此时的桑皮纸犹如道教神仙的面具,因此很多很多人便将这个刑罚叫做贴加官了。贴加官刑罚并非朱元璋创立贴加官的刑罚传播比较广泛,并且在电视剧《李卫当官》和《如懿传》中都有体现,很多人也说是朱元璋创立,但朱元璋时期修订的《大明律》和《大诰》中并没有关于贴加官的记载,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并不是朱元璋创立。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锦衣卫,或者是东厂创造,关于这一个传闻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所以只能说有可能。


大老二爷


“加官进爵”

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他出身底层,了解百姓疾苦,自然知道老百姓想要啥?于是,朱元璋立志要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好皇帝,只是有时候事与愿违,朱元璋励精图治,却还是有贪官,而朱元璋对贪官恨之入骨,他发誓要尽除贪官,可惜贪官越除越多。

朱元璋觉得砍头已经不足以威慑贪官了,因为这群人已经疯了,为了贪污钱财,甘愿成为刀下亡魂。

于是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处罚办法,起名叫贴加官,有些影视剧中叫“加官进爵”。

这是一种简单的刑罚,刑具只有一张草纸而已。但是这小小的一张草纸,千百年来却没人能扛得住,究竟是咋回事呢?

这种刑罚的具体操作也很简单,将犯人放倒平躺,固定好双手双脚,先将草纸覆盖到犯人的脸上,将脸盖住,这时先不要着急进行下一步,因为此时犯人还没受到压力,他也不恐惧,所以犯人虽然挣扎但是内心还很坚强。

所以,在这个时候,先问他要不要招供认罪,他一定不招,有朋友要问,既然知道结果,这不是多此一问吗?其实不然,这一次的发问,就是要让犯人觉得自己很坚强,从而一步步打击他的自信心,攻破心里防线。

在得到犯人拒绝的答案之后,这时进行第一次喷水,将水喷到草纸上,让纸张变湿润,从而变得柔软,使湿润的草纸整张贴到犯人的脸上,从而让鼻孔和嘴巴呼吸困难,为什么说呼吸困难而不是无法呼吸呢?因为一张纸的分量不足,还无法阻止嘴巴和鼻子呼吸。

一张纸喷水,虽然不足以致命,但是已经可以让犯人感受到压力,此时犯人的内心开始有点恐慌,这个时候问他,要不要招供,他可能顶住恐惧,继续说不招供,没关系,继续加就是了。

当第二张纸喷水的时候,犯人的呼吸开始有巨大压力,嘴巴和鼻子吸气就会被纸张阻挡,伸出舌头也无法顺畅呼吸,犯人开始害怕,胆子小的人就会招供,但是胆子大的人还会硬撑。

这个时候上第三张纸张,喷水后,犯人呼吸基本就能有一点点的缝隙,急促的呼吸让心里防线受到猛烈冲击,很多人都是在此时开始崩溃,选择招供,这个时候询问犯人是否招供,需要掀起纸张,否则他想招供也说不出来话,即使他不想招供,也让他感受一次顺畅呼吸有多快乐,如果不招供,放下纸张,再次重复。

一般的犯人在6-7张的时候,就会窒息死亡,如果在第四张纸上去的时候,还没有招供,招供犯人可能就已经有了必死的决心,所以,等待他的也就只有死亡了。

但是谁不想活命呢?毕竟性命只有一次,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抗不过这样的心里压力,或许不惧一死的好汉有,他不怕砍头,眼睛一闭,不争,完事了。但是这样的好汉却未必能挺住这种“贴加官”,因为这种刑罚不是瞬间要你性命,而是步步紧逼,摧毁内心。


正因为如此,这种“贴加官”刑罚在某种程度上要比砍头更加可怕,这也是朱元璋在贪腐屡禁不止之时,发明的一种手法简单、手段残忍的酷刑,很少有人能扛得住!


野史日记


关于用纸的酷刑有三种名字,一种是传说的“贴加官”和“气毙”,另一种名字疑似叫“一封书”。

这种酷刑的执行方式是用一张桑皮纸盖在受刑者脸上,然后喷水或者喷酒,纸湿润后会贴在脸上使人无法呼吸。如果受刑者肯招供,执刑的人就把纸揭开;如果受刑者不肯招供,继续往脸上加纸,越来越多的纸叠在一起,最终使人窒息而亡。

这种酷刑有多残酷?我刚才试验了,很痛苦!

可能有人觉得用纸贴脸上怎么可能致死?纸泡水以后就容易烂,舌头一伸就可以把纸捅破,这样不就可以呼吸了?为此我亲自去试验了一回,用的是我们常见的抽纸。

我用五张抽纸沾水后贴在脸上,这时候纸是没有完全与脸贴合的,但只要你一吸气,纸就往脸上贴紧,吐气也无法把纸吹起来。如果想伸舌头把纸顶破更是不可能,因为舌头只会把纸顶上一点,但周围还是紧紧地贴在脸上!每一次呼吸都会把纸贴得更紧,随着缺氧严重,心跳会加速,人也变得非常烦躁,呼吸也随之加急,越急越紧,越紧越吸不到气,这种感觉超级痛苦!

