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晚年為何要和有恩於自己的曾國藩徹底決裂?

彭曉楓


曾國藩,左宗棠,這兩個湖南人是晚清歷史上的雙星,同為四大名臣、中興名臣。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左宗棠比曾國藩小一歲。

但是兩個人的區別也比較明顯:左宗棠才華橫溢,反應機敏,自恃才高,自稱為“今亮”,也就是當世諸葛亮的意思。但是他在科舉路上很不順利,考中舉人後多次會試不中,因此也就沒有了那個年代士人們都看中的進士這一身份。

曾國藩則天賦一般,讀書靠下苦功夫,據說有個笑話,曾國藩背書老是背不過,連樑上君子(小偷)都急了,說你咋這麼笨,我藏在上面聽著你說都背過了!!所以曾國藩起初考舉人並不太順利,不過後來進士考取很快,並且進入官場升遷極快,40歲左右已經是侍郎這樣的二品大員了。

由於沒有進士身份,左宗棠只能自己琢磨經世致用之學,在湖南名氣很大,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時,他在湖南巡撫張亮基幕府。由於左宗棠能力出眾愛操心管事,實際上張亮基樂的清閒,湖南的家實際上左宗棠當了大半。

曾國藩丁憂回家,半路被奪情起復舉辦團練,曾左二人在湖南巡撫衙門初次見面,後來開始了他們並不順利的合作之路。

總體來講,在曾國藩剛開始在湖南創辦湘軍時,左宗棠對他還是有不少幫助,比如推薦干將,出了很多主意等等。但是自從出了樊燮事件,左宗棠差點丟了命,好在有一幫人,包括曾國藩保著他,在咸豐皇帝那裡說情,才保住就左宗棠的命。“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這話就是這時候出來的。

此時的左宗棠在曾國藩幕下,自然是對曾比較客氣的。但是後來他羽翼豐滿,很快成長為一方大帥,成為總督,與曾國藩平起平坐,他就不那麼謙虛了。

曾左晚年交惡始於太平天國天京城被湘軍曾國荃攻陷。曾國藩報功心切,把成績誇到最大,其中有一個致命漏洞:上報幼天王死於亂軍之中!而不久左宗棠就在自己轄區內發現了逃跑出來的洪天貴福,左宗棠毫不客氣,立刻參了曾國藩一本。曾國藩此事也不敢怠慢,除了解釋之外,也反手攻擊左宗棠攻打杭州時候逃跑的太平軍更多!自此,二人再不來往。

分析起來,曾國藩雖然對左宗棠有恩,但是左宗棠也曾經幫助過曾國藩。另外左宗棠佔“理”,曾國藩佔“情”,所以大家都覺得左宗棠不該忘恩負義、公事公辦。其實深入分析起來,左宗棠有一個“瑜亮情結”在,總覺得剿滅太平天國這件大功勞應該由自己來完成,可是讓曾國藩佔了先。



磨史作鏡


左宗棠先生與曾國藩先生既是同鄉,又是知己,而且同為清朝重臣,兩位先賢的心智丶見識皆異於常人。

個人認為左宗棠先生之所以選擇與曾國藩先生徹底決裂的原因是:

1,左、曾二位先生,同為手握重兵剿滅太平天國的功臣,而曾國藩先生與李鴻章先生又有師生的名份。所以站在朝廷的立場上,太平天國被剿滅後,這些南方的心腹大臣,立馬變成了心腹大患。如果此時,左丶曾兩位大佬開撕,對於朝廷無疑是天大的喜訊。左宗棠先生這麼做利於清朝內部安定。

2,曾國藩先生及所率湘軍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的確是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情。而且剿滅太平天國後,湘軍士氣正盛,當然也會胃口大增,不能排除有造反的可能性。左宗棠先生作為名震三湘的統帥,與湘軍統帥曾國藩先生反目,無疑對湘軍是一種震懾。既是變相的為曾國藩先生在朝廷與湘軍內部減壓,也是防止曾氏家族頭腦發熱,利令智昏。因為左宗棠先生的反目,對曾氏一族無疑也是當頭棒喝,其實這也利於曾國藩先生在部下及族人的進言面前找託詞。

