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限酬令发布:演员片酬不超过总成本的40%,你怎么看?

汪少山


限制娱乐业野蛮发展,缩减投资费用,拍一些高质量正能量的电影和电视剧,要少而精,不要粗制滥造;电视台编排一批高雅艺术的综艺节目,清除一批质量差、对社会风气影响不良的综艺节目;要扼杀一批道德有污点、个人作风不正、不男不女(小鲜肉),演技很差又耍大牌、高片酬(四十岁以下年轻艺人年薪不得超过两名护士年收入的总和)偷税漏税的艺人,终身禁止其进入娱乐行业;要惩处一批弄虚作假、夸大其辞、害人害己的电视广告制作人和参与人。目的是使民心向善,禁浮躁浮夸之风,尊重自然,崇尚科学,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民间非知名评论工程师


限制演员片酬这是一个进步。但就主要演员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其他演员不得超过百分之四十这个规定来看仍然很高。当然,局外人是很难掌握一部片子的总片酬是多少的。假如总片酬是六千万,主要演员三十个(加正副导演,不算群众演员),那每人就能得二百万!

如果再细分一下,按主配角来分,主要演员拿的还要多!再假如演员有六十个,那每个人还要有一百万!这个数字在平民心中仍然是个天文数字!

不过,既然已经发出限酬令总是好消息吧,无论什么问题都要一步步来!相信有关部门还会跟进!


早春记忆


颁发这个法令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演员的超高片酬已经严重影响了影视剧的创作质量了。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影视剧的投资制作,当然是要考虑成本回收和盈利的,其实电影市场发展成熟的好莱坞也一样,一部电影是否有卖点,明星是一个很重要的票房助燃剂,而且很多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片酬也很高,观众愿意掏钱买单,出品人和制片人愿意给,就是个愿打愿挨,你情我愿的事儿,哪怕赔钱了无非考验了制片人的眼光而已。但和国内情况不同的是,国外那些片酬吓人的明星,大多具备不错的演技,而愿意匹配这些咖位的制作团队,通常水平也不太差,加上好莱坞整体制作水平高,好团队搭配大明星是个好马配好鞍,锦上添花的事情,在国内就变味了。

正视一下国内的问题,首先观众人数多,因此哪怕电影电视剧质量稍微低一点,哪怕人数比例不大的观众,绝对数量已经很多,足够撑起一些投资不小的制作的成本回收,加上整体制作水平偏低,但各种流量大数据又给了一些明星议价的底气,于是各路流量大咖一个比一个狠,各播放平台谈条件的时候,咖位又是一个摆上台面说的巨大的影响力因素,那只能在制作上让其他主创部门压缩再压缩了,剧本短时间内粗制滥造,美术摄影置景因陋就简,制作周期也只能压缩到连仔细拍都不可能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质量能高就怪了。

明面上当然可以以一个低于40%的比例入账,但很多剧组都是两本账,要做点儿手脚太容易,只要流量明星对大众的吸引力在,就拥有在议价上有主动权。


五指毛


我想问一下电视里演员的40%是多少?一部电视40集成本是多少主要演员(男,女)要拿走40%,导演,制片人需要投多少钱?假如导演,制片人投入1000万算一下一线演员要拿多少,哦,要拿走400万这成本有点高,如果他(她)们一个月接两部电视也许更多也是千万,一年下来也能赚到上亿,为什么要拍那么多烂剧浪费人力和钱呢,还是实行工资制吧最公平合理。


郑长书


40%太多了,15%足矣,普通演员10%;最高演员年收入不得超过30万元/年,普通演员年收入不得超过10万元/年,超过就是违法犯罪!


LXF561106



要我说,这个限酬令早该来了。现在那些当红影视明星的片酬之高确实令人瞠目结舌,尤其一些大牌演员动辄数千万乃至近亿的片酬毫无疑问会挤压影片的制作费用从而影响到影片的制作质量,并进而影响到中国影视业的长远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比较来看,就会更清楚:

\n



\n

1、我们知道,通常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成本主要是纯制作成本和演员片酬。可想而知,对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演员的片酬尤其是当红演员的片酬占比如果过高则自然就会严重挤压纯制作的成本,如此则影视作品的品质又如何能够得到保证呢?毋庸置疑,这样肯定不利于影视业的长远发展。

\n


\n

2、而今年暑期火遍全国创造影史数项新纪录的《战狼2》的巨大成功则从反面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战狼2 》的导演吴京为拍此片本来资金就捉襟见肘,为了用好有限的资金到确保影片品质的“纯制作费用”这个刀刃上,他坚决摒弃天价演员,从而保证了影视制作效果使得《战狼2》达到几可媲美好莱坞的水准,并因此获得观众的极大认可也在票房上史无前例的大获成功。

\n



\n

从上述正反两方面不难看出,为了中国影视业的健康长远发展,限酬令很有必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落实执行的效果。

\n

而当前,就是要防止出现以往那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切莫让此出发点很好的限酬令又付之东流!

