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唇亡齿寒,为何长平之战赵国孤军奋战,其余5国作壁上观吗?

小林创可贴


长平之战的意义重大,奠定了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从此各国只能合纵抗秦,为秦始皇统一铺平了道路。

而其余各国之所以没有在长平之战帮助赵国,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时的超级大国就是秦赵两个,谁赢谁就是霸主。各国都盼着他们两败俱伤,方便自己取利。所以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第二,就是赵国自毁前程。韩国上党被秦国攻打,本来韩王已经割让上党给秦国。而上党臣民却主动投靠赵国,挑起来两国大战。而在战国那个时代,君臣等级森严,背叛国家的上党遭人鄙视,而接受上党的赵国自然也是不得人心。

第三,就是秦国自己的运筹帷幄。秦国自任用张仪就开始重视外交。秦昭襄王时期更是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秦王是雄才大略的主,他故意在大战时期扣留赵国使臣,造成两国和谈的假象。而赢了之后,又发表了上党是秦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样的宣言。可以说是高明极了。

第四,各国内部原因。各国都遭到极大损耗。韩魏两国被白起的伊阙之战剿灭二十多万大军,从此两国衰落。五国灭齐与田单复齐使齐燕两国都衰败下去。而白起的伐楚大战直接攻占楚国都城,结果楚国外逃吴地。各国都衰败,无法也不敢救援了。

综上所述,秦国的胜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准备和全部国力的大手笔完成的,不仅仅是白起一个人的功劳。也注定了秦国的强大。


乱神虎


战国后期秦国跟齐国结盟,互不侵扰。剩下来的就只有,燕,赵,魏,楚,韩五国了,后期可以跟秦国掰掰手腕的估计也就只有赵国了。

因为赵国连年跟北方游牧民族打仗,一有作战经验,二有优良的战马,有了战马就就有了战略储备啊,就跟现在核弹一样。春秋战国时候看是不是一个大国的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千乘,什么意思呢,就是两匹马拉着的战车,这在那个时代跟二战时候坦克一样,战场绞肉机啊。所以赵国有实力跟秦国抗衡。

赵国打长平之战时候邀请五国了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其余五个不去派兵助阵呢?哪怕来个围魏救赵也可以的啊。这时候咱们来看下到底是因为啥子其余几个国家不去帮忙?

一、赵秦二国态度暧昧

当时赵国的廉颇是倾向于联盟秦国的,他估计想的是咱俩最牛的联合霸者天下分了到时候可以分地而治,也可以一决雌雄。所以呢致使其余几个国家对待秦出兵打赵国估计就不信。他们害怕要是出兵了在被他两个国家联合消灭了,那不亏死了。所以呢就袖手旁观。

二、天下皆知的分赃大会

秦赵二国在绳池这个地方召开一个感情修复大会,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我秦国做大哥的以前对你不讲究,在你身上薅了不少羊毛,你呢也对我没少使绊子,咱们俩呢是不打不相识,从今个起,我既往不咎了,我秦国老大哥知道你跟燕国不对眼,你去打他吧,我绝不车你后腿,但是呢,我跟楚国也要借点地方,练个兵啥的,你也别干预我?就这样他们俩一啪即合,会议开得很愉快。可是呢秦国把这个事宣扬的是天下皆知。其余几个国家一看得,这都穿一条裤子了,他们俩会发生长平会战,蒙谁呢,铁定在等我们进套?绝对不去帮赵国!

三、就算是真的也不太爱去?

这两个国家都是战国后期强国,他俩如果没使炸,要是真的打起来了,无论是赵国胜利,或是秦国得胜对其余几个国家都是只有好处而非坏处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咱们知道历史上的纸上谈兵就是出自这个战役。先不去说赵括是不是庸将,就说这场战役结束之后,秦国进一步东进的梦想是破灭了。我觉得赵括也是这个想法,我打不赢你秦国,我也要把你拖垮,也要推迟你统一全国的步伐,同时也给赵国已休养生息的时间,慢慢等待。事实上正如他所愿秦国被他拖进了泥沼。

