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當前疫情依然嚴峻複雜,中國對疫情嚴防死守。目前全球卻開始蔓延,韓國一天新增將近200達到602人 並將預警級別上調至最高,伊朗43人感染,日本成了重災區。包括意大利,美國等形勢也開始嚴峻。雖然美國只報了幾十個人,但據說感染者上千人。


去年就炒過國產替代日本的氟化工,韓國是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產業都有員工檢測出新冠病毒,可能將面臨關閉工廠。A股的相關科技板塊,可能會趁機拉高,但是我想說的是,跟風和炒作大概率要挨套。半導體和芯片這些東西未來可能是好,但是短期是不能再往裡搶了。


雖然目前看指數一週之內出現大調整的概率不大,但是目前種種情況,我們還是先要考慮避險和防禦,或者說是部分的倉位配置避險和防禦性品種。


在大家看醫藥板塊詳細研究分析框架之前,先務必瞭解幾個投資要點:

  1. 我們儘量拋開疫情(很多上市公司蹭熱度,根據疫情炒作風險大),尋找本身含有上漲邏輯的醫藥個股。
  2. 醫藥板塊作為弱週期、防禦性的品種配置,適合中長期投資,不適合短線投資。
  3. 醫藥股板塊內分化很大,看名字都是XX醫藥,但是主營業務和投資邏輯卻完全不同,走勢和預期也不同。


本文部分為原創,部分為網絡圖片和研究所研報,整理目的是為了讓投資者對醫藥行業瞭解更深入,各子行業認識更清晰。值得耐心讀完並收藏(網上找不到思路這麼清晰,各細分龍頭逐一列出, 內容全面哦!)


導讀


醫藥行業被稱為“守候時間的玫瑰”,其具有弱週期性、行業及產品生命週期差異較大,醫藥的需求剛性大、彈性小,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小,因而醫藥行業具有防禦性強的特徵。醫藥行業研究一般採用“自上而下”選擇快速增長的細分領域,再通過“自下而上”確定投資標的的方法,要做到這點,則需要對醫藥行業有基本的認識。


“自上而下”就是主要從分析宏觀著手,通過整體週期和行業的特徵,來進行選擇。

“自下而上”就是主要從具體的上市公司進行選擇,只要發現好的公司,就立即買入,並且中長期持有,不理會市場短期的波動。


目錄


一.醫藥行業的特徵

1. 週期性特徵

2.醫藥行業競爭結構

3.醫藥產品的生命週期

4.產業鏈構成情況

5.產業鏈各子行業屬性

二.醫藥行業的投資邏輯和業績增長來源

1.投資邏輯

2.業績增長來源


三.醫藥行業產業鏈詳細分析(個股均為細分龍頭)

1.化學原料藥:

(1)大宗原料藥 浙江醫藥、 新和成

(2)特色原料藥 海正藥業、華海藥業

2.化學藥製劑行業:

(1)仿創型化學藥企業(創新藥) 恆瑞醫藥、科倫藥業、復星醫藥

(2)化學制劑OTC(非處方藥)製劑企業 仁和藥業、人民同泰

(3)普藥製劑生產企業 華潤雙鶴、現代製藥、中國醫藥

3中藥製劑

(1)中藥飲片 昆藥集團 、吉林敖東、康美藥業(財務作假,迴避)

(2)品牌中藥 同仁堂、雲南白藥、東阿阿膠、片仔癀

(3)現代中藥 天士力 、以嶺藥業、康緣藥業

(4)中藥OTC 江中藥業、華潤三九

4.生物製藥(發展空間大,行業壁壘高)

(1) 疫苗 智飛生物 沃森生物 天壇生物

(2)血製品 華蘭生物 上海萊士

(3)診斷試劑 安圖生物、科華生物

5.醫藥商業 中國醫藥、上海醫藥

6.醫療器械 魚躍醫療、新華醫療

7.醫療服務 (發展環境好)

(1)CRO(臨床試驗業務)泰格醫藥、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凱萊英、昭衍新藥、博騰股份

