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派的是魏延,能否守住街亭?

文史采薇


如果諸葛亮派遣魏延的話,恐怕也不能守得住街亭。

要取得戰役的勝利,不僅需要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而且需要相當的兵力。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僅戰略戰術出現了重大的失誤,而且在兵力上與曹魏相差太遠。就這兩點來看,不僅是馬謖守不住街亭,而且換了魏延一樣守不住。

首先看一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勢力。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發起漢中之戰,到219年結束,繼續了將近兩年。儘管劉備最終取得了勝利,那也是慘勝,已經打到了“男兵女運”的程度。雖然劉備佔據了漢中,但給蜀漢軍事實力和經濟帶來極大地消耗,以至於隨後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劉備派不出一兵一卒援助關羽,致使丟了荊州,關羽戰死。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以舉國之兵發動了對東吳的征伐。劉備這個舉國之兵,究竟有多少,說法很多。但比較可信的就是四萬人左右,加上後期武陵蠻族沙摩柯率領的萬餘人,大約就是五萬人。

夷陵之戰,劉備被陸遜率領的五萬吳軍擊敗,退守永安城時,加上趙雲帶來的後援部隊也就是兩萬人左右。這樣看,劉備率領的四萬大軍,差不多也就回來了一萬。

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幾乎把蜀漢能夠機動作戰的兵力全部消耗殆盡。

經過諸葛亮之後大約五年時間苦心經營,蜀漢的經濟、軍事實力得到了恢復。但究竟恢復到了啥程度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動不動諸葛亮就派遣幾十萬大軍討伐曹魏呢?

據史料記載,263年蜀漢滅亡時,戶籍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兵甲十萬二千,官吏四萬。

兵員源自於民,沒有人口就無法補充兵力。諸葛亮北伐時,蜀漢舉國兵力是不是超過十萬,並不好說,但可能性不會很大。

就以十萬兵力來說,諸葛亮在劉備病逝以後,修復了與孫權的聯盟,但依然派遣重兵在永安方向防禦。一般說法是兩萬左右,即便是鄧艾圍困成都,劉禪也沒有動用這個兵力。在東吳方向,諸葛亮絕不敢一直唱空城計。

南面江州方向,也需要重兵把守。當時,趙雲從江州帶領一萬左右人馬作為劉備後援,可見當時駐兵應該在兩萬左右。

其他郡縣也需要兵力駐紮。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漢中之戰時,盜賊馬秦、高勝召集數萬人在郪縣起兵叛亂。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李嚴率領本郡兵士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

由此看來,蜀漢境內並沒有安靜,也需要各地常年有兵把守。

這樣,漢中駐兵兩萬的話,諸葛亮最多能夠調集的蜀漢兵力也就在三四萬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動用的兵力,也就在五六萬人。

其次,看一下諸葛亮北伐兵力部署。

按照秦漢時期軍事兵力編制,一個將軍本部人馬一般是五部二曲的編制,每曲五百人,一共大約是五千人。無論是史書還是演義,都說命某某將軍率領本部人馬前往對敵,一般就是這個概念。

諸葛亮派遣趙雲、鄧芝作為疑兵出箕谷,帶走了本部人馬,就是一萬。

馬謖作為前部主力,駐守街亭,至少派遣一萬兵力吧。

據《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命令馬謖督諸軍在前,被張郃戰敗。沒有具體說明馬謖所督的軍隊是由誰率領。

演義的說法是諸葛亮還派遣上將王平協助、又令高翔帶領人馬駐守列柳城,再派魏延帶領本部人馬去援助。

王平、高翔、魏延都是將軍,就本部人馬也得五千。加上馬謖,這四人帶走不止兩萬。那麼,留給諸葛亮駐守在祁山大營的兵力也就三萬人,這就是全部六萬人的兵力部署。

第三,看一下曹魏方面的兵力情況。

在魏國方面,曹丕已於226年駕崩,曹叡繼位,此時也就剛剛穩定了局勢。對於諸葛亮的這次北伐,朝臣們都不知道如何對付。

曹叡卻非常自信地說:“諸葛亮憑藉地勢險要,穩固防守,還不太好對付。現在他自己主動來了,這正是打敗他的機會。”

這次戰役,魏帝曹睿十分重視,親自坐鎮長安,以曹真為大將軍,以張郃都督西路大軍。僅僅張郃所統領的步騎兵就五萬,曹真統領的大軍不會下於這個規模,曹叡親自出馬,這叫御駕出征,曹魏兵力至少在十萬以上。這對擁有六十萬兵力的曹魏,不是難事。

張郃五萬大軍圍困總共兩萬左右人馬的馬謖,而且是分散在王平、高翔、魏延等人把守的不同地方。

就算張郃是個菜鳥,五萬人馬,把至多有一兩萬兵力的馬謖圍困在一座孤山上,馬謖如何守得住。如果是一座孤城,有全城百姓援助,有足夠的糧食和水源,是可以抗衡一陣的,維持半年、一年倒是很可能。

但馬謖堅守的是一個孤寨,即便不被斷絕水源,那糧草從哪裡來?

