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很懒但是又不想改正,这是不是心理上的问题?

张海ded123-


题主您好,人的每一个行为习惯都有功能性,没有足够的理由,我们不可能长久的做某件事,特别是看起来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


所以,您的“懒”一定也有它存在的原因,它肯定是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你的需要,才会被你持之以恒的保留下来。

在广阔的沙漠上有一种植物叫沙棘。沙棘的外表普通,但是很多的沙棘的根能长到地下五十米,向四周延伸三四百米。


人的行为习惯就如同沙棘的根系,成因错综复杂,不变的是这些表现都有强韧的心理基础。


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每当我拖延,我犯懒的时候,周围的人对我是什么态度?我的反应和感觉又是怎样的?


可以假设一下,通过犯懒,你和外界建立了你渴望的联结,而这种方式是由你的潜意识驱动的。


我认识一个姑娘,在外面永远是干净利索的一个人,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可是她妈曾经跟我抱怨说自己的闺女特别懒,在家里什么也不干,想让她干点活得说上七八次,这和我对这姑娘的印象判若两人。


后来有一次聊天,聊到了她的成长的经历才知道。从小学到高中,她妈妈包办了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除了学习之外的生活琐事从不让她插手,说是不能耽误学习的时间。包括吃什么,穿什么,都是由妈妈拍板决定,这姑娘只能接受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等她长大了,妈妈撒手放权了,可她根本提不起兴致做事情,而且她妈越催她干活她越不想动。

  • 其实,这个姑娘是在用懒来抗议和报复妈妈往往的控制:"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我的时间从来不是我的,我现在就是要通过什么都不做来耗尽为别人活着的时间。”


  • 另外,她的一部分心理功能还固着在儿童的阶段,通过做一个什么都不会干的孩子,来满足母亲潜意识中希望她永远是需要妈妈的孩子的愿望。


  • 通过犯懒来造成冲突,冲突是母亲和女儿维系彼此之间依恋关系的工具。

冲突使亲情保持在高浓度的水平,是双方对彼此边界的互相侵犯,这种侵犯是双方共谋完成的。这就像彼此嫌弃却又不能分离。


  • 她妈妈反复的催促是一种外在理由,使得本来姑娘本身改变的内在理由变得不再充分,本来还想改变,可是因为不想认同母亲的外在理由,而选择保持现状。

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一些习惯是问题,却又无法立刻改掉,这是很正常不过的,正是这些“坏”习惯再保护我们,防止我们面对更让我们崩溃的现实。你可以把它看做是自己的朋友,给自己一些时间,看清使你犯懒的真正原因,逐渐解决,问题就能成为你的动力。


我是@白巧克的文件夹,努力做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心理学人


白巧克力的文件夹


知道自己懒,却不想改正,这不是心理上的问题,还是因为懒,你懒得改变,哈哈。


知道自己有问题是一回事,行动上做改变又是一回事。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立flag又打脸的事情发生了。


人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却不想改变,原因是他不想走出舒适区——现状其实自己是能够接受的,虽然自己也知道,再努把力改变一下会更好,但和突破自己要付出的努力比较起来,他宁愿维持现状。



那么,到底什么能够激发一个人做出行动上的改变呢?


要么现状已经非常糟糕,不改变会有严重后果,要么改变之后,他能够得到预期收益。


比如,抽了一辈子烟的人,屡次戒烟都失败,但如果他生病了,再抽烟就会危及到生命,那么这次,相信他大概率能戒烟成功。


比如,有人叫着减肥,却越减越肥,真正促使她真正管住嘴开始运动的,可能是失恋了,可能是男神嫌弃她胖,也有可能是胖已经影响到身体健康,不然,一个生活甜蜜幸福的胖女孩,她即使觉得瘦点更美,可能也不会花大力气去减肥。


所以有坚决的行动来改变的人,一定是这个缺点已经让自己痛苦,改变会有好处,他才会走出舒适区,做出行动。


不然,光靠自控力,很难。


具体到题主的问题,懒又不想改变,还是因为懒并没有给你造成实质性的困扰,不然,你早就在想办法改变了。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也欢迎你转给自己关心的朋友看。


