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有三境 喝、飲、品, 以茶識人有六則。

茶有三境喝、飲、品。

一重境喝茶,即解渴、應酬、佐話,屬於生活常態的三事;二重境飲茶,即飲其味、知其覺、定其態,屬於修身養性;三重境品茶,則是品心、明理、悟道,屬於哲思貫通。

喝茶有三境 喝、飲、品, 以茶識人有六則。


是故,喝者芸芸,飲者多多,品者寥寥。

有此三境,可以論人,也可識人。

歷來飲茶賦詩,是大小真假斯文人的風雅事,在汗牛充棟的詩文辭章中,以茶詩論人,大致可分三個層次,一是不乏精微傳神之作但在就事論事的境界;二是有佳言美句但在個人情態遭際感慨之圈;至於襟懷天下,世事洞明或成宗家典事,則殊為少見。於茶詩茶文如此,於酒亦如此,乃至於工、農、商、學、兵、政等社會諸多行業及自然、人文百科,應該說概莫如此了。

喝茶有三境 喝、飲、品, 以茶識人有六則。


以茶論人如此,

以茶識人則有六:

一識性情;二識志向;三識才用;四識智慧;五識節度;六識命運。

之所以以茶識人,乃因茶用之姿、之態、之形、之聲、之象、之速、之色、之容、之儀等的不同,質於內而形於外,慧於中而秀於表,智、拙、聰、頓皆有所顯、所露、所示。

喝茶有三境 喝、飲、品, 以茶識人有六則。


古人將“松聲、澗聲、蟲聲、鶴聲、琴聲、棋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列為最清音。想想吧,空庭、臺榭、山石、林木、一池春水、三曲迴廊之境,和以琴、簫、瑟、壎等清音或合奏,或獨鳴,清音入耳,色形可心,三五之伴,煮一壺茶,清、和、空、真之情,怡、逸、幽、悠之興,激、慨、奮、揚之思,天地無我,隨聲、隨境、隨心、隨性而凝、散、疾、徐,那當然是與田下、車間、市井、商場嘈雜相迥異的境況,誠如魯迅先生說,喝茶“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感覺”。_——一個感覺,把歷來都說盡了: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

喝茶有三境 喝、飲、品, 以茶識人有六則。


場所固然愈高級,觸景生情,那種孵化感情的溫溼度便充分起來,便愈是能漾溢出情流懷愫。然而,所有的場所都是自己營造的,前述的理想之所當然奢侈了很多,而擁一斗室,也是一番自己的神思天野,有月、有雨、有雪、有靜、有心情時,沏一壺茶,看著嫋嫋的熱氣升騰,醉入清淺的茶香,打開音響或是耳塞,自娛、自樂、自得的獨我飛翔,何嘗不是:

喝茶有三境 喝、飲、品, 以茶識人有六則。


且將營生,抵押紅塵。清虛心靈問神州:生涯可愛,一盞茶色,濃濃淡淡輕輕淺淺就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