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來源:孟河秦伯未王鳳岐吳大真傳承中心

吳大真 劉學春

當前的新冠肺炎,屬疫病範疇。對於疫病的防治,中醫早有記載並一直沿用至今。吳大真教授通古博今,對疫病的防治進行了精闢的總結。在2004年便在《中醫基礎醫學雜誌》第10卷第1期發表了《中醫談“瘟疫”的預防》。在疫病蔓延的今天,我們推出吳大真教授的這篇文章,以期在工作、生活中對疫病的預防給大家幫助。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數千年來,由於瘟疫(如天花、霍亂、鼠疫)的反覆流行,曾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回憶歷史,早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夫病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防病,已病防傳的預防思想。《素問•刺法論》對於疫病的記載有“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古人對於疾病強調防重於治。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據《明史》記載,從永樂六年(1408)至崇禎十六年(1643),發生大瘟疫達19次之多,其中1641年流行的瘟疫,遍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據不完全統計,僅明清兩代約500 年間就有367次大的流行。明清時期,成為預防傳染病的成熟期,明代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死亡的慘狀,“精心窮理”,創立“戾氣”學說。在戾氣學說中明確提出:“客邪貴乎早逐”,強調疫病重在預防的思想。中國人民在防治疫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對急性傳染病的防治經驗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隔離檢疫制度是控制傳染病的重要舉措

在與疫病不斷爭鬥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疫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是控制疫病流行的先決條件。隔離檢疫的確立和實施為保護易感人群提供了保障。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1.1、隔離預防制度

在西漢初步建立了隔離預防制度: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大旱,蝗。平帝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這種制度的確立為後世隔離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晉書》也記載了類似的隔離預防制度:“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不得入宮”,並且規定臣子有染要100天不能入宮。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皇甫規在隴右建立“菴廬”安置疫病患者。一般認為這是在軍隊中設置專門隔離區治療疫病的正確措施,歷代沿襲了這些隔離措施。到了清朝,陳耕道在《疫痧草》中說:“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發病者,為傳染,兄發痧而預使弟服藥,若弟發痧而使兄他居之為妙乎?”強調了隔離的重要性。熊立品《治疫全書》亦告誡“瘟疫盛行,遞相傳染之際,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時菜,毋拾死人衣服。”王士熊的《霍亂論》提出:“人煙稠密之區,疫癘流行。”他認為人口稠密的地方增加了人與人之間近距離的接觸的可能性。這也是疫病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疫病流行期間人們不宜聚眾集會,而是應該儘量避免近距離接觸。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1.2、檢疫制度的實行切斷了地區、國家間疫病的傳播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外交流的增加,地區及國家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機會也不斷增加,這為疫病在地區以至國家間傳播提供了可能。因此,進入境檢疫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為預防外來傳染病提供了必要條件。如清•謝清高《海錄》記載了對外來海船進行海港檢疫以防痘瘡進入國內的制度。這種檢疫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既避免了地區間的疫病傳播,又避免了國家之間的傳播。總之,隔離預防和檢疫制度的確立客觀上為控制疫病的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人群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隔離檢疫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2、良好的衛生習慣是保障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認識到: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於改善人類生活、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經歷了多次大疫以後,人們更加認識到良好的衛生習慣是自我保護、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方式之一。中醫重視環境、個人、飲食衛生, 認為內外整潔, 無汙穢之氣, 可防止發生傳染病。人畜分居,清掃房屋,除蟲洗澡等衛生防病措施可防止疫病流行。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2.1、環境衛生

