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可靠公众配合,“粤康码”才能“一码走广东”

继杭州等地推行防疫健康码后,广东也于22日宣布在全省推行“粤康码”。其中,涉疫情重点人群为红码,其他为绿码,并逐步推行绿码“一码走广东”。在复产复工的现实需求下,简单地限制人员流动已不再符合实际,民众要生活,企业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复工和防控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道思考题。解好这道题,关乎经济社会,也关乎防疫大局。

技术无疑是一把解题的钥匙,在数字化生存的社会,每一个ID背后都是鲜活的个体。从防控的意义上说,个人线下自行填报的健康信息比在现实中见到的单个个人所蕴含的信息更加丰富。例如,在“粤康码”后台,个人体温状况、是否有湖北省旅行史、1月份以来的近期动向、来粤方式等都需要详细填写。在个人信息真实准确的理想情况下,绿码实际上已经代替人工完成了又一道疫情排查工作。

同时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码走广东”是“粤康码”最响亮的宣传语,因为它解决了复工与防控这道题中的效率问题。如果回单位上班要填写一次个人健康与行程信息,去医院体检又要再填写一遍,进入写字楼还要填写一遍,不仅使人心烦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粤康码”的一次采集、多场景通关,更符合在疫情尚未结束时,恢复办公后人们生活场景的实际需求。

不过,从已经推行一段时间健康码的杭州来说,在实际应用中,健康码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系统不稳定的问题,即使与支付宝合作,但仍旧有杭州网友反映:刚14天居家隔离结束,拿到解除隔离通知书的同时,绿码又变成了红码;20天没出门,结果去买个菜回来就成红码了。根据杭州的相关规定,红码需要进行14天的居家隔离,连续申报健康打卡14天后,方可转为绿码。

此外,评判红绿码的标准是否应该公开也需要纳入考虑。同样是杭州的一名网友,其反映自己有鼻炎,如实勾选了鼻塞之后,拿到的绿码转成了红码,而自己只是想如实上报而已。有相似遭遇的还包括隔离时间已满,但因为上报健康信息时身份证为重点疫区,所以拿到了红码的情况。因此,暂且抛开标准定义问题,将评判标准公开,让申报人了解为什么拿到红码,对于下一步粤康码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如果定义红绿码的标准始终处于“黑箱”之中,则滋生了图方便编造个人信息的土壤,收回的个人健康数据的真实性将大打折扣,反而不利于防控疫情。

另外,即便推行“粤康码”后,线下的基础配套也应该保留。“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意识是应对在疫情中复工的基本态度,基于个人自觉的健康信息申报并不对所有人具有强制力,公共场所的测温、限制堂食仍有必要。最后便是网友担心的隐私泄露的问题,住址、身份证号、手机号、行程等被详细记录在册的个人信息理应在疫情结束后得到充分保护。

在宣布全省实行“粤康码”的第二天,“粤省事”小程序就已经迅速上线了相关窗口,技术展现了它应有的速度,信息公开和隐私保护也不能落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