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插花

插花,不僅僅是觀賞,更多的是賦予情誼,一枝花,一片葉,即可勾勒出詩意的美妙。藉著花與葉自帶的那種氣定神閒,自然地萌生出無法言表的禪意。中國花藝文化歷史悠久,是一種美的存在,歷來有許多以插花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但各朝代政治生活背景不同,風格各異,類型甚多。

楊普義:插花

唐以前的古宗教供花、古理念花;

唐宋的古典隆盛院體花、宴會裝飾花、古寫景花、理念花;

五代禪室自由花;元代的心象花;

明代的隆盛理念花、文人花、格花、新古典花;

清代的寫景花、文人式格花、諧音造型花、果蔬造型花等等。

楊普義:插花

縱觀歷朝歷代,中國傳統插花可概括為以下具代表性的四大類型:寫景花、理念花、心象花、造型花。

楊普義:插花


一、寫景花

寫景花起源於唐代中期,盛行於明末清初。

沈復的《浮身六記》寫到“其插花朵,數宜單,不宜雙,每瓶取一種不取二色,瓶口取闊大不取窄小,闊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於瓶口中一叢怒起,以不散漫、不擠軋、不靠瓶口為妙,所謂“起把宜緊”也。或亭亭玉立,或飛舞橫斜。花取參差,間以花蕊,以免飛鈸耍盤之病;況取不亂;梗取不強;用針宜藏,針長寧斷之,毋令針針露粳,所謂“瓶口宜清”也。”系統的完善了寫景插花製作要領以及插花的固定技巧。

楊普義:插花


寫景花忠實於自然,以描寫宇宙萬象給予人類眼睛的真實感為目的,重視自然美和現實趣味,講求外形、色彩和光線,以“真”為出發點,客觀地反映自然界中的植物、生態。

楊普義:插花


明清時期盆景盛行,受其影響,仿盆景表現手法描寫自然或讚美真實景觀為目的,注重描寫對象的季節感與地域性,有以“小景寄意千里”的妙境,在指掌、分寸的小空間營造優雅的景緻。

楊普義:插花


二、理念花

理念花,盛行於明清兩代,由宋之理學發展而出,因而命名。常用品格高及有美好吉祥象徵意義的花材插作,如松、竹、梅、蘭、菊等,表現理性之美,為插作者對社會的期許或理想美的表現。

楊普義:插花


插作時,要注意枝腳起把宜緊,不可鬆散,鬆散則無力,無法呈現端莊正直的形色。器口宜清,才能顯出水、花、器結合的美感,也更能看到水面空間的清淨,體會“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哲理與生活態度。

楊普義:插花


理念花強調哲學,以倫理為主,注重理性。一般會有主、客、使三主枝,三主枝外還有從枝和“心”,在插作上,似有影射人倫事態之象。

內容重於形式,與古典派有相似之處,以「善」為出發點,是有秩序、重視社會美,結構講求「清、疏」,感性壓低,完美、規矩、規律。

用插花作品來喻示社會倫理道德,是為大眾社會而插的花。

楊普義:插花


三、心象花

心象花盛行於元代、清初。反映個人主觀心境及志趣,強調花材個別特有的意向、神態。利用花材的象徵意義及不同的搭配手法,以情或美為出發點表現出感情及浪漫,可傳情達意,寄憂舒懷。

心象花又稱文人花,文人雅士亂世尋求歸隱,並借草木宣洩胸中逸氣,藉以稱名。

楊普義:插花


心象表現是以「情」為出發點,注重個人內在的冥想。野花野草信手拈來,不拘形式,隨意,直以真性情與大自然對話。

楊普義:插花


“常念秋草之含悲,驚瞥寒冬之方臨。”以自身感覺意象的經驗再現為基礎,是故包含了複雜的心靈作用,反對因襲,而嚮往新奇。不同與理念花的寓教於花,而是借花明志,以表達作者主觀意念為主。

楊普義:插花


心象花無論是在創作上,還是在花材的選用上,都注重一種浪漫感和儀式感,視覺上更加疏遠靜謐,手法上更加簡約留白,符合文人的心境。

楊普義:插花


四、造型花

造型花就是以創造美的典型為目的,流行於清代。造型本是插花藝術創作的目的,以創造美的典型為共同依歸,即老子所說“造無可名之形”的藝術極致。

楊普義:插花


“歸於美”是對造型花的精準概括,追求藝術美和形式美大於內容,把握造型原理造出之美,如統一、平衡、對稱、比例、漸層、節奏、反覆、對比等為基礎,表現出新生命的美感,造型隨心所欲,表達作者主觀意識形象及思維。

楊普義:插花


造型花強調花材現有的形色或姿態,看重外形之美而較忽略植物的特性。不刻意追求“真、善、美”,但卻是講究情趣、經得起分析的插花藝術類型。創作以美學為基礎,重視造型上的藝術創作境界。古代含裝飾性的插花大多含有古典造型的意味。

楊普義:插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