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以失败告终?

张同天


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失败?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郭松龄根本没有打到奉天城下,要是打到奉天城下的话,他的起义就不会失败,反而会改写中国近代史。当然郭松龄率领奉军滦州倒戈,离奉天城还很远,而当时奉军主力,除郭松龄部,其他非常分散,因此在郭松龄发出倒戈通电后,张作霖是非常害怕的,甚至都收拾财产要北逃,准备一把大火烧掉奉天大帅府,但是这个时候张学良站了出来。



张学良对于郭松龄是非常赏识的,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可惜郭松龄并没有忠于张学良,当然他的倒戈,名义上是让张学良上位老帅下野,但是张学良又岂能逼迫自己的父亲让位给自己呢,所以双方在巨流河展开了对战。

而此时的郭松龄部队,也就是改编后的东北国民革命军,已经攻占了锦州,奉天岌岌可危,要是巨流河不保,张作霖在无出头之日。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原计划支持郭松龄的冯玉祥,却出兵李景林,抢夺奉系直隶地盘,也使得反奉同盟分崩离析,因为在那个时候,李景林已经宣布脱离奉军,和冯玉祥郭松龄等人反击张作霖,但是冯玉祥的突然反悔,等于撕毁了反奉协定。



当然冯玉祥对于郭松龄的失败来说,只是一个原因,还有两个原因也很重要。其中一个就是日本人的插手,当时郭松龄反奉,日军方面提出要支持郭松龄,但被拒绝,因为他不想卖国,后来张作霖答应了日军的要求,因此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当然答应日本人条件的老帅最后没有履行承诺,也使得他丧命皇姑屯,这是后话,我们权且不提。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奉军内部的局限性,因为郭松龄反奉,是不想效忠于张作霖的独裁统治,可是奉军本身就是张作霖的军队,在巨流河开战后,张作霖派人发传单,喊口号,使得大量跟随郭松龄反奉的奉军又回到了张学良身边,这就让郭松龄内忧外患,最终兵败如山倒,本人也被抓获,连同妻子都被杀害。而郭松龄的死亡,对于奉军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要是郭松龄不死,能够隐忍等待,在张学良上位后才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中国近代史估计都要改写。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西北老张看世界


奉军内部有三大派系。

第一大派系,是以张作相为首的元老派。这一派,是张作霖起家的老班底、老弟兄,与张作霖的感情最深厚,也最得张作霖的信任。但这些老家伙打仗不行。碰上硬仗,不堪一击。

第二大派系,是以杨宇霆为首的留日派。这些人,全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而且年轻力壮,是奉军中的少壮派,与元老派分庭抗礼。

第三大派系,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陆大的前身,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最老牌的军校,很多军阀都出自此校。

和留日派相比,陆大派一直势弱,不太受到张作霖待见。

但随着张学良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郭松龄进入讲武堂做教师,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毕业后,郭松龄便与他捆绑在了一起。两人亦师亦友,随着张学良不断升迁,郭松龄也是水涨船高,在奉军内部的地位越来越高。

陆大派和新兴的讲武堂派合二为一,团结在张学良身旁,成为新的派系——少帅派。

因为有了张学良做靠山,少帅派后来居上,成为力压元老派和留日派的奉系第一派系。

大家知道,少帅的私生活比较丰富。所以,带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仰仗郭松龄。少帅派如日中天,也就是郭松龄如日中天。

元老派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傍的是老帅张作霖。但留日派不满意了。因为他们是是靠能耐吃饭,眼看着以前的对头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如日中天,便开始眼红,便在老帅面前给郭松龄上眼药。

老帅呢,对此其实也不太满意。他觉得应该是少帅驾驭郭松龄,而不是相反。张作霖曾经提醒张学良:你俩都快穿一条裤子了。

但张学良并不以为意。

郭松龄与老帅以及留日派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激化。原因是,立功最大得郭松龄,受赏太小;反而是立功不大得留日派,大受封赏。

郭松龄一怒之下,带着张学良的部队造了反。

一开始,张作霖以为是张学良反了。后来才发现,反得只是郭松龄,儿子还是忠诚的。

即便如此,郭松龄叛军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打到奉系的老巢奉天。张作霖甚至不得不做好搬离大帅府的准备。

当然,后来的形势发生了逆转。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介入。

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平叛。但张作霖不得不答应给与日本人诸多好处,并签字画押。

后来,张作霖赢了,便步认账了。因为当初签字的是杨宇霆。张作霖便说,这是杨宇霆自己的主意,与他老张无关,所以他不认账。

日本人哪儿能吃这哑巴亏了,便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

说到底,郭松龄死于张作霖之手,而张作霖又间接死于郭松龄之手。


趣谈国史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领7万精锐,发起了反奉斗争,并以势如破竹的气势,迅速攻占了锦州城,随后,郭松龄率军向奉天进发,眼看就要夺奉成功。谁知他却突然就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松龄剧照)

在卧虎藏龙的奉军大营中,有五虎将之说,郭松龄就是其一。因此在奉军中,身为将领的他很有威信。

虽然郭松龄有才,但是郭松龄在投靠张作霖之前的人生,却并不如人意。他先后投靠过清政府和革命军,但是受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清政府亡了,革命军护法失败,大家各奔东西,因此35岁的郭松龄只得回到奉天。