就这样赵国一蹶不振,秦国休养生息了。这才有了咱们后来的始皇帝统一战国。


侃历史的大山


历史上最为惨烈的长平之战历时三年,秦军斩杀赵军四十余万,几乎全军覆灭,而秦军也伤亡近二十万人。在战争初期赵国战事不利,老将廉颇退到有利的地位置坚守不出;廉颇准备以逸待劳,慢慢消磨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但是时间一久,军粮的供应就是最大的问题了,赵孝成王希望能能速战速决,就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楼昌主张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去楚国和魏国商讨联盟,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比直接去议和的效果要好得多。但是赵孝成王并没有听取虞卿的意见,而是派了郑朱到了秦国求和。郑朱抵达秦国秦王与范睢隆重接待,但直到临走也没得到秦王的明确答复,回到赵国之后,虞卿叹息:使者郑朱受到殷勤接待,是秦国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和解,这样可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最终的目的就是孤立赵国;如果他们与赵国结盟,之后真的和解了,他们就会得罪了秦国。除了这个原因,各国不与赵国结盟也是想“坐山观虎斗”,两个当时都比较强的大国,战争后实力都会削弱,他们就可以有一时的安宁。


溪水西流


纵观战国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战役-长平之战。这场战争的影响之大恐怕是其他战争难以同日而语的。长平之战之前,由于秦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和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秦国和赵国依然称为七雄之中的强国。但是长平之战改变了两国的命运,长平之战历时3年,极大的削弱了赵国国力,战后战神白起又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降卒,彻底使赵国失去了与秦国角逐天下的实力。经过长平之战,秦国有了灭六国的绝对实力,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但是长平之战秦国与赵国对峙三年,为什么其他国家不去支援赵国呢?

首先,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赢稷为扫清秦国东出道路上的障碍,加上韩、魏老王新丧,秦国派向寿攻夺了武始,派白起夺取了新城,这场战争中,白起斩杀韩魏联军二十余万,韩国和魏国早已被秦国打的无还手之力了。齐国被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差点灭国,尚在复原元气的进程中,无暇参与秦赵之争。楚国同样被白起痛揍一顿,甚至国都都被白起给攻占了,面对强秦只能袖手旁观。而燕国素来与赵国不和,长平之战使不偷袭赵国,都算仁至义尽,更不会来帮助赵国。

其次,其他各国正处于元气恢复阶段,而秦赵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其他各国都希望两国深陷这场战争。一方面使秦赵两个无暇考虑攻打其他国家,另一方希望这场让秦赵两国两败俱伤,其他五国好坐收渔翁之利此。长平之战本就是因为赵国接受了韩国献给秦国上党之地而爆发的,由于战神白起的几场胜仗让天下震惊。其他五国不希望参与秦赵之争,而把秦国这股“祸水”引向本国,他们只想好好地让自己坐上观虎斗。

最后,五国之所以不援赵,也与赵国失败的外交有关。当赵军在战役之初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则建议赵王派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主张派遣使者携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让秦国畏惧各国合纵抗秦,秦国在这样的压力下才有可能答应与赵议和,可赵孝成王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郑朱一到秦国,聪明的秦国人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不断地向其他诸侯传出两国议和的消息,并极力宣扬秦赵和好。赵国暧昧不清的态度无法让各国下决心帮他

对长平之战,各国最盼望的是秦国和赵国二虎俱伤,不论是秦国还是赵国赢得了这场和平,都会有绝对实力一举灭掉六国,都怕战国战胜国秋后算账。因此在秦赵胜负未分,没有哪个国家敢贸然支援,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招来灭国祸。


宇泽侃历史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宏观的了解一下当时七个国家之间的形势。

战国时代,说白了,就是七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博弈战争。这段战争一共延续了二百三十年。历史上把这段动荡期叫做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魏国独霸的时代。第二个阶段是齐秦楚三强鼎立的时代。第三个阶段是齐秦赵三强鼎立的时代。第四个阶段,是秦赵双雄争霸的阶段。第五个阶段,才是秦国一家独大的时代。 而长平之战正是发生在秦赵双雄争霸的时代。

可以说,在长平之战刚开始的阶段,胜负还很难预料。其他的五国无不抱着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无不想看着秦赵两国相互消耗,自己好从中得利。

那么长平之战是怎么打起来的呢?这之间有个关键的人物,正是这个人一手挑起了秦赵两国的战争。

这个关键的人是谁呢?这个人是个韩国人,叫做冯亭。是韩国上党郡的郡守。

那么一个区区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又是如何挑起秦赵两国大规模的交兵的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时秦国的国王叫做秦昭王。秦昭王大胆启用魏国人范睢为相,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路线,先是攻打了魏国,接下来又转向了韩国。区区韩国哪是秦国的对手,当下便决定将韩国上党郡十七座县城割让给秦国。希望秦国能就此罢手,从此不再与韩国为难。