第四,再看一下諸葛亮的戰術。

街亭處於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中心地帶,位於隴山山脈之南,地處平原谷地,就是一個迎來送往的小驛站。三國時期,人煙稀少,這個地區更是人跡罕至,整天恐怕連個人影都見不著。

諸葛亮安排馬謖去守這麼一個地方,究竟有啥意義哪?

雖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這不確切,但幾乎每次出兵大體上都是從漢中出發,無非就是箕谷、斜谷、祁山這個幾個方向。除了第一次北伐要守街亭,而且交代特別重要。那麼以後北伐,這個地方就不重要了嗎?就不需要守嗎?曹魏就不會從這裡進攻了嗎?

曹魏唯一的一次討伐蜀漢,是在230年,分三路大軍進攻蜀漢。其中司馬懿一路已經越過街亭到達了西城,也就是《三國演義》諸葛亮唱空城計的地方。此時,諸葛亮在哪裡哪?還在漢中東北方向的城固、赤坂。由此可見,街亭幾乎就沒有蜀軍把守。也說明了街亭並不是特別重要的非守不可的地方。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遣馬謖守街亭的目的是,牽制曹魏主力,諸葛亮趁機率領大軍出散關奪取陳倉。由於街亭失守,更主要的曹真大軍依然在陳倉附近,諸葛亮不可能有把握攻佔陳倉。於是,就此撤軍,北伐失敗。

據《諸葛亮傳》記載,馬謖是由於違背諸葛亮的節度,舉動失宜,被張郃所敗。就此看來,似乎是馬謖個人的錯誤導致的失敗。

但根據蜀漢與曹魏的實力對比,以及街亭特殊的地理位置來看,儘管是馬謖出現了違背諸葛亮節度的錯誤,但即便是按照諸葛亮的部屬,馬謖也不可能守得住。

就這兩個因素來看,即便是諸葛亮親自坐鎮,也恐怕不能保證街亭不失。

因此,即便是換了魏延,結果是一樣,都無法守得住街亭。因為諸葛亮不可能派給足夠的力量對抗張郃,也不可能有足夠的糧草保障長久堅守。這是實力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不是人力可為的。

在以後的歷次北伐時,諸葛亮再也沒有派遣兵力守街亭,就足以說明了這個問題。





初心不言


假如諸葛亮派的是魏延,不是馬謖能守住街亭嗎?



這事情有點為難諸葛亮,更為難魏延馬謖。因為戰前街亭守備會議上,馬謖第一個搶功請戰,並且對諸葛亮的質詢對答如流,更有難以駁回八絕字“若有差失,訖斬全家“,而當時的魏延,卻因自己子午谷之計沒被採納,心中鬱悶,帶著情緒,關鍵時刻準備看熱鬧,並沒有迎戰準備。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硬性派魏延,估計馬謖,魏延當場就鬧僵了。



當然,從武力值看,魏延是三國後期,蜀國對付張郃唯一人選。不過,守街亭不是單挑武力比拼,需要智慧謀略。此外,街亭守備安排比較複雜,當時,諸葛亮除派出馬謖外,還加派了副將王平,列柳城觀察的高翔,側後策應的魏延等。現在改派魏延為主要將領,這些輔助部隊呢?按道理也應一視同仁,那就馬謖,魏延互換一下位置,責任吧!



街亭的地形沒有去過,不太瞭解,演義中介紹是一個五路總口,按描述就是再沒有可以逾越之地,那麼,紮營此地就不會被包圍,分割,斷水道,從守備角度,多備弓弩箭矢,多挖壕溝,多設鹿角,蒺藜,陷阱路障,減少直接廝殺,就能有效降低衝擊,抵消一些兵力對比劣勢。一般而言,這類地形應具有險關峻隘,街亭似乎是一個平坦之地,這有利張郃騎兵。但張郃是從長安一帶遠途而來,魏延是就地防守,雙方是老對手,彼此的作戰特點,套路很熟悉。魏延雖然有情緒,但總體來說,執行任務還是盡職盡責,完成不錯,也沒有顯示武力,威風,故意破壞諸葛亮安排的不良記錄,加上長期守衛漢中經驗,副將王平,側後馬謖,高翔的配合等,所以,如任用魏延,沒準能夠守住街亭。



北伐曹魏興復漢室,對於諸葛亮,是一個終生奮鬥的事業,甚至是幾代人的事,任重道遠,不是一朝一夕的,肯定有分階段計劃目標,所以,守住街亭有助北伐進展,這是毋庸置疑的,起碼達到諸葛亮預先設定的第一步目標,為後面北伐打好基礎。(2:10)


流譽後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在局勢大好的情況下,因為馬謖違揹他的部署丟失了街亭,最終不得不黯然而歸。諸葛亮用馬謖確實是一大失敗,不過魏延也並非守街亭最合適的人選,很可能還是會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選擇馬謖去守街亭除了想培養他之外,也有幾分無奈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雖然看著形勢很好,一舉拿下了天水等三郡。實際上由於蜀漢國力有限,諸葛亮北伐的兵力並不多,和魏軍相比處於弱勢。而且在夷陵之戰中蜀軍精銳損失大半,此時的蜀軍戰鬥力也無法和魏軍相比。