正好,张作霖筹办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正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教官。于是,郭松龄在朋友的引荐下,做了该校的战术教官。

郭松龄没想到,由于一个学生,他很快就时来运转。

这个学生正是张作霖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张学良。

由于张学良的身份特殊,其他教官对张学良多有逢迎和关照,唯有郭松龄待他与其他同期学员一视同仁,非常严厉。

郭松龄由于数年在外,从清朝灭亡看到军阀割据,国家始终处于动乱之态,这让他不免忧国忧民,常常和张学良说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张学良受郭松龄影响,一直心怀天下一统的愿望,同时他对郭松龄的能力和人品也钦佩有加。因此在他毕业后,郭松龄因他举荐,得以担任奉军卫队旅参谋长兼团长。

(张学良剧照)

初入奉军的郭松龄,很快就干了件漂亮事。

当时的卫队旅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都有些兵油子的流氓气。郭松龄接管后,不仅加强了军队纪律,还以他的军事才能严加训练,将一支如散兵游勇一般的卫队旅,训练成了一支精悍队伍。

这一举动,得到了张作霖的欣赏。于是张作霖放心让他做了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并将新式武器最完备的三旅、八旅交给他和张学良负责。

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奉军几乎全线溃败,唯有三旅、八旅在郭松龄的全线指挥下,坚持下来,最终成功阻止了直军攻破山海关的计划,并为张作霖撤退争取了时间。

因此,张作霖愈发器重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松龄的信任那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就把三旅、八旅的所有事务甩包给了郭松龄,而他则高枕无忧寻欢作乐去了。

战败后,张作霖总结失败原因,开始全面整肃军队,提拔了一大批专业军事院校毕业的新派将领,并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训练。

同时,张作霖还听取了郭松龄对军队的种种改革建议。如此一来,郭松龄不仅位高权重,还极得信任,可谓风光之极。

然而,春风得意的郭松龄并不因此感激张作霖,反而瞧不上他旧军阀的作派,对张作霖的军政措施也常有报怨。

还有,张作霖一心取代中原的愿望,也和郭松龄的观点相悖。在郭松龄看来,张作霖发动内战,不仅是人民之苦,还会让日本人有机可乘。所以他力倡“开发东北,精兵强卒,抵御外侮”。

另外,郭松龄虽说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但是他却恃才傲物,和其他将领很有点格格不入,因此受到其他将领排挤。

特别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明明他的功劳最大,结果论功行赏时,他却什么也没捞到,倒让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接管了江苏。

(直奉战争)

手上有精兵强将的郭松龄,在极度的不满中,于是起了造反的心。

1925年,郭松龄被派往日本参观军事演习。

《满铁密档选编》曾提到郭松龄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构思反奉大计。他先拜会了日本政要,表示他有心反奉,驱赶张作霖下野,而他将在东北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治政权。希望能得到日本人“绝不干涉”的承诺,并表示事成之后,将把日本与东北之间久而未决的问题一并解决。

当时,日本人已经和张作霖周旋了快20年。

本来他们一心想扶持张作霖为傀儡,但是精明如兔子的张作霖有好处就要,触犯国家利益时就打马虎眼。搞得日本人对张作霖早就没有耐心,只是慑于他的几十万奉军,才不敢与之翻脸。

显然,郭松龄的想法,更加迎合日本人的心意。于是,在取得参谋总部课长小矶国昭和陆相宇垣一成的“严守中立”的承诺后,郭松龄提前回到了天津。

随后,郭松龄在天津联合了冯玉祥与李景林作为盟友。三人约定,只要举事成功,直隶就划归冯玉祥,热河划归李景林,而郭松龄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有日本人的承诺,又有盟友联合倒奉,郭松龄决定立刻发动武装政变。

在政变前夕,郭松龄以张学良的名义,将所有辖管的部队撤至滦州,随后召集高级将领们开军事会议。

在会上,郭松龄痛斥张作霖发动内战的决定,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他表态,他绝不参与内战。随后他提出要么移兵垦荒,不参与内战;要么反对内战,和张作霖战斗到底。

随后,郭松龄要求将领们签字表态,其中有一部分赞同反奉,但是还有一部分或犹豫不决或持反对意见。于是,这些人就被郭松龄抓捕起来,并交由李景林处关押。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人表示反对。

(张作霖剧照)

造反也得师出有名,才得人支持,郭松龄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所以,他公开向张作霖喊话: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并惩办战犯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大权。

看起来,好像是大义在前,为国为民,然而当张学良多次劝说郭松龄罢兵时,郭松龄起先执意不见张学良,后来张学良找到日本人从中斡旋,郭松龄这才提出停战条件: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而他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显然,郭松龄拥护张学良是假,夺权是真。

张学良没想到郭松龄野心如此大,大失所望下,只得派出空军,在郭松龄指挥的7万精兵强将的上方,投撒传单,揭露郭松龄的狼子野心,并痛斥他盗用自己的名义造反,实属忘恩负义之人。

反正已经撕破了脸,郭松龄干脆将7万奉军精锐更名为“东北国民军”,而他则自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从此不再以张学良的名义发号施令。

由于是精锐部队,再加上武器先进。郭松龄起先在与奉军交战时一直处于上风,很快就拿下了锦州。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一路向奉天进发,所到之处奉军皆无抵抗之力。

