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德雲社張雲雷把戲劇也帶火了這件事?

會火A


不知道怎麼說各有各的道理吧,反正我是因為他喜歡上京劇的,但僅限他唱過的(僅代表個人意見)



辮兒哥哥的二丫頭


從我自身經歷來說張雲雷是傳播者,我以前對這些戲曲類的非常不感冒,就知道幾個經典選段,對我來說就是聽不懂,不好聽。我是因為張雲雷的唱知道了鎖麟囊,並且愛上了幽咽婉轉唱腔和哲理的辭藻。從這個事情上也算是知道了“角兒”的重要性,有些東西是真的好,但是也得有人引領著發現美好才行。像我這種的人很多,很多人覺得我們喜歡的是人,不是京劇。但是我在家裡沒事就放上一段戲曲,家裡的孩子也跟著聽,我想多少有點意義吧。


四季清香的土貨


張雲雷把戲劇帶火,本來是好事,可京劇程派等機構並不認可,反倒是惡意打壓,讓戲劇以後很難真正火起來。因為粉絲們只喜歡聽張雲雷唱的,其他人唱的不感興趣。

張雲雷對戲劇的貢獻並沒獲得主流的認可

在張雲雷調侃張火丁的風波之前,戲劇確實火了一段時間。有很多年輕人跟著張雲雷學唱《鎖麟囊》等程派京劇,唱《探清水河》等傳統小曲。



還有非遺活動進行的如火如荼,許多粉絲都在用自身的力量發動周圍的人,一起來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看似京劇一片繁榮。

但是,當張雲雷調侃張火丁事件爆發以後,主流的媒體以及曲藝界的權威紛紛出來斷章取義,一味指責張雲雷,甚至呼籲有關部門把他封殺了,完全抹殺了他對非遺活動的貢獻。

才發現,京劇大紅大紫只是一個假象,因為張雲雷所做的一切,京劇程派不但不認可,還要求他遠離並且不要再唱程派京劇。


張雲雷帶紅了京劇,只是帶動了他的粉絲一起來學京劇。但京劇程派不承認他們曾經邀請張雲雷推廣過京劇,不認為京劇的大火是張雲雷的功勞。

看來以後張雲雷再做多少努力,都不會獲得他們的認可了,這正是曲藝界的悲哀。

戲劇不可能真正大火

本來張雲雷把戲曲帶火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如果他平穩的發展,也許戲曲能真正的大火,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沒想到有的人就是看不慣他,一直在欺負他,一波一波的來黑他,都同一個套路,讓粉絲看得很心疼。

京劇程派等機構越不認可張雲雷,張雲雷就越火。粉絲們只喜歡張雲雷唱的戲曲,不管他唱唱什麼都好聽,喜歡跟著他唱,換了別人完全不感興趣。

尤其是那些所謂的京劇名家,之前都沒聽說過名字,現在一下子蹦出來那麼多。而這些人沒有肯定過張雲雷的成績,更沒說過一句公道話,粉絲們都憤憤不平。


從今往後,粉絲不會關注京劇程派的那些藝術,看什麼都只看德雲社,聽京劇也只聽張雲雷。這種情況長期發展下去,並不是好現象。經過這麼一折騰,京劇不但沒有大火,反而讓很多網友失去了興趣。