(2)CMO(承接外包生產業務)凱萊英、藥石科技、博騰股份

(3)民營醫院 美年健康、愛爾眼科、通策醫療


四.監管及政策對醫藥行業的影響

1.醫保政策

2.新藥審批政策

3生產批准政策

4.環保政策


正文



一.醫藥行業的特徵


1.週期性特徵:

醫藥行業是典型的弱週期性行業,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醫藥的需求剛性大、彈性小,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小,因而醫藥行業具有防禦性強的特徵。


2.醫藥產品的生命週期:大部分生物醫藥產品和一些創新藥品還處於初創階段,如單克隆抗體藥物、治療性疫苗等,還有一些產品如青黴素、阿司匹林等藥品已經進入成熟階段,磺胺類等藥品已經進入衰退階段


青黴素,從青黴菌提取出來的,是一種天然的抗生素,屬於β-內酰類抗生素。青黴素的主要作用是殺滅細菌,通過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導致細菌膨脹、破裂、自融,進而殺死細菌。

阿司匹林,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解熱、鎮痛和抗炎藥

磺胺類藥物,副作用對胃腸刺激大,對腎有損害.


3.醫藥行業競爭結構:生物製藥和醫療服務的競爭環境相對較好,化學原料藥、化學藥製劑、中藥、醫藥商業和醫療器械的競爭環境相對較差。但在行業內的各個細分領域,又有很大的差異,如在化學藥製劑中專利藥品和獨家產品的競爭環境也非常好,普藥則很差;中藥裡面也有類似的情況,品牌中藥的競爭環境很好,普通中藥則很差。


4.產業鏈構成情況:上游原料企業(化學原料藥、中藥材和中藥飲片行業)——中游研發和生產企業(中藥不溫不火、化學藥製劑和生物製藥容易出牛股)——下游流通領域(醫院或零售終端,醫藥商業行業、醫療服務等)——消費者。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5.醫藥行業產業鏈各子行業屬性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二.醫藥行業的投資邏輯和業績增長來源


1.投資邏輯,醫藥行業投資機會的點比較多,通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切入,尋找投資機會:

(1)細分行業和領域的整體景氣度的提高,可以從行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情況,利潤率的水平,現金流的情況以及行業內主要公司的經營情況進行跟蹤;

(2)對於醫藥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產品,一種新的重磅藥品往往對一個企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製劑企業來說,對其新產品的研發進行跟蹤,和了解公司產品在渠道中的銷售狀況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由於國內企業以仿製藥為主,需要掌握同類藥品專利過期的時間,產品價格波動等。

(3)行業環境和政策因素,需要對政策導向進行解讀,看政策是否會對行業產生大的影響,如一致性評價政策對仿製藥企業的影響;

從醫藥行業的各子行業來看,不同類型的公司,其分析方法和投資邏輯差異很大,推動公司增長的動力也不相同。


2.業績增長來源——產品與市場的供求關係

藥物量產後滿足市場是很容易的,因此,醫藥行業研究的重心在於需求端。

從宏觀上來看,影響醫藥需求的因素是人口結構,比如老齡化程度、男女比例等都對醫藥的需求產生影響。

微觀上來看,具體細分領域的需求還需從以下幾點考慮:1)該細分領域疾病的發病率;(2)各項政策,特別是醫保政策是否會對該類藥品的消費有拉動;(3)這種需求的增長能否落實到具體公司。

例如國內我們通過腫瘤的發病率快速提高這一信息,跟蹤到

抗腫瘤藥物市場正在高速增長,而在全民醫保的拉動下,抗腫瘤藥物又是受到拉動最大的一個領域,從而得出抗腫瘤藥物龍頭企業相關產品將高速增長的結論。


三.醫藥行業產業鏈詳細分析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1 化學原料藥

化學原料藥行業習慣上被分為大宗原料藥特色原料藥,兩類公司的盈利模式存在很大的區別。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1)大宗原料藥

大宗原料藥具有典型的週期性特徵,對企業利潤的推動往往決定於價格和銷量。 這個比較典型的就是近兩年股價大漲的新和成和浙江醫藥,近幾年來主營維生素一直在漲價,最近維生素仍然保持漲價態勢。