得到消息的张作霖,除了干着急,就是痛骂张学良是个混蛋,引了个不忠不义的白眼狼来祸害奉军。

当时,日本人找到张作霖,提出只要他答应日本人在东三省有居住和经商的自由权利,同时将间岛地区划给他们自治,他们就出兵阻郭。

面对日本人的贪婪和无耻,张作霖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表示宁可脱下身上那层皮,也不做买国贼。

张作霖一边加强军事战备,一边还找到省长王永江,提出若是战败,他就下野的想法。

然而就在此时,郭松龄的盟友却给他在背后补了一刀。

原来,李景林本出自奉军,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软硬兼施下,他不仅不发兵帮助郭松龄,还扣押了郭松龄的军资和武器。

当时天气已经转冷,士兵需要更换棉袄,可是6万多件棉袄被李景林一直押在手中,迟迟不发给郭松龄。

郭松龄知道麻烦了,于是立刻电告冯玉祥,要求他增兵相助。

冯玉祥却为了扩大势力,率军攻打李景林,企图夺取热河。

这样一来,郭松龄尽管拼在最前面,但是他后方空虚,粮草又供应不上。再加上这支队伍本来就是张作霖养起来的队伍,最高统帅不是他郭松龄而是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军心大失,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参考史料:《奉系军阀密电》《郭松龄反奉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郭松龄遗体)


郭松龄失败的真正原因是郭松龄并没有真的想过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

而郭松龄之所以没有想过真的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对于张作霖,对于郭松龄来说也是“仓促起兵“。

郭松龄最开始是以“清君侧”的名义欺骗绝大多数参战官兵,甚至有些基层军官到了连山战役后才知道原来郭松龄是准备“取代张家父子”。

而正因为郭松龄自己也是仓促起兵,当时已经是11月下旬了,郭松龄在后勤上并未给军队准备冬衣,根据“倒戈”的郭军士兵以及奉张军的资料,郭松龄“反奉军”大部分还穿着夹衣。

因为军心不稳以及后勤补给不足,所以郭松龄的反奉军大部分时候是坐在火车上,跟着火车移动的,而郭松龄把后勤物资以及自己指挥部和军火也放在火车上的。

其实日本方面在郭松龄反奉战斗中并没有深入参与,即使是奉张军队的日本顾问提出的建议,奉张方面也都没有采纳,因此,郭松龄反奉失败,日本因素应该不是主要。

正因为郭松龄对步兵不不信任,所以郭松龄在作战时更多的采取大炮轰击,然后步兵占领的战术,虽然这种战术在对付奉张军队时屡屡奏效,但是由于不信任步兵,使得郭松龄难以扩大战果。

以连山战役为例,所以郭松龄反奉军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奉张军队真实损失微乎其微,相反,郭松龄反奉军因缺乏御寒的衣物,有6000人“反正”,投降了奉张军队,算上伤亡以及冻伤,获得连山战役的郭松龄反而损失了7000人,而奉张军虽然输掉了战斗,但是真实损失不足1000人,大部分伤亡还是炮击造成的。

虽然连山战役一度使得张作霖信心大失,准备逃亡大连,但是当杨宇霆带来连山战役真实损失后,张作霖与张学良都坚定了与郭松龄作战的决心,而此时原本动摇的吴俊升和张作相都坚定了支持张氏父子的决心。

反观郭松龄部,虽然取得了连山战役的胜利,但是由于御寒衣物的缺乏以及对铁路的严重依赖(缺少御寒衣物以及对士兵不信任,使得郭松龄军一直沿铁路线活动),反而进展缓慢。郭松龄军离开锦州到达白旗堡时已经毫无战意。


(郭松龄)

此时,郭松龄军与奉张军即将在辽河展开决战。

郭松龄在指挥辽河战役时,由于害怕军队倒戈,所以在军队布置上把最忠诚的第四军部署在辽河南岸,而把忠诚度不高的反奉第二军、第三军布置在正面战场,而第一军则部署在左翼,防备奉张军的骑兵。

然而第一军距离二三四军过远,根本起不到支援作用,而且也很难切实有效的保护反奉军的左翼,另外,二三军与南岸的第四军也因为距离原因,完全无法准确知道南岸战况。


(郭松龄夫妇)

结果奉张黑龙江与吉林部队与第四军发生激战,虽然第四军击退了奉张军的进攻,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第一、二、三军指挥官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奉张军黑龙江与吉林部队抵达战场,并且对反奉军的侧翼进行了攻击,而二三军在正面作战效果也不好,因此,第一二三军指挥官以为郭松龄反奉大势已去,结果就在反奉军还占有战场主动的情况下主动联络对面的奉张军,宣布“反正”。第四军见大势已去,也宣布“反正”

更离谱的是郭松龄本人在23日晚上11点才抵达反奉军前敌指挥部新民,而此时,郭松龄手下高级指挥官全部宣布“反正”。

郭松龄反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整个辽河战役期间,反奉军与奉张军损失是多少呢?