事情发展到这里,好像没赵国什么事情。然后这个叫冯亭的人出现了。冯亭做为上党的郡守,认为秦军残暴,不配拥有上党郡。而纵观天下的局势,只有赵国才能与秦国一较高下,所以冯亭决议,率上党全郡百姓投靠赵国。

正是冯亭的一念之间,挑起了秦赵两国的决斗,从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秦赵两国果然为了上党郡大打出手,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正式爆发。

其实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收上党郡,以及接收上党郡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做过详细的评估。评估的结果是,赵国有名将廉颇,善于防守。就算秦国派当时天下第一名将白起率军来来攻,赵国采用以守为攻的战略战术,秦国应该也无可奈何。

长平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一开始,一切都按照 赵王最初的设想进行。秦军野战果然厉害,赵军在初战失利后,在廉颇的带领下,在长平严防死守,拒不出战。秦军果然也无可奈何。

如果按照这种形势继续下去,恐怕秦军真的会灰溜溜的退军。秦国一统六国的历史恐怕也要被改写。

只是在这关键时刻,赵王先沉不住气了。

赵王觉得廉颇胆小无能,不敢出战。屡次责备廉颇,最后竟然用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换了名将廉颇。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秦王听说赵国临阵换将,换掉了廉颇,顿时大喜。偷偷的用当时天下第一名将的白起换掉了当时的统帅王龁,由此胜负自然不言自明。

在赵国长平之战一败涂地后,面临亡国风险的时刻。其他五国这才有了唇亡齿寒的危机意识。才有了后来的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正是有了其他诸侯国的援助,赵国才暂时躲过了灭国的命运。


炉边论史


先介绍一下长平之战的结果,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此战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也有着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的地位。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长平之战的时候,楚国为什么没有去抄秦国的后路?燕齐为什么没有去抄赵国的后路?毕竟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赵国都把老本押上去了,本土都没有什么守卫力量了,为什么没有第三国趁火打劫呢?



其实啊,这个原因并不是非常复杂,主要是因为这俩国家都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秦国和赵国接近百万大军的混乱战场,其他诸侯都会犹豫自己有没有足够实力进行掺和一脚。

先说魏国,他最倒霉,离秦国太近了,自己的河西丢了不说,长平之前甚至连河东老家也丢了,虎狼秦军直接逼近河内;你以为只有秦国欺负它?不不不,魏国北方饱受赵国侵略,整个一冤大头,指望他出来搅局?根本不可能!

再说楚国,楚国在白起主导长平之战之前,同样因为白起,白起水攻破了楚国经营了八百年的江汉之地,宗庙尽毁——屈原怎么自杀的?就因为这个原因自杀的。这种状态下的楚国跑过去干扰白起的秦军?嗯,恐怕没那么容易。



至于燕齐两国,这俩国会合作吗?明明已经互相打成狗脑子了呀,要不是著名的“火牛阵”,齐国说不定就要被燕国搞死了,比起搅局,防备燕国更重要。

至于韩国,算了吧,长平之战怎么来的?不就是因为韩国的上党、宜阳吗?韩国只有一郡之地,完全就是块肥肉,全程划水是正常的。


戴老师讲历史


首先小编对一些军事联盟之类的组织向来不看好,毕竟亲兄弟之间还经常争个你长我短呢,更何况六个国家。本来这种合作就不太稳固,有情况肯定优先考虑的都是保存自身实力。


其次秦国作为主动挑起战争的一方,事先肯定会做一些公关,说服或者威胁一些国家不参与进来。比如当时就威胁魏国如果参与抗秦就决河水淹没魏国都城大梁,魏国有所顾忌抗秦一直是消极的。

第三,各国自身的原因。一些国家经历了战争无力支援,像楚国、魏国经常被秦国打得焦头烂额。齐国被乐毅的五国联军征伐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剩下的韩国国力本来就弱小,每次打仗都是打酱油的,肯定不会主动帮助赵国。燕国和赵国关系紧张,战争不断。可见五国不支援赵国都有客观原因。


最后,战争形势不明朗。就是当时的赵国实力非常强大,军事和秦国相当,差距只在经济。所以两强争霸,其他国家没必要参与进来。说白了谁胜了谁短时间内称霸七国,所以无论谁当霸主,对其他弱国都没有好处。而五国最希望的是两国两败俱伤,大家坐收渔翁之利。没想到赵国战略失误被秦国坑杀了几十万士兵,秦国完胜。这时战争形势明朗,秦国再次出兵意欲灭赵的时候,其他五国联军都来帮忙并合力打败了秦国。可见不是不帮而是分时候的。


不少不多聊篮球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决定历史走向的一场大战,这一战是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两个国家倾其所有来进行对战,谁输就将彻底的退出历史的舞台。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秦国在最后棋高一着,在主帅白起的带领下是将40万赵军是全部击溃,最终是一举拿下了赵国。

这个长平之战是一个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一打就是三年。在三年间赵国是拼光了所有,可是其他诸侯国却没有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没有一个国家在长平之战时给予赵国强有力的帮助,那么他们为什么选择袖手旁观呢?难道他们不怕唇亡齿寒吗?

