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普义:插花

插花,不仅仅是观赏,更多的是赋予情谊,一枝花,一片叶,即可勾勒出诗意的美妙。借着花与叶自带的那种气定神闲,自然地萌生出无法言表的禅意。中国花艺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种美的存在,历来有许多以插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但各朝代政治生活背景不同,风格各异,类型甚多。

杨普义:插花

唐以前的古宗教供花、古理念花;

唐宋的古典隆盛院体花、宴会装饰花、古写景花、理念花;

五代禅室自由花;元代的心象花;

明代的隆盛理念花、文人花、格花、新古典花;

清代的写景花、文人式格花、谐音造型花、果蔬造型花等等。

杨普义:插花

纵观历朝历代,中国传统插花可概括为以下具代表性的四大类型:写景花、理念花、心象花、造型花。

杨普义:插花


一、写景花

写景花起源于唐代中期,盛行于明末清初。

沈复的《浮身六记》写到“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所谓“起把宜紧”也。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况取不乱;梗取不强;用针宜藏,针长宁断之,毋令针针露粳,所谓“瓶口宜清”也。”系统的完善了写景插花制作要领以及插花的固定技巧。

杨普义:插花


写景花忠实于自然,以描写宇宙万象给予人类眼睛的真实感为目的,重视自然美和现实趣味,讲求外形、色彩和光线,以“真”为出发点,客观地反映自然界中的植物、生态。

杨普义:插花


明清时期盆景盛行,受其影响,仿盆景表现手法描写自然或赞美真实景观为目的,注重描写对象的季节感与地域性,有以“小景寄意千里”的妙境,在指掌、分寸的小空间营造优雅的景致。

杨普义:插花


二、理念花

理念花,盛行于明清两代,由宋之理学发展而出,因而命名。常用品格高及有美好吉祥象征意义的花材插作,如松、竹、梅、兰、菊等,表现理性之美,为插作者对社会的期许或理想美的表现。

杨普义:插花


插作时,要注意枝脚起把宜紧,不可松散,松散则无力,无法呈现端庄正直的形色。器口宜清,才能显出水、花、器结合的美感,也更能看到水面空间的清净,体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理与生活态度。

杨普义:插花


理念花强调哲学,以伦理为主,注重理性。一般会有主、客、使三主枝,三主枝外还有从枝和“心”,在插作上,似有影射人伦事态之象。

内容重于形式,与古典派有相似之处,以「善」为出发点,是有秩序、重视社会美,结构讲求「清、疏」,感性压低,完美、规矩、规律。

用插花作品来喻示社会伦理道德,是为大众社会而插的花。

杨普义:插花


三、心象花

心象花盛行于元代、清初。反映个人主观心境及志趣,强调花材个别特有的意向、神态。利用花材的象征意义及不同的搭配手法,以情或美为出发点表现出感情及浪漫,可传情达意,寄忧舒怀。

心象花又称文人花,文人雅士乱世寻求归隐,并借草木宣泄胸中逸气,借以称名。

杨普义:插花


心象表现是以「情」为出发点,注重个人内在的冥想。野花野草信手拈来,不拘形式,随意,直以真性情与大自然对话。

杨普义:插花


“常念秋草之含悲,惊瞥寒冬之方临。”以自身感觉意象的经验再现为基础,是故包含了复杂的心灵作用,反对因袭,而向往新奇。不同与理念花的寓教于花,而是借花明志,以表达作者主观意念为主。

杨普义:插花


心象花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在花材的选用上,都注重一种浪漫感和仪式感,视觉上更加疏远静谧,手法上更加简约留白,符合文人的心境。

杨普义:插花


四、造型花

造型花就是以创造美的典型为目的,流行于清代。造型本是插花艺术创作的目的,以创造美的典型为共同依归,即老子所说“造无可名之形”的艺术极致。

杨普义:插花


“归于美”是对造型花的精准概括,追求艺术美和形式美大于内容,把握造型原理造出之美,如统一、平衡、对称、比例、渐层、节奏、反覆、对比等为基础,表现出新生命的美感,造型随心所欲,表达作者主观意识形象及思维。

杨普义:插花


造型花强调花材现有的形色或姿态,看重外形之美而较忽略植物的特性。不刻意追求“真、善、美”,但却是讲究情趣、经得起分析的插花艺术类型。创作以美学为基础,重视造型上的艺术创作境界。古代含装饰性的插花大多含有古典造型的意味。

杨普义:插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