由于没有阵亡统计,只有伤者记录,所以只能记录伤者数据:

奉张军一共伤1503名士兵,反奉军一共伤839名,虽然并不是所有反奉军伤者都被收容,但是反奉军伤亡应该低于奉张军,这是可以肯定的。

郭松龄反奉事件,日本关东军从头观察到尾,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接受过完整军校教育,“陆大”毕业的郭松龄,在指挥上都是漏洞百出,而且对军队掌控非常弱,使得日本更加轻视奉系。


兰台


外有日本的干预,内有冯玉祥的倒戈,郭松龄焉能不败。

“郭松龄反奉”战争,郭松龄最得意的时候无疑是在1925年12月,先是5日夺取奉军前沿防线连山,7日又夺取奉军重镇锦州,可谓是势如破竹,如若不发生后来的事情,郭松龄不出数日即可直达奉天城下。而反观张作霖,此时能够直接调动的部队就只有张作相的第五方面军近5万多人,而黑龙江的部队因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拒绝运送,所以无法按时到达。


因此当时在奉天的张作霖是随时准备逃跑,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张作霖是“当即命令内眷收拾细软转移,府内上下手忙脚乱。10时检点就绪,即以电车27辆,往返输送(家私)南满货栈。然后令副官购入汽油10余车及引火木柴等,布满楼房前后,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况紧急,准备逃跑时付之一炬”,并随时准备通电下野。

同时当时的张作霖还派王永江去召集省城各法团负责人开会,并转达他的意思,王永江说道:“大帅让我召集你们大家来谈。军事情况,对我们是不利的,但集中兵力还可背城一战,不过使家乡父老遭到兵的蹂躏,大帅是不忍心的。大帅说,政治好像演戏一样,郭鬼子嫌我唱得不好听,让他们上台唱几出,我们到台下去听听,左右是一家人,何苦兵戎相见。烦你们辛苦一趟,专车已经备好,你们沿铁路向西去迎接他,和他说明,我们准备正式移交”,从张作霖的表现可知,当时奉军所面临的处境是有多么危急,而也可知郭军离胜利是有多近。



但就是在郭松龄节节胜利,张作霖节节败退下,形势却突然发生了大逆转,郭松龄的处境是急转直下。先是内部的两位盟友突然内讧,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并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同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如此郭松龄是再也得不到盟友的协助,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再是日本的突然加入,当时日本本来是支持郭松龄的,当时因郭松龄断然拒绝日军的无理要求,于是日本转而支持张作霖,并由此禁止郭松龄军队通过日本控制的铁路向奉天集结。而后,郭松龄不得已只能命令主力徒步向奉天进发,由此郭松龄错失了向奉天进攻的最佳时机。此后,日本更是以“护桥”、“换防”为由,从日本国内和朝鲜紧急调入两个师团,分驻马三家、塔湾、皇姑屯一带,拱卫奉天。



如此,在内忧外患下,郭松龄是一溃千里。日本人的干涉,冯玉祥的突然倒戈,让张作霖有了喘息之机。而后,张作霖迅速将残余的部队进行整编,并任命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率近六万人在巨流河东岸布防,于此同时从奉天兵工厂调来了日本重炮,并由日本人亲自指挥和操纵这些炮队,弹药也由日本人提供。

此后,缺少外援,又缺衣、缺粮、缺弹药的郭松龄开始节节败退,后随着手下唯一的炮兵部队邹作华所部的突发倒戈,郭军遂大溃。随后郭松龄眼见大势已去,24日晨携夫人韩淑秀及幕僚数人以及200多名卫队出走,不久在新民县一个农家的菜窑里被奉军逮捕。25日,被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后,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枪杀,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方可收葬。



其实,郭松龄会在如此大好局势下功亏一篑,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盟友内讧。反奉之初,郭松龄即与冯玉祥、李景林秘密结盟,相约共同讨张。可结果在郭松龄即将对奉天发起总攻时,冯玉祥非但不支援,反而为了个人之一己私利,突然对另一盟友李景林发起进攻,并趁机袭取李军控制的直隶。如此,李景林是恼羞成怒,遂就断了郭松龄军的前线补给,并调转枪口与冯军开战,最终让郭松龄军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二、日本干预。当时郭松龄因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从而促使日本转而去帮助张作霖,并让郭军是处处受限。日本先是拒绝其所控制的铁路为郭松龄运送部队,从而让郭军丧失最佳时机。而后又将大石桥、辽阳、奉天、抚顺、铁岭、开原、长春等14个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划为禁止武装部队进入区域,禁止郭军通过,之后更是派兵协助奉军防守奉天。如此,在日本蛮横的干预下,郭松龄是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最佳进攻时机,从而让张作霖有了喘息之机。



三、军心不齐。当时郭松龄率领的反奉大军曾都是张作霖的精锐部队,而郭松龄起兵却是很急促的,因此仓促之间难以尽收将领之心。再则郭松龄可以说是用欺骗的方式来让原奉军跟随自己反奉的,且多数将士都是被迫起兵,即使在与张作霖军大战时,军中依然都在流传着“吃张家,穿张家,跟着郭鬼子造反真是冤家”的说法。如此,当张学良传单一撒,说“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人”,郭松龄军是人心惶惶,士气全无。直至最后出现诸多将领临阵倒戈,如炮兵旅长邹作华就“突然将所部炮兵旅撤回,并停止前线子弹供应”。

如此,在诸多诱因下,郭松龄最终走向灭亡。


澳古说历史


郭松龄兵败的原因很多,而最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直接介入,导致他功败垂成。

郭松龄反奉的原由

郭松龄原本是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战术教官,后来因为当时在讲武堂读书的张学良赏识他的才能,所以大力提拔。此后郭松龄又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表现出色,所以很快成为奉系干将之一。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张作霖击败吴佩孚,控制了北洋政府大权,并夺取了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盘。郭松龄在战争期间也是表现不错,立下了不少战功,本来也想着去捞个督军当当。