(2)特色原料藥

特色原料藥和大宗原料藥相比,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講求速度。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2化學藥製劑行業

化學藥製劑企業可以分為仿創型化學藥(創新藥)企業OTC製劑企業普藥製劑生產企業。OTC的化學藥和中藥企業共性很強,其中中藥OTC企業特徵更為明顯,因而我們放在中藥部分討論。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1)仿創型化學藥企業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仿創型企業 的典型是恆瑞醫藥,公司過去主要通過搶仿專利藥商在國內未獲保護或者是專利保護過期的產品而開拓市場。後來,隨著公司的研發實力增強,開始了發展創新藥,形成了仿製藥+創新藥結合的產品線。

當然,我國大多數藥企轉型都是在走同樣的路線,其中往創新藥轉型比較成功的還有:科倫藥業、復星醫藥、貝達藥業等。


舉個例子,興齊眼藥一直是一家普通的眼膏劑企業,但2019年4月公司披露研發出了針對結膜炎、角膜潰瘍等疾病的鹽酸奧洛他定滴眼液,在國內尚屬空白,未來前景可期,公司股價則由20元漲至100元附近,漲幅近5倍。

(2)OTC化學藥製劑(非處方藥)

OTC(Over The Counter)非處方藥物,我國衛生部醫政司是這樣定義的:它是消費者可不經過醫生處方,直接從藥房或藥店購買的藥品,而且是不在醫療專業人員指導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藥品,即不需要憑藉執業藥師或助理藥師的處方既可自行選購、使用的藥品。

代表企業為:人民同泰(原三精製藥),仁和藥業


(3)普藥製劑生產企業

普藥即常規藥物,相對於新藥而言的,這類產品通常已經上市銷售多年,市場相對成熟,沒有專利等保護壁壘。國內的化學藥製劑企業大部分是普藥製劑生產企業,這類公司大多產品毛利率低,生產廠家多,競爭激烈,其可能的看點主要在於行業集中度提升,通過規模效應和費用壓縮帶來的利潤增長。

這種類型的公司股價一般走勢平穩,比如:華潤雙鶴、現代製藥、中國醫藥、華東醫藥等。


3.中藥製劑

中藥主要分為4種,中藥飲片、品牌中藥、現代中藥、中藥OTC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1)中藥飲片

中藥飲片由於其市場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不高,技術含量有限,毛利率通常低於50%,品牌中藥企業較少涉足這一領域,中藥飲片領域以准入標準低,規範程度差,市場分散為主要特徵。(不是最好的投資方向)。上市公司中紅日藥業、香雪製藥、太龍藥業等股價長期表現很一般。


(2)品牌中藥

品牌中藥是中藥領域中最重要的一類公司,其產品品牌往往是歷史的原因形成的,如同仁堂、雲南白藥、東阿阿膠、片仔癀。從以往來看,這類公司的業績增長往往依賴於兩點:(1)產品價格的提升;(2)產品應用領域或者是品牌的延伸。如雲南白藥做牙膏、片仔癀拓展護膚品。但同仁堂

東阿阿膠,近幾年產品一直比較單一,股價則表現一般。

(3)現代中藥企業

現代中藥企業區別於品牌中藥的企業的特徵在於其產品的創新性,包括劑型創新和產品本身的創新,這類企業往往沒有歷史的傳承和積累,其發展往往依託於產品的創新,從無到有,從單一產品到系列產品。通過不斷的研發投入,實現在產品上不斷創新,形成豐富的產品梯隊,推動公司的持續快速增長,例如天士力、康緣藥業等。

但注意一點,中藥注射液一直在臨床上效果不佳,甚至存在安全問題,很難大規模推廣。如天士力在美國開展的複方丹參滴丸大型國際臨床試驗,遲遲未能交出滿意結果。

(4) OTC藥(非處方藥)

ORC藥即非處方藥,該類產品特點有:主要通過零售渠道銷售;患者是產品消費的決定者,企業的議價能力不強;品牌是OTC類企業最重要的要素。典型的OTC中藥企業有江中藥業(健胃消食片 )和華潤三九(三九感冒藥系列)。