諸葛亮能進展神速,這主要是因為他讓趙雲帶疑兵出斜谷道吸引了曹魏的注意力,曹真統帥魏軍主力前往箕谷迎擊趙雲,隴右空虛。加上天水等地本身反魏勢力起事,諸葛亮的進展才會如此順利,可不是蜀軍的戰鬥力強於魏軍。

而除了天水等三郡外,隴右的隴西郡、上邽等地都有魏軍繼續死守,涼州刺史徐邈也派魏軍大舉南下,向蜀軍佔領的南安郡發起進攻。所以此時諸葛亮除了要擋住關中增援隴右的魏軍主力外,更重要的是儘快擊敗隴右反抗的各路魏軍,以便集中蜀軍所有的力量,利用隴右的資源和魏軍主力交戰。

這兩個作戰任務相比,守街亭相對要輕鬆的多,畢竟三國時期防守方的優勢挺大。所以諸葛亮才會力排眾議,派出了沒有領軍經驗的馬謖前去守街亭。這除了要鍛鍊一下馬謖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把魏延、吳懿等老將都留下去攻堅。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沒有一點準備,特意把該怎麼部署部隊都告訴了馬謖,讓他直接照搬就行。只是沒有想到馬謖會違揹他的命令,最終導致了失敗。

如果讓魏延去守街亭,即使能擊退張郃,也無法改變最終失敗的結果

如果諸葛亮讓魏延去守街亭,考慮到此時曹真還在箕谷和趙雲對峙,張郃帶的部隊不會太多,魏延擋住張郃問題不大。然而這麼一來隴右的魏軍就沒什麼合適的人去對付了。

在夷陵之戰中,蜀軍損失慘重,大批的將領也因此喪命。諸葛亮掌握蜀漢軍政大權以後面臨著人才匱乏的窘境。此時他的手下可用的大將只有魏延、吳懿、高翔等人,其中魏延又是最為驍勇的一人。如果把魏延派到街亭去,那麼留在隴右的蜀軍攻擊力將受到很大的影響,難以在短時間內擊敗隴右的魏軍。

而一旦曹真擊退了趙雲,那麼魏軍主力馬上就可以全力向隴右進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魏延擊退了張郃,那麼諸葛亮還是要面對隴右和關中兩方面的軍事壓力,無法把部隊集中到街亭去。這樣魏延的兵力有限,不可能擋住魏軍主力太久,最終還是要以失敗告終。

因此如果讓魏延去守街亭,那麼結果同樣不會太好。當然,這可能會讓諸葛亮多一些時間撤退,不至於和歷史上那麼倉促。

比較理想的方案是讓王平去守街亭,而讓魏延留在隴右

王平在《三國演義》中沒有太顯眼的表現,但是在歷史上確實防守戰的專家。街亭之戰時,王平不過是裨將軍,擔任馬謖的先鋒。王平曾經多次規諫馬謖,勸他不要上山防守。在馬謖戰敗以後,王平又帶著所部千餘人“鳴鼓自持”,虛張聲勢,以疑兵計嚇退了張郃。王平因為此戰表現出色,成為一次北伐中少數受到諸葛亮嘉獎的將領。

而王平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望,在第四次北伐時,王平又堅守營寨,牽制住了魏將張郃,為諸葛亮擊敗司馬懿創造了有利條件。

諸葛亮去世後,曹爽伐蜀時,王平在兵力遠少數魏軍的情況下主動前出,在興勢、黃金將魏軍擋在崎嶇山路上,使其無法展開兵力。最後堅持到了成都和涪城的蜀軍援軍趕來,擊敗魏軍。

從這幾次戰鬥看,王平在防禦戰上表現非常出色,而且面對張郃不落下風。如果由他來守衛街亭,那麼一樣可以擋住張郃。而魏延則可以用來對付在上邽、隴西郡和涼州的魏軍,爭取早點把隴右魏軍掃清,集中兵力迎擊魏軍。

所以守街亭最合適的人選是王平,不是魏延。

結語

當然,即使魏延留在隴右,蜀軍能不能在曹真統帥魏軍主力趕來前將隴右平定也是個未知數。而涼州的魏軍被擊退以後也可能會捲土重來。蜀軍主力和魏軍主力的決戰結果如何就更不好說,此外魏軍還能調集更多的兵力來增援。因此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幾率不大,只能說讓王平來守街亭相對蜀軍來說比較有利。


不沉的經遠


街亭之戰一直是個謎,有人認為街亭好守,只要馬謖遵照諸葛亮吩咐,肯定能守住。有人認為街亭難守,雖然街亭是個險關,但是還達不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程度,因此,換誰守都一樣。那麼街亭到底好守還是難守?如果諸葛亮派的是魏延,能守住街亭嗎?我覺得暫時能。為什麼呢?

首先應該明白一點,守街亭只是諸葛亮北上伐魏大計的一部分,因此,如果只看街亭,容易陷入誤區。那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何在呢?兵力又有多少呢?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準備最充分,其戰略目的是為了奪取隴右,斷了雍、涼二州之間的聯繫,最低目標是奪取涼州。因此,諸葛亮事先進行了詳細安排,具體步驟是派趙雲、鄧芝佯攻箕谷,自己親率主力圍祁山,攻取隴西及隴右地區,然後派先鋒軍前去據守街亭,堵住魏軍救援,等待蜀軍主力到達。如果目標實現,那麼至少南安郡、天水郡、隴西郡以及整個隴上地區都將被蜀軍所得。那麼諸葛亮此次出兵攜帶多少兵力?對重中之重的街亭之守是如何安排了呢?