这种酷刑是朱元璋发明的吗?

明朝的刑法种类很多,而且也非常重!按朱元璋的说法是“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因此后人就把很多奇怪的刑罚都归到朱元璋身上,包括这种“纸刑”。

关于这种刑罚大都出现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比如《如懿传》中的王钦就是死于此刑,还有《河神》中的薛庆阳也用此法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而且文人们给这种酷刑起了个名字叫“贴加官”。但这种刑法是朱元璋发明的吗?

我查阅了整部《明史》的刑法,都没有发现类似的记载,只在《明史·刑法志二》中有这么一句话:“酷吏輒用挺棍、夹棍、脑箍、烙铁及一封书、鼠弹筝……或鞭脊背、两踝致伤以上者,俱奏请,罪至充军。”

关于《明史》中的“一封书”没有查到具体的执行方法,但从名字上解释应该是类似“贴加官”这样的刑罚。但这只是猜测,因为正史中确实没有这种刑罚的记载。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这种酷刑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叫“气毙”。这种说法是在清朝灭亡后,由宫中的太监传出来的,也是没有文字记载。据说慈禧太后就是用此方法杀害了30多名太监,而慈禧用的是棉纸,不是桑皮纸。

从正史资料上来看,并没有“纸刑”的记载,但没记载也不能代表没有,所谓“野史也是史”,有些历史没法写入正史中,只能靠大家口口相传下来。

不过这种方法并不能像传说中的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受刑者虽然是窒息而死,但临死前肯定会挣扎,这样绳索就会在身上留下深深的勒痕,这也是一种证据。


水煮汗青


朱元璋发明一种酷刑,只是一张普通纸,百年时间却为何没人能抗住?

提到酷刑,笔者不由得想起了莫言的《檀香刑》。

凌迟,即处五百刀凌迟之刑。其中也很有讲究,五百刀一刀不多,一刀不少,片尽所有肌肉脏器,最后死去。还不能让人中途死去。

再者檀香刑,用一根檀香木橛子从人的肛门钉进,而后从人的脖子后边钻出,并将其绑在树上。

这种刑罚很折磨人,血在不断地流,但是不至于死去。每天给其灌参汤,让他痛苦的活着,夏天还会有苍蝇、虫子,恶心至极。

写着这些文字都能感受到犯人痛苦。而朱元璋发明一种酷刑,只是一张普通纸,百年时间却为何没人能抗住?

其实这个酷刑是否真的是朱元璋发明,仍存在争议,不过今日咱们暂且不议。

这个刑罚叫“贴加官”。顾名思义,将一张桑皮纸覆盖到犯人的脸上,均匀喷水,使得桑皮纸完全覆盖到犯人的脸上。


读者可能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可怕的。其实不然,你可以试一下将热毛巾完全敷在脸上。很快便会呼吸困难,十分难熬。

“贴加官”便是这个原理,在犯人呼吸困难的时候加以逼供,大多数犯人会招供。如果犯人负隅顽抗,不肯招供,狱卒就会继续往犯人的脸上加纸张,很快犯人就会因为无法呼吸而死亡。

大家“接触”的“贴加官”

可能读者仍然对“贴加官”十分陌生。其实在很多影视剧中,它可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好帮手。

前一段时间很火的《如懿传》,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相信很多人在看过凌云彻在监狱里被赐死的那一段。有人在看到这一段时可能会想:

“凌云彻被赐死时,为什么会提到让他加官进爵呢?凌云彻不会就是受的这个刑法吧?”确实如此。

当然,在《如懿传》中受到这种刑罚的不止凌云彻一人,另一个人便是太监王欣了。王欣春药吃多了,对贵妃高晞月“动手动脚”,还正好被皇帝发现。


这位老兄的命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大怒的皇帝就赐给他一个“贴加官”。听到刑罚的王欣,脸都白了。由此足见此刑罚之残酷。

相信90后的朋友们都看过《李卫当官》,在这一部在当时火遍大江南北的连续剧中,李卫在审理案件时面对“嘴硬”的犯人,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贴加官。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刑法有这么可怕么?”那请您看看这个刑法是在什么情况下登场的。

凌云彻是因为上位者想让他受尽折磨;王欣则是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触碰了皇帝的“逆鳞”;李卫则是为了撬开犯人的嘴。在这些情况下,不用一点非常手段怎么能行?

一张张湿透的纸盖在脸上,嘴巴、鼻子都不能正常的与外界交换空气。随着纸张的增加,受罚者能呼吸到的空气越来越少,但又不能立即死亡。

这就好比活埋人一样,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此残忍的过程想想就令人害怕。

“贴加官”的传闻

而且这一酷刑的发明人据传还是我们熟悉的皇帝——朱元璋。



为了惩治贪官污吏,警醒世人,他的手段不可谓不狠辣。有很多有名的酷刑都是他发明创造的。虽然他心狠手辣,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出发点是好的。

而且刚刚经历过战乱的百姓一贫如洗,他们就像受惊的兔子一般。如果此时再有贪官污吏,对老百姓来说,这样的生活与战乱相比没什么区别。

朱元璋倒真是个让人难以评价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