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到他死匈奴还很强大?

wang2019


匈奴本来就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古代匈奴的疆域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国力强盛,士兵骁勇善战,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战争迫使匈奴分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但由于长期战争造成汉朝国力空虚已经不能支持继续作战,再加上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相继去世汉朝已无大将,汉武帝年事已高传位之事对其也是极大的困扰,晚年下罪己诏检讨自己,不再继续对匈奴进行追杀,使匈奴得到喘息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实力,两汉时期继续对中原王朝产生很大的威胁!


一辽


历史虽然不能复原,但我们依然可以依据前人留下了的文字,分析当时的形势来印证匈奴到底强大否?至于说汉武帝终其一生对匈奴作战至死,匈奴依然很强大,我不知道是哪里得来的结论?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上,匈奴也就是汉朝初年,因为秦汉战争、楚汉战争给予了他展示强大的机会,然后就昙花一现消失在中国的版图,甚至是中国版图附近。之所以会留给世人匈奴强大的印象,主要是刘邦的“白登之围”和汉朝初期和亲事件的影响,但这只是极少一部分,刚好遇到敌强我弱的时期,不能因为只对这个时期的认识,就归结为至汉武帝后期匈奴依然强大,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解。

匈奴也曾经辉煌过,只是没有在中原大地上辉煌过,在欧洲地带,被称为“上帝之鞭”,一直在欧洲屁股后面追赶着,要不是人家阿拉提英年早逝,恐怕欧洲历史都要改写了。诸位可知道,这帮被欧洲人恐惧的匈奴人,就是在汉武帝及其子孙后代打击同一帮匈奴人,他们是被汉朝用绝对的武力驱赶至欧洲。

历史上任何的战争和名族的崛起,都是有其原因的,如古人总结的三句话可以说明,即“不败在于己”,“取胜在于敌”,“偶然因素”。

汉朝初期,经历了秦汉战争和楚汉战争,战火波及到当时的齐国、楚国、赵国等国家,作为当时战场上的主力军齐国、楚国、赵国精锐部队基本都消耗掉了,武器器械特别是战马更是非常的匮乏,据历史记载,汉朝初年,战马匮乏到在全国范围内找不到四匹一色的战马,也就是说汉朝初年要人没有,要武器没有武器,要战马没有战马,作为战争的最低保障都没有,自身的军队实力已经不能和秦朝军队相提并论了,所以这个时期打不赢匈奴,即显示了匈奴是比较强大的。这就印证了第一句“不败在于已”。

汉武帝时期,经历了四位皇帝的努力,政策上一直都采取黄老思想,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经济上已经大幅度提高,民众也开始富足,朝廷也开始有钱。恰恰在对的时间,又碰到了一位千古一帝-汉武大帝,因耻于汉初的和亲政策,毕其一生都在用武力完成自己的愿望。而匈奴那边恰恰相反,匈奴冒顿去世后,他的子孙很少出现像他组织、领导能力那么优秀的匈奴人了,也因为和亲政策的影响,匈奴也放松了对汉朝的骚扰,变得更加安逸。

而汉朝汉武帝雄才大略,更是用人得当,使用卫青,初伐匈奴就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直接打破了汉人无法战胜匈奴的神话,让汉朝军队慢慢建立起了信心,再伐匈奴,卫青的儿子们都封侯,足以说明当时卫青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其功绩有龙城大捷、收复河朔、奇袭高阙、二出定囊、漠北大战(以弱胜强击败匈奴),这个时期敌我力量在此消彼长,匈奴被打击的越来越弱,而汉朝却越大越强。这就同时印证了古人说的前两句话“不败在于己”,“取胜在于敌”。

那什么是“偶然因素”呢?我认为霍去病可以算的上是偶然因素,而且是天助、自助的偶然因素,霍去病可以说是战争天才。据载,汉武帝要求霍去病多看兵书,而霍去病却说战争岂能拘泥于书本,所有的战争都时刻在变化,只需要按照变化来采取应对方式即可。霍去病每次作战都是出奇兵,以少胜多,通过短短几年时间,打通河西走廊、在漠北封狼居胥,前者卫青在作战匈奴时就够牛了,而霍去病则更加厉害,率领骑兵,向北奔袭两千多里,穿越冰山雪地,直捣黄龙,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并举行了祭天仪式。从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使得“匈奴远遁,而莫南无王庭”,更是让匈奴人喊出“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绝望悲叹。霍去病绝对是属于X因素,除了他自身优秀军事能力外,老天爷也给足了他运气,无论是率700骑还是率万人作战,从来都没有迷路,更是夜封大雪,让匈奴完全放松了警惕,让霍去病战果加大了杠杆奇效。这就是古人说的“偶然因素”。

虽然经汉武帝一生,没能彻底消灭掉匈奴,但匈奴经汉武帝的打击,已经彻底伤了元气,根本无力再与汉朝作战,即使到了东汉末年分三国,匈奴也从未再对中原产生威胁,随便拉出一个诸侯的军队,就可以吊打匈奴,完全失去了招架之力。所以再我看来,相对于整个封建王朝来讲,匈奴从未强大过,即使有,最终也被中原王朝消灭在强大之前,根本形成不了国家对抗之势。至于汉武帝死后,匈奴依然强大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成立的伪命题!