蜀中兵力總共只有十萬兩千人,所以諸葛亮攜帶兵力最多隻有8萬左右,這其中還要分1萬給趙雲和鄧芝去佯攻箕谷,再留1萬人運糧,所以諸葛亮出祁山的主力有6萬人左右。考慮到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馬謖帶的兵力為2萬人左右。所以,諸葛亮才那麼放心讓馬謖去守街亭,為什麼這樣講呢?

(蜀國)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出自《蜀記》

街亭這個地方是關中上隴的必經之路,而街亭口有南山,山高路險,易於防守。最關鍵的是街亭口築有城池,所以防守街亭不會特別的難。一般防守要道,要麼守城池,要麼守高山。例如諸葛亮在滷城附近就是依山建營,防守司馬懿的進攻。而郝昭則是守陳倉關城池據守諸葛亮進攻。所以,守街亭要麼上山,要麼守街口的城池。那麼守街亭怎麼守最有利呢?

街亭以泉水著名,所以水源在山下,這就是重點,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馬謖在山下紮營的原因。在山下紮營,據守城池,一來可以以少拒多,二來有軍糧和水源,容易長時間堅守。但是馬謖腦袋進了水,不聽諸葛亮安排和王平勸阻,上山紮營,結果被張郃斷了水源,隨之守街亭失敗。

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

那麼如果諸葛亮派魏延前去,能守住街亭嗎?暫時能。為什麼?

魏延頗懂用兵之道,曾經擔任漢中太守,負責防守漢中十多年而無所失。其次,魏延勇猛,善養士卒,士兵們在魏延的統領下都願意死戰。因此,如果讓魏延執掌兩萬名蜀兵,在山下紮營或者據守城池,張郃一時半會是攻不下來的。為什麼呢?

張郃用兵謹慎,曾經在馬謖戰敗後追擊蜀軍,當時王平率領一千餘名蜀軍雷響戰鼓,做進攻狀,張郃怕有埋伏,於是停止了追擊。由此可見,張郃也並不是說難以對付。那麼為什麼又說魏延只能暫時守住呢?

還是那句話,街亭之守只是整場北伐戰役的一部分,魏延只有兩萬人(張郃所帶兵力為5萬),如果魏國後援到達,兵力達到十萬人,而街亭又不是天險,所以被攻克是遲早的事情。這時決定街亭成敗的關鍵就是看魏國和蜀國誰的主力援軍先到,諸葛亮會率主力來到嗎?不會,為什麼呢?

一直以來,人們都有一個誤判,認為諸葛亮進攻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應,關中鎮響。其實事實情況沒有這麼嚴重,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南天郡、天水郡郡守逃跑,安定郡有騷動,其中最嚴重的是南安郡郡民,不但自己投降,還幫助蜀軍攻打天水郡。那麼諸葛亮進軍很順利嗎?說起來很可笑,諸葛亮自己也陷入了泥沼。

當時時任涼州刺史的徐邈果斷的領兵平叛,他派遣參軍及金城太守出兵攻擊南安亂民及蜀兵,成功的擊潰了敵軍。

值諸葛亮出祁山,隴右三郡反,邈輒遣參軍及金城太守等擊南安賊,破之。

隴西郡太守遊楚據守城池,誓死不降,他做了最壞的打算。遊楚對郡民說:蜀軍已經進入涼州,其他諸郡都已投降,我是本郡太守,應該誓死守衛此郡。你們也可以拿著我的人頭去投靠蜀軍。郡民為之感動,紛紛表示願意同仇敵愾。

於是遊楚命令關閉城門,嚴陣以待。後蜀軍及南安郡叛民果然來攻隴西郡,遊楚站在城頭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阻斷隴西,使魏國援軍一個月內不能到達,那麼我們不用攻打自然投降。如果你們做不到,就不要徒勞無功的攻取本郡城池了。然後遊楚派參軍馬顒擂鼓出兵,蜀兵竟然退卻了。

這就是隴右三郡皆叛的真相,聽著挺熱鬧,其實諸葛亮很糟心。隴西在祁山以西,正在蜀軍歸路之上,攻取不下來就是個禍害。涼州太守徐邈的進攻和隴西太守遊楚的堅守使蜀軍陷入平定隴右的戰事中,無法前去支援街亭,這樣的話,街亭遲早要失守。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如果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魏延能暫時守住,因為魏延比馬謖更善於用兵。但是街亭的成功守住靠的不是守將魏延,而是看諸葛亮或者曹魏誰的主力先來救援,而諸葛亮攻取隴西、天水等郡並不成功,無法組織力量前來增援街亭,所以即使派魏延來守,沒有主力的及時增援,街亭遲早要丟。馬謖失街亭,馬謖有錯,諸葛亮沒有能平定隴右,難道自己沒有錯嗎?為什麼馬謖獨自背鍋?沒道理呀!

諸葛亮為什麼帶了那麼多人連隴西郡都攻陷不了,天水郡也沒有攻取下來?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關注本號,瞭解真相!


