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宅”,大抵描述的是一种呆在家里不出门的状态,且这种不出门的状态中,透露着一种“自愿”的情感。也就是说,“自愿待在家里不出门”的状态,大抵便可以说是“宅”了。

只是,这人间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有的人,明明能够在大街上来去自如,但是心却“宅”得很。这种“宅”就有些个可悲了。为什么可悲?在于其“宅”住心的“自愿”情感上。

这种“自愿”,让人即便是插上了能够上天入地的翅膀,因为自愿“宅”住了心,人便犹如生活在“行走的监狱”中。于是,生活于人,没有丝毫自由和温度可言。比如,契诃夫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之男主角“别里科夫”,他因为不希望自己受到伤害,在极端利己的情绪催动下,将自己时刻严实包裹住,变成了“装进了套子里的人”,着实可悲。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而有的人,即便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走出那几十平米的房间,但是,因为心中有温度,就算身体被禁锢,心却是自由而幸福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宅”上的自愿情绪,实则是维系“心”之自由的“牺牲”。

就如电影《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里为了让自己收养的妹妹活得自由、过得安好,“伊莎贝拉·约克”将自己“卖”给了贵族父亲,自愿成为贵族间维系利益关系的工具。她嫁给了贵族,虽然作为贵族夫人的她可能一辈子走不出山中的大豪宅,但是,她因为自己守护了“妹妹”的未来,而无比幸福。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电影海报


对比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别里科夫的“宅”,以及电影《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中“伊莎贝拉·约克”的“宅”。虽然二者都属于“宅”,但“别里科夫”因为利己,宅住了“心”;而“伊莎贝拉·约克”则因守护心爱之人,以近乎自我牺牲的方式,“宅”住了身,换得了“心”的自由。

同样是宅,一个“宅”了心,一个“宅”了身,这时,两个故事,两个人之生命的厚度就明显不同了。深究原因,大抵在于,一个利己,一个则以自我牺牲的方式,保护了心爱之人。

1、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别里科夫因利己而“宅”住的“心”

不知大家是不是也是在少年读书时,从语文课本上初次认识了这个将自己完全装进套子里的奇怪大叔,“别里科夫”。

年少时,还是经事太少,并未体味出作者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中表达的讽刺意味,只是觉得“别里科夫”太奇怪,而他死得又太“容易”。直到多年后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才深谙契诃夫在文章中的讽刺。

有人说,作者契诃夫是在借故事中“别里科夫”讽刺人之僵化与守旧。乍一看是这样,但是,若深入思考,却别有洞天。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契诃夫


为何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会如此胆小,行事如此僵化,并且一直在讴歌过去呢?就小说情节来看,因为“别里科夫”害怕未知的新事物会出乱子。为什么害怕出乱子?大抵是害怕乱子会波及到自己。

也就是说,“别里科夫”是极其没有安全感的存在,这种缺乏安全感之表现的背后,实则是“极端在乎个人得失”的体现。而“别里科夫”对于“个人得失之极端在乎”的性格特点,从他的“死亡”,就能看出来。

故事中的别里科夫,时时刻刻用大衣将自己裹住,竖起衣领把脸遮住,甚至还要用棉花将自己的耳朵塞住等等。生活中的他,可不就是把自己塞进“套子”里,然后胆战心惊地行走于人间么。但是,即便是这样,作者契诃夫也给“别里科夫”安排了一个女朋友。

只是,爱情,可不是一个“宅”住了心的人可以消受得起的,而对于“别里科夫”这种将自己的“心”宅到犹如活在行走监狱而不自知的人来说,爱情,有些个致命。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套中人》图片


故事里的“别里科夫”,因为恋爱差点就可以结婚了,但是一个好事者画了别里科夫和他女友的画像,传遍了整个学校,这让连出现新茶馆都害怕会有乱子的“别里科夫”坐立不安。

画像让他成为焦点,而这种聚焦的目光,无疑让他受不了。于是,他跑去和女友的弟弟解释,解释中,他急于表明画像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还批评女友和其弟弟骑自行车的样子太“大胆”,会出“乱子”。“别里科夫”针对骑自行车之莫名其妙的批评,惹怒了他女友的弟弟,于是被推下了楼梯。

而“别里科夫”从楼梯上摔下的滑稽模样,正好被刚刚回来的女友撞见,于是女友哈哈大笑。在哈哈大笑中,别里科夫狼狈地回了家,撕掉了女友的照片,然后躺在床上便再也没有起来过。没错,他死了。