3,左宗棠先生與曾國藩先生反目,一方面是為國而謀,另一方面也是為曾氏一族思量。左公並沒忘記曾公的知遇之恩,曾公也是智者,也明白左公的良苦用心,曾氏一族也沒有因此記恨過左公。

做人在大義與個人友情上要把握分寸,是很難的,左公的分寸拿捏得很到位。


鬼影147951010


左宗棠雖然和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三人一起並稱“晚清中興四名臣”,但是,他和李鴻章的崛起卻離不開曾國藩的步步提攜。

梁啟超曾經這麼評價李鴻章:“故有曾國藩,然後有李鴻章。”因為有了曾國藩的提攜,這才有了後來在清政府手握重權的李鴻章,李鴻章可以說是踩著曾國藩的肩膀上位的。

當然,曾國藩自己也是有意退到二線,主動讓李鴻章踩著自己的肩膀往上爬。

左宗棠的情形或多或少也和李鴻章相似,如果沒有曾國藩的提攜的話,他別說成為晚清的一代名臣了,或許連步入朝堂的機會也沒有,這倒不是說左公無才,只是他的宦途確實太過坎坷了。

可是,曾國藩明明對左宗棠有提攜之恩,左宗棠後來卻為什麼執意要和曾剃頭鬧僵以致於決裂呢?

左宗棠這個人實際上很自負,但是自負,卻不意味著他的路能夠走得順暢。

左宗棠生於1812年,只小曾國藩1歲,可是他在1832年20歲之時便已經中了舉人,曾卻到了1834年方才中舉,不得不說當時的左宗棠很是意氣風發,對自己將來的科舉之路也是充滿了自信。

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和曾國藩的劇情卻發生了反轉,他本可以在1835年的會試中第,誰料卻因為湖南已經滿額而被撤下來了,只被取為“謄錄”,當個繕寫的文書,左宗棠如此自負一個人,豈會甘心?所以,他決定3年後再考!哪知道1838年的會試,他又落榜了,曾國藩在這一年卻中了。

左宗棠因此對科舉失望透了,他寫信給自己的夫人說:“榜發,又落孫山。從此款段出都,不復在踏軟紅,與群兒爭道旁苦李矣!”

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考了,也不會再和“群兒”去爭路旁的苦李子了,哼!

他的話雖然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是他後來確實沒有再參加科舉,回家讀書教書去了。

1950年,曾讚譽左宗棠為“絕世奇才”的林則徐去世後,左宗棠想要藉助林則徐往上爬的想法也斷了。

再看曾國藩,自從會試中第之後,路卻是越走越順,僅用了10年時間便坐到了從二品禮部右侍郎的位置,此時的左宗棠卻仍然只能抑鬱不得志。

1852年,曾國藩回家丁個憂也能逮住機遇往上爬,這事換成別人,也許只能老老實實地等到3年後再回朝堂,可是曾國藩卻在丁憂期間趁著太平軍肆虐之機,在湖南創立了湘軍,並且讓湘軍成為了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軍。

曾國藩憑藉湘軍,成為了清朝的肱骨之臣,滿清入關以來漢族官員崛起便是始於曾國藩。

左宗棠雖然早在1852年便受張亮基之邀入幕湘府,後又隨張亮基入鄂,可是張調任山東巡撫後左宗棠便也辭職歸鄉了,一直到1854年再次受駱秉章之邀出山。

他兩次入幕湘府,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八年的幕僚生涯竟然讓他盡顯崢嶸頭角,惹得所有人對他格外關注,即便是咸豐皇帝也知道了他的存在,想給他個官噹噹,可是左宗棠偏偏鬧脾氣了,哼,我不當!

當年寫給夫人的那句話,言猶在耳,哼,我才不屑和一群小兒爭苦李吃呢!