\n


\n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就是那条河


限酬令能一定程度抑止明星高片酬,但恐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四家齐发力,推出《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这明星投入产出比超高的影视剧天价片酬,终于引起了上级爸爸的不满。

而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则是多了一个“打倒地主”般燃烧激情的机会,对于普遍看不惯没演技却富得流油的明星的普通人来说,限酬令的确是值得高兴的消息。

影视明星收入过高,如果是皆大欢喜的事,当然不会引起任何不满,只是明星拿着上千万上亿片酬的同时,削弱了整体作品制作费的占比。比如《如懿传》,周迅和霍建华的片酬就曾因为太多而被央视点名批评。

明星自带聚光效应,能够吸引粉丝,保证收视率,这对电视剧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是,一两个主演片酬占到总成本的一半以上,理所当然,剧组“五毛特效”,“抠图演技”就不得不出现,以弥补后期制作等方面被削减的支出。雪上加霜的是,很多高片酬的明星,演技不一定能让观众像面对他们的天价片酬那样惊为天人、叹为观止。

长此以往,对整个影视行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粗制滥造,观众对行业失去信心。

“限酬令”这一把刀,能让有限的投入用在刀刃上,如果出现全部演员总片酬超过制作总成本40%的情况,制作机构需向所属协会备案并说明情况。

但是对明星来说,很可能是隔靴搔痒,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明星们,早已谙熟资本操作。先不说限酬令会不会影响明星工作积极性,导致剧集质量再次跌落,明星自己成立的制作公司,可以将个人片酬以公款名义收入其中,换个名称,天价片酬同样进入了明星的钱包。

此外,各种明星挂名在剧组担任职务,也能将片酬转化为其他收入。

不管怎么说,影视从业人员还是应该追求德艺双馨,而不是被眼前的商业利益所迷惑,自觉抵制不合理高片酬就不奢望了,只希望不要为了应对限酬令,而催生出更多行业乱象。


娱乐硬糖


演员应该按企业员工开工资加奖金和补贴,不要把他们捧成神,好像是什么外来物种,高高在上,该下神坛了。


忠诚的警卫


都多了


专业修理渗漏水


大快人心的事终于来了!想必大家都听说了,“限薪令”的出台,无疑是对目前高片酬满天飞、影视剧粗制滥造等乱象的及时叫停。

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

意见提出,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那么问题来了,何为天价片酬?到底是片酬一千万元算天价,还是一亿元?判定标准究竟是什么?

中国的“小鲜肉”赚钱真是太容易了,他们拍一部戏,轻轻松松几千万元,单集片酬就高达百万元人民币。就在遏制天价片酬文件公布的同一天,2017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出炉,排在首位的范冰冰高达年收入3亿元,杨洋2.4亿元,鹿晗2.1亿元,杨颖2亿元,吴亦凡1.5亿元……

这在日韩娱乐圈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事。

都说北京、上海的房价贵,但跟明星的片酬相比,却成了九牛一毛。据圈内人士透露,不提那些大牌明星,现今即使是一个四五线的小演员,拍一两部剧的报酬就够在北京四环买套房。

中国互联网上常常流传各种片酬价目表,一线小鲜肉的片酬动辄几千万,一个“小鲜肉”拍一部戏赚的钱可能就抵得上一家上市公司一年的纯利润。单纯以片酬数字来批斗“小鲜肉”看似很有道理,其实这很有迷惑性。

好莱坞明星片酬普遍比中国高,中国普遍比日韩高,这并不是好莱坞或中国的片酬体系出了问题,而是与演艺圈的市场容量成正相关。

什么意思呢?就像韩国和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相对较少,他们影视剧如果没有走出本土,市场容量也就很小,演员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工作。

相较之下,中国近14亿人口,这个市场容量就是日韩的好几倍。好莱坞的市场容量则更大,因为好莱坞许多大片是面向全世界发行。一部电视剧面向5000万人播出,和面向13亿人播出,其成本几乎是一样的,但后者的收益显然要高于前者,明星的片酬所得自然也高于前者。

即使是在同一个剧组,演员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远超其他工种。在一些主打流量明星的IP剧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有的甚至高达75%。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比例,意味着为了保证明星到位,剧方不得不尽力压缩编剧、导演、摄影、剪辑、灯光、道具、后期等等工种的人员费用以及整部剧的制作费。

为什么要把明星片酬控制在40%以内?

在资方心中,请来流量明星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可问题是,高价请来的这些明星真的值吗?钱真的花到刀刃上了吗?

《孤芳不自赏》豆瓣评分低至3.1,被批剧情老套、人物单薄、特效廉价,演员演戏全靠瞪眼抠图加配音。在此之前,分身乏术的明星充其量还只是请请替身;《孤芳》之后,直接进化到“抠图式演戏”。

如果高价请明星有用的话,为什么网友会怒喊让“圈钱的制作方和捞钱的主创滚出影视剧圈”?

如果高价请明星有用的话,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一部接一部的烂剧?

所以说,给明星高价片酬,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通过这次相关部门会出来限制明星片酬,说明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行业热点问题或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由今年一年的政策可以看出,限星令还是大势所趋,从“全明星综艺退出黄金档”到“严禁以明星议价为唯一标准”,到现在明文规范片酬,态度越发强硬。

尽管此次“限酬令”实施困难重重,但监管只会越来越严,行业最终还是会慢慢向成熟的机制发展,也会越来越健康。对影视娱乐市场来说,不是禁止以明星议价为唯一标准,强制要求指标就会使片酬降温,而是当整个行业不再过度依赖于明星后,才能真正让片酬回归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