“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摔死的?不是。因女友嘲笑自己心寒而死的?不太准确。从“别里科夫”的性格来看,他是被自己“吓”死的。或者说,他之所以死去,是因为他的“心”太“宅”了。

就小说情节来说,别里科夫是一个谨小慎微到有些个极端的存在。新开了间茶馆,他会感到恐慌,害怕出乱子,就连同事去礼堂祈祷迟到了,他都要心慌好一阵,任何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不能做的事情,都因为“可以做”而潜在着“未知的危险”,让他无比恐慌。

于是,他用衣服,用棉花,用一切可以使用的东西,将自己装进“套子”里,看上去,他是在尽可能给自己的身体建筑隔绝外界危险的围墙,实则是他在给自己的“心”围起了隔绝外界的“围墙”。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套中人》图片


而这个“围墙”的作用,就是为了“躲避外界的乱子”。为什么要躲避外界的乱子?因为害怕外界的乱子会威胁到自己。也就是说,别里科夫将自己装进套子,是极端利己的体现。

因为极端利己,于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便显得十分极端。而在这种小心翼翼、惶恐不安的保护中,他的心,没了一丝一毫的承受能力。于是,他承受不了自己成为全校人手中漫画的主角,这种巨大的、未知的危险,让他夜不能寐。

而他跌倒在女友的面前,女友的哈哈大笑更是让他受到了实质性的“伤害”,虽然这种伤害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对于连镇上新开茶馆都能让他隐隐害怕的“别里科夫”来说,则是致命的。

或者我们说得更加直接一些,因为别里科夫的极端利己,所以他对自己的保护,就显得有些极端。事实上,他在身体力行地将自己装进“套子”,把自己全副武装,以求与外界隔绝,于是,他自然也在心灵上做了“武装”,他僵化、谨慎、无法接受新事物,更无法承受一丝自己暴露于“伤害”中的可能。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套中人》图片


但是,生活之所以是生活,因为生活里面不仅有一帆风顺的愉悦,还有坎坷颠簸的痛楚。将自己的“心”自我禁锢,以期自我保护的“别里科夫”,最终因为“宅”住心之初衷,也就是极端利己,而让心失去了承受伤害的能力。于是,受不了一丝“损伤”的他,滑稽地死去了。由此,契诃夫的讽刺,可谓深刻。

“宅”本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毕竟,“宅”与“不宅”是自己的选择,但是,有的人基于“极端利己”的思维,选择“宅”住了自己的心。于是,即便行走在人间,因为“心”被禁锢,人便犹如活在“移动监狱”里的“死刑犯”而不自知。越是“禁锢”,越是“利己”,越是“利己”,“心”便越是“冰冷”,最后,心便冰冷得和死人一般,人生命之意义,便也在此刻结束了。

2、《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中为所爱之人牺牲而“宅”了“身”的贵族小姐“伊莎贝拉·约克”

《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是一部比较温情的电影,名字太长,这里我们将电影名字直接简称为《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吧。

电影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刺激情节,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展现了一位贵族小姐“伊莎贝拉·约克”的“牺牲”与“自我救赎”。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贵族小姐“伊莎贝拉·约克”


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别里科夫”不同,电影人物“伊莎贝拉·约克”的经历中,虽然也有“宅”的体现,而她的“宅”,表现在她的“身”上,而非“心灵”。同时,就电影情节来看,“宅”是“伊莎贝拉·约克”的自我牺牲,而自我牺牲的背后,实则是她的“自我救赎”。

“伊莎贝拉·约克”是贵族家的女儿,就电影情节来看,这贵族的势力属比较强大的那一种。但是,与别家贵族女儿不同的是,“伊莎贝拉·约克”在被自己的“贵族父亲”找到以前,一直过着朝不保夕的艰难日子。很显然,她应该是从小流落在外的贵族后裔。

即便自己生活艰难,寒冷的冬天甚至都穿不暖和,已是十几岁少女独自生活的她却收养了一位话都说不清楚的几岁小女孩。一大一小两个人,虽然吃饭都吃不饱,但也在脏乱破旧的破屋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二人的生活虽然比较快活,但是,现实世界却相对冷漠。两个人在经济不景气、世道不太平的人间生活,显得十分吃力。为了做纸花赚钱养活收养的妹妹,“伊莎贝拉·约克”生了病,时常咳嗽不止。