每日趣評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指派從未有過獨自領兵經驗的參軍馬謖鎮守街亭,而由於馬謖沒有執行諸葛亮的命令,擅自違抗軍令捨棄城池上山紮營,才導致馬謖被張郃斷了水源,最終馬謖大敗,直接後果就是諸葛亮北伐失敗。

一、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的原因

諸葛亮讓誰守不好,偏讓毫無經驗的馬謖來守,原因何在?

諸葛亮之所以派馬謖守街亭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馬謖在諸葛亮平定南中之戰提出的正確的策略,就是平定南中要以“攻心為上”,徹底征服南中的少數民族叛亂,諸葛亮 成功了,同時認為馬謖是有本事的。

二是馬謖作為馬良的弟弟,是襄陽“馬氏五常”中的老二,是荊州系人士,又與諸葛亮關係較好,符合諸葛亮的政治正確性,因此諸葛亮將馬謖當成人才來培養,希望借戰爭培養馬謖的經驗,以便日後能為蜀漢培養一位軍事人才。

所以,諸葛亮力排眾議,沒有用魏延、吳懿等有經驗、有能力的將領,而用了“年輕”將領馬謖,況且馬謖還只不過是軍事參謀。

二、街亭重要性是什麼

街亭的重要性在於他的地理位置比較,街亭是控制從長安到隴右五郡的交通要道,當時魏國的主要駐軍都在長安及周邊的陳倉一帶,隴右五郡作為連接長安與涼州的唯一交通要道,具備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除了地理位置重要,這裡還出產戰馬。

換句話說,只要蜀軍堵住了街亭,魏軍主力就無法援助隴右五郡,諸葛亮就能率領大軍攻下隴右,只要拿下隴右五郡,依靠隴右的城池和糧食防守,就能抵抗魏軍收復隴右,也就是說守住街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的關鍵。

除此之外,如果街亭失守,魏軍就會沿著街亭南下,切斷祁山道,如果諸葛亮主力還在隴右不撤退的話,祁山道一旦初魏軍切斷,諸葛亮北伐的主力就像退路都被魏軍切斷了,那將是甕中之鱉,會被魏軍包圍殲滅的,所以街亭一丟,諸葛亮就得迅速撤退,避免被魏軍包圍。

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如何部署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採取的“聲東擊西、圍點阻援”的戰術,讓趙雲、鄧芝擔任疑兵出斜谷攻郿縣,吸引曹魏關中主力曹真的大軍,然後諸葛亮親率主力出祁山,留下部分軍隊圍攻魏軍在祁山的據點祁山堡和上邽,同時派出馬謖率軍鎮守街亭,堵住魏軍主力來救援隴右的軍隊,諸葛亮接著親率主力攻打隴右五郡的城池。

諸葛亮雖然指派了馬謖守街亭,但同時派出了高翔在街亭的左邊的列柳城駐守,魏延在街亭右邊的山谷中接應馬謖,三支蜀軍遙相響應,共同擔任阻止魏軍主力經過街亭救援隴右的任務。

四、馬謖為什麼守不住街亭

因為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固守城池,而是放棄城池,上山紮營,山上沒有水,當張郃大軍到來後,很快發現了馬謖的嚴重失誤,將馬謖紮營的山圍了起來,沒有幾天,山上缺水,馬謖軍大亂,開始盲目衝下山,結果就被張郃打了個大敗,幸虧副將王平的千餘人擂鼓吶喊,才嚇退了張郃大軍。

馬謖在山上紮營的想法很明顯是“攻”的姿態,因為從山上衝下來有利於攻,而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是守住街亭,是“守”的姿態,馬謖明顯就是為了貪功,才會上山紮營,結果露出致命缺陷被張郃利用,導致大敗。所以馬謖守不住街亭是個人原因,是主觀原因,不是客觀原因。

既然馬謖守不住街亭,那麼換作魏延來守街亭,能守住嗎?

答案是當然能守住。

首先看街亭的地理位置,街亭左右兩面都是山, 中間是一條大路,路中間有城池,街亭很像兩山之間的谷地,而且這個谷地的盡頭還有城池當道,馬謖沒有守住城池中,是因為馬謖貪功和毫無經驗,如果換作魏延來守,是絕對不會如此輕率的。

首先魏延是身經百戰的將領,獨自鎮守漢中近十年,作為益州的戰略北大門,漢中在魏延的防守下從無失守,雖然魏延有性格上的缺陷,但是對於戰爭,魏延極少打敗仗,在後來的北伐中還曾擊敗了魏國名將雍州刺史郭淮的後將軍費瑤,還在滷城之戰中擊敗了司馬懿的主力,魏延的軍事能力不亞於張郃。

如果魏延防守街亭,除了會在城中駐紮守城部隊外,還會加固城池,可以在張郃大軍沒有前來之前,爭取時間加固城池,增加鹿角防禦,加高城牆,儲備武器,同時在山谷兩側增加伏兵,再派出斥候前出打探消息,打探敵軍兵力及裝備情況回報,以利於防禦。