梁一杂说


强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汉武帝之前匈奴和汉朝的军队在战斗力方面是不相伯仲,甚至在野战部分要超过汉朝的骑兵。而在汉武帝攻打匈奴之后,匈奴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汉朝一争短长,远遁漠北。不过,当时的匈奴相对于西域诸国以及其他部落还是非常强大的存在。以至于匈奴在被汉朝大败后进行西迁还可以成为欧洲人的噩梦,上帝之鞭的威名依旧足以击碎整个欧洲。所以说,强大是一个相对概念。

汉朝攻打匈奴的成果是非常明显的,汉乐府中“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很明显的证明了汉匈战争中的战略优势。在汉朝中期之后,匈奴基本上无力在深入汉朝的边境地区进行抄掠。汉宣帝时期赵充国征西,痛击匈奴,俘虏西祁王,这是又一次的胜利。《汉书》记载:“本始年间,为蒲类将军征匈奴,斩虏数百级,还为后将军、少府。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欲入为寇。亡者题除渠堂降汉言之,遣充国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单于闻之,引去”。此时的汉朝只要派一大将驻守就可以使匈奴望风而逃,足以看出双方当时的军力差距。

匈奴的强大在另一层面上讲是因为杀而不绝,流动性非常强。所以,看起来声威浩大,不过却缺乏耐力,很难与敌人长期进行拉锯战。所以,汉代一直到东汉窦宪时期才正式根除匈奴祸患。


经典守望者


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匈奴很强大是从何比较得来的,若是和西方地区比较,匈奴人还是战斗力很强,但要是和后面的汉朝相比,匈奴人就可以说是看不上趟了。

整个汉朝,不论东汉西汉,除了汉初,国力衰弱,汉朝实力不够,被匈奴人压着打,汉朝还不得不送公主和亲,但是从汉武帝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发生转变,先有卫青七战七胜匈奴,后有霍去病封狼居胥,获封冠军侯,在这之后,基本上匈奴就被打怕了。

有这样一句话,“国恒以若灭,独汉以强亡”,就是说,国家往往是因为国力衰弱而灭亡,但唯独汉朝是因为太强盛而灭亡,即使在东汉末年三国之前,汉朝国力已经衰弱了很多,但是当时的汉朝,随随便便的一个郡拿出来都可以吊打匈奴,即使内部纷争不断,匈奴仍不敢轻易犯边。

其实,从历史上看,匈奴除了在秦末汉初,趁着汉民族内部纷争激烈,国力衰弱,从而占据优势外,其他时候基本上至少是没占过什么便宜,若是没有秦末的农民起义,秦朝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一样压着匈奴打,如果真是这样,现在的汉族很可能也会被称为秦族。想想我们汉族的族称的来源,就可以想到当时汉朝带给匈奴人的压力。


Freed4om


汉武帝刘彻对匈奴的恨应该从他小时候姐姐去匈奴和亲就开始了,所以等武帝登基后有了父亲和爷爷两代的国库积累,可以反击匈奴了,但是朝中缺良将,就一个飞将军李广,还是个防守型将军,后来因为卫子夫,发掘出了卫青,再发掘出了霍去病,这时对匈奴用兵正当时,再说匈奴这个民族,他们本就是游牧民族,全部奇兵,人家也不占领你城池,也不抢夺你土地,亦不过是经常寇边,抢掠,往往等大部队开过去了,他们早都跑没影了,所以汉朝也是苦不堪言,所以当时国家高层只是想削弱匈奴力量,让他们无力骚扰,根本就没想把匈奴消灭。再说当时西汉人口就几千万,就算把匈奴灭了,那么大土地,都是草原,沙漠,中原以农耕为主,根本就不可能再分出来一部分人去游牧,还要派遣官员去管理,需要军队去防御,对当时的西汉政权来说是不划算的,再说西汉开国初期,经历战乱,虽然文景之治慢慢恢复一点,但是国库还是空虚,霍去病17岁入伍,24岁去世,卫青也是常年征战早亡,西汉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能挑起大梁的将帅了。