4.生物製藥(發展空間大,行業壁壘高)

生物製藥企業的類型眾多,在國內市場,目前業績能夠持續增長的公司主要還在診斷試劑、血液製品、疫苗等方面,真正意義上的生物製藥企業還沒有形成氣候。A股單純研發生產創新型生物藥的公司非常少。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1) 疫苗


疫苗分為必打疫苗(一類苗)和選打疫苗(二類苗),一類苗市場規模大,但被國家嚴格控費,此外需求量也是計劃型。比如,上市公司中康泰生物(乙肝疫苗)、華蘭生物(免疫規劃苗)等,這些公司的一類苗往往是公司的穩定的利潤來源。 但二類苗現階段隨著個人健康意識的增強,增長是比較迅猛的。我們疫苗企業紛紛加入二類苗研製,比如智飛生物的HPV宮頸癌疫苗、沃森生物的肺炎疫、流感疫苗等。

這幾年,二類苗是生物醫藥領域的藍海,並且由於安全性問題,國家對疫苗行業是高度管制的,進入壁壘十分高,玩家就那麼幾家公司。因此,疫苗行業是醫藥中非常好的品種。 近幾年小兒手足口病嚴重,

華蘭生物憑藉著在流感疫苗的龍頭地位,業績高速增長,股價不斷攀升 。

(2)血液製品

血液製品的典型企業有華蘭生物、上海萊士、天壇生物、博雅生物。因為血液製品的特殊性,除人血白蛋白之外,其他血液製品均不允許從國外進口。從2001年起,國家不再新批血液製品企業。目前政策性壁壘使國內的血液製品行業成為一個沒有新進入者的封閉性行業,有利於行業內公司尤其是龍頭公司的生存和發展。

不過,血製品行業整體上已經比較成熟,行業增速不高,對這個行業的研究重點則在於:(1)終端血製品價格政策的變化;(2)企業分離技術進步對噸血漿的產值的提高程度。

比如,在早期上海萊士的血漿分離技術是業內最強的,整體毛利率也高於華蘭生物,公司市值一度衝破千億大關。但此後,由於公司經營問題以及其它公司技術的趕上,公司的優勢日漸消失,股價才開始轉弱。

(3)診斷試劑

診斷試劑行業本身是屬於高速增長的行業,國產企業由於在診斷儀器方面較為落後,早期發展多以代工貼牌生產診斷試劑為主,後逐步向儀器試劑同步發展,所以也有將該類型公司歸類為醫療器械行業。代表公司有安圖生物、科華生物。該類公司的分析重點在於:(1)後續產品的研發進度;(2)新的應用領域。


比如:安圖生物早期在診斷領域完全不低外資企業,但是公司陸續提高產品競爭力,公司於 17 年 9 月順利發佈了國產首條TLA 流水線。該流水線使得公司成為國內唯一具有能與外資企業在大型醫院主戰場競爭能力的企業,並一舉奠定了公司股價從17年以來持續走強的基礎。


5.醫藥商業

醫藥商業是一個低毛利率,依靠規模和服務取勝的行業,醫藥商業有批發和零售兩個層面,醫藥批發主要企業有上海醫藥、中國醫藥、國藥一致、九州通等,零售企業主要有:一心堂、大參林、老百姓等。醫藥批發商受到醫藥終端多樣性的影響,在醫藥行業批發環節將一直存在,零售環節受制於國內醫院以藥養醫的影響,總體規模偏小,但發展迅速較快。在美國,3大醫藥批發商佔據了全市場97%的份額,而我國最大的國藥控股(港股上市)的市佔率也不足10%,因此未來的主要看點在市場集中度的提高。


6.醫療器械

醫療器械是個利潤非常豐厚的行業,但是國內的企業產品層次普遍不高,研發能力薄弱,還屬於初級製造業水平。目前國內大型醫療器械市場都被海外巨頭佔據(以GPS為代表),國產企業和這些國際巨頭相去甚遠,但差距大同樣意味著未來進口替代的空間大。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國產企業在高端醫療器械做的最好的是邁瑞醫療,主要從事分析儀