論能力,魏延不亞於張郃,論地利,魏延是守城,張郃是攻城,張郃不利,攻城是戰爭中最難的一種,首先要有攻城武器,同時還要有軍隊人數優勢,即便如此,攻城也是很難的,諸葛亮攻陳倉,數萬大軍對陳倉千餘守軍,20多天攻不下,周瑜攻南郡時,也是數萬大軍對陣曹仁數千大軍,打了一年才攻下,更別說後來強大的蒙古攻打襄陽城,打了六年才拿下。

張郃在短期內絕對拿不下魏延鎮守的街亭,只要一個月時間,張郃無法拿下街亭,諸葛亮就有充分的時間佔領隴右五郡。但時間長了就不好說了,畢竟決定戰爭勝負有各種各樣的因素。

另外除了曹魏關中的援兵會攻打街亭外,雍州刺史郭淮也在街亭附近攻打高翔鎮守的列柳城,涼州刺史徐邈也派出參軍和金城太守率魏軍攻打隴右五郡之一的南安郡,因為南安郡是和涼州的金城郡相鄰的,這些戰爭的勝負都會影響魏延鎮守的街亭,不過在短時間內,魏延是一定能守住街亭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答:提出問題的人,在他的心裡有一個前提假設,那就是魏國必然失敗,蜀國的軍事行動是因為偶然因素造成的。如果能去掉偶然意外那蜀國就應該獲得勝利。所以街亭的勝利本應該屬於蜀國,只是被馬謖給糟蹋了。

但是這種假設真的是合理的嗎?我個人表示懷疑。

我來將第一次出兵北伐的經過做一個整理再講述一遍。

諸葛亮在寫完《出師表》之後,軍隊屯住在沔陽。這個沔陽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湖北仙桃,而是在漢中郡的南鄭一帶。這裡也是劉備繼位漢中王的地方。

之後派趙雲、鄧芝出疑兵在箕谷,曹魏派曹真與其對抗。接著諸葛亮率主力出偏師佔領祁山準備進攻天水、安定等處。魏國的主力張郃等已經過了陳倉想街亭所在的位置移動。只要張郃佔據了街亭,那麼諸葛亮的側翼進攻將失去機會。所以才會派出馬謖去搶佔街亭。結果失敗。於是北伐大軍全身而退。這基本上就是第一次作戰的態勢。

從表面上來看,馬謖的失敗是全局被動的關鍵,但是我們仔細想想,換了別人就一定能戰勝張郃嗎?

張郃何等人物,號稱河北四庭柱。打過多少仗絕對是老謀深算之人。那麼,街亭能守得住嗎?我們看一下街亭的地理位置。街亭其實並不靠著隴道,而是要通過狹窄的山道,才能到達隴道。同時街亭這地方很狹窄,容不下大軍,周邊全是高山,要塞周圍有幾條羊腸小道。

街亭最大的弱點就是不適合大軍屯駐,如果作為蜀漢進攻關中的據點,顯然不適合。但是弱點也是優點,因為狹小,大軍進不來,正適合防守。又因為街亭與隴道有距離,張郃想要進攻街亭更困難。

這其實是一場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比賽。勝負都在雙方的勇氣之上。如果你只想據險而守,那麼失敗的機會很大。即使和王平所說的,佔據制高點,控制水源也也不過是以拖待變的打法,並不會對全局產生影響,。因為蜀國的軍隊對於魏國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我的意見是,即使換了魏延未必能勝。可能就機會大一點罷了。


南閣水哥


答案是守不住。

先看看戰前形勢。諸葛亮派趙雲、鄧芝出斜谷,做出大舉北伐的架勢,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帶大軍出祁山,以偷襲的方式取得隴西三郡。諸葛亮意圖在隴西長期經營,打破三國格局。

對魏國來說,需要立即派一支部隊增援隴西,趕走諸葛亮。時間拖延久了,隴西就真成了西蜀的。這個時候,張郃率五萬精兵前來。

街亭的地形,並不易守

街亭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是一片開闊地帶。此地為西北地區“五路總口”,西北是山地、東南是秦嶺,是關隴大地之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諸葛亮要馬謖守住,不讓魏兵過去,就完成了目標。曹軍不僅要通過,還要向西增援。在街亭背後,蜀將王平、李勝、張休、黃襲等人在前方等著,只要張郃通過,他們將與馬謖一起夾擊張郃!

從這個角度說,蜀兵更從容、可以逸待勞!在馬謖看來,只要在街亭路兩邊的山上紮營,曹軍通過時射箭就行。

馬謖的失誤:水 !

馬謖在山上高臥,他在等張郃通過或者攻山,山路狹窄,只要魏軍敢衝,肯定被射成刺蝟。因此,部下慫恿張郃攻山,他拒絕了。

張郃查看了馬謖所處的環境,陰險地笑了:山上竟然沒有水源!馬謖是湖北人,當地是水的世界,然而北方的山上沒有水。於是張郃既不通過街亭道,也不攻山,他駐紮南山下,切斷了山上的水源。

等待張郃攻山的馬謖,不得不下山求戰,目的是能喝上水。山路狹窄,一次性能衝下來的太少,盡被魏軍消滅,馬謖軍瓦解!