如果世界上沒有了張雲雷,那就很少有人開口唱《鎖麟囊》了。可惜京劇程派並不在乎這些,他們寧願犧牲自己的藝術,也要打擊張雲雷。

張雲雷幫忙推廣京劇是京劇界的榮幸

在張雲雷之前,儘管有很多人一直在努力推廣京劇,比如王佩瑜,但卻沒什麼效果,年輕人就是對這門藝術不感興趣,很少有人願意去關注並且學習。

而在張雲雷走紅以後,京劇短時期內有了很高的人氣。但張雲雷說了,他只是學唱,幫忙推廣,讓這些年輕人去聽梨園人士的演唱。

對於梨園來說,這本來是好事,本應該感謝張雲雷。但是,這些唱戲的似乎對張雲雷有意見,因為飯碗被搶了,所以並不認可,也不配合。

不過沒關係,張雲雷還會利用一己之力,努力為京劇傳承做貢獻的。不管主流會不會認可,但是廣大粉絲會記住他的,這就足夠了。


R娛記


要說德雲社張雲雷把戲劇帶火這件事,只能說局部帶火了,讓更多人知道。對戲劇的傳播的確功不可沒,其實不止戲劇,他還一己之力傳播了很多小曲小調,京韻大鼓。

我初次注意張雲雷是今年年初,因為他受傷的事兒我去百度了下,覺得他這種愛舞臺如命的勁兒著實讓人敬佩,瘦瘦的身軀裡有股子韌勁兒和倔強,可卻通身散發著濃濃的儒雅,偶爾會不經意間把收的嚴嚴實實的強大氣場散出一點,卻又在第一時間收回去。

一雙清澈見底的眸子閃著天真,於是就被這矛盾氣質本不該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在他那如此和諧相處,這特殊氣質給了我莫大的吸引力!

第一次見他正唱著《探清水河》,黑金大褂,手持摺扇,舉手投足散發獨特魅力,他的聲音乾淨、清亮,猶如他給人的印象一樣,透著纖塵不染,他唱的真好聽,就這樣慢慢的開始看他的相聲。

開啟了我的尋寶之旅,那寶藏就是他。

這個過程是層層見喜的。你永遠不知道他到底會多少本領,我聽他第一次唱《乾坤袋》,才發現原來評劇這麼好聽,以前也聽過,但偏偏他唱的就是格外的抓人,只聽一句就入了迷,不是專業戲劇演員,唱的也沒有專業演員那麼好,但是偏偏我就愛聽,你問我為什麼,我想你聽他唱一次也許就知道答案了。

第一次聽他唱京劇《鎖麟囊.春秋亭》,我以前最煩的“咿咿呀呀”一句話唱半天的曲調,竟也覺得動聽了起來,就這樣安安靜靜的聽他唱完,意猶未盡,我每次看他專場內心都有點小期盼,希望唱一折京劇《鎖麟囊》或者唱大鼓,哪怕是唱幾句《蘇三起解》、哼唱幾句《穆桂英掛帥》我也會開心半天。

傳統戲劇真的很難傳播嗎?在張雲雷身上答案顯而易見,你可以說他唱的不如專業演員,那又怎樣?你可以說他就靠唱得好讓一批人喜歡他,那又怎樣?其實這就是殊途同歸,所以不要對他太苛刻,以至於本末倒置!

傳播不是傳承,傳承你可以說這不好那不好,要求苛刻一些理所當然。

而傳播只是讓不知道或者說以前沒興趣的人們,發現傳統戲劇美的一面,從而去關注,傳播本意僅僅就是如此,沒有關注何來興趣?沒有興趣何來傳承?

沒有了傳播,那傳承的路也會越走越窄,很多已經看不到的非物質遺產不就是這樣慢慢的斷了傳承,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曾經的繁華與美好。

對於張雲雷對帶火傳統戲曲我的看法是,他的傳播價值不能抹殺,功不可沒!

注:圖源網絡,侵刪!


就是花煙呀


分享一個身邊真實的案例,身邊有個姑娘,超級喜歡張雲雷,看了他幾乎所有的演出視頻。她稱之為寶藏男孩,為了能追上偶像,自己學習唱《鎖麟囊》,為了唱的好,真的跑去聽京劇。