在小编看来其他诸侯王没有选择出手对赵国进行有效的援助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就是讨好秦国,大家都知道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实力有多么的强,一个打六个那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打出来。此番其他诸侯国中最强的赵国正在和秦国决一死战,要是赵国赢了固然好,但要是秦国赢了那么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谁?恐怕就是最先援助赵国的诸侯国了。所以各个诸侯王为了避免成为下一个被进攻的目标都选择了明哲保身,不去援助赵国激怒秦国。

其次就是当时赵王的态度也是让其他诸侯王摸不透,生怕自己一步走错了激怒了两个当时最强大的势力。那么到时候就真的是要国破家亡了。当时的赵王一直希望找秦国求和,为此还特地多次派遣使者前往秦国,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熟悉的蔺相如。所以在这个时候其他诸侯王贸然的介入,不仅是会引起秦国的不满和警惕,更是容易受到赵王的责怪。

最后就是秦国的一个欺骗手段在其中也是起了不小的作用,那就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远交近攻战略。秦国和距离自己较远的国家将关系打好,然后再来进攻临近自己的国家,就是为了避免自己在进攻临近自己国家之时,距离自己较远的国家会来帮忙。而现在看来这个计策十分的奏效,秦国将战国另外两个十分有实力的诸侯国齐国和燕国的关系处理得十分的好,让其误以为秦国不会对他发起进攻,故而在赵国危难之际诸侯都选择了袖手旁观,并没有对其伸出援助之手。


十三先生说游戏


战国后期秦国跟齐国结盟,互不侵扰。而赵国连年跟北方游牧民族打仗,一有作战经验,二有优良的战马。所以赵国有实力跟秦国抗衡。那么为什么其余五个不去派兵助阵呢?而且这个时候也没有哪个国家趁火打劫的去插上一脚,这个问题就值得探讨一下了。

其实这个原因也并不是非常复杂,主要是因为这俩国家都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和赵国接近百万大军的混乱战场,其他诸侯都会犹豫自己有没有足够实力进行掺和一脚,而且其他五国都被秦国给打怕了,也不敢参与。秦赵之战,乃是灭国之战,小国家不敢参与。如果帮助赵国灭了秦国,那赵国一家独大是必然的,灭六国的可就不是秦国了,而是胡服骑射的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国的实力与日俱增,压根就不是其他五国所能比拟。

那么接下来咱先说魏国,他最倒霉,离秦国太近了,自己的河西丢了不说,长平之前甚至连河东老家也丢了,虎狼秦军直接逼近河内;你以为只有秦国欺负它?不不不,魏国北方饱受赵国侵略,整个一冤大头,指望他出来搅局?根本不可能!

再说楚国,楚国在白起主导长平之战之前,同样因为白起,白起水攻破了楚国经营了八百年的江汉之地,宗庙尽毁——屈原怎么自杀的?就因为这个原因自杀的。这种状态下的楚国跑过去干扰白起的秦军?嗯,恐怕没那么容易。

至于燕齐两国,这俩国会合作吗?明明已经互相打成狗脑子了呀,要不是著名的“火牛阵”,齐国说不定就要被燕国搞死了,比起搅局,防备燕国更重要。

至于韩国,算了吧,长平之战怎么来的?不就是因为韩国的上党、宜阳吗?韩国只有一郡之地,完全就是块肥肉,全程划水是正常的。

六国唇亡齿寒,这倒是真的,但是秦赵两国在当时来说都是大国,两国实力相当,这些诸侯大多都抱着看一看的心态,压根没打算参与到这场灭国之战中。所以这五国不可能帮助赵国,他们跟秦国关系也不好,所以也不会帮助秦国,只能看着他们互相消耗,以此达到跟其他五国同样的水平。另外还有几个原因,造成了其他五国不去支援赵国。

赵孝成王立场不够坚定,其余五国不知道他到底想不想打。

廉颇镇守长平三年有余,秦赵两国之间压根就没什么大的战役,基本都是小范围摩擦。这在其余五国看来,本身就比较奇怪,他们认为秦赵压根就不想打仗啊。此外赵国也没有向其他五国求援的意思,他甚至在廉颇守长平的时候,派使者前往秦国议和。