諸葛亮的“當道下寨”沒有用

後世認為,如果馬謖按諸葛亮的安排“當道下寨”,就能守住街亭。實際上,街亭穀道寬闊平坦,有五六公里寬,根本擋不住。張郃也不是過不去,而是擔心前面的伏兵。如果馬謖軍當道下寨,不僅守不住六公里長的戰線,還得在同一地理環境下與魏軍決戰。如果兩邊山頭被魏兵攻佔,魏兵自山上俯衝,蜀兵更糟。

令人納悶的是,在馬謖土崩瓦解之時,後方的王平、李勝、張休、黃襲等人沒有參戰,坐視馬謖被張郃吃掉。張郃帶了五萬精兵,可能他們即便參戰,也打不勝。街亭戰後,李勝、張休與馬謖一起被斬,黃襲被奪兵權。

千年以後,毛主席點評此戰說:“亮宜自臨陣!”只有諸葛亮親自參戰,才能調動各位將軍的兵馬,全力抵禦張郃。當時的情形,即便馬謖與友軍配合,也擋不住張郃的精兵。歸根結底,馬謖的兵馬太少了!即便換成魏延或者張飛,可能會多守幾天,但要以兩萬蜀軍步兵,想要在寬闊平坦的路面上,打敗張郃的五萬精兵,根本不可能!


九州歷史


這個當然是可以的,魏延是除了蜀國五虎將之外最厲害的那一個人,在三國志中也可以說是一流武將,關鍵是他不僅是自己的武功非常的夠強,而且特別的會帶兵打仗,經過了這麼多年的亂世,雖然是掌握了一定的道理,而且劉備也非常喜歡他,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像劉備都這麼贊同了,可想而知也是多麼厲害。


雖然在北伐戰爭中這是一個關鍵的地方,任務非常重任,而且需要一個非常厲害的人才能夠遵守,但是魏延絕對是符合這一個條件的,他已經是能夠和五虎將差不多了,算是換做其他人的話也不一定能夠比胃炎做得好。


魏延的才能是十分高大上的,絕對是比馬謖更加的厲害。

魏延以前可是在亂世之中經歷了很多次磨練,他找了很多主公,找到了劉備,才是他心目中想要成為的主公,所以他一直跟在劉備的身邊,就算劉備死了,他依然都在努力,就算最後是被冤枉而死,但是我也從來沒有放棄,他一直都有在為劉備而奮鬥,這樣的忠心耿耿,這樣的有意義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成功的。

而且胃炎跟過很多人,就算是如果蜀國五虎將將退位的話,也是能夠擔任一個很重要的職位的。諸葛亮是對他非常的放心,而且也知道他的才能,但是他當時有非常重要的任務,不然的話也不會把這個機會留給其他人,也不會導致這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也不會非常的生氣,然後殺掉其他人。

這也是命運中的一件事情,諸葛亮也沒辦法,他早就知道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他也沒辦法阻止,就是因為祖國的人才已經凋零了,這個並不是任何男人的錯,而就是天命而已。

你們認為魏延是比哪一個蜀國武將厲害呢?


汪公說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準備就緒,第一次北伐。這一次北伐,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目的就是畢其功於一役,消滅曹魏,恢復漢室江山。諸葛亮的作戰思路是,派出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牽制長安軍隊,再派出一員得力干將,鎮守街亭,諸葛亮親自率領主力,突襲祁山,收割隴右諸縣地盤。

對於守衛軍事重地街亭人選,諸葛亮派出了自己的得意門生馬謖,令眾將疑惑不已。馬謖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將領,面對曹魏張郃的大軍,放棄水源,居高臨下,最後丟失街亭,一敗塗地。其實,當時除了“書生”馬謖之外,還有很多久經沙場的大將,可以委以重任,如魏延。

本人分析下,如果魏延守街亭,能守得住嗎?個人認為魏延還是守不住,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軍隊數量相差太大。

正史上,張郃總督各路軍隊,攻打馬謖防守的軍事重地街亭。雖然《三國志》中沒介紹張郃到底帶了多少軍隊,可是當時的曹魏軍事實力遠勝於蜀漢,可以輕鬆組織起十幾萬,幾十萬的大軍,反觀蜀漢,諸葛亮經過數年的精心準備,才勉強湊出十餘萬北伐大軍。

因此,在街亭爭奪戰中,張郃的軍隊最少是防禦方馬謖的數倍。攻守雙方軍隊差距太大,即使換做諸葛亮,也無能為力,只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關於張郃和馬謖雙方在街亭的軍隊數量,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鮮明的對比,張郃及司馬懿出征時,一共有十五萬大軍,而諸葛亮僅僅交給馬謖兩萬軍隊。這是多少倍的差距啊,難怪馬謖敗在張郃的手上。即使換做驍勇善戰的魏延,估計結果也一樣。

其二,街亭地行決定易攻難守。

街亭,又名街泉亭,地處今秦安縣廳東北45公里的隴城鎮一帶。西漢時,街亭歸屬天水郡街泉縣,它是一座山谷,地形比較狹窄,兩邊是大山,中間有一條小河流貫穿(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有人說,像街亭這樣的地形,易守難攻。其實不然,如果按照諸葛亮安排的,守在當道路口,是不是就一定能夠守得住呢?這是存疑的,因為曹魏張郃帶領的先鋒大部分是騎兵,而蜀漢多數是步兵。騎兵的衝擊力是很強的,可以輕鬆突破步兵陣地。

