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前夕,看晉將先軫如何“連謀四計”阻楚北上(二)

三、“賄賂齊、秦”與“分地賜宋”

謀圖北上的楚成王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便在三月份的時候第二次圍攻宋國(宋國:寶寶心裡苦啊),宋國面對強大的楚國,打當然還是打不過,自然又求救於晉國。

楚圍宋,宋復告急晉。——《史記·晉世家》

此時的晉軍已經入侵了曹國,但是如果這次晉國再次選擇救宋國的話,就會面臨曹國和宋國兵力分散的問題,這樣的話,與楚國比拼勝算不大,而且昔日晉文公流亡到楚國時,楚成王用對待諸侯的禮節招待他,所以現在文公並不想攻打楚國。

城濮之戰前夕,看晉將先軫如何“連謀四計”阻楚北上(二)

就算真的與楚國作戰,持中立態度的齊、秦兩國在一旁虎視眈眈,怎樣將這兩國也拉入自己陣營?不然自己去救宋國,齊、秦再在背後一同與楚抗晉,這攤子就沒法收拾了。

如果不救宋,自己會少一個同盟國,前期做的(第一次救宋)努力也白費了。

與楚國商量商量放過宋國,他們肯定也不會答應。

文公欲救則攻楚,為楚嘗有德,不欲伐也。——《史記·晉世家》

(晉文公)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所以,現在咋辦?

比起“救宋戰略”和“取五鹿策略”,這次的問題無疑需要更強大和前瞻性的戰略和軍事頭腦來謀劃,而先軫這一次針對此問題進行的謀略眼光顯然更加精進不少,在即將進行的城濮之戰前夕,

他第三次展現了自己的謀略,即提出“賄賂土地給宋國”,如此宋國危機便解除了。

“分曹、衛地以與宋,楚急曹、衛,其勢宜釋宋。”——《史記·晉世家》

“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城濮之戰前夕,看晉將先軫如何“連謀四計”阻楚北上(二)

我們可以看到,首先,讓宋國丟開晉國去給齊、秦兩國送財禮,而後以他們的名義去給楚國施壓,讓其放過自己,齊、秦受到宋國賄賂一定會給他說話。

其次,晉國並不是拿自己的土地分給宋國,而是把曹國和衛國的土地分給宋國,這也算是變相補償宋國賄賂的損失吧,如此宋國當然會甘願出面賄賂齊、秦了。但是把曹、衛的土地分給宋,楚國肯定不同意,楚國的這種態度同時也意味著讓已經接受宋國賄賂的齊、秦所不喜,換句話說,如果保曹、衛,就會得罪齊、秦,同時也意味著,處在那個情勢下的齊、秦會加入晉國的陣營!

城濮之戰前夕,看晉將先軫如何“連謀四計”阻楚北上(二)

妙啊!先軫的這一計謀,不僅會讓晉國增加齊、秦兩大國的同盟力量,更是讓晉國不費一兵一卒就達到“第二次救宋”目的,真可謂一舉三得啊!

無怪乎以識人出名的趙衰都誇他“有謀”呢!

四、私下允諾曹衛,扣宛春激怒楚國

結果也真如先軫所料,晉國把曹、衛的部分土地分給宋國後,楚成王便讓大將子玉離開宋國,但其中又出現一個變數,這便是楚將子玉。

子玉強烈要求與晉軍一戰,楚成王也抱著僥倖心理,只讓他帶著一部分軍隊去了。

子玉這個人很厲害的,幾乎沒怎麼打過敗仗、敗宋、攻隨,伐陳取焦夷、滅夔等很多大的軍事行動都是他乾的。

城濮之戰前夕,看晉將先軫如何“連謀四計”阻楚北上(二)

這樣一個勇將在此時竟想出一個毒辣的點子,不得不說他是個智勇雙全的人(只是他還有一個倨傲的毛病讓其在後來的城濮之戰中一敗塗地)。

子玉的計劃是這樣的,他派大夫宛春到晉國軍營中說,請求恢復衛侯的爵位,同時把土地退還給曹國,晉國做到這些,楚國就會撤兵,解除對宋國的包圍。

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面對子玉的這一條件,狐偃和先軫表達了不同的看法,相比較而言,先軫的意見明顯更具深度。

狐偃說,要我們君王做“復衛封曹”這兩件事,得到的卻是“解除對宋包圍”這一件事,這不合禮。

先軫說的就一針見血了,他說:“安定別人是‘禮’,楚國人一句話安定了三國(大師楊伯峻對此做注:宋圍釋,曹、衛得復,是三國定也。),我們一句話卻使他們滅亡,如此我們便無‘禮’,這叫我們拿什麼作戰呢?不答應楚國的請求,就是拋棄宋國,之前救他現在又拋棄他,以後要怎麼對諸侯們解釋呢?”

對啊,如果按子玉的話來辦,曹、衛、宋不僅得到安定,還都會對楚國感恩戴德,功勞都是你楚國的,我晉國不僅什麼也沒得到,同盟裡的齊、秦也會因為不同意此事造成與我晉國不再友善;如果不按子玉的話來辦,那就是要放棄宋國,宋國肯定怨晉國,如此便達到曹、衛、宋三國都怨晉國的目的。

所以說,這一招狠哪!

接著他提出了自己的謀略,他沒跟著子玉的思路走,而是另闢蹊徑,從一個不起眼的人物(宛春)入手,一下子扭轉了頹勢:“私下裡允諾恢復曹、衛兩國(不讓曹、衛知道宛春帶來的消息),來離間他們和楚國的關係,扣下宛春以激怒楚國,等打起仗再說。”

先軫曰:“子與之。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將何以戰?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先軫此謀真是好!

不讓楚國做“爛好人”!把楚國大夫宛春扣下後,對曹、衛私下允諾,如此曹、衛、宋三國的安定之功就這樣全被晉國“截胡”了,不但

解了宋國之困,還順手帶回來兩個同盟國,怎麼看都是筆劃算的買賣!

至於扣押宛春,也是為後來的城濮之戰找個出兵的理由,先禮後兵嘛。

城濮之戰前夕,看晉將先軫如何“連謀四計”阻楚北上(二)

繼第三次謀略後,先軫在城濮之戰前夕做的這第四次謀略

,同第三次一般,也可謂是“一石三鳥”,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啊。

結語

先軫還是下軍佐時,就建議 “救宋、取威、定霸”的戰略措施及“取五鹿”的軍事策略,晉升為中軍將後,他的眼界也明顯拓寬,考慮問題也照顧到方方面面,在保證“阻楚北上”與“取威定霸”的同時,儘可能保證晉國利益的最大化。

其實,先軫在四次謀略後,緊跟而來的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在這次大戰中,由先軫率領的晉軍以少勝多,打敗了由楚將子玉帶領的楚軍。得益於此次大勝,楚國北進受挫,晉國國威漸起,建立起霸權的晉文公與楚國開始爭霸中原,而後更是在“尊王”的旗幟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城濮之戰前夕,看晉將先軫如何“連謀四計”阻楚北上(二)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先軫的這四次謀略為城濮大戰的最終勝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拉攏了齊、秦、宋、曹、衛,擴大了同盟勢力,相應地也削弱了楚國的同盟勢力;而扣宛春激怒了子玉,這才有了後來的“退避三舍”。所以說,先軫出色的政治謀略非常人所能比啊!

明朝通俗小說家餘邵魚就曾評價他:

“盡職事文公,罄謀著楚烈。千古仰高風,英名常赫赫。”

真可謂恰如其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