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李振亞love


公元234年10月諸葛亮去世後,西蜀與曹魏各自的內政外交都發生了一些新的情況,使得曹魏的戰略重心從防禦西蜀轉為了充實國力。

從諸葛亮去世的次年,也就是公元235年算起,到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這十六年間,司馬懿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

  1. 平定遼東。
  2. 防禦東吳。
  3. 武裝奪權。

司馬懿在行動

諸葛亮的數次北伐的確給曹魏政權帶來了很大的戰略壓力,使得曹魏政權不得不把戰略重點放到西部的防禦上。但西蜀的經濟、人口相比於曹魏來說都太弱小了。多年的戰爭,使西蜀的戰略資源幾近枯竭。到了其繼任者姜維的時候,西蜀的攻勢已成強弩之末,戰略態勢由蜀攻魏守轉為了戰略相持。



一.公孫淵不“老實”

這樣,曹魏政權終於可以騰出手來解決一下遼東那個不怎麼“老實”的公孫淵了。

從遼東太守公孫度開始,公孫家就一直控制著遼東地區。因為當時遼東地方偏遠,人煙稀少。所以自曹操滅袁紹以來,曹魏政權對遼東始終以懷柔政策為主。這公孫度也很識趣,只是搞搞小動作,並不過份刺激曹魏。

公元228年,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從叔叔公孫恭手中謀奪了遼東的控制權,要求魏明帝曹睿封他為遼東太守。這一年正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當時曹魏對西蜀的突然攻擊毫無防備,陷入了極大的被動。所以無暇顧及遼東那些“破事兒”,就答應了公孫淵的請求。

這個公孫淵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剛當上遼東太守,就跟東吳那眉來眼去的。曹魏實在顧不上他,就又忍了。後來公孫淵跟孫權倆人還真談出了火花,公元233年,孫權派使者帶著大量的金銀珠寶去找公孫淵,立公孫淵為燕王。這個舉動倒把公孫淵著實嚇的不輕。

至少從表面上來說,公孫家一直是臣服於曹魏政權的,這公孫淵也算是有主的名花了。平時跟孫權眉來眼去的,也就是玩玩曖昧。可誰知道孫權“傻實在”,乾柴烈火的動真格的。思來想去之後,公孫淵還是膽怯了,殺了孫權的使者,把首級送到了曹魏。財寶嗎,不客氣,做為手續費裝自己腰包了。對於公孫淵的這一舉動,魏明帝曹睿可能還是有點感動的,國亂顯“忠臣”嗎。西邊的諸葛亮跟上了發條似的一波接一波的打,弄的自己不勝其煩。這時北方的穩定多麼重要啊。於是曹睿也不小氣,直接封公孫淵大司馬,樂浪公。

據說被曹睿派去遼東封賞的使團中有個人很厲害,公孫淵怕被謀害,就先派兵包圍了使團住的學館,然後才去見使臣。可能招待使臣的過程中也很不禮貌,對著作陪的人說髒話。使臣不樂意了,回到大魏對曹睿很發了一通牢騷。曹睿說這事咱們先記下了,等騰出手來再跟他算賬。

這一等就是四年。諸葛亮去世了,姜維的進攻一次比一次不成氣候。這時不知怎麼的,曹睿突然想起了公孫淵這當子事,就派幽州刺史毌丘儉去打他。雙方在遼隧打了幾仗,因為遼水大漲,地勢對毌丘儉不利,這毌丘儉就退了兵。既然雙方的情面已經撕破了,公孫淵乾脆就破罐子破摔,先是自立為燕王,又挑唆鮮卑人騷擾曹魏的北方。接著繼續跟老相好孫權眉來眼去。這回忍無可忍的曹睿決定對公孫淵動真格的了。

公元238年,骨灰級統帥,太尉司馬懿親率四萬大軍開往遼東征討公孫淵。過程是艱苦了點,但結局毫無懸念。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司馬懿平定公孫淵,徹底解決了困擾曹魏幾十年的遼東問題。




二.韜光養晦的司馬懿也不好惹

本來司馬懿是有機會再跟西蜀接觸的,征討遼東回來後,朝廷任命司馬懿去鎮守關中。誰知剛走到半路,就接一道急詔,命他火速回京,曹睿不行了。公元239年,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託孤大臣。曹爽是大都督曹真的長子,自小跟魏明帝曹睿交情莫逆。為人一直都挺不錯的。與司馬懿共同輔政的初期,對司馬懿非常尊重,有事必與司馬懿商量。司馬懿對曹爽也很客氣。有句話俗話說“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曹爽身邊的親信都不怎麼喜歡司馬懿,經常挑唆曹爽,就這樣曹爽漸漸的跋扈起來。奪了司馬懿的實權,讓他擔任一些虛職。朝中重要位置都任用自己的親信。