在抑制疫病傳播過程中,搞好環境衛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預防保健的關係極為密切。在疫病流行時,將空氣消毒、井水消毒或投入預防藥物後飲用是古代預防疫病的重要舉措之一。《肘後備急方》首先提出了空氣消毒法:用以雄黃、雌黃、硃砂等為主的消毒藥物製成太乙流金方、虎頭殺鬼方等預防傳染病的方劑,或攜帶於身上,或懸掛於屋中,或在房屋中燒燻進行空氣消毒。另外,在疫病流行的時候,古人深刻地認識到掩埋疫者的屍體、殺滅蒼蠅是淨化環境、預防疫病傳播的重要措施。對患疫者屍體的處理是切斷疫病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後漢書•孝安帝紀第五》載:“會稽大疫,遣光祿大夫將大醫循行疾病........賜棺木。”這些埋葬屍體以切斷病源的政策實施,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患疫者屍體是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因此,正確地處理屍體,避免了屍體暴露荒野而傳播疾病。這表明了對於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有了進一步的深刻認識。到了清•劉奎的《松峰說疫》記載了:“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穢惡之氣......識觀如瘟疫之鄉,是處動有青蠅”,這說明蒼蠅是傳播疫病的重要媒介。因此,該書相應提出了“逐蠅祛疫法”。水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水源的清潔是人體健康的重要保障。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首先提出了井水消毒法:“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闢溫氣也。”提出井水消毒對預防疫病的重要性。可見保持水源的清潔,或在井中投放相應的藥物對預防疫病具有重要意義。

2.2、個人衛生

強調良好的環境衛生在疫病預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的同時,個人衛生亦不可忽視。眾所周知,唾痰是疫病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因而養成不隨地吐痰的習慣亦能減少疫病的傳播。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已有使用唾壺的習慣。應邵《漢官儀》載:“武帝時以安國為侍中......特聽掌御唾壺。”另外,沐浴習俗的形式不僅提高了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為疾病的預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要求人們不僅在平時要強調勤洗手、勤洗澡、講衛生的習慣。在疫病流行的時候,人們更應該發揚這種習慣,因為他們對於疫病的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據大量的文獻記載,藥浴廣泛應用於疫病的預防。例如《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有“凡時行疫癘,常以月望日,細銼東飲桃枝,煮湯浴之。”“水解散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方。”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熟湯浴......(《延年秘錄》有黃芪、芍藥各二兩《古今錄驗》無甘草,有芍藥。治天行熱病生皰瘡疼痛及解肌出汗。)。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2.2、飲食衛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僅強調了食物對人生存的意義,同時強調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可以避免病從口入。孔子強調不食腐敗飲食的衛生習慣。不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易導致疾病的產生與流行,墨子說“飲食之不時,飢飽之不常,百姓蹈疾癘而死者,不可勝數。”古今錄驗五疰丸————治傷寒疾疫癘方————忌豬肉、冷水、生血物、狸肉。對於飲食不潔致病的記載,歷代醫書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3. 藥物預防是關鍵

對於疾病的預防,除做好隔離並保持良好的環境、個人、飲食衛生習慣以外,尚需重視藥物預防。中醫的藥物預防不僅僅是針對病源採取祛邪的方法治療,而是強調重在扶正預防。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人感乖候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需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中醫古代醫家採用內服中藥對傳染病進行預防外,尚有用藥粉搽拭全身、佩戴、屋裡懸掛或燒燻等多種方法。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3.1 口服中藥預防疫病

中醫在預防疫病時,既注重祛邪,又注重扶正。這種哲學思想體現在預防藥物的有機配伍上。《素問遺篇》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晉•葛洪著《肘後救急方》,書中介紹霍亂、瘧疾等諸多傳染病,在書中列40餘首防治方藥,首創用青蒿治瘧,用於預防瘟疫的藥有蒜、烏梅等,特別介紹以瀉下為主的預防方藥。葛洪指出:“家人視病者,可以先服取利,則不相染易也。”葛洪用柏枝散預防疫病流行(《刪繁方》亦用之),並強調常服熬豉、新米、酒漬、以斷溫病,令不相染。《肘後備急方》避瘟疫藥幹散(大麻仁、柏子仁、乾薑、細辛、附子)等方劑來預防疾病。《千金要方》斷瘟疫用赤小豆丸方(赤小豆、鬼臼、鬼箭、丹砂、雄黃)。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延年》主闢瘟疫疾惡氣,令不相染易用豉湯方(豆豉、伏龍肝、童便)。明•張景嶽的《景嶽全書》則用“福建茶餅“於口腔消毒,以防病從口入”。到了清•俞茂鯤所著的《痘科金鏡賦集解》中完整記載: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安徽省太平縣的民間醫生,把輕症天花病人的痘疹接種於健康人的鼻內以獲得免疫力,名為“鼻苗”,是“最早的民間人痘接種術”(黃山市歷史)。英國醫生真納氏直至1772年才發現接種牛痘的免疫法。在服法上,強調在疫病流行期間要“朝朝服”、“月月朔望服”、“舉家(各)服”。這不僅強調了服藥的時間———疫病流行時,每日、每月,而且強調了服藥人數的廣泛性。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3. 2 飲藥酒防疫