左宗棠難道真不想當官?這顯然不是,他只是暫時放不下心中的傲氣。

當時天下人對左宗棠的評價是什麼?是“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所以他有傲的資格。

後來,左宗棠在曾國藩的舉薦下出任浙江巡撫一職,這不得不說他確實是承了曾國藩的情的,從此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中興名臣的位置。

不過,左宗棠後來對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功勞卻給了這麼一個評價:“即便曾國藩在銅官跳江死了,難道便沒有人能夠取代他去平定東南的叛亂了?我看不然。”

這是左宗棠自詡“今亮”的傲氣,即便沒有他曾剃頭,我左宗棠也一樣能夠為朝廷平定東南叛亂!

這言外之意或許是在說曾剃頭擋了他的路。

左宗棠的自負,看不起曾國藩,是他後來和曾國藩鬧翻的一個原因。

當然,曾國藩對李鴻章這個晚輩的器重和器重也許也是左宗棠和他鬧翻臉的一個原因,左、李二人不和,盡人皆知,偏偏曾又對李格外照顧,性情剛直的左宗棠免不了對曾也生出厭惡之心,將曾、李視為一丘之貉。

此外,自清入關以來漢族官員一直備受打壓,一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統治者發現他們的“自己人”太沒用,這才不得已重用漢人。

只是隨著漢族官員在朝堂上的高官要員越來越多,拿到手的實權也越來越大,清朝的統治者不可能不心存忌憚,滿清防了兩百年,又怎麼可能會因為一次太平天國運動便放下這份防備之心?

所以,清朝統治者最不想、最不願看到的便是漢族官員抱成一團。

實際上,不論是從滿、漢之防的角度,還是從皇家的制衡之術,朝廷重臣抱成一團始終都是帝王所忌諱的。

曾、左也是熟讀史書的人,這一點,他們嘴上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是心裡絕對和明鏡一樣清楚。

所以,不論是左宗棠,還是曾國藩,他們都不得不默契地讓慈禧看到他們之間的不和,和則遭到猜忌,輕則丟了官帽,重則丟了性命;不和則可並存於朝堂之上,你走你的陽光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對於慈禧猜忌漢臣這一點,曾國藩也算是門清了,否則的話他也不會忍痛解散湘軍。

說白了,左宗棠和曾國藩兩人走到了當時的位置,便已經註定了他們只能鬧翻臉,不能客氣,更不能稱兄道弟,只能成為政敵。

左宗棠和李鴻章鬧得不可開交,或多或少也有這個原因的存在。

不然的話,左宗棠和曾國藩、李鴻章他們一樣個個手握重兵,屯軍一地,慈禧能不擔心他們聯手起來推翻清朝?


寧糊塗


左宗棠火氣大,做事太較真,不是曾國藩和他決裂的問題,而是這種脾氣在哪裡人緣都不會太好。脾氣大、愛發火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性格缺陷,但左宗棠卻靠著他飛黃騰達。

左宗棠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考了半輩子科舉到頭來還只是個“舉人”。科舉不如意的左宗棠一是無法進入清朝官員體系;二是科場的不如意讓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研究天文地理、排兵佈陣。

到了快五十歲,左宗棠才迎來了命運的第一次轉折點,當了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師爺。左宗棠很有能力,駱秉章也敢於放權,左師爺的幕後“湖南巡撫”政績斐然,但因脾氣太大,不願意向官場的潛規則低頭,於是被告到了咸豐皇帝那裡去了。

左宗棠的種種“劣跡”都被羅列了出來,什麼撫駱秉章被左宗棠玩弄於鼓掌之間、師爺操控衙門等等。不過咸豐皇帝卻感覺一個師爺能把湖南搞得這麼好,人才應該重用才對。

在咸豐的破格提拔下,左宗棠終於有了自己的“楚軍”。在鎮壓太平天國之亂中,左宗棠也是立下大功的,他和曾國藩之間矛盾應該是從洪秀全兒子身上開始的。

曾國藩和曾國荃兄弟對天京完成合圍後遲遲攻不進城,朝廷急忙催促各路將領前去助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默契地與朝廷打起了太極,刻意不去搶曾氏兄弟的功勞。

