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中的刀法、篆法、章法,孰轻孰重?


篆刻中的刀法、篆法、章法,孰轻孰重?| 大米艺术

著名书法篆刻家蔡大礼

我们看待与欣赏篆刻时,还是要从它的基本特点出发,我概括称之为“篆刻三要素”,说起来大家耳熟能详,就是篆法、刀法、章法。

篆刻中的刀法、篆法、章法,孰轻孰重?| 大米艺术

蔡大礼 逆行者



三要素从相对简单点的章法说起。

章法最没得可讲,因为印章自古以来是有形制要求的,早在汉印的时代无论官印私印形制很统一,文字很统一,原因是有实用的要求,要易制、易识、美观统一,那时候官方为印章制作专门设计了一种字体,就是缪篆。缪篆在“秦书八体”中叫摹印篆,这个篆书是典型的经过“印化”改造的、按照印章形制要求设计的一种美术字,摆在印章里是非常协调妥帖的,所以秦汉以来印章章法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不管字是怎么安排,都是很平匀、平正的格局;古玺印稍微复杂些,首先是文字不统一,六国各有各的写法,文字自由度高,地域性强,每个地区的文化传承书写习惯都不一样,古玺的章法变化略复杂些,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熊伯齐先生对此有所研究,总结了古玺章法的一些变化和示例,可以学习参考;同时,我认为古玺章法虽然多变,其核心还是强调自然的。

篆刻中的刀法、篆法、章法,孰轻孰重?| 大米艺术

蔡大礼 梅花小寿三千年



再来说刀法,好多篆刻家比较乐于夸耀刀法,然而刀法的重要性是第二位的,古人总结了十几种刀法之多,我们现在把它简化了,就是冲刀、切刀两种,许许多多用刀的方法都是冲刀、切刀的变化,披削凿刻都是冲切的变种,一冲一切看起来表述有些简单,但也只好如此,因为实践中刀法的许多变化是要摸索、体会的,用语言描述很难说到点儿上。

我跟学生讲刀法就是两条:一是不择刀法,二是要择一切刀法;刻印的时候刀法不拘,冲切是可以综合运用的,不择刀法,要以印痕、效果为目的,怎么样能达到你要的结果就怎么样刻。同时还要择一切刀法,选择用刀最佳的路径、方向,刻出你想要的线条,比如有时候你需要刻出线条比较陡,像汉铸印那种感觉;有时候你需要线条的边缘有坡度,不是垂直的,所以刀法的使用更多靠观摩老师,更多是在实践中总结。

什么叫好的刀法?第一是精准度非常高,刻得精,刻得准,减少重复;第二是刀下有笔墨,有内容,有信息量,不能简单空泛,让人一眼看到底;第三是刀要适合作者个人的风格,与印风相匹配。

中国古代有一个“刀笔相师”的传统,就是用刀来表现笔,同时笔也表现刀,尤其清代碑学运动以来,对中国传统的笔法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就是笔法中结合了刀的东西,有许多新的尝试与创造,比如赵之谦、于右任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


篆刻中的刀法、篆法、章法,孰轻孰重?| 大米艺术

蔡大礼 君子以义合 瓷印



再说最难的篆法,也叫字法。

实际篆刻是什么呢,篆刻就是用金石锲刻来表达书法,自篆刻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很鲜明的书法表达,不管是在明人、清人还是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书法表达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看汉印,有人说汉印没什么好看,横平竖直,简单的像堆积木,其实这是根本没有看懂。汉印中许多细节与变化不是摆字,是在书写,它的那种似方似圆的微妙变化都是篆书书写态度的体现,是圆改成的方,这种方不是愣头愣脑、划地图式的,而是书写感的一种体现,如果看不到这一层,你临出来汉印一定是不对的。

因此,我们说篆书水平决定了篆刻的水平,若你说一个人篆书很差而篆刻很好,那根本不可能。举个例子说元朱文或细朱文印,现在人大多是刻细朱文,因为起点就不够高,早期入手就是王福庵、唐醉石,篆书的水准受到了局限;大家都说陈巨来好,好在哪儿?刻得光、铲得净么?完全不是,陈的妙处就在篆书的水平,他的篆书可以直接秦汉,这种刻法篆书可以直接秦汉的,能到这个境界的几乎没有,后来许多刻细朱文的那篆书庸俗的一塌糊涂。


大家可以看到真正优秀的篆刻家,都是出色的篆书家,而且篆书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体系,咱们远得不说,看看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都是了不起的篆书家;再看当代,王镛、石开、陈国斌都是篆书自成体系的,没有一个好的篆书,你就不可在篆刻上有创造有成绩,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篆刻中的刀法、篆法、章法,孰轻孰重?| 大米艺术

蔡大礼 我书意造本无法 瓷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篆刻就是书法的一种再现,通过石材、刻刀、镌刻来表现,所以书法的好或不好直接关乎篆刻的水平,大家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在书法方面、文字方面好好下些功夫。

欣赏篆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审美活动,正是因为有些门坎,篆刻也的确是一门“小众艺术”。




蔡大礼,别署禾斋、今来轩主人等。生于北京,山东蓬莱人。198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书画方面得到中央美院宋步云、武必端、王镛先生指导。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摘录于大米艺术“艺术直播课”蔡大礼《篆刻主题》直播课录音)

#书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