因此,按照諸葛亮的當道路口安營紮寨,是很難擋住張郃的騎兵的。除非蜀軍在街亭當道路口修築大量堅固工事。然而,馬謖是急急忙忙來到街亭的,沒時間,也不可能像魏延守漢中那樣修築堅固工事的。

實際上,諸葛亮的當道路口和馬謖的山上安營紮寨各有利弊,我們不能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如演義中王平和馬謖就是分兵守衛的,王平在當道路口安營紮寨,而馬謖在山上駐紮,成掎角之勢,也沒擋住張郃的進攻。因此,即使換做將漢中守衛得如鐵桶般的魏延,也改變不了丟失街亭的結局。

其三,魏延雖然比馬謖厲害,可是和張郃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

劉備的入川之戰和漢中爭奪戰,魏延都有突出表現。尤其是在漢中之戰後,魏延因為戰功顯著,被漢中王劉備封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在酒席之上,魏延向劉備保證,如果曹操僅僅派出一員上將帶領十萬偏師來襲,就不勞主公您費心了,我一個人就可以解決掉,如果曹操率領傾國之兵來襲,那麼我為主公抵擋,直到成都援兵到來。

魏延的這一席話,說明他早就考慮過如何守衛漢中,怎麼能保證漢中萬無一失,是一個稱職的漢中太守。而馬謖卻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秀才,沒有獨自帶兵打仗的經驗,和魏延相比,差得太遠了。

然而,張郃卻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是和蜀漢五虎上將齊名的大將。而魏延無論是勇武,還是帶兵打仗能力,都在五虎上將之下,自然也不是五子良將的對手。因此,如果魏延守街亭,肯定會比馬謖做得好,多堅持幾天,可是最終還是很可能陷落。

結語

街亭是一個軍事要塞,曹魏勢在必得,會派出最精銳的部隊奪取,派出了最後的五子良將張郃。即使張郃沒有成功奪取街亭,曹魏還會派出援兵,加大對街亭的攻勢,直到奪取為止。因此,蜀漢派出“紙上談兵”的馬謖守不住街亭,即使派出“久經沙場”的魏延,也改變不了丟失的結局。


魁哥說歷史


諸葛亮一生前後進行了五次北伐,其中最有機會消滅曹魏的就是第一次北伐。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曹魏方面並沒有準備,諸葛亮剛一出兵曹魏的三個郡就投降了。當時在涼州地區曹魏並沒有大將駐守,曹魏方面緊急派遣了張郃作為先鋒來和諸葛亮搶佔戰略要地街亭。諸葛亮得到了消息,派遣了自己的得意門生馬謖去防守街亭,但是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最終導致了街亭失守。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的大軍喪失了保障,只能徐徐退兵,第一次北伐也就這樣草草收場了。

在街亭需要大將的時候,蜀漢軍隊中最有資格擔當街亭的防禦任務的是魏延而不是馬謖。魏延是劉備時期提拔的大將,到了蜀漢北伐的時候更是成了諸葛亮手下頭號大將。如果諸葛亮當時派遣魏延去防守街亭,街亭失守的可能性應該不會太大。魏延曾經守衛漢中十幾年時間,在劉備剛剛攻佔漢中的時候,準備選取一個漢中的守將。漢中是蜀漢最重要的戰略要地(荊州地區另算),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漢中的守將肯定是張飛,但是劉備破格提拔了魏延。魏延在接受任務的時候說:如果曹魏的大將帶兵來進攻漢中,我就替主公消滅他們。如果是曹操親自來的話,我就替主公守住漢中。從那時候開始,魏延就是一個獨當一面的大將。

魏延跟隨著劉備南征北戰多年,在益州之戰和漢中之戰中都有出場,後來在征討南中的時候也立功頗多,戰鬥經驗非常的豐富,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更是提出了子午谷奇謀。這麼來看,魏延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如果讓他對陣張郃,各方面都不會相差太大,他們兩個人在街亭的較量肯定是一場實力相當的對戰。不過即使魏延收得住街亭,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幾率也不大。

我們來看街亭之戰的同時曹魏的反應,魏明帝親自在長安坐鎮,曹真帶領大軍前來支援。曹魏在軍事上的部署已經完備,在實力上還要強過蜀漢。這時候的諸葛亮兵力有限,蜀漢人口不到一百萬,北伐兵力不過10萬,而曹魏僅僅張郃進攻街亭的部隊就有5萬人,曹真的大部隊和曹魏涼州軍團的兵力更多。這樣來看曹魏的軍隊最起碼在20萬以上,諸葛亮就算是守得住街亭,也要和曹魏進行正面交鋒。在後面的幾次北伐中也能看出來蜀漢存在很多問題,兵力不足和糧草不足都是限制蜀漢的大問題。

如果諸葛亮派遣魏延守衛街亭,魏延擊敗了張郃的話,那麼諸葛亮可以在天水等地建立基地和曹魏進行決戰,但是要面對人數更多的曹魏軍隊。即使這些還不是曹魏的全部軍隊,如果前線失利,曹魏的軍隊繼續增援的話起碼要比蜀漢多出來3倍以上。

綜上所述,在硬實力的巨大差距下,就算是諸葛亮把馬謖換成魏延,並且魏延取得了勝利,諸葛亮的頭次北伐也很難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