因為曹爽的曹氏宗親的身份,在政治地位上,司馬懿處於劣勢。所以司馬懿採取了韜光養晦的策略,對曹爽一讓再讓,這讓曹爽真的很爽。但政治上韜光養晦的司馬懿,並不等於可以無視大魏的利益受損,當東吳派兵攻打曹魏的時候,司馬老虎又發威了。

公元241年,東吳四路大軍攻魏,司馬懿力排眾議,領兵出征,大敗吳軍於三州口,殲敵萬人。公元242年,東吳諸葛恪屯兵皖城,司馬懿率兵驅逐,大敗諸葛恪,收復淮北,命鄧艾在此屯田。



三.孰忠?孰奸?

曹爽雖然從政治上全面壓制了司馬懿,但有一件事使他挺不爽,根司馬懿比起來,自己缺少能拿出手的功績,於是曹爽就打起了西蜀的主意。公元244年,曹爽不顧司馬懿的強烈反對,率軍伐蜀,結果大敗而回。從此曹爽也就認命了,不跟司馬懿比功績,只比霸道。這個曹爽也是真絕,不但隨意的任免官員,侵吞土地,還把黑手伸向了皇室。先是軟禁郭太后,又把皇宮裡的一些才人納為了自己的侍妾,出行儀仗堪比天子。

曹爽絕,司馬懿乾脆來個更絕的,在家裝病,眼不見心不煩。曹爽也深知道司馬懿的老奸巨猾,多次派人去探視司馬懿。得到的稟報都是司馬懿鼻歪眼斜,出氣多進氣少,反正就是隨時都能嚥氣,這下曹爽是真的放心了。但是,閉著眼睛的猛虎可不一定是在睡覺,也許是在裝傻。

公元249年,趁曹爽與兄弟--掌管禁軍的中令軍曹羲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的時候,病的要死的司馬懿突然神采奕奕的出現在永寧宮,參見被軟禁的郭太后,在得到郭太后的討賊懿旨後,帶領忠於朝廷的大臣奪了禁軍和洛陽守軍的兵權。隨即帶兵征討曹爽。得到消息的曹爽兄弟六神無主,思考了一夜。當得到司馬懿保他們富貴的承諾後,繳械投降。但老虎既然發了威,不見血怎麼行,曹爽兄弟,連同三族都被誅殺,曹氏宗族遭受重創。司馬氏自此大權獨攬。



但要說此時的司馬懿就有了篡魏之心,我覺得倒也未必,至少他還是勤於王命,兢兢業業的。朝廷多次封他為丞相,加九錫,朝會不拜,都被司馬懿拒絕了。臨死也沒有接受朝廷對他的丞相加封。

所以是忠,是奸各位自己體會。


老曹講史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蜀軍因為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同時,蜀軍還發生內訌,楊儀和魏延鬧了起來,魏延逃走,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可以說,當時的蜀軍,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發動大軍碾壓蜀軍,蜀軍一定無法抵擋,說不定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

就算一時不能滅,憑魏軍的實力,只要此後連續不斷地發動進攻,在沒有諸葛亮這根主心骨的情況下,一定能夠打亂蜀軍,同時還可能引發蜀國內部動盪,這樣也很容易找到儘快滅亡蜀國的機會。

(司馬懿劇照)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時候撤軍了。而且此後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裡,他都沒有主動發動過對蜀國的戰爭。司馬懿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嗎?

我認為,司馬懿卻之所以不進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願。

司馬懿其實並不願和蜀國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國打,都是因為諸葛亮挑戰,他被迫應對。但是在應對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防守為主,絕不主動攻擊。以至於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膽小,但他依然不為所動。

照理說,每個大臣都願意打仗,因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拜將封侯,這是古代人的共同夢想。為什麼司馬懿反而還堅持息事寧人,不求有功呢?

