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是爱的延续,而非爱的羁绊

有位朋友说,他们父子间的关系很糟糕,他中学毕业就出来工作,出来工作后好几年都没有回过家,也不愿意給家里打电话。为什么呢?他说是为了躲避父亲,但是他不知道到底在躲什么,总之就是越远越舒服。

我们顺着这个话题谈了下去,他说起了一件事情。


亲子关系,是爱的延续,而非爱的羁绊


大概在电脑才刚刚开始普及的年代,他的父亲觉得计算机未来大有发展,就让他去学电脑。那时候,他真的觉得父亲是高瞻远瞩。他出来工作几年,自己也存了点钱,就想自己去买台电脑,然后更好的往计算机这个行业发展。

结果,他爸爸暴怒,极力的反对他买电脑。当时的情况是,父亲扬言道,他如果敢自己去买电脑就断绝父子关系。他当时还有些不解和反抗,结果他爸爸一个耳光就抽了过来。

他说完全理解不了,最初是父亲让他去学电脑的,为什么这时候自己想买个电脑时父亲就如此大的反应。当时他还以为是钱的问题,毕竟他中学毕业出来工作,收入也不高,但这钱他自己也准备好了,不用父母的呀。为什么呢?至于么,买个电脑就要断绝父子关系。

我们继续深入的谈下去才发现,当初学电脑是他父亲的主意,现在买电脑是他自己想法,而且这个想法没有和父亲商量就已经决定要买了。就是这个原因严重刺激到了他的父亲。所以,没有经过他父亲的同意,这个行为再好,这个学习再有前途,都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

如何理解这位父亲的行为呢?


亲子关系,是爱的延续,而非爱的羁绊


微博上有个新闻,说某女士出嫁时,她的母亲就要求她,住到夫家后每天要打一个电话回来,而且每个星期要回一次娘家。基本上她也都照做了。但最近一年,因为备孕及工作等原因,她偶尔会忘记打电话。女儿忘打一次电话,她的母亲赌气不吃不睡,直到女儿打电话来安抚。

母亲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说,以后每天要给家里打个电话,每周要回娘家探亲一次。她本以为母亲只是口头说说而已,但母亲表情非常严肃,并且要求她当场答应,还说:在场的亲戚朋友都是见证人,你可不能食言。

她说:没出嫁之前,还没觉得妈妈这么粘,现在反而觉得她非常依赖我。这份爱,让她觉得压力很大。

这位母亲好像变成了孩子,而女儿则变成了妈妈。女儿充分的去考虑妈妈的感受,但是妈妈却并未理解女儿的感受,甚至好像都看不到女儿在备孕及工作的真实情况,根本不考虑这么做会给女儿造成困扰。

这位母亲的行为,似乎在表达依赖,实际上却是隐藏在家庭关系间的控制。


亲子关系,是爱的延续,而非爱的羁绊


爱,往往成了控制亲子关系的借口。

美国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里面解释了,这不是爱,这是控制,把控制当成爱,爱就成了一种伤害。在家庭关系中,控制者把控制当做爱的体现。

控制欲望太强的人,会是别人的噩梦,他们势必会追求让别人听自己的,而构成对对方意志的绞杀。所以对方总会想要逃走,但是控制者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有控制欲或自己在压制别人。

比如那位父亲,他真正在意的不是儿子未来的发展,而是儿子是否有顺着他的意愿。之所以他的儿子要躲避,躲避的就是这种无形的控制。所以那位他可以支持儿子去学电脑,但是却不允许儿子自己往计算机行业进行发展。

儿子仿佛是被他虚构出来的幻想,一切都听他的指令,然后在他的引导下最后走向事业的成功。但凡孩子有半点自己的主动性,哪怕是积极的,哪怕是对工作对未来有帮助的,也是不可以的。

这样的状态,儿子自然想要逃走,没有人愿意变成一个傀儡。


亲子关系,是爱的延续,而非爱的羁绊


不仅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里吗也常常出现类似的情形。有则新闻说,一名女性因与丈夫发生感情纠纷,负气欲跳楼轻生。民警出手营救后,女子反而抱怨民警动作太迅速。

女子抱怨民警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做法其实也是借着跳楼来对丈夫施压。自杀的动机,不是示弱,而是为了争夺在家庭中的权力。以死相拼,不是自我放弃,而是以退为进,是为了积攒道德资本,是为了达到道德的制高点:我是对的,你们都得听我的。

这是在玩受害者游戏的终极版,把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将对方推到加害者位置,加上外围还有那么多的观众,如此一来,便有了道德资本和权力资本,似乎就可以迫使别人遵从自己的意愿。

一旦控制者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伴侣,子女等,他们对于真实的人的想法就会不闻不问。


亲子关系,是爱的延续,而非爱的羁绊


爱,是界限的尊重,控制,则是界限的入侵。

当我们以爱的名义入侵孩子的界限的时候,我们不是在维护相互之间的爱,而是在阻碍关系的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文章中提到的那位朋友,会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远。其实是父亲把孩子给逼走了。如果父母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的身上,就容易忽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甚至父母会觉得,孩子如果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自己就会有将要被抛弃的感觉。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去觉察自己,当你否定孩子的时候,对孩子说为他好的时候,你要去看看是不是真的在为孩子好。还是说,其实你是在利用孩子对父母的爱来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哪怕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假如我们不发生改变,孩子会很痛苦,因为成长是必然的。孩子必然会离我们而去,你是希望孩子带着愉悦的心情成长,还是带着怨怼的愤恨离你而去。

希望我们的亲子关系,可以成为爱的延续,而非爱的羁绊。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