欢迎关注“一点心理学”,让生活轻松一点。

一点心理学


能意识到自己懒却不想改正,这本身就说明你有对自己的反省意识,这是非常宝贵的思想,绝不可能是心理问题。这远比整天机械做事,毫无反思,每天都毫无变化的情况要好的多!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你的畏难心理,也就是习惯了待在自己的舒适区而走不出去。

每个人的人格是分三个部分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代表最原始的本能,超我则代表最文明道德的部分,自我则介于二者之间。

这里不具体介绍这些专业性的心理名词。反正主要意思就是人从本能上来说都是趋于尽量少活动尽量享受的,因为这意味着能量最少的消耗,这是一种人的自我保护本能,但是这也是最缺乏理性的部分。而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就是有理性,有思想,可以主动思考进而通过行动去解决问题,也就是人的最大优点就是有目的性计划性,而不是完全凭借本能去行动。所以这也构成了人行为中经常矛盾的一面:理性告诉自己要努力,要不断进步,而本能则拉着自己尽量少动尽量让自己多享受更多的满足自己的感官需要。

例如,早上闹钟响了要去上班,可自己睡意正浓,这时候理性的我就催着自己赶快起床,再耽搁就迟到了;而本能的我则告诉自己不要起来,睡觉是最舒服的,是最满足的。这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思想斗争的例子。

那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市面上的很多励志书籍大多都是类似“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要对自己更狠一点”、“要立个强大的目标,逼着自己去做。“之类的。那么管用吗。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很多人都在年初立下一年的大目标,要学外语,要健身等等,然后呢?好一点的可能还能坚持几天甚至一两周之类的,再差的可能刚定完这些“远大目标”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例如家里来客人了或有其他急事要处理了等等,“远大目标”就这样被束之高阁了。等到年底了,一看自己这一年的成绩,发个狠心,再定个“远大目标”,然后就是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又拖下去。当然也有一些能始终贯彻到低的,但是总归是少数。

我觉得更好的应对办法是这样的。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真的想去做想去完成的事情,如果连这个初始的想法都不明确,那后面的就不可能实现了。

其次,要把目标不断细分做成计划,就是把目标细分到每月每周每天,要把目标具体起来才行。

上面两点其实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但是没有目标计划就没有行动的方向和路线,所以还是要提出来,但不展开来说了。

那么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第三点,为什么很多人制定了目标计划后很快放弃了,没法坚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目标计划制定的太高,不切合自己的实际。可能刚开始几天还能勉强完成,等新鲜劲一过,或者有其他事情影响,就有完不成的情况,而一旦有中断,心里就泄气,然后就完全放弃了。

另一个是完美心理。虽然有时候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等是好事,但并不总是这样。在行动过程中,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并不一定能完全的执行计划,偶尔的有中断其实也是可以的,不要过于追求计划执行的完美,你期待越高,就会失落越大。有中断可以,但是过后要继续下去,而不是中断了就彻底放弃了

另外,为了激发自己行动的动力,可以采取和自己竞争的策略,或者说挑战自己的策略。比如,你的目标是健身每天做俯卧撑,你可以先制定一个比较小的自己非常有把握完成的计划,例如一天5个,然后每天做了之后把当天总数记下来,把这些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每天记完后就会想下一天如何打破当天的记录,这样就会激励自己越做越多。一旦有一天不想做的时候就可以看看自己这些成绩和制定的最小计划,因为制定的最小计划很容易完成,不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所以就会很容易的去做,而一旦做起来了,就会很容易超过最小目标,一旦超过,自己就更有信心,就会想着要不要再打破昨天的记录。这样就形成一个正向的激励循环。用这个办法就很容易让自己坚持下去。