其實,這是因為司馬懿和古代將軍們的夢想不一樣。古代將軍們是為了建功立業,拜將封侯,封妻廕子。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遠大,不僅僅是要封侯,而是要獲取天下。既然要獲取天下,就必須學會藏鋒。

當時司馬懿已經掌控了魏國的兵權,但是還遠遠沒到奪取曹魏江山,乃至奪取天下的時候。因此,當時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住,不讓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擊,曹叡勢必會懷疑他有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剪除他的兵權。

(曹叡劇照)

二、不能。

說他不能進攻蜀國,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於司馬懿統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權越來越大,曹叡也就越來越猜忌他,怕他擁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給奪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因為只有交給他,才能退敵,才能打勝仗。所以,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就處在這樣複雜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馬懿和蜀軍保持一種均衡。只要司馬懿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當司馬懿多次試圖發動對魏國的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最後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著杖節前往司馬懿營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著杖節站在大門口。

而司馬懿也相當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樣子,等到辛毗出現,他立馬就取消行動。他這樣做,一方面表現出自己很聽曹叡的話,曹叡讓幹啥就幹啥;另一方面,又讓他在魏軍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啊。

正是因為曹叡阻止,所以司馬懿就算有心進攻,也是不能的。

(諸葛亮劇照)

三、不空。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非常繁忙,他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爭,又組織了阻擋孫權進攻的戰爭。

這些戰爭,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隻有他去,戰爭才能打贏。同時,打這些仗,司馬懿不會做大。

因為一直在打這些仗,所以司馬懿其實不空。

後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著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了曹魏的權力。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四、不敢。

在他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政權後,為什麼還說他不敢發動大軍攻打蜀國呢?

因為他雖然奪取了權力,但政局不穩,國內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試圖把權力奪回來。王凌就搞過一次,想擁戴曹彪,廢了曹芳,同時把他給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不敢貿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沒有坐鎮朝堂,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馬懿都不敢發動大軍打進蜀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之所以終身不攻打蜀國肯定不是因為愛和兔死狐悲。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的真正原因有三個,下面讓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第二個原因,司馬懿怕被鳥盡弓藏。司馬懿在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帶兵攻打過蜀國,這裡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帶兵攻打蜀國的原因,通過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動作上,司馬懿看出了魏明帝對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蟄伏,而不是跳出來消滅蜀國,然後再被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忙著在朝中爭權,抱著攘外需先安內的想法。司馬懿在後三國時期一直在韜光養晦,開始重視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沒有曹操之後,司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爭權奪利了,所以司馬懿對蜀國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上心了,也不會主動提出攻打蜀國,因為帶兵出去就代表著遠離朝堂。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帶兵攻打過蜀國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補充,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當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下一步的動向,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千年謎團:司馬懿為什麼沒有趁勢去擊滅蜀國?綜合史料,仔細分析,有以下幾點主要原因。

蜀道之難

有人說,諸葛雖死,姜維尚在。的確,諸葛亮將生平所學,都傳給了姜維。但是姜維真正能學到幾層,是個很大的疑問。其實,當時的姜維並非司馬懿的對手;因此,司馬懿所慮者,並非姜維也。司馬懿不進攻蜀國,首先想到的是“蜀道之難”。蜀國有著天然的地理屏障,要進攻蜀國,越過這個屏障,是很困難的。司馬懿是個步步穩走的人,沒有很大把握的事情,不會輕易為之。

自保之策

俗語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馬懿深知此理。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本來就一直視司馬懿為威脅人物。倘若司馬懿拼死力滅了蜀國,下一步等待他的必然就是被誅滅。因此,蜀國在,司馬懿可安在;蜀國滅,司馬懿則危。

平定內亂

諸葛亮死後,蜀軍退去,並不代表魏國就無事了。其實,當時魏國發生了好幾起聲勢浩大的內亂。在行軍打仗方面,魏明帝曹睿最相信司馬懿,那麼平定內亂的職責就自然落到司馬懿手中。公元237年,就是諸葛亮死後的第三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起兵造反。賊勢浩大,司馬懿趕緊去迎敵。不過,這個公孫淵並非無能之輩,可以三兩下就搞定。司馬懿與之周旋,前後幾乎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剿滅他。其他幾起規模較小的內亂,也都要耗費時間去平定。

靜候時機

司馬懿最厲害之處,並非兵法,而是其心態和耐力及忍辱力。無論什麼情況之下,司馬懿都可以保持冷靜的心境。而其耐力,在諸多事例中都有體現。至於其忍辱力,諸葛亮送女人衣服給他,他笑著穿上的事例,則體現的淋漓盡致。作為“冢虎”的司馬懿,其實一直在靜候時機。什麼時機呢?就是奪取曹魏政權的時機。終於,這個時機到來了。