所以說偶像的力量還是挺大的,尤其是對於傳揚傳統文化。

還記得看《國風美少年》的時候,張雲雷對傳統戲曲,樂器的熱愛,真的是從眉眼表情,每個細胞中滲透出來。

個人覺得這個是好事,以個人的力量推廣傳統文化,是個好事。


朝九晚五浪跡天涯


張雲雷把戲劇帶火這件事,其實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倪端了,在早期的時候,德雲社雲字科的相聲藝人當中,張雲雷算是唱的最好了。在這其中,其實並不能把岳雲鵬包括在內,因為他有他的特殊性,岳雲鵬的反應屬於最好的,但是唱曲調而言,尤其是唱一些有京劇韻味或者說河北梆子韻味的曲調比張雲雷要稍遜一籌。

張雲雷迴歸之日,即是小曲小調攀升之時

張雲雷其實在早些年的時候離開過德雲社一段時間,而之所以離開德雲社也充滿了辛酸苦難,當時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倒倉。倒倉屬於絕大多數相聲藝人都需要經歷的一件事情,畢竟身體發展的那個狀態就會出現變聲和嗓子的敏感時間段,我們常常聽到的燒餅磨砂的非常難聽的嗓音,就是在那段時間毀掉的。

由此也能夠看的出來,倒倉對於相聲藝人的影響力有多麼大,所以在那段時間張雲雷頗為無奈,只得離開德雲社進行一個短暫的休整。而當張雲雷再次迴歸的時候,郭德綱甚至在自己的單口相聲舞臺上親自為張雲雷接風,甚至還讓他唱了一段小曲小調。這也能夠看得出來,郭德綱對於自己的這位徒弟嗓子還是非常有信心的,對於他的曲藝那更是有信心。

在此之後,有將近有8年的時間,張雲雷一直在磨練著自己的曲藝和嗓子,能夠見到在各個舞臺上以及各個綜藝採訪做節目時,張雲雷張雲雷會時有時無的唱那麼幾段戲曲,都能夠獲得觀眾極高的呼聲,演變到最後甚至到了小劇場的必備作品,觀眾自發到購買熒光棒來配合張雲雷唱戲曲,一個相聲舞臺儼然已經變成了一個戲曲臺。

弘揚傳統文化,張雲雷做得頗為不錯

戲曲這種東西還是頗為玄妙,與相聲有著共同的尷尬時期,屬於不溫不火甚至即將團滅的狀態。相聲之所以會走向沒落,是因為不搞笑;而戲曲之所以會慢慢走向沒落,是因為難以理解、節奏太慢。

只不過在後期相聲經過德雲社以及諸多小劇場的演變,已經變成了大家最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可是戲曲的狀態依然很尷尬,即使部分戲曲出現了一個暫時的上升時間段,比如說我們最常見的《探清水河》,這個北京的小曲小調,最開始的時候只是在藍靛廠附近被尋常百姓傳唱,可是張雲雷在得到自己師傅真傳之後,開始慢慢的改編,唱出了其中的空靈感和滄桑感,慢慢成了自己的必備曲種之一。

除此之外,張雲雷還唱了不少的京劇和戲劇,伴隨著其粉絲包袱和明星包袱,對於戲劇的傳播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結語:戲劇文化很特殊,不可能指望著一個藝人就把整個戲劇文化全部帶動起來。只不過張雲雷的出現終究是一個好的兆頭,而且近年來他正在把自己的精力一部分轉移到了戲劇文化上,期待戲劇文化的再次騰飛。


相聲小蝦仁兒


張雲雷,一直不遺餘力宣傳,傳承戲曲,保護非遺,讓幾百萬人,都在和他一起傳承傳統藝術,讓中國的傳統藝術,得到了最好的宣傳和傳承……張雲雷,帶火戲曲,一直致力於把傳統藝術發揚光大,我覺得張雲雷值得我們所有人尊重,愛戴,學習……

粉上張雲雷後,就愛上了戲曲,經常聽他唱京劇《鎖麟囊》,他優美婉轉,宛如天籟,靈動入心,驚豔的戲曲唱腔,引人入勝,讓我沉醉痴迷,愛上張雲雷,愛上戲曲……

因為張雲雷,我愛上了戲曲中的京劇,平時一直研究,揣摩該如何唱好戲曲?如何把戲曲唱腔的韻味,唱得更委婉動聽!