然而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和郭松龄一直不和,在他的撺掇下,郭松龄最终一无所获,只得了一个京榆驻军副司令的职位,统帅部队坐镇滦州。京榆驻军司令名义上是张学良,不过因为他一向把军务交给郭松龄处理,所以实际上是郭松龄以副司令的名义统帅全军。

奉系的大举扩张最终引起了其他军阀的联合反对,孙传芳出兵攻打江苏、安徽。奉系将领杨宇霆和姜登选大败,两省地盘全部被孙传芳夺走。郭松龄原本就因为杨宇霆和姜登选从自己手里抢走江苏、安徽地盘有所不满,此时更是觉得张作霖用人不公。

而张作霖为了和冯玉祥争夺河北、绥远地盘,有意对冯玉祥开战。郭松龄认为自己卖命不过便宜了杨宇霆等人,而此时的直隶军务督办的李景林也担心战事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两人于是逐渐走近。最终郭松龄、李景林和冯玉祥达成联合反奉的协议。

起兵之初,郭松龄占据了绝对优势

郭松龄起兵依靠的就是他统帅的京榆驻军,京榆驻军下辖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两个炮兵旅,共计7.5万人,是奉军最精锐的一支军事力量。

而此时张作霖虽然号称有40万大军,但是在江苏的奉军已经被孙传芳打的大败,暂时失去了战斗力。山东的张宗昌又忙着应付日益逼近的孙传芳部队。直隶李景林已经和郭松龄达成了默契。再扣除京榆驻军,张作霖手下还有大约11万,数量虽然比郭松龄要多一些,但是质量差距甚大,而且分散在东三省和热河驻守,一时间难以聚集。挡在郭松龄和沈阳之间的奉军,仅有4个步兵旅、1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旅。

因此在1925年11月24日,郭松龄通电反奉时,在局势上占据了绝对优势。27日就攻占了山海关,12月3日夺取了兴城,5日突破奉军在连山的防线,随即占领锦州,可以说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

所以在12月6日时,局势大为不利的张作霖召开军事会议,考虑主动宣布下野。

日本的干涉给了张作霖喘息之机

然而一直把东北当作自己势力范围的日本,却将此次事变作为干涉东北的大好良机。日本一面宣布严守中立,增派军队前往东北,一面派出代表去会晤张作霖和郭松龄,对他们进行拉拢和要挟。

最终郭松龄拒绝了日本的要求,而张作霖却全部答应,日本于是决定全力支持张作霖,并迅速付诸行动。日本以中立为由,禁止郭松龄部使用南满铁路和在南满铁路附近活动,迟滞郭松龄的进军速度,同时却以南满铁路将吉林和黑龙江的奉军运到前线,加上从连山败退下来的部队,奉军很快集中起了6万多人。

为了加强奉军的战斗力,日本关东军还抽调大批现役军人去奉军充当顾问,甚至直接加强到奉军作战部队中去,在奉军的炮兵部队里,就有大量的日本炮兵直接操作大炮,参加了之后的战斗。


李景林的态度转变削弱了郭松龄的力量

而此时李景林的态度也起了转变,郭松龄起兵以后,岳维峻的国民二军进攻河北。而国民二军在北京政变时曾经是冯玉祥的盟友,所以李景林认为这是岳维峻要和冯玉祥一起要抢自己地盘。加上日本也派代表游说李景林,明确告知会支持张作霖,所以李景林决定转而支持张作霖。

于是李景林一面禁止冯玉祥部通过天津去增援郭松龄,一面扣押了郭松龄存放在天津的后勤物资。郭松龄因此不得不分兵驻守山海关,防止李景林攻击自己后路,而且郭部经过长途行军后,部队已经疲惫不堪,冬衣又被李景林扣押,冻伤、患病者不少,这么一来,实际上抵达巨流河,和奉军展开决战的郭松龄军,数量已经不足5万,反而少于了奉军。

而且郭松龄军中有些人也和张学良偷偷联系,参谋长邹作华更是命炮兵部队不要瞄准奉军阵地开炮,这种情况下,郭松龄最终遭到失败也就很正常了。

结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郭松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日本干涉,给了张作霖喘息之机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不沉的经远


郭松龄起兵反奉,最终兵败被杀。其失败的原因,依我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郭松龄坚决拒绝了日本方面提出的危害中国利益的无耻要求。


(郭松龄)

郭松龄起兵反对张作霖奉系军阀之后,日本鬼子认为这是一次扩大日本在东北利益的绝佳机会。因此,日本方面派出特使,对郭松龄提出了日本可以出兵帮助郭松龄打败张作霖,战后日本要在东北地区享有巨大的特权等条件。

郭松龄参加过同盟会,具有革命思想,是一位爱国将领。他一听日本方面的条件是要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半殖民地,不禁勃然大怒,当即坚决拒绝了日方的无耻要求。

日本鬼子在郭松龄面前没能达到目的,就转而去找张作霖谈判。



(奉系军阀头子张作霖)

而此时的张作霖正焦头烂额,被郭松龄打得狼狈不堪,眼看奉天就要不保了,正无计可施呢。忽然间,日本鬼子来找他,提出要帮助他消灭郭松龄,只是事成之后要在东北获取更大的权益。