曾國荃南下天京後,向朝廷謊報抓住了洪秀全的兒子。左宗棠是眼裡揉不得沙子的人,立刻上奏彈劾了曾國荃。曾國藩為了維護弟弟與左宗棠打起了筆墨官司,最終左宗棠在江西將洪秀全的真兒子抓住,雙方才就此熄火。

這個事情如果換了李鴻章,他絕對會幫曾國荃打埋伏,替曾氏兄弟和稀泥。這一點也被老佛爺看明白了,為了防止曾氏兄弟和李鴻章的勢力太大,老佛爺必須重用左宗棠。雖然左總體說話很衝,在鎮壓西捻軍時得罪了所有地方大員,但老佛爺一直在刻意維護左宗棠。

平定陝甘之亂的任務只能交給左宗棠。左宗棠在甘肅金積堡大敗時,老佛爺也只讓李鴻章的干將劉銘傳帶著部隊待在陝西,不到最後一刻不讓淮軍上。

曾左之間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政見不同、性格不合而已,又加之朝廷刻意在其中搞平衡,才顯得雙方水火不容。


史料不輯


曾左決裂即有政治上的考慮也有私人性格的缺點。左宗棠性格有缺點,但是瑕不掩瑜。

決裂更多的還是政治上的考慮。

從政治層面來講,曾左決裂更像兩人串通的結果。

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左宗棠彈劾曾國藩的時機太微妙了。

1965年,曾老九終於攻破天京,曾國藩大喜過望,代表太平天國起義運動被剿滅,在封建朝代這是曠世奇功一件,對於清王朝來說,基本是劫後餘生的感覺。

左宗棠如果真的要搞死搞殘曾國藩,絕對不會選這個時候,這時候的曾國藩風頭最緊的時候,清王朝就是再忌憚曾國藩,也不會選這個時候下手,攻破天京才幾個月,就對最大的功臣動手,那麼等待清王朝的將是屠戮功臣的臭名聲和起義的湘軍隊伍。

所以這時候彈劾曾國藩是最佳時機,因為這時候的清王朝根本就不能也不敢對曾國藩下手。

早兩年,曾國藩還不成氣候,晚兩年,等清王朝緩過勁來,就要開始對付湘軍了。

第二、左宗棠彈劾曾國藩的所選的事情也很奇怪。

左宗棠彈劾內容的主要說的是曾國藩放走了幼天王洪天貴福,這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幼天王逃走了,對於清王朝的確是大事,但是對於曾國藩來說只是一件小事,曾國藩只能算一個疏忽大意的過失,這對清王朝對曾國藩的封賞有點影響,但是對曾國藩和湘軍的實力沒有絲毫影響。

真正的誅心之言不是彈劾曾國藩放走了幼天王,而是彈劾曾國藩有不軌之心、貪墨天京全部財富、屠殺天京百姓、湘軍將領蠻橫專行等等,如果左宗棠彈劾這一些罪名,曾國藩不死都要脫一層皮。

第三、曾左鬧翻了以後,雙方辦事依然互相配合,沒有拆臺的意思。

其實清王朝看到曾左鬧翻,也有所猜測,大家都心照不宣,都懂就不要拆穿了。既然表面上大家都鬧翻了,說明曾左還不想對抗清王朝,清王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曾國藩、左宗棠依然建功立業,清王朝依然是天下共主,誰都開心。

第四、左宗棠晚年的奇怪言論。

左宗棠在晚年,逢人便罵曾國藩,這時候的曾國藩都死了十幾年了,還到處罵曾國藩,也就有點奇怪了,有點刻意的意思在裡面。

曾國藩死後,曾國荃回家休養,此時的湘軍實際首領是左宗棠(李鴻章是曾國藩和左宗棠的後輩,古代特別講究資歷;楚軍和淮軍都是湘軍的分支,因為湘軍是兵為將有制),清王朝必然有所猜忌,左宗棠罵曾國藩可以讓曾國藩曾經的手下湘軍將領們對左宗棠產生不滿,從而使清王朝放心的讓左宗棠掌管湘軍。