張雲雷,傳承傳統藝術,保護非遺,我們和你一起……


海天一色燕子


相聲行業出了張雲雷這麼一個活寶,是對相聲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個好的開頭,相聲固然是傳統文化,但是一味的傳遞傳統文化,人們難免會有視覺上的疲勞,儘管張雲雷後期出現了不得當的調侃性的語言,但這不能否認張雲雷的出現,在相聲界的的確確是把戲劇給帶火了。

戲曲相對而言,極少數人喜歡

戲曲是一種文化素養,喜歡戲曲的人,每天喝著小茶水、聽著小戲曲,那小日子別提過得有多滋潤;可若是不喜歡聽戲曲的,咿咿呀呀聽上去就跟和尚唸經一樣,那個曲調完全接受不了、更甚者也聽不懂戲曲的詞兒,到底是什麼意思。

總的來說,戲曲代表了一部分的人文文化,不可丟失的一種,但也做不到流行。本身戲曲就有一定的難度,跟詩朗誦一樣有著抑揚頓挫,如果沒有極大的天賦,想要哼唱的像流行歌曲那樣張口就來,幾率並不大!

為什麼說是張雲雷把戲曲給帶火了呢?

張雲雷自打火了之後,幾乎所有人就都會唱他的那首“探清水河”,就連張雲雷的活動現場,底下都有好多的粉絲一起情不自禁的唱起來,這似乎成了張雲雷的代表作。能讓現代九零後的年輕人,張口就來一首戲曲,這絕對要感謝張雲雷。

是他把戲曲從文化古韻的一種直接送到了當代的潮流當中,任何一個音樂APP裡,只要一搜“探清水河”,首先呈現出來的就是張雲雷,後面陸陸續續就都是各種翻唱的版本,雖然每個人唱的味道都不一樣,但是戲曲走上音樂播放的排行榜,這也是第一次見到。

同樣都是唱戲曲,德雲社裡的其他人怎麼沒火呢?

郭德綱是德雲社的創始人,所以德雲社會郭德綱來說就是家,有誰會願意讓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家,冒著風險去發揚光大?

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傳遞老一輩的相聲文化,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平安穩妥;其他德雲社的成員,論相聲演技那是各有各的本領。

但張雲雷比他們多了一個優點,那就是年輕、長得好看,這是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長得帥的人到哪裡都吃得開,再來點真槍實彈配合上幽默風趣的語言,想必誰都會喜歡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像岳雲鵬沒把戲曲唱火,但是他唱火了那個“五環之歌”,只能說是各有各的看家本領。

張雲雷是一個腦子特別活的年輕人,很滑頭的那種感覺

張雲雷與岳雲鵬剛好是兩個極端的人,岳雲鵬是那種傻傻的、很憨厚老實的人,雖然有時候語言很調侃,充滿諷刺性,但都是為了節目效果,真實的他是一個激動起來都組織不好語言的人,越是這樣的人其實內心越簡單,岳雲鵬火也就是因為他的性格;

張雲雷則不同,是一個外表看上去很精明的人,能夠做到面面俱到的同時還能鋪墊下一步,有些人聰明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張雲雷就是那種頭腦很清晰、思維非常活躍,而且會做表面功夫的一個人,所以相聲曲藝能被他帶火,也是常理之中,現在這個社會早就不是那種默默無聞、勤勞樸實的人就能得到好的發展和認可的時代了。

唱火了戲曲,更是因為張雲雷版本做了適當的改變

好奇的朋友們可以多嘗試聽不同版本的“探清水河”,這樣就一定會發現,老版本的“探清水河”是最正宗的,韻味十足但是缺乏了新鮮感,但為什麼這首小曲當時並沒有得到太多人的熟知度呢?