张作霖是土匪出身,为人狡黠,他绝不似郭松龄那般迂腐、不通权变。为了取得日军帮忙,尽快挽回军事颓势,张作霖满口答应了日方提出的全部条件。从而也为他以后在皇姑屯被日本鬼子炸死埋下了伏笔。

得到了张作霖的承诺,日本鬼子心花怒放;日军立即行动起来。驻东北的日军宣称“中立”,铁路不许郭松龄的军队使用,大大迟滞了郭军的军事行动。但是,张作霖的奉军却通过日军控制的铁路,迅速开始集结……

最后,日军图穷匕见,乘郭松龄所部与奉军激战正酣,突然在郭松龄的背后发起偷袭,致使郭松龄的部队全线溃败。

第二.郭松龄、冯玉祥、李景林三方反张同盟中,出了个反复无常的倒戈将军冯玉祥。



(倒戈将军冯玉祥)

郭松龄之所以起兵的底气,主要来源于自己与冯玉祥、李景林达成了反对张作霖的三方同盟。

谁知郭松龄一起兵,冯玉祥立马打起了小算盘。他没有按约定出兵去进攻张作霖,反而去袭击盟友李景林,图谋攻占李景林的地盘。

(从奉军脱离出来的将领李景林)

李景林遭到冯军袭击,对反复无常的冯玉祥痛恨万分。于是,李景林也顾不上去帮助郭松龄反张作霖了,他转过头去,率领部下去跟冯玉祥拼命了。

这样一来,本来说好的三方共同出兵,攻打张作霖,到头来却只剩下了郭松龄这一支孤军了。反张的声势变得弱小了。幸亏郭松龄军事才能出众,指挥有方,才在战场上打出了声势。

不得不说,冯玉祥的背信弃义,是郭松龄兵败的一大原因。

第三.东北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怪胎,它毫无信仰,亳无荣誉感,只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豢养的奴才、走狗。


张作霖以及后来的少帅张学良,父子二代,对奉系军阀麾下的东北军进行了长期的奴化教育,使得这支当时中国力量最为强大的军队极其封建愚昧。其士兵不知有国家和民族,对张作霖父子敬若神明,唯命是从。

从“九一八”事变可以看出,奉系军阀队伍连起码的军人荣誉感都没有!他们明知自己不抗击日寇,自己的父老乡亲就会被日寇的铁蹄所蹂躏,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保卫家乡的思想,主子一纸命令,他们就一枪未放,撤出了东北三省。

因此,郭松龄在这样一支思想极其愚昧、被张作霖长期奴化的军阀队伍中,发动兵变,去反对这些奴才士兵的主子,成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东北军不像近代史上的湖北新军,以及革命浪潮波及到的南方军队,他们局限于东北地区,从未接触到革命的思想,也不知道世间还有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吃张家的饭,作张家的狗”。

因此,郭松龄起兵反对张作霖,只能打着张学良的旗号,来蒙蔽自己的部下。但是,最后郭松龄的部下发觉不是这么回事以后,就军心动摇,纷纷逃跑了。

郭松龄虽然爱国,向往革命,一心想在东北发展力量,响应孙中山的南方革命,从而达到壮大国力,挫败日本鲸吞东北的野心。这种想法是好的,可是,在东北地区,由于张作霖奉系军阀的长期奴化教育,东北军只是张家的奴才走狗,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革命思想,更不知道国家民族的利益所在。

因此,极端家丁化的东北军,不可能真心支持郭松龄反对他们心目中的主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

没有大批具有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官兵,只靠郭松龄自己及几个亲兵,是无法取得最后胜利的。


品茗读史


导语:

于情于理,郭松龄的这次反叛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一来他在身经百战的张作霖面前,还是显得有点太过于着急了,与此同时身为张学良的老师,先是打着张学良的旗号造反,后又暴露出自立的野心,失了大义,失败是必然的,就看是以何种方式,会在什么时候收场罢了。

郭松龄开始反叛的先决条件并不被他人所接受

不可否认,郭松龄是极其优秀的将领,但是他也难免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时候,尽管他能力出众,但是他的能力并不被所有人认可,要不是他作为张学良的老师,在整个张作霖的势力范围之内,自负的他显然不是那么招人待见,而当时他之所以反叛,就是为了一雪前耻,证明自己的能力,首先在战略格局上,就已经输了一半。

七万精锐能征善战,但却是一支“孤军”

当意图太过于明显之时,反而会让敌人加倍防御,一开始之所以他能够顺利突出重围,是因为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始终认为郭松龄不会有二心,但是他们忽略了郭松龄当时的那份憋屈,以至于一开始丧失了主动优势。“当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的时候,郭松龄其实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张作霖后知后觉但是也有自己的杀手锏

当时郭松龄从背后给了张作霖一刀,但是身为东北王的张作霖,岂能容忍他的为非作歹,尽管当时郭松龄和冯玉祥统一了战线,但是张作霖显然看清了郭松龄的意图,能在东北吃得开的张作霖,当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日本人,很多时候为了长远利益,日本人也被张作霖玩的团团转,知道张作霖与日本人有联系,郭松龄也取得了日本方面的支持,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张作霖更狠,比他当时对日本人做出的承诺更加诱人,显然这一场战役已经在这里有了眉目。