青春遗失


汉武帝是一代伟大君王,他在位期间便开始中央集权,当时刘氏宗亲在藩地势力越来越大,汉武帝就非常不舒服,最后顺利削藩。可以想象像汉武帝这样的君王,怎么能容忍匈奴在自己的北边威胁着自己。于是汉武帝继位后一直都在想法设法去消灭匈奴,确实也挺有效果的。从汉武帝一朝以后,匈奴就失去了北方称霸的地位,被大汉的铁骑打的四分五裂。但是汉武帝不满足,他要的是匈奴消失。可是这个代价便是与匈奴开战了40多年,再昌盛的国家也架不住打40多年的战争呀,所以国内矛盾非常尖锐。

当时如果汉武帝还在盛年,也许情况不会这么糟糕,可是汉武帝已经年迈,随时都有可能去世,再加上当时的太子刘弗陵还非常幼小,这样动乱的局势如果交到太子手中,便是一大隐患,所以汉武帝不得已只能停止对匈奴的战争,以减小国内矛盾,为太子刘弗陵继位留下一个好的时局。



御前带刀侍卫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不遗余力打击匈奴。给匈奴以重大的打击。

汉武帝连绵起伏四十多年的战争,让一个殷实的中原帝国,逐渐囊中羞涩。战争需要大量的钱,钱从赋税中来。偶尔的高额赋税民众倒是没问题,但战争中后期,连续的高额赋税就让民众苦不堪言了。大量的百姓放弃土地和家业。

汉武帝晚年,为了汗血宝马,打着维护国家尊严的旗号大肆用兵,造成生灵涂炭,“巫蛊案”更是牵涉广泛,连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都性命不保,受牵连的更是千家万户,而他自己一生行王霸之术,稍不满意就要杀人,终其一朝,被杀的宰相就有五个,受牵连的大臣不计其数,搞的人人自危。

到后来反而为匈奴的发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所以成也汉武帝败也汉武帝。


沧海一次笑


提到汉武帝的功绩,很多人就会想到对匈奴的战争。但汉武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彻底打败匈奴。可以说两汉大部分时期,汉朝的对外政策都是围绕如何打击匈进行的。匈奴势力消失后,鲜卑取代了匈奴成为了蒙古高原新的霸主。

武帝时期,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基础比之唐朝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武帝时期虽然已经有了部分铁质农具、牛耕以及部分比较先进的农具如犁、耧等,但在推广层面上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西汉时铁器官营,大约有39%的郡县都设有官营铁器作坊,可见当时铁制农具还并没有完全普及。由此导致的现象就是在西汉中前期,还有部分地区农人使用木石农具。

而唐朝时,铁器已经完全普及,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从粮食单产可以看出,唐朝时粮食单产大约比汉朝时高25%,这一数字是综合考虑了不同作物及其种植面积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由于数据缺失以及复杂的单位换算,可能会有些误差,但唐朝数据较高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再说太宗皇帝李世民,对突厥战争也有政治上的优势!隋朝文帝时,对突厥忍让,主要是劲量不发动战争,增强国力。刚好到太宗皇帝时,政治需要,国力强盛,外加新皇帝上任三把火,对骚扰已久的突厥发动战争!


探索历史


因为打不起了,由于汉武帝常年兴兵征讨匈奴,让国内负担很重,后来还因为汉武帝疑心戾太子刘据,逼死了戾太子刘据,到了汉武帝晚年帝位继承人没有成年,自己又日益老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汉武帝只能下罪己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最后也只能放弃攻打匈奴。从汉武帝一朝以后,匈奴就失去了北方称霸的地位,被大汉的铁骑打的四分五裂。但是汉武帝不满足,他要的是匈奴消失。可是这个代价便是与匈奴开战了40多年,再昌盛的国家也架不住打40多年的战争呀,所以国内矛盾非常尖锐。

当时如果汉武帝还在盛年,也许情况不会这么糟糕,可是汉武帝已经年迈,随时都有可能去世,再加上当时的太子刘弗陵还非常幼小,这样动乱的局势如果交到太子手中,便是一大隐患,所以汉武帝不得已只能停止对匈奴的战争,以减小国内矛盾,为太子刘弗陵继位留下一个好的时局。


俊哥说谈


战争的耗资是巨大的,西汉的初期,因为人民遭受多年的战争,民生凋敝,经济十分需要发展。汉武帝一方面,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另一方面又要打击匈奴对边境的侵犯。那么为什么匈奴没被被灭呢?因为汉武帝根本没想把匈奴灭了,匈奴作为少数民族的游牧民族,对边境的骚扰侵犯十分频繁,给汉朝造成了困扰,但是并没有真正威胁到汉朝的统治地位,所以不存在生死之争,也不会存在匈奴被灭了,汉武帝的策略是打击匈奴,使匈奴始终处于弱势的状态,就这样的话,匈奴永远也动摇不了汉朝的统治地位,所以没必要把他灭了。再就是把匈奴灭的代价太大,在汉朝的那种历史环境下要想把匈奴灭了是不太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