當司馬懿平定內亂不久,收到一份緊急詔書,原來是魏明帝曹睿發來的。魏明帝病入膏肓,死在旦夕,急請司馬懿入朝,並託孤給司馬懿。司馬懿當然連連答應。曹睿一死,司馬懿心中的大石終於掉了;如今在朝中還算個敵手的,唯有曹爽。不過曹爽豈是司馬懿的敵手,司馬懿微施小計,就滅了曹爽。從此,司馬家族挾8歲的天子曹芳以令諸侯,重演了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幕。沒過多久,三國滅亡,晉朝建立。


58同鎮王封街站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終身不攻擊蜀國?不是司馬懿愛屋及烏可憐諸葛亮和蜀國,更不是對劉禪抱有好感,投桃報李。而是實在有他難言的苦衷。

其一,蜀國不是說打就能打的。俗話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說的就是蜀國這個地方不容易安定。為什麼?因為蜀國有它無可比擬的地形優勢。四川盆地,四面環山,就像一圈天然的城牆把天府之國圍在中間。你打它吧,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千里蜀道就夠你喝一壺。你不打它吧,它完全可以關起門來發展,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君不見司馬懿的愛徒鍾會,在佔據蜀地之後也禁不住誘惑企圖割據自立,反叛魏國。所以蜀地難克,也難治,司馬懿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解決這個對手,這是他終生不攻擊蜀國的最根本原因。

其二,戰略條件不允許。諸葛亮去世時,雖然蜀國孱弱,但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然形成,彼此之間都是一個平衡。且不論是否能夠拿下蜀國,就算能,在攻擊蜀國的過程中,吳國也絕不會坐視不管。趁虛偷襲也是必然。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遼東還有一個強勁對手需要解決。司馬懿徵遼東前,天下實際上是四國並立。魏蜀吳之外,在遼東還有公孫家族長期經營的獨立王國。這塊土地長期與曹魏集團貌合神離,到公孫淵手上更是自立為燕王,處於魏國大後方,眼看成為曹魏的肘腋之患。這樣的威脅更勝於蜀國和吳國。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曹魏集團所以派司馬懿北征遼東而非發起對蜀國的滅國之戰。

其三,司馬懿個人的政治盤算。所謂飛鳥盡良弓藏,沒有諸葛亮七出岐山不斷地發起閥魏戰爭,司馬懿在曹氏宗族的懷疑和打壓之下不可能掌握軍權。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有過之而無不及,先後發起十次北伐戰爭,雖都未對魏國構成實質性威脅,但給了司馬懿以足夠理由掌握軍權以抗蜀。某種意義上講,司馬懿能夠得勢,一方面怪曹操後代及曹氏宗族確實太次,一代不如一代。另一方面,確實也應該感謝蜀國幾代掌權人孜孜不倦地閥魏。如果沒有了這樣的外部牽制力量,司馬懿很可能被封殺於曹魏內部。空城計司馬懿並非沒有識破諸葛亮的計謀,只是司馬將計就計放過對手一碼罷了。所以蜀國的存在是司馬懿政治鬥爭的需要,他主觀上不願意滅蜀。當然,最後一種原因只是參考,畢竟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還是靠邊站,是否閥蜀這種軍國大事他說話的分量還是略顯不足的。



週週說古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前線五丈原病逝。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與司馬懿二人真可以說是亦敵亦友。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並沒有起兵討伐勢弱的蜀漢,蜀漢直到30多年後才滅亡。那麼司馬懿當初為什麼不揮兵南下,攻打蜀漢呢?其實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司馬懿劇照)


曹魏皇帝一直猜忌司馬懿,急召司馬懿回去。

司馬氏當時也是名門望族,司馬懿更是才名遠播,曹操在世時就把司馬懿帶到身邊,成為曹魏集團的謀臣。不過曹操一直不給司馬懿實權,一直提防著他。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曹丕不得已只好重用司馬懿,因為諸葛亮興兵北伐,而當時曹魏中只有司馬懿才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不過曹丕一直都是,一旦諸葛亮被打敗,就馬上抑制司馬懿勢力的發展。

其實曹氏集團一直都是想用司馬懿,但又十分忌憚司馬懿的。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曹魏皇帝又馬上召回了司馬懿,害怕司馬懿會擁兵自重。所以司馬懿也沒能及時揮兵,攻打蜀漢。

當然,以司馬懿的智慧,他如果想要攻打蜀漢,肯定能有辦法,不過他不想,是有其他原因的。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需要的不是國家統一,而是司馬氏當權。

