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医务人员,你会鼓励自己孩子跟你一样学医吗?为什么?

用户5318003258836


我是护士,就这个职业来说是很高尚的,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也需要有强大的毅力来支撑着自己,外行人不知道我们付出了多少辛苦,就现在社会对医护人员的不理解. 我不建议自己的孩子学医。


久美雍措278


我女儿在三甲医院当护士,当初我不支持,现在也不支持,不为别的,就为医院制度不行,如果8小时制就8小时后能准时下班还可以,医院缺护士也不该让护士加班加点工作,多招聘点护士,医院少挣点钱不是完了,上半夜下半夜都一个人值班,这都是不合理的,值班最起码需要2个人,这么都病床每2个小时需要去观察量体温,碰到有什么紧急的事也好处理,但医院硬生生的为了省钱就是一个人,我真的好担心,因我女儿在脑外科,半夜一旦出事,病人会有生命危险的,当初的她填志愿时说是喜欢帮助别人,填了护士,当医生分数不够,而现在她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好起转行,但学的专业性太强,也不知传什么行,工作了六,七年了,现在三十有零了,还没有找到男朋友,我心急如焚,她衣食无忧,优哈优哈。


听275272112


我是一名1岁孩子的母亲,孩子爸爸就是一位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每天在发热门诊奋战一线与疫情战斗,我很心疼,他值班休息之余会和我视频看看孩子,每次看到他全副武装的视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也曾想过如果他不是从事这个职业,或许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在家老老实实的等候开工的通知,最起码没有什么危险,但是换一种方式想,如果没有他们这种职业的存在,那么疫情永远不会消灭,他经常跟我说,他从没后悔选择这个职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要靠我们去结束,虽然现在因为社会风气和一些不良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导致医患关系严重,但是如果没有人做这个职业,试想一下,人类该怎样面对一场场疾病和疫情。听到他这么说我深感能够成为一名医务人员家属的自豪,如果有可能,以后我要让孩子和他的爸爸一样,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并且为了职业付出一切


金小燕是我


我是一名护士!我这辈子忙碌无为的,见到许多世间丑恶嘴脸,当然也有很多至今难忘的温暖画面!

在这疫情当头,突显我护士姐妹的伟大身影,这才知道我们巾帼不让须眉,你可知道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多难干嘛!除了每日每夜伺候好病患,还要应付没完没了的考核,一板一眼的操作考试!我真心挺累的,熬完夜班,各种培训,一把年纪还要背制度和考试题!…遇到脾气暴躁的病人甚至打你…每当想到这些,我都过一千次一万次想离职的冲动!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孩子们路还很长,以后看他们自己的意愿,最好不是医疗行业!我也许有点自私,要明白从事自己愿意从事的工作是一件开心的事!


栋新


这种父母给孩子选择职业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代入自己对职业的感悟,好像经常如此。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潜意识里,还是不愿意放弃对孩子的人生的指挥。他们总认为自己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给孩子选职业时,有的人就会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职业。就像,很多老师的孩子又当了老师,很多医生的孩子继续当医生一样。

我楼下的老阿姨,她以前就是初中老师。她就非常执着的让俩个儿子,都学的师范大学。其实当时俩儿子,学习都挺好。但是,她直觉就是,当老师很好啊!后来,俩个儿子在大学毕业后,都改了行,不当老师了。她还各种絮叨,说当个老师很好啊!

像我认识的一对医生夫妇,其实在医院,还一直都在急诊上,经常上夜班,忙起来也是不管家。但是,他们在儿子高考时,也让儿子学医了。

他们自己当医生,对于其中的酸甜苦辣自然都是一清二楚的。

但是,他们仍然对这个职业抱有非常大的希望,所以,他们又让儿子选了医生。

这种情况真的比比皆是。像有时候看到的医生世家,教师世家,就是这么形成的。


Longsuixinyuan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调查数据,中国有八成以上的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医。本来,在中国这个讲究人脉和资源的社会,自己是医生,在本行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人脉,按照正常逻辑,让自己的子女学医,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医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学医?

原因既复杂也简单,学医的道路很艰辛,成才的过程很漫长,临床医疗工作很繁重,医务人员待遇差,一句话,学医,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事情。

一个医生的成长周期是多长?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多少成本?仅仅在时间上,高中以下和其他专业相同都是12年,再加上,大学5年+硕士3年+3年博士+3年规培+3年专培,全部完成了已经是35岁了,可是。我们的规培生还拿着一个月3千元的工资,一个30几岁还不能成家立业甚至还养不活自己的人,试问,作为父母,你忍心吗?再看看其他专业的人们在同样的年纪,他们早已独当一面了。

工作强度方面,现在,除一部分最基层的医疗单位,几乎所有的三级、二级医院病人都是爆棚,医务人员一上班,就是上战场的节奏,根本停不下来,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是家常便饭,真的是两头见星星。

不仅如此,近年来,医患关系恶化,恶性伤医事件频发,医生面临巨大的压力,没有职业尊严,职业安全得不到保障,医院(医生)的社会形象也受到了严重损害。

而在待遇方面,香港医生社会地位高,收入高,据香港医管局资料,香港公立医院医生最低底薪每个月在5万港币以上,私立医院就更高,有的甚至周收入超过百万。

反观中国大陆医生,据医米调研,中国医务人员平均年收入(税前)为5.97万元,调研样本对象中41%来自县级市县域,24%来自于地级市,5%来自特大城市,应该说这个数据比较客观,具有代表性。