五、左宗棠為自己塑造的壞形象。

在很多人眼裡,左宗棠自視甚高,瞧不起別人,還頑固,倔脾氣,以及忘恩負義。

看左宗棠早年做事,就知道左宗棠雖然自視甚高,但是也沒覺得天下誰都比不上他,這不叫自視甚高,而是狂妄自大。

左宗棠的確有倔脾氣,性格也算固執,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倔脾氣也是堅毅,平定新疆的決心一下,誰都勸不住。

至於左宗棠忘恩負義,在早年左宗棠有這麼一段佳話:二十多歲的左宗棠只是落魄秀才,而那時候的兩江總督陶澍是天下名臣,陶澍認為左宗棠是大才,執意讓自己兒子與左宗棠女兒結為親家,陶澍死後,左宗棠盡心盡責的將陶澍幼子帶大。

就算陶澍看走眼了,還有胡林翼、駱秉章都是當世名臣,難道都看走眼了?包括曾國藩也對左宗棠信賴有加,難道左宗棠的城府這麼深?

這都說明了左宗棠根本沒有表現出來的如此狂妄,如此自大,如此忘恩負義。

左宗棠自視甚高這不假,但是絕對了解天下大勢,左宗棠懂人情往來,只是不屑於人情往來。

平定太平天國,平定新疆,辦福建船政,能立下不世之功的人根本不可能是狂妄自大的人。

所以左宗棠的這些性格是有意暴露在眾人面前,人越多,這種性格左宗棠就暴露的越多。生怕別人不知道一樣。這種性格更像是做給清王朝看的,畢竟左宗棠和曾國藩都是手握軍權的人。所以更多的佐證了曾左決裂更多的是政治行為。

難道這是“自汙”的新境界?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曾國栓攻下太平天國,曾國藩自然喜不自勝,大有功蓋天下之,力挽狂瀾之感,滿清中興第一功臣非己莫屬,為了邀功請賞,上表全殲天京太平天國眾孽,包括洪秀全之子洪福填等人。但卻使共同攻擊太平天國的左宗棠等人醋意大發,撿舉曾國藩弄虛作假,洪福填已隨難民逃之,欺君之罪非同小可,有殺頭之危,曾國藩自然怒不可厄,曾國藩豈能善罷干休,於是報說左宗棠攻取杭州時,放跑太平天國十餘萬人,這樣一來,兩人勢同水火,終致割袍斷義,恩斷義絕。其實正中為其功勞不知如何封賞發愁的慈禧太后的下懷,也為牽制漢臣帶來有力藉口。二人內鬥爭功的同時,不知想過沒有,他們扶起的滿清,給國家帶來的幾乎是亡國之危,滅族之災!1894年甲午海戰的大敗,割地賠款讓虎視華夏的東洋倭寇由狼變虎,1900年大敗於八國聯軍,不僅讓藏盡中華寶珠的圓明園被搶毀盡絕,之後簽下的賣國條約更讓百姓油幹燈滅,使祖國被列強瓜分豆刨。更讓日寇如虎添翼,為不久日寇蹂躪中華打下堅實的基礎,幾十年後三千五百萬冤魂哭聲震天,血流成河,華夏萬里錦繡江山似飄飛柳絮,不知當時二人是否想到會帶來如此災難,更不知當九泉之下的二人看如此場景,會作何感想!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左宗棠敏感至此,和其長期打交道的曾國藩即便慎之又慎,也難免會觸動他那根敏感的神經。一次,曾國藩給左宗棠的公文中用了“右仰”這樣的客套話,左看了以後非常不快:“他寫了‘右仰’,難道要我‘左俯’不成!”兩人嫌隙由此產生。

天京被湘軍攻佔後,曾國藩曾上書朝廷說洪天貴福在宮中自焚,以此邀功,而左宗棠卻說他並沒有死而是逃跑了,後來的確在湖州捉到了他,並藉此機會彈劾曾國藩,想治他欺君之罪,這一做法讓曾國藩很是下不來臺,朝廷因為他之前的功勞讓他將功補過了,但是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隔閡就此產生了。