秦国看到赵国前来议和,为了麻痹其他五国,欣然接受了议和的事情。并且偷偷放出风,说秦国不怕廉颇,最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赵孝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当时赵奢已经死了,他认为只要派赵奢的儿子赵括前去迎战,那秦军必败无疑。

所以赵孝成王再次撕毁和谈,临阵换将,用赵括取代了廉颇。如此这般反复,使得其余五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一旦出兵那就等于是得罪了秦国。要是赵孝成王以后又不打的话,他们岂不是白白得罪了强大的秦国?

再者赵括兵败如山倒,其余五国压根来不及调兵来救援。

因为赵括前去长平以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被秦军为困起来。秦军阻断了45万赵军的粮草,让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互相厮杀。自始至终赵军都没有太大伤亡,被围的赵军最后还剩下40万之多,主要就是两个月后被围困失去了粮草,所以他们才全部投降。而这40万大军在一夕之间被白起命人全部坑杀,这也来得太快了。消息传到赵国的时候,赵孝成王才想起来联络五国前来救援。五国来援的时候,赵国的45万大军已经全军覆没,所以赵国只能保住都城邯郸,却再也无法跟强大的秦国抗衡。

长平之战,是秦国一统天下的第一场大战,为秦始皇日后扫荡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赵国再也没有实力跟秦国叫板,白起也因此被封杀神。


爱吃栗子的张老师


六国唇寒齿亡是不假,但各怀鬼胎得合作更是多次上演记忆犹新。所以六国是犹疑戒备侥幸乐祸坐等五味杂陈。


作壁上观那是一因发展形势,二因国家性格,三因军事技术。经过春秋争霸,再到战国杀伐。秦国的力量越来越大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谁都心有余悸。长平之战时基本属于战国的中后期。到这份上形势大家都基本看清楚了。


如果说春秋时期是诸侯之间谁也不服谁,挑战的是周朝的权威。那么战国就是诸侯谁能灭掉谁,问鼎天下。魏国想过,用过天下扬名的魏武卒。赵国想过,用过赵骑胡服的骠骑劲旅。春秋时楚国、晋国也都想过。但经过较量进入战国中后期,谁还有问鼎天下的杀伐雄心?这时候也就剩秦国了。所以一统天下的这势这心六国都没了,保命不死就行啦!基本没有谁再去主动招惹进攻秦国。这就是国势气势民势军势概之即心力心势。

从国家性格看。从秦孝公断指写国耻(虽事为虚构)起没有哪个国家这般把仇恨融入国民血脉中(但昭告天下的求贤令中有“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耻誓)。仇恨融入军功荣光所酿造的鸩酒会让一个国家如同服了兴奋剂的运动员。当年的日本、德国也仅仅是服用了荣光梦想这半剂就激动得要吞并世界,况且大秦国是服了整剂。整个国家上下进入亢奋状态。这种亢奋赌命的玩法让六国面面相觑。不到了濒亡境地谁都避其锋芒。所以即便是后来救赵还是在窃符偷兵的情况下发动。另外赵国死了几十万精锐军卒发过血誓吗?魏国折了国威气的半死启过血誓吗?只有楚人隐了血性,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后话。这就是国家性格。


我们目前的把敌人赶出去的思想和行为(当年送日本人回岛而不是消灭)值得深思。平常没事时大家都说你好赞你仁德,一旦涉及利益就冲你呲牙咆哮,对于国家性格塑性非常值得借鉴思考。好战必亡 忘战必危。结合当前中国应对美国单边霸权,中国不挑战不惧战,既随势顺势,更谋势塑势。刚柔相济,稳柔刚济。大国性格日趋成熟老道,民族之大幸啊!

从军事技法上,春秋战国和三国争霸时期是最精彩的历史展演。合纵连横上演文战武战,明战暗战,旷野之战和宮帷之战,杀伐姻联和酒杀剑砍,势战和术战,闪战和久战,化战和启战 ,溶战和楔战。战法三十六计,七十二变,让人眼花缭乱,大脑瞬间短路死机。战略蔑视战术重视的战争艺术技法,被中国老祖宗挥洒的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战国时期这挥毫泼墨的战争艺术技法谁玩的最好?秦也。


六国不坐壁观尚有它乎?心知唇寒齿亡怎奈时不我待。大势去也如白驹过隙!势如电火,哀莫心亡!无法道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