就是因為太一板正經了!讓人提不起來那種美感,總覺得唱這首曲很費力;張雲雷版本的“探清水河”,背景音樂時分簡單,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個調調,而且因為張雲雷會唱北京小調,將二者稍微融合一下,就把“探清水河”唱出了一種通俗感,曲風上更偏向流行歌曲,這點上張雲雷做的倒是蠻好的,懂得適時地變通,這才是行業裡最大的突破。

娛樂小總結:

可能就是因為張雲雷太過於聰明瞭,把簡單的“變通”變成了有針對性的話題,才導致連續兩次被眾人指責,這剛好應了那句“聰明反被聰明誤”,希望張雲雷能夠重塑自己,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再次出現在大家的眼前,同時也希望眾人可以給張雲雷一個機會,少一點鍵盤俠,誰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對不對?


娛樂二公子


郭德綱今天用“順長江水流殘月,一十二載輪迴。欲不傷悲,怎不傷悲。秋雨人心,冷又同誰?”一段短文緬懷恩師侯耀文,淚別至今已經十二年了,逝者如斯夫。

十二年前郭德綱帶火了相聲,不僅讓當時萎靡不振的相聲藝術崇煥活力、更讓觀眾聽到和電視相聲不同的、原汁原味的相聲,以及許多失傳或塵封已久的傳統曲藝——如太平歌詞、小曲小調、蓮花落等。

十二年後徒弟張雲雷帶火了戲曲,以老北京小調《探清水河》為燃爆點開始,太平歌詞、評戲、蓮花落、京韻大鼓、甚至國粹京劇等信手沾來、唱腔優美、韻味十足。如果不瞭解他從小學藝的艱苦歷程,定以為他是天生如此多才——當然事實也是一個極具天賦的曲藝之才。

除了太平歌詞和小曲小調,其它戲曲都有專業演員和團體,但縱觀近三十年的曲藝史,鮮有人能把一門曲藝帶入廣為流傳的覆蓋面——不分南北、不分老幼。更多的是看到曲藝從業者或酷愛者,眼睜睜看著傳統藝術日益無人問津的那種無奈和感嘆

張雲雷做到了——至少是因其影響力有意無意地在帶動傳統曲藝的復活,而且不拘囿於哪門哪派哪種藝術。從這次張雲雷粉絲七站聯合發起的“跟張雲雷學曲藝”活動上看,一些張雲雷沒表演過的地方戲曲也被網友唱入了排行榜,著實令人刮目。

一個廣東女孩在以自嘲的口吻說:“今天很不要臉地也唱了一小段粵劇帝女花,參加了這個活動。雖然他沒唱過粵劇,但是也是在他的引領下我慢慢感受到粵劇的美妙。”是的,那些就在我們身邊的傳統戲劇,因為我們的嫌棄甚至鄙視,成了青黃不接、逐漸沒落的古董。

就如同我們經常對同學、朋友噓寒問暖,總是無意間冷落了身邊至親的親人一般。在感受流行音樂之魅力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回眸看一眼老祖宗留下的戲曲、乃至傳統文化。

“非遺在身邊”,無需總盼望著驚動天地的傑作,只需要一點一滴的付諸踐行,就是對自己身上流淌的血液的最好詮釋。也不至於當某一天,身在異國時被問及“你會什麼藝術”時、心中湧現的只有和老外雷同的流行音樂、BBOX、脫口秀。

那時,要是來一段粵劇、豫劇、越劇或者黃梅戲,絕對驚豔四座——關鍵是他們無從知曉。當然,咱們現在的國力也足以支撐起在國外唱傳統戲曲的那份自信。


岑詮


繼然把京劇帶火了,那為什本社麒麟劇社還要賠錢?幾百萬粉絲喜歡上了京劇為什不去麒麟社捧捧場?連自己劇社的京劇市場都帶不火,還敢說帶火了京劇。連如來也不敢說汙辱一個戲劇前輩就能帶火一個劇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