當時司馬懿雖然是前線大都督,但是他是被人控制的大都督,曹魏集團的曹真、曹爽家族依然有勢力和司馬懿抗衡。

如果司馬懿真的帶兵攻打蜀漢,在當時諸葛亮去世,蜀漢窮困的情形下,司馬懿很可能會取勝。可是取勝了,真正勝利的是曹魏,而不是他司馬懿。

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需要的是在曹魏內部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不是帶兵去幫曹操打天下,落得個出力不討好的下場。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不想讓蜀漢滅亡,不想蜀漢大臣被曹魏所用。

對於司馬懿而言,曹魏掌權者越是無能,對自己越有利。如果蜀漢被滅,那麼蜀漢大臣肯定會變成曹魏大臣,而蜀漢當時還有姜維、向寵等能人。如果這些人來曹魏集團,逐漸掌握權利,那麼肯定不利於司馬家族掌握大權。

司馬懿是個聰明的人,這點道理他當然明白了,他也不會自己出力給自己找來更多的對手。

所以司馬懿此時只想保全蜀漢,保全東吳,來和他們共同抗衡曹魏,爭取更多的權利。

司馬懿智慧卓絕,但是他早有取代曹魏之心,所以不可能真心真意為曹魏做事。


斯幽說歷史


諸葛亮病死後蜀漢並未陷入薄弱,司馬懿亦非不敢進犯蜀漢,皆是三國自鼎足以來,各國統治都進入穩定期,已形成僵局。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皆當世英傑,都難以打破這樣的格局,實是人力之所限。

先說蜀漢的問題,諸葛亮死後由蔣琬、費禕執政,兩人雖非頂尖人才,卻可保蜀漢政治不亂。鑑於諸葛亮長期北伐使國力有所消耗,蔣琬把漢中一部分主力部隊撤回了蜀地休養,蜀漢進行國力恢復時期。先前司馬懿、曹真、郭淮兵分三路伐蜀,因道路險阻,反損失慘重,郭淮一路部隊還被魏延自衛反擊大勝了一場,也確實有些陰影。但總體來講還是蔣琬、費禕的執政穩固了蜀漢統治,反是國力有一定的恢復。

曹魏在當時的戰略形勢是遭到四方牽制,北方有幾乎統一的鮮卑族,東北有公孫淵,東南有孫權,西南有蜀漢,單獨進攻一方都不足為懼,可一旦陷入多線作戰就會很被動。

依照四方勢力的實力排名是孫吳、蜀漢、燕國、鮮卑,正常情況下蜀漢遭到曹魏進攻,孫吳不可能不救,這是三國鼎足之勢,後來蜀漢被曹魏所滅,是滅得太快,吳軍沒來得及進入蜀中。

曹叡首先考慮的是對付鮮卑和燕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殺死鮮卑首領軻比能,使這種部落聯盟的政治體又陷入了分裂中,一時緩解了鮮卑的崛起。

繼而曹叡和司馬懿開始籌備大規模遠征燕國,最終在曹叡臨死前讓司馬懿滅了燕國,得到了遼東數十萬人口,曹魏國力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同時倭國也向曹魏派遣使者,成為大魏國的附臣。

問題卻出在曹叡病死,這位年齡的皇帝忽然病逝,留下的是年幼的儲君,那麼只能依靠託孤之臣輔佐。於是曹魏內政陷入了曹爽和司馬懿內鬥當中,隨後曹爽執政十餘年,一直在排擠司馬懿。這場政治鬥爭相當的激烈,參與其中的都是當代俊傑之士,若是那些人齊心協力對外擴張,也許滅掉蜀漢並不是什麼難事。

期間曹爽也曾為了增強國中威望,率十數萬大軍伐蜀,卻遭到王平阻擊於興勢。費禕率軍反擊,打破曹爽軍,這場戰爭讓曹魏元氣損傷,不得不讓許多士兵解甲歸田以恢復生產。

至後來正始之變,司馬懿肅清曹爽之黨,引發了王凌企圖擁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為帝事件,司馬懿在平定王凌之亂不久就病逝,當時還有傳聞是王凌向司馬懿索命,令司馬懿活活被嚇死的傳說。所以司馬懿證實掌控曹魏大權還沒坐穩就病死了,這時孫權都還沒死,還興高采烈的去祭天,於是自以為天下無敵的孫權就中風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當時頂尖的智謀之士,但他們不可能超越時代的格局,只能受困於局中盡其所能而已。