以上是我自己的经验总结,不一定完全适合你,但是希望你能用行动实践一下,然后再总结形成自己的方法。要取得成功,就是要行动和思想有机结合才行,不能光是想而不行动,也不能光做而不思考改进。正确的方式就是先有想法→行动→总结→再行动……,不断循环,这样才能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

祝你能战胜自我,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水之道


心理问题一定有所界定,不是身体或者心理稍微出现问题都能成为心理问题的。

知道自己懒而又不想改,情节轻微者,属于个人的不良习惯,跟从小家庭教育有关。

拖延症

如果这种情节稍微严重,那么极有可能就是拖延症,但就算是拖延症也不需要过于担心,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前期情节不重,心理上不要过于担心,从而造成心理负担,这样会起反作用,不利于习惯的改正。

焦虑症、抑郁症

如果情节严重,或者没有足够引起重视的话,可以会进一步发展成心理疾病。

知道自己拖延,但没勇气改正,会产生内心矛盾,而这种矛盾会使你产生莫名的焦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焦虑症,而焦虑症则会诱发好多心理疾病,所以如果拖延严重,一定要足够低重视。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应对措施

1.增强自我效能感

这样可以减轻拖延症的进一步发展,可以给自己布置小小的任务,完成目标,一步步建立信心,慢慢地在提高任务难度,久而久之,你的拖延症就会明显改善。

2.找亲戚朋友帮忙,不要孤立自己

由于人们都有自我防御机制,总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以获得安全感,这样很可怕,要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和身边的人一起来解决,也许人多了事情就很好解决了。

3.改变认知

拖延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习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就可以改变,不必要过于担忧,重拾自信心,认知改变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因为分享所以更强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分析


这是什么问题,看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了,你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可以从教育学伦理学来解读,但这不是重要,你又不是想把你自己当做研究对象,你要做的是事情,而不是学问。

一个人懒惰,比如说我也想懒惰,但是我没资格懒惰,工作来了就要做,而你呢?显然你有些工作你可以不做,或者有人为你承担了。

而且像你这样子的,以后走到社会上,你想想看,你自己如果是老板,喜欢这样的员工吗?

我曾经问我一个学生,她说她的人生理想很简单是:有房子住,有吃有穿,有手机,有网络,整天在家玩手机。

我听了觉得很可笑,这样的生活叫做简单吗?有的人忙一辈子,都赚不到一套房子的钱,还扛着房子累成房奴,每天为吃穿骂骂咧咧,有手机有网络可没时间,哪里能像那个幼稚的学生那样,躺在床上玩手机。

这个学生也是不想改正,她以为她的生活还会这样延续下去,因为这样的生活她感到最舒服,但这样的生活是不可能延续下去,她就要毕业,就要投入到底层生活群体里去了就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

你也是如此,你的命运是可以看得到的。

懒惰是万恶之源,我看到很多懒惰人,变成没有尊严地活,做学生的时候,抄作业作弊,尽做这些下三滥的事情,找女朋友,别人姑娘嫌三弃四,我看到一个族人结婚两次,女孩子都和他离婚,为什么,不仅他不能养活老婆,还要老婆养活他,还好这样打光棍就是对社会做贡献,因为这样的家庭如果有孩子,那是祸害孩子,从生物进化角度说,也是属于劣质的物种的淘汰。

至于你会不会淘汰或者多大程度淘汰,我觉得这不是你研究的学问,你要解决你缺乏行动问题,我看到一个男生,是班上懒惰学习糟糕的男生,给一个女生写情书,女生当初呵斥他:再写,以后连同学都做不成!

你懒惰了舒服了,以后你也要付出这类代价,我见到太多这样因为懒惰不得不放弃尊严,像乞丐那样,把尊严踩在脚下求生存。


门前海蓝蓝


谈谈我的看法:

一,自己人生观的问题,有好逸恶劳的思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必须改正!天道酬勤,否则一定会是一个颓废的人生。

二,心理问题,比如抑郁情绪或抑郁症。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什么都不想干,反映在外的直接表现就是“懒”。如果是这样那就要先调理情绪,情绪正常了,恢复活力了,对外界事物感兴趣了,也就不“懒”了。

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生活不规律,比如长期上夜班或夜生活频繁,睡眠质量不好。反映到外在就是精神不好,精力不足,什么也不想干,也就是所谓的“懒”。(“悟空问答”邀!)