郭松龄实力毋庸置疑但终究欠点火候,依靠日本人的所谓“中立”,是他败亡的主因。

本来以为摸清了张作霖底细的郭松龄,想借此机会,挑拨离间,让张作霖怀疑张学良,最终使得自己的计划得逞,但是张作霖终究还是明白了背后的真相,当时的郭松龄势如破竹,打到了奉天城下,一方面的得益于他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与那七万精兵有密切关系,但是他在日本方面吃的亏,最终也进一步被放大,使得郭松龄在后续战争中失去了一战之力。确实打了张作霖父子个措手不及,但是还是留给了他们喘息的余地。

(郭松龄影视化形象)

单纯军事实力的比较终究不能战胜战略布局

张作霖之所以能够称霸东北,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多年的积累,当然不是白瞎的,张作霖在东北的战略布局,已经形成了一张网,郭松龄的单点突破属实有奇效,但也真的局限于此,军事实力的较量,确实是郭松龄更胜一筹,但是张作霖显然是更注重政治实力的扩张,只要是熟悉张作霖的人,就能明白他当时利用子女做的战略布局,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而让自己的政治道路更加平坦,显然也不是常人能够做出的突破。

结语:

总而言之,张作霖之于郭松龄,显然一个是将帅之才,而另一个只是军事人才,倘若张作霖后来不出事故,日本人对于中国东北的突破,也会有不小的难度与阻力。我们说如果最终是郭松龄取得了奇袭胜利,要求他能够同张作霖那般,牢牢守卫着东北的大门,恐怕结果会更糟糕。


泰林说趣史


郭松龄反奉是奉军的一次重大危极,张作霖差点就宣布通电下野,但郭松龄在开局极好的情况下最后却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呢?


郭松龄为何反奉?



在奉系军阀内部,郭松龄和杨宇霆一直被公认为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但是在看似同声同气,上下和谐的背后,却隐藏着奉系军阀内部“老派”与“新派”,“士官派”与“陆大派”长期的利益斗争。“老派”作为奉系中的实力派,绝大多数都是早年跟随张作霖打天下的结拜兄弟,核心成员有张作霖“结义八兄弟”中的张作相、汤玉霖、孙烈臣、张景惠、吴俊升,这些人在奉系内部资历威望都极高,因此都担任了军政要职,但是这些人思想顽固保守,对于郭松龄、杨宇霆这样具有革新意识的人来说是难以形成合作意识的。



然而,不仅“新派”与“老派”之间难以走到一块,甚至“新派”内部也同样矛盾较深,基本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派”,奉杨宇霆为首脑,视杨为“智囊”、“精神领袖”,而“陆大派”,则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属于正统的本土系,他们奉郭松龄为领袖。“士官派”与“陆大派”同样斗争激烈,郭松龄与奉天省省长王永江都主张“精兵强卒、保卫家园、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辱”,当时日本人在东北已经扎根多年,俨然成为东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心腹大患,奉系最大的威胁正是已在东北渐成气候的日本关东军。



而杨宇霆,因为留洋背景,且能说会道,故极受张作霖信任,他是张作霖向关内渗透,与直系、皖系逐鹿中原的最得力助手。郭松龄与杨宇霆都有性格上的缺陷,杨宇霆恃才傲物、飞扬跋扈,有时候甚至连少帅张学良都不放在眼里,而郭松龄,则心胸狭隘、刚愎自用,郭反奉时杀害了刚直正派的安徽督军姜登选就是真实的例子。杨郭派系不同,历来不合,分别占着有大帅和少帅的支持,关系水火不容。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赏罚不分,委杨宇霆任江苏督军,姜登选为安徽督军,而在此次直奉战争中立有大功的郭松龄却并没有得到封赏,心里因此感到极为不满。后来杨宇霆和姜登选把苏皖给弄丢了,郭松龄就更觉得这两人是奉军的毒瘤,想要除掉这二人,因此反奉之心益决。

1925年10月,郭松龄作为奉军代表前往日本观操,得知了张作霖准备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准备由日本提供给奉军提供军火,向冯玉祥的西北军挑起战争,张作霖这种一意孤行出卖主权发动内战的行为引起了郭松龄的强烈不满,于是郭松龄积极部署,安插亲信,频繁与冯玉祥联系,为武装反奉做准备。



由于郭松龄在奉军内部作为陆大派的首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而且他身兼军长之职,很快就在奉军与国民军爆发战争前拉起一支队伍,并将矛头直接对准张作霖和杨宇霆,公开通电反对这二人,提出三大主张:一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首恶杨宇霆;三拥护张学良为奉系统帅,改革东三省。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组织了5个军,七万人的军队,自任总司令,浩浩荡荡向奉天进发,郭松龄反奉战争由此爆发。

郭松龄反奉之目的



郭松龄反奉,最震惊的无疑是张学良,两人之间亦师亦友,无比亲密的上下级关系,使得张学良倍受父亲方面的压力,张学良紧急赶往秦皇岛要与郭松龄面谈,但遭到了他本人的婉拒。此后,张学良又亲笔书信希望郭松龄能幡然醒悟,及时止兵,这一次郭松龄总算给出了回应,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以由自己回奉执政,执掌东北军政大权作为退兵条件,这显然是狮子大开口,没有留下任何斡旋的余地。