《肘後備急方》飲屠蘇酒記載:“闢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方中用大黃、白朮、桂心、桔梗、蜀椒、烏頭、菝葜等藥製成。並提出:“飲先從小起......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置井中......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闢溫氣也”。《小品方》記載的正朝屠蘇酒法預防瘟疫、《備急千金要方》書中的屠蘇酒、《外臺秘要》所轉引的《肘後》屠蘇酒、《壽世保元》記載的屠蘇酒、《松峰說疫》屠蘇酒等都是一樣的。可見,屠蘇酒對於預防疫病具有很好的作用。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3.3 藥粉塗搽全身預防疫病

《肘後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皆記載用雄黃散———闢溫氣方塗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預防疫病。《肘後》記載了“姚大夫,避溫病粉身方———川芎、白芷、藁本(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篩,納(米)粉中以塗粉於身。”《備急千金要方》稱此方為粉身散。明清之際喜用雄黃酒外塗,亦有較好效果。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3. 4 懸掛、佩戴、燒燻藥物避疫

《延年秘錄》、《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用桑根懸門戶上,同時讓人佩戴來預防瘟疫。《肘後方》記載了早晚及半夜,在戶前用微火燒殺鬼燒藥方的防疫方法。首載用太乙流金方、虎頭殺鬼方的闢溫氣方。方以雄黃、雌黃為主藥研末,絳袋盛,佩戴於身,並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要在中庭燒之。溫病人亦燒燻之。此方皆被《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轉載。另外,尚有《肘後方》的“女青屑”系戶上賬前、馬蹄末搗屑佩戴。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胡冷方》用七味殺鬼丸、《備急千金要方》用十七味殺鬼丸,在闢溫處燒之,殺鬼去惡毒氣。若大疫家可燒,並帶行。《本草綱目》等書中多處記載,凡疫氣流行,可於房內用蒼朮、艾葉、白芷、丁香、硫磺等藥焚燒以進行空氣消毒闢穢。

中醫談“瘟疫”的預防


3. 5 疫病癒後防復

疫病傷人最速,對人體正氣的損傷極其嚴重。因此,疫病後需防止復發。首先要注意飲食禁忌。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提出:“凡得毒病後百日之內,禁食豬、犬、羊肉,並傷血及肥魚久膩,乾魚則必大下痢.......又禁麵食、胡蒜、韭薤、生菜、蝦鐎輩,食此多致復發則難治。”這些禁忌食物多是不易消化的食物。大病之後必傷正氣,脾胃的消化功能減退,導致對豬、犬、羊肉等食物無法正常運化,因此“必大下痢”。其次,要慎房事。《肘後備急方》載有:“若瘥後,病男接女,病女接男。安者陰易, 病者發覆, 復者亦必死。”“卒陰易病, 男女溫病,瘥後雖數十日,血脈未和,尚有熱毒,與之交接者,即得病曰陰易殺人。甚於時行,宜急治之。”《梅師方》亦有相關記載:治傷寒瘥後,交接發動,困欲死,眼不開,不能語方,都強調了疫病瘥後慎房事防生變證的觀點。再次,要避免梳洗沐浴,多言妄動。明•吳有性《瘟疫論》提出“疫邪已退......但元氣未復,或因梳洗沐浴,或因多言妄動,遂致發熱,前證復起,惟脈不沉實為辨,此為勞復”。最後,注意鞏固治療,防止復發。

防疫要先行

綜上所訴,中國古代預防疫病的措施歷代沿襲,變化微小。這些措施緊緊圍繞著疫病的傳染性來制定。因此,古人認為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染人群等隔離檢疫措施是預防疫病流行的前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疫病的保障,延誤預防、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是預防疫病的關鍵。對於疫病的治療,古人強調不可拘泥於古方,而應根據現行疫病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即“瘟疫之來不可先定方,瘟疫之來無方也”。

孟河醫派秦伯未王鳳岐吳大真傳承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