抑郁症破译者


谁都想过安逸而舒适的生活,谁都不愿意早出晚归起早摸黑的奋斗拼搏;

但我们要生存、要传宗接代、要给父母养老送终、要抚养儿女成人;所以我们必须拼搏勤奋,赖以保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如果在满足了自己及家人的实际需求情况下,懒点又如何呢;

懒,只是针对那种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能保证,却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这种人并不是心里有问题,而是从内心深处就有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陋习,仿佛动动手指、伸伸腿就会要他命一样;

在农村(城市也有),有很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从早上五六点起床到晚上九十点睡觉,整天都是不停的做这做那,你想他坐着休息会,他却说习惯了坐不住;这样的人很勤快吧,和懒沾不上边吧;但他们大部分也只是奔波在生活的边缘,并没有因为不懈的劳作而改变生活;

同样在农村,有的留守年轻人,因为有技术或者脑瓜子活络,抓住农村的发展机会,用自己的技术或者脑瓜子来转钱反而轻松愉快,这群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东家串西家吃喝玩乐,但他们在小部分的时间却挣了足够他们挥霍和赖以生存的资本,那他们那大部分的吃喝玩乐时间是懒吗,肯定不是;

所以,懒并不是心里上的问题,而是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一种惰性思想,是一个人从骨子里迸发出来的只想享受成果而不愿参与过程的动机。


农工结合拜哥


人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却不想改变,原因是他不想走出舒适区——现状其实自己是能够接受的,虽然自己也知道,再努把力改变一下会更好,但和突破自己要付出的努力比较起来,他宁愿维持现状。

那么,到底什么能够激发一个人做出行动上的改变呢?

要么现状已经非常糟糕,不改变会有严重后果,要么改变之后,他能够得到预期收益。

比如,抽了一辈子烟的人,屡次戒烟都失败,但如果他生病了,再抽烟就会危及到生命,那么这次,相信他大概率能戒烟成功。

比如,有人叫着减肥,却越减越肥,真正促使她真正管住嘴开始运动的,可能是失恋了,可能是男神嫌弃她胖,也有可能是胖已经影响到身体健康,不然,一个生活甜蜜幸福的胖女孩,她即使觉得瘦点更美,可能也不会花大力气去减肥。

所以有坚决的行动来改变的人,一定是这个缺点已经让自己痛苦,改变会有好处,他才会走出舒适区,做出行动。

不然,光靠自控力,很难。

具体到题主的问题,懒又不想改变,还是因为懒并没有给你造成实质性的困扰,不然,你早就在想办法改变了。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也欢迎你转给自己关心的朋友看。


用户59009110355


这是一个心理问题:生在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裕家庭,衣来伸手饭耒张口,自感觉到是很好的,一懒舒懒,游手好闲,不想动弹,坐享其成。有一种是:破罐子烂摔,二流子气魂,过一天算一天,今日有酒今日醉,懒惰成性,不想干活,没有上一点进心,不务正业,整天掉而浪盪。人要有一种上进上心,有志者事竞成的气魄。“浪子回头金不换,有志不在年高迈”的精神,面对自己,面对社会,勤能制富,俭能养家的优良传统美德去奋进去努力,作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062c01ee6c045e2871cb26f537cbc45\

王小房


懒,又不想改正,是缺乏外在的激发动力,与心理原因也有密切关系。就拿我来说吧。为了通过头条的身份认证,上传了退休证,被告知证明不了是单位员工不能通过 ,然后去单位开具加盖公章的证明上传,还是收到系统和之前相同的告知不能通过。因此在心理上就变得灰心有点懒了,必定是50多岁的人了,懒也与年龄有关 ,但还是心理因素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