后来,她的亲生父亲找上了门,和她做了个交易,只要“伊莎贝拉·约克”和她父亲走,成为贵族小姐,而她捡的这个“妹妹”,则可以去孤儿院得到好的照顾。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伊莎贝拉·约克”收养的妹妹

当然,“伊莎贝拉·约克”更向往自由,但与自己身体的自由相比,她更希望自己捡来的妹妹能够有个好的未来。就她的现实情况来说,如果不和父亲走,她这病弱的身体,怕是在妹妹自立以前,便会垮掉。也就是说,妹妹跟着她,是没有未来的。

于是,为了妹妹的未来,“伊莎贝拉·约克”将自己“卖”给了父亲。后来,她在父亲的安排下成,嫁给了另一位贵族。而就电影的社会背景来看,贵族们害怕自己关系网暴露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所以一般是不会公开自己的夫人是谁的。

于是,“伊莎贝拉·约克”嫁给了贵族以后,便进入到山中的别墅中过着和隐居别无二异的生活,她不能离开那座大宅,她的人生,将永远禁锢在那个地方。

但是,即便身体被禁锢,她的心却是自由的。因为她的“牺牲”,她的妹妹平安长大了,还成了一位“邮递员”,她也在与世隔绝的宅子里,收到了来自妹妹的信。收到信的那一刻,她眼泪里装的,满满都是自由与幸福。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收到妹妹信的“伊莎贝拉·约克”


记得电影里面有这样一段台词:

我的人生一无所有,没有希望,没有热情,我唯一珍贵的东西,就是珍惜她。

也就是说,电影中的“伊莎贝拉·约克”,把自己从路边捡到的“妹妹”,当成自己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也是她唯一珍贵的东西。为了不让这份珍贵暗淡,她选择了自我牺牲,即放弃了自己身体上的自由。

“伊莎贝拉·约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无所有的我,要让她获得选择的权利。

“伊莎贝拉·约克”以近乎自我牺牲的方式,换得了自己珍爱之人的未来与自由,这是一种高尚得让人动容的人格,亦是冰冷世界里能够温暖人心的温情。

经济萧条的年代,人人只顾个人冷暖,但是,她和她,即便没有血脉相连的渊源,“伊莎贝拉·约克”却以自己的善良,为弱小的“她”撑起了一片天。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伊莎贝拉·约克”收养的妹妹长大后


就电影情节来看,“伊莎贝拉·约克”为了妹妹,牺牲了“自由”,一生幽居在山中的豪宅之中,但是她的心,却十分自由。因为,她以“宅”住了身的自我牺牲为载体,让自己珍视的人获得了选择的权利,也正是如此,她的“心”才没有在那冰冷破败的屋子里逐渐冰凉,也正是因为她的牺牲,她的“心”才能因为自己所保护的那份珍贵,而一直散发着光和热。

3、小说、电影里的利己与牺牲: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这里,有一部讽刺小说,也有一篇暖心电影。小说也好,电影也罢,两个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宅”。

为什么说他们“宅”,因为他们对于自己不同形式的禁锢与封闭,皆出于“自愿”。只是,两个人,一个可悲,一个却可赞。

因为他们一个因为利己而“宅”了心;一个则是为了保护心中珍贵的人,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宅了“身”。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其实,《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别里科夫”与《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中的“伊莎贝拉·约克”,两个人的“宅”,要说在精神层面有什么不同,大抵是一个“利己”,一个“利他”。

出于“利己”目的的“宅”,或者说自我禁锢,不论是以什么形式,大抵是患得患失而痛苦可悲的,从“别里科夫”的经历,就能看出来。但是,如果,宅”的初衷没有那么强的“利己性”,而是将“宅”变成为心中所爱的那个人谋求美好未来的“付出”,那么,这样的“宅”便不会让人感到痛苦,不仅不痛苦,反而能够在给予所爱之人希望的同时,点燃自己“生”的火焰。

有人说,这个世界很冷漠,冷漠得叫人发抖。不,不是世界冷漠,而是人禁锢了自己的“心”,将自己的心“宅”在了名为“利己”的围墙内,于是,心没了来自外界的太阳,渐渐冰冷,而围墙内“心”的温度,也翻越不出围墙,传达不到人间。这样的世界,能不冷吗?


图/网络

我是颜小二,带你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电影与小说里的利与慈:有人为自己宅了心,有人为别人宅了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