左宗棠還曾罵過曾國藩兩次。

第一次是曾國藩在太平軍作戰當中失敗之後,要選擇自殺,在左宗棠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就大罵了曾國藩說他不忠不義,僅僅因為一次戰場上的失敗,竟要做出如此不負責任的事情。

第二次是曾國藩在江西和太平軍作戰時老打不開局面,又恰逢父親去世,於是乾脆回家奔喪——也就是“撂挑子”不幹了,左宗棠得知後,又痛罵他“非禮非義”,國事如此,竟然如此不識大體,要先處理家事,簡直就是“不仁不義”。

上文提到的洪天貴福事件,左宗棠竟然說曾國藩犯有欺君之罪,弄不好這可是要被殺頭的,而且這次曾國藩實在是沒有辦法再忍下去了,從此便決定和左宗棠的關係徹底決裂了。但好在他們兩個人同時為朝廷效力,並沒有因為這個私人的事情而荒廢了公事,在左宗棠平定西北之後,曾國藩不但出了自己的一份力,而且還對他進行錢財上的支持。

兩人的恩怨直到曾國藩去世才算煙消雲散,曾國藩去世時,大家都認為左宗棠肯定不會前來致祭,結果左卻差人送來了輓聯。正在眾人以為左可能又要“出言不遜”時,輓聯內容的揭曉終於讓眾人鬆了一口氣。因為左宗棠的輓聯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算是左宗棠對曾國藩一生的蓋棺定論吧。


正喜百家姓


三觀不合,性格差異。

曾國藩比較細,左宗棠比較直。

天京被湘軍攻佔後,曾國藩曾上書朝廷說洪天貴福在宮中自焚,以此邀功,而左宗棠卻說他並沒有死而是逃跑了,後來的確在湖州捉到了他,並藉此機會彈劾曾國藩,想治他欺君之罪,這一做法讓曾國藩很是下不來臺,朝廷因為他之前的功勞讓他將功補過了,但是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隔閡就此產生了。

左宗棠還曾罵過曾國藩兩次。

第一次是曾國藩在太平軍作戰當中失敗之後,要選擇自殺,在左宗棠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就大罵了曾國藩說他不忠不義,僅僅因為一次戰場上的失敗,竟要做出如此不負責任的事情。

第二次是在曾國藩對於太平軍作戰當中感到十分憂鬱的時候,也恰巧他的父親也去世了,他乾脆就回家去選擇跟上,也就是把手中的活撂下不管了。在左宗棠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又罵他非禮非義。國家的事情肯定要比自己的家事要重要,如此做真的是非常的不識大體,簡直就是不知道仁義二字怎麼寫。

雖然這兩件事情都證明左宗棠是正確的,但如此對於曾國藩的大罵,在曾國藩的心中,難免會形成一種仇恨,但還好他並不是特別的計較。

可是,隔閡是就此埋下了。


書海共勉


左宗棠和曾國藩都是晚清時期國之重臣,兩人都有雄才大略,屬於國之帥才,曾國藩對左宗棠也有提攜之恩,二人本應該惺惺相惜,同舟共濟,但他們之間還是出現了裂隙,以至於後來甚至到了割袍斷義的地步,這是為什麼呢?

(左宗棠)


左宗棠從小就很聰明,五歲時隨父親來到省城長沙讀書,後來進入長沙城南書院學習,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秀,多次考試都名列第一,還在長沙舉行的鄉試中及第,但他三次進京趕考都名落孫山,這讓他心灰意冷,看來也就只能這樣了,以後就沒有再參加會試了。

左宗棠雖說沒有高考中榜,但他的志向和才幹卻得到了當時許多名流顯貴的賞識和推崇,60多歲的封疆大吏陶澍都慕名拜訪,因為欣賞他的才能,甚至還和他結為兒女親家;