蘇沉船


因為曹魏內部的政治形勢不利於司馬懿。

諸葛亮死後,據說司馬懿大哭了好幾天。我相信他是真哭,過去人有個詞叫做“養寇自保”就是這個道理。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掌兵權,完全是因為諸葛亮北伐,曹真等人抵擋不住,萬不得已才把司馬懿請出來的。就像後世的辛亥革命,清政府實在平不了革命黨,這才請我袁世凱出山的。

當時的曹魏朝廷和請袁世凱出山的清朝是一樣的,對司馬懿是極度的不信任。一旦有機會能夠剝奪他的兵權,就一定要罷免他的兵權。而諸葛亮在,沒人能抵擋諸葛亮,諸葛亮在一日,司馬懿掌一日的權。諸葛亮一死,如果司馬懿真的乘勝追擊滅了蜀漢,司馬懿就失去了掌權的理由,而沒有了軍權,則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

所以養寇自保是歷代野心家的一個基本策略,防的就是兔死狗烹。明末的時候左良玉追著張獻忠打,眼看著就要滅了張獻忠,張獻忠一封信說:你之所以能夠有今天,全靠著打我。把我滅了,朝廷還不追究你軍紀不好的責任?於是左良玉為自己考慮,放了張獻忠一馬。

再比如趙匡胤,明明沒有軍情,硬是要謊報軍情說遼國來犯,以此為機會成功統領大軍,剛走到了陳橋驛就黃袍加身了。所以對於野心家來說,他們內心是希望國家有一個敵人的。

實際上別說滅蜀漢,諸葛亮死後沒多久,司馬懿就被明升暗降剝奪了兵權。之後北伐舊事重演,他又帶兵去了一回遼東,之後就陷於曹魏朝廷的權力鬥爭之中不能自拔。終其一生都在小心謹慎的避免鋒芒外露,只是在後來,曹爽等人已經把他逼到了絕境,這才狗急跳牆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曹爽在自己仍有優勢的情況下居然信了司馬懿的鬼話投降了,既沒有骨氣也沒有腦子,惜乎魏武帝曹操英明一世,終究還是把江山斷送在自己早就看穿的野心家身上了。


小約翰


司馬懿不是不敢,而是不願。如果司馬懿是魏國的皇帝,我想他第一時間,就是趁諸葛亮去世,進攻蜀國。但司馬懿並非象曹操一樣是魏國的實權派,雖是託孤重臣,但他一直受魏國皇帝的猜忌與其他權臣的排擠,不得不想盡辦法明哲保身,甚至裝病示弱,以避免加害。司馬懿的主要精力是保身,而不是替魏國賣命,完事後被卸磨殺驢,兔死狗烹。這就是司馬懿為什麼不進攻蜀國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司馬懿把蜀國當做一張牌。諸葛亮在時,魏國無人是諸葛亮的敵手,只有司馬懿,所以司馬懿用諸葛亮保存生命。魏國皇帝和權臣不能殺了司馬懿,因為殺了司馬懿,蜀國諸葛亮進攻怎麼辦?諸葛亮去世後,蜀國的姜維、費禕、蔣琬等人把持了朝政大權,而司馬懿照樣將其當做保身的一張牌,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魏國一直處於守態。其實對於司馬懿來說,這就是最後的結果。只要有外患,就有司馬懿存在的價值。因為曹爽等人雖是曹氏宗親,但打仗上是草包。司馬懿的價值在於深諳兵法,真有邊境有難,用得著司馬懿。這樣,司馬懿得以騰出手來,處理內政,把控朝政,終於發動高平陵之變,徹底將朝政大權攬在手中,為司馬氏打下晉室江山奠定了牢固基礎。至於處理蜀國和東吳,那就交給後代司馬師和司馬昭去辦了。這兩個兒子繼承了司馬懿的衣缽,本領上比乃父一點不差。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司馬懿🐴不是不敢,而是沒時間也沒精力,從戰略意圖上看北方統一南方是大勢所趨,只要穩定了曹魏內部,控制了曹魏政權,蜀國也好、吳國也罷,不足為患!天下歸一,只是時間問題,但必姓司馬!

司馬懿要的是穩定、不折騰,控制曹魏政權,休養生息、屯田生產、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耗垮對方、削弱對方的有生力量,再行攻伐之策那就是水到渠成!

司馬懿也是戰略大師,看的是大局,只是認為沒必要而絕不是不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