一个最低年薪是60万元,一个是5.97万元,二者真是天壤之别。

当然,人社部发布文件,要对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要给医务人员加薪,只是不知道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而不是沦为一句口号。

我想,以上应该是目前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愿意子女走自己老路的主要原因吧。

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父辈的人生经历可以给孩子作为参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本人并不是十分反对孩子学医,主要还是看孩子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也许,再过十几二十年,中国的医改成功了,医患关系改善了,医务人员待遇提高了,行医环境安全了,说不定到那时候,医生就成了香饽饽。





语文大课堂


关于医护人员该不该鼓励孩子学医这个问题,它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首先我们来回忆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一个情节,看过的人都知道,李庚希扮演的乔英子从小就热爱天文系,而她的目标就是成为南京大学天文系的一名学生。

其母亲宋倩只想让她考清华或者北大的某个专业,对于英子所感兴趣的天文系和南京大学持忽视或对立态度。

英子多月彻夜难眠,最终矛盾升级,英子跳河,并被诊断出抑郁症和焦虑症,宋倩选择妥协,英子朝着她感兴趣的方向继续前进,矛盾缓和。

这个情节是很多原生家庭的缩影,其最根本的两个矛盾就是:孩子的兴趣和父母子女期望矛盾冲突;父母的控制欲和孩子的兴趣产生矛盾。

一、孩子的兴趣和家长期盼产生冲突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兴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主性功能,它是一种感情状态,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可以驱动人去行动!

简单的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达到专心和忘我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对打游戏感兴趣的孩子能专心到忘记吃饭!

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做事缺乏持久性和耐心是很多人的通病,但是通常你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时,会乐此不疲,会觉得时间都过得很快!

但现实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兴趣并不注意,并且还有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到孩子身上的事件。

最典型的就是,你的孩子放学之后,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辅导班,父母的初衷也就是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但是孩子真的需要有这么多兴趣吗?

还有就是,父母可能曾经在大学选专业时心存遗憾,这种遗憾会继承到下一代上。但是有一个点许多家长朋友都忽视了,那就是孩子和家长的成长环境,生活因素大相径庭 ,很多孩子认为自己饱受着折磨,长时间心理也出现了问题。

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思想和价值观日益形成,他们便会对父母强加给他们的兴趣产生对抗,矛盾升级,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能恶化!

二、控制欲扼杀兴趣,可能产生持久性消极影响

我相信电影《囧妈》很多人都看过了。其中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

很多父母和电影的故事情节一样,从一出生,就给孩子安排好了人生规划,他们认为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上,想让他们的孩子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殊不知这种控制欲望,这一方面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产生依赖和委曲求全的心理,也不利于其独立人格的形成。

就像问题所说的,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从你的孩子一出生时,就要求他一定要学医学专业,期间,你控制他的思想,不关注他其他方面的天赋,忽视他的兴趣。

这就会导致两个结果的出现,一种是他很感谢你,感谢你把他培养成了医生。另一种是 ,他憎恨你,可能他的兴趣也变成了他的人生遗憾,并且很有可能继续,把他的遗憾再强加给他的孩子,这样就会产生一种长久性的消极影响!

关于医护人员该不该让自己孩子学医这件事,我认为还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可能孩子在幼时会对父母的医生职业产生崇拜感,我在年少时就想成为一名医生,而我现在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也算是一种遗憾吧。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以及独立思想的形成,他可能会形成自己的兴趣和既定目标,如果他仍然对学医感兴趣,那么你就鼓励他,支持他,并且还能在一定方面上帮助到他。但是如果他对其他事物感兴趣,只要是符合法律范畴的正当职业你都应该支持!

或许你的孩子能够在其他领域纵横捭阖,让他成为你耀眼的骄傲。


北潼君


身边只有一个亲戚是做医生的,但并不是一线的,关于医护人员的事更多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的。如果我是医护人员的话,我想鼓励我的孩子去学医。

我们这一代生于非典,成长于肺炎。在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太多逆行医护人员的身影,每次看到相关的新闻时我都会泪湿眼眶。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角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以前读这些诗句的时候便明白这其中浓浓的爱国之情。但是经过这次疫情,再读起同样的诗句时,这种爱国情感更加地浓烈,甚至会让我感动地流泪。我想我们这一批00后经过这次疫情会更加认真地去思考自己身上的责任,也许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去学医去做科研。

所以如果我是一个医护人员,我会对这份神圣的工作充满热情,也更加明白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我也会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延续这样的精神血脉。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道理我们都懂。在这份希冀之余,我也一定会去尊重我的孩子,去做他喜欢的事情,但前提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Asmgyi


家父是名赤脚医生,退休前几十年如一曰背着药箱在远近几个村寨行医,后来两位哥哥也是医生,本人是执证的健康管理师。在农村,特别是现在,留守儿童与老人更能体现“幼有所防老有所医”的重要性。会支持孩子以后学与生物科学有关的!



型动视界


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医护人员大多数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学医。原因有三,1是学医太苦了,高三苦不苦,对于学医的大学生,高三跟玩一样,每门专业课的教材都和砖头一样厚,还都得记熟会用,别人4年本科,学医的5年本科,还得三年规培。本科还不能就业,必须上研究生才有出路;2是就业面窄,工作繁忙,24小时待命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闲时间,为进职称,学习论文科研奖励一样不能少,和上学没啥区别;3是医院是按资排辈的地方,资格越老,工资待遇才越高,年轻用钱多可工资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