虎門銷煙的英雄林則徐與左宗棠徹夜長談治理國家的根本大計,在談論西北的軍政時,林則徐認定將來“西定新疆,舍左宗棠莫屬”,林則徐在臨終前還一再向咸豐皇帝推薦左宗棠。


咸豐二年,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左宗棠應湖南巡撫張亮基的邀請出山投入到保衛長沙的戰鬥中,他協助張亮基全力抵抗,致使太平軍圍困長沙三月無果,只好撤走,此次戰役充分顯示了左宗棠的聰明才幹。
也是在這同一時期,曾國藩在湖南操練由地主武裝組成的湘軍,因與湖南巡撫有公務上的往來,因此也就結識了左宗棠,慢慢的就熟悉了起來,對於左宗棠的才能他早就有所耳聞,交往之後更是對他刮目相看,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

後來張亮基到山東任職,左宗棠就辭職回家,以教書維持生計。


太平軍很快又佔領了天京,併成立了太平天國,清軍遠不是太平軍的對手,只能節節敗退,朝廷就改變策略,改派曾國藩的湘軍去攻打太平軍,讓你們漢人打漢人,他們好坐山觀虎鬥。

曾國藩有了朝廷的任命,名聲越來越大,他的湘軍有效地節制了太平軍的進攻,不斷的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地位越來越高,一度督兩江、領四省,因此需要大量的能人名將,像左宗棠這樣的人才他是志在必得的。


在曾國藩的邀請下,左宗棠又來到了曾國藩的賬下,為曾國藩所用,曾國藩還多次向朝廷推薦左宗棠,被朝廷任命為四品京堂候補,於是曾國藩讓左宗棠統領在浙贛邊界圍剿太平軍的湘軍,自此,左宗棠才表現出其強大的軍事才能,在仕途上一路高歌。
曾國藩對左宗棠的信任無以復加,甚至以兄弟相稱,表面上看起來他們的關係是非常鐵的,其實他們的內心是有裂隙的。

左宗棠個性剛直果斷 ,嫉惡如仇,雖然才華橫溢,卻無真正的用武之地,過著寄人籬下的苦逼日子,自然是鬱郁不得志,因此生成了敏感衝動的性格,生怕因為自己出身低微而被人瞧不起。

想想人家曾國藩,進士學歷,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比起來真是氣死人啦,也使得他對於和曾國藩之間的有些事特別敏感。


有一次,曾國藩在給左宗棠的信中,出於謙讓,用了“右仰”等客套字樣,左宗棠就有點不舒服了,說道“他寫了'右仰',難道要我'左俯'不成”,後來這句話傳到了曾國藩的耳裡,二人由此就產生了矛盾。

兩人關係真正破裂還是在天京被攻破後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是否死亡的分歧上,曾國藩的湘軍攻陷了天京城,消滅了太平天國,曾國藩向朝廷上奏,聲稱所有的叛匪都一網打盡,洪秀全的兒子也在宮中舉火自焚。

不料,左宗棠也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摺,稱幼主洪天貴福隨著難民逃出了天京城,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接到了湖州。


朝廷看到了左宗棠的奏摺,對曾國藩欺騙朝廷很是不滿,但念及其功勞就沒有計較,責令他追查洪天貴福的下落。

對於左宗棠故意唱對臺戲、不友好的行為,曾國藩很是生氣,於是又上書反駁,指責左宗棠虛張聲勢,企圖邀功請賞。

但左宗棠也不善罷甘休,又上萬言書為自己辯解,對曾國藩毫不留情,那是言辭激烈、口誅筆伐,如此的你來我往,自此二人的私交恩斷義絕。

其實他們這樣離心離德最適合慈禧的意圖,慈禧就是怕漢人太團結了,漢人團結了她的地位就不穩了,這樣你們勾心鬥角,我才能穩坐釣魚臺。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輝煌就是收復新疆,他破釜沉舟,帶著棺材前去,可見其決心之大,終於如其所願,當然這其中也有曾國藩的功勞,曾國藩不計前嫌為他派兵,支持糧餉,就連大將劉松山都是曾國藩的部下。