至此郭松龄反奉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朗了,他要以手中的七万精锐作为施压的筹码独自掌控东三省,以实现自己改造东北之目的。如此,张学良苦口婆心劝郭松龄及时回头的目的落空,对他已不报什么幻想。于是,派飞机在郭军阵地上空空投传单,揭露郭松龄盗用自己的名义反奉,谴责其忘恩负义,以起到瓦解人心的作用。

郭松龄反奉失败原因



1925年11月28日,郭军进占山海关,12月,辽西突降百年一遇的大雪,此时李景林突然背盟,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开战,郭军在天津的钱款军储被扣押,导致郭军给养发生困难,郭军不得不不分兵防备李、冯后方制造威胁。郭松龄在给养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依然乘着大风雪做掩护,突破连山防线,连夜突进锦州,镇守锦州的奉军稍做抵抗即撤退,郭军顺利攻占锦州,形势的发展对郭松龄非常有利。

不料,形势很快急转直下,孤立无援的郭军没有等到友军的支援,苦苦支撑一段时间后,最终在白旗堡战败身亡,郭松龄反奉的失败,外部因素,包括与他结盟的冯玉祥、李景林都为了保存实力而观望,在与奉军不成比例的作战中,郭军的失败不可避免,归结原因,有两点:

一:内讧不断,自相攻击



在形势一片利好的情况下,张作霖已经做好了下野的准备,此时孤军深入的郭军正需要友军的正面支持。不来此时冯玉祥却突然进攻李景林的军队,要知道直录督军李景林是郭松龄好不容易争取过来的同盟,如今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公然进攻李景林抢夺直录省的地盘,还霸占了天津港这一重要的出海口,另外,冯玉祥还突然出兵夺取了郭的另一个盟友阚朝玺的地盘热河省。

这场内讧使得郭松龄孤军奋战苦苦支撑,在辽宁与奉军的正面对抗中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这是郭军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日本背后支持奉军



郭松龄是不屑于和日本人合作的,借着这次的反奉战争,日本人再一次搭上张作霖,在局势极度不利于张作霖的情况下,他也是慌不择路答应了日本人提出的侵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要求,如此,奉军得到日本人的后援,双方订立了反郭密约。在日本方面的干预下,郭军因为日军的阻扰而推迟了对奉军发起总进攻的时间,日本还从国内紧急调来两个师团分别驻扎在马三家、塔湾、皇姑屯一带来拱卫奉天。



在日本的干预下,奉军的形势大有好转,补充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衣物食品补给,在严寒的冬季作战中,盟友的失信和退路的隔绝,粮草弹药的缺乏都严重的打击了郭军的士气,张学良还加紧了策反工作,凡缴械投降者既往不咎,此举令郭军全线震动。而生死存亡关头,郭松龄仍然摒弃“停战议和”的主张,一意孤行要与奉军决一死战,其结果的失败乃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可以说,郭松龄反奉,友军如冯玉祥、李景林的背盟行为是极为可耻的,再加上郭本人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犯了不少战略上的失误,失败是注定的。


大国布衣



说打到奉天,那是言过其实了,是打到新民的巨流河,就受到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阻击。

郭松龄的这支部队,是奉军最精锐的劲旅,总司令是张学良,副司令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是张学良的教官,而且张学良和郭松龄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张学良最信任的朋友,郭松龄的权利,是由于张学良的举荐,得到了张作霖的批准才得到了副总司令的爵位,张学良放权,把一切指挥大权交给了郭松龄,这样郭松龄在这支部队就有了一定的指挥和说话权。

这话的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败给了吴佩孚手下,但张作霖那样的人能甘心吗?于是他又休养几年,进行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调集了25万部队,分五路进攻山海关,天津,河北,北京,赤峰等地,其中最难打的就是山海关九门口,这一路军由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他们经过几天的激战,由于张郭有空军优势,奉军的空军狂轰滥炸,还有海面舰艇的炮击,吴佩孚的部队彻底失败,吴佩孚由秦皇岛坐船逃走,奉军占领天津,热和,并挤走了先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张作霖成了中华民国的统治者,号称陆海空大元帅,设立文武大臣总理等人,并在各省市设立直隶总督,张忠昌为山东直隶总督,汤玉麟为热和直隶总督,并在江南一带和上海设立了直隶总督。


在封官时,郭松龄由于战功卓著没有得到及时封赏,可能张作霖会另有安排,郭松龄还是副总司令,在他的心中就产生了怨气,于是他就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叫静难清君侧。带走7.5万劲旅从天津一路出发,打得很顺利当时,张学良不在部队中,张学良是在沈阳,当郭松龄的部队打到锦州以后张作霖组织人马叫张学良到巨流河一带去阻击,由于张学良的喊话,叫奉军不要打奉军,很多部队外逃,或归降,还有郭松龄的参谋长,不愿自己人打自己人,叫炮兵团放空炮,所以张学良这边的部队损失很小。


还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部松龄要打到奉天,得经过南满铁路,日本的关东军出来干预,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最后,郭松龄夫妇逃到辽中的一个村庄,藏到地窖里,被人举报抓了出来,他们夫妇都被枪毙,暴尸奉天的小河沿七天,供人观赏。

实际上,郭松龄不应该反奉,他的权利是张作霖爷俩给的,而且他的部队也是张作霖的部队。他为了权利是不仁,不义,不忠,也是罪有应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