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

早上去家附近的一个美食广场吃早餐,一抬头,突然看见前方隔着4行座位的地方,有一个老人翘着二郎腿在抽烟。明明是室内公共环境不允许抽烟,而且墙上也贴着醒目的标志,为什么这个老人还敢如此毫无忌惮地“作恶”?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样不文明的一幕,都会感觉气愤,并不由得感叹:不是老人变坏了,而坏人变老人。气愤之余,我仔细打量眼前的老人,发现他衣着讲究,估计是生活条件不错,应该有一定经济基础。

佛家经常告诫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呢?为什么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往往混得更好,物质回报丰富,没有得到恶报;而那些老实本分,经常行善的人,日子不见起色,也没有得到善报呢?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

农村甚至有句非常讽刺的俗语,来阐述这种现象——“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为什么会出现恶人没有恶报,而好人反而没有多少好报呢?其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并不冲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好人,就如同是君子,他们更加追求正义和真理,因此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付出生命代价,也要捍卫“真善美”的仁义道德。所以,他们往往在物质上的回报少一点,但在精神上是富足的,是永垂不朽的。

坏人,就如同是小人,他们眼中只有利益,经常是忘恩负义,见利忘义,有点想动物世界里面的“弱肉强食”,为了使自己得到利益,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因此经常把仁义道德抛在一边。

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呢?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

1、善恶的报应是道德上的报应,而不是物质上的回报;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道德的人,他未必就是有好报,还可能很悲惨,甚至是为此付出了生命。有些坏蛋,他可能一辈子都平平安安!

比如说,诸葛亮作为忠臣和贤臣的代表,鞠躬尽瘁,操劳过度,最后只活了54岁;而司马懿作为奸臣的代表人物,阴险狡诈,篡夺曹魏政权,却活了73岁高龄。

关于“德”与“福”能否统一,哲学上也曾经讨论过。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善有善报,这个报应就在现世的,但是这种报应是精神上的报应。比如说,你是一个好人,你享受到了做好人的这种自豪,你享受到了这种人性的光辉和尊严。而那些坏人,他再怎么拥有世俗的利益,也是精神亏损,从来没有感受到做人的自豪和尊严,这已经是对他的惩罚了!”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

由此可见,我们不要用物质标准去衡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要多从道德层面去看:好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称赞;坏人得到了大家的否定和谴责。如果一味强调好人必须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这也违背了行善的初衷,也会使得好人渐渐沦为小人之列。

《小人经》中说道:“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这里的“荣”也是精神上的光荣,虽死犹荣,就像大英雄岳飞、文天祥一样;而“枯”就是指精神上面的卑劣、无耻,要被后人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秦桧、高俅等人那样。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

2、我们应该长远来看善恶报应;

老话说得好:“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人如果坏事做多了,就会大祸临头。正如《易经》所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人在做,天在看,老天不会冤枉每一位好人,也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位坏人。

大家看善恶报应的时候,需要有点耐心,要把眼光放长远点,正所谓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报销!”

今年7月份发生的“保时捷女司机掌握男司机事件”,将这位保时捷女司机和她的丈夫都推动风口浪尖,女司机被大众口诛笔伐,她往日里嚣张跋扈的种种劣行也被曝光与谴责,其丈夫也因为违纪问题被立案调查。这便是现实生活中“恶有恶报”的最好例子,也是保时捷女司机作恶多年的集中爆发。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前不久,两个大快人心的案件终于宣判了:一个是16年前杀人埋尸的嫌犯杜少平被判处死刑,其他12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一年至八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另一个是云南高院依法公开宣判孙小果再审案宣判,决定执行死刑。

短期来看,杜少平和孙小果都曾经作恶多端,侥幸逃过法律的制裁,逍遥法外多年;但长期来看,善恶终有报,苍天饶过谁,他们两人都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惩罚,也罪有应得!

纵观历史,也是如此:汉宣帝时期的大将军霍光,位高权重,功高震主,还极度纵容家人的不法不德行为;但是霍光刚去世三年,汉宣帝刘询就找机会将霍氏满门抄斩。

秦桧是陷害忠臣岳飞的最大奸臣,他一辈子得宠,权倾朝野,官至宰相,加九锡,还安享晚年、寿终正寝,活了66岁。死后,秦桧还被皇帝追赠为申王,谥号“忠献”。秦桧的一生小人得志,正可谓是“福禄寿”三全。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

宋孝宗赵眘即位,下诏昭雪岳飞冤狱,恢复岳飞官职,将岳飞遗骨移葬于杭州西湖栖霞岭下庆;宋宁宗赵扩追封岳飞为鄂王,并修建了岳王庙,当时岳王坟前并无秦桧等人跪像。到了明清两代,全国各地都自发修建了成百上千对“秦桧夫妇跪像”,秦桧大奸臣的形象深入人心,秦桧也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岳飞虽然冤死,但在宋、元、明三朝,备受世人尊崇,成了人们心中的大英雄。岳飞墓多次被修缮,岳王庙前的香火也是世世代代永不间断。所以说,长远来说,秦桧是恶有恶报了,而岳飞是善有善报了!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成德需要一个过程,积恶成祸也是需要一个过程,或许是三代人,或是五代人,先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就如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样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鸡也没了。”

这一段形象生动的前后对比,是发家史和败家史的对比,也是积善兴家和积恶败家的对比!

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并不冲突!短期看,给人一种错觉,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但长期看,你静心来就会发现,人生依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