朝廷打算給左宗棠封一等公爵,但慈禧認為封得太高,當年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也只封了個侯爵,而左宗棠收復新疆所依賴的湘軍都是曾國藩派的,如果今天封左宗棠為一等公爵,那麼朝廷對曾國藩就有所虧欠、有失公允了,於是就封左宗棠一等恪靖伯晉二等侯,其爵位稍遜於曾國藩。

其實這也是朝廷挺曾國藩,壓左宗棠,讓他們互相牽制,然後合理利用。


因此,左宗棠也是不滿的,不僅對朝廷,對曾國藩更是如此,逢人便罵曾國藩,經常是喋喋不休的念念碎。

後來曾國藩去世了,人們都認為左宗棠肯定不會來的,還真讓他們猜到了,左宗棠雖說沒來,但他讓人捎來了一幅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不負平生”,這是左宗棠對曾國藩和他們兩人關係由衷的評價。
說去說來,還是左宗棠的心胸不夠寬闊,他豪邁自負,恃才傲物,心直口快,喜歡發牢騷,過嘴巴癮,這方面不及曾國藩的老謀深。

他們都是朝廷的棟樑,都為同治中興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生活在同一時期,年齡相仿,難免有“瑜亮情節”。







遺產君


曾國藩和左宗棠同時位列晚清四大名臣,因此很多人都以為兩個人是同輩。可實際上,左宗棠可以說是曾國藩一手扶植起來的。按理說他應該對曾國藩敬佩有加。但後來左宗棠居然和曾國藩徹底決裂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左宗棠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是被邀請出山,而且在第一場戰役當中就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他調度軍糧,日夜撰寫文書,只為大清能取得勝利,正因為有了他提供的軍事方案,長沙才得以守住。在此後,左宗棠聲名鵲起。

但正是因為他非常有能力,所以他特別驕傲。曾國藩的地位比他高,很多人都給予他非常高的評價。對此左宗棠非常的不屑,他覺得曾國藩之所以能立下那些功勞,不是因為他有多厲害,而是他順勢而為。他認為自己如果站在曾國藩的位置,他做的絕對要比其要出色。

其實早先,左宗棠最恨的人,應該就是李鴻章。倒不是他們兩個有什麼私人矛盾,而是他們兩個的政見正好是對立的。左宗棠希望的是先平定新疆,而李鴻章等人則是把日本當做假想敵,提出把收復新疆的費用收回,之後升級海防,兩方一直爭執不下。

雖然最後左宗棠勝利了,但是他為了對抗李鴻章可著實費了不少的功夫。這其實只是左宗棠和李鴻章不和的一個縮影。因為立場的不同,左宗棠在很多事情上都會和李鴻章站在對立面。

要知道,李鴻章這個和左宗棠爭吵的後輩,也是被曾國藩給提攜起來的,所以左宗棠把對李鴻章的厭惡,遷移到了曾國藩的身上。要知道,當時左宗棠和李鴻章的不和可是人盡皆知,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還是格外照顧李鴻章,這讓左宗棠非常不爽。

左宗棠受到曾國藩的提攜,他的內心肯定是感謝曾國藩的,但是感激並不意味著在很多事情上他會作出讓步。因為很多時候左宗棠代表的其實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集體的利益。如果左宗棠選擇妥協,那麼他就沒有辦法在黨羽當中樹立威信了,這其實也是一件非常無奈的事情。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左宗棠和曾國藩無論感情如何,他們表現出現的樣子只能是不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希望看到的是大臣們互相制衡和牽制,而不是他們鐵板一塊。如果大臣們空前團結了,那麼該著急的就變成皇帝了。敢讓皇帝著急的人,肯定會原地去世的,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人精,這個簡單的道理他們自然明白。

所以他們如果有矛盾,那麼他們就大膽把矛盾搬上臺面。如果他們沒用矛盾,那麼他們就強行製造矛盾,以此來讓慈禧安心。這並不是他們兩個杞人憂天,要知道與他們兩個不只是權臣,還是手握重兵的權臣,如果真的聯合在一起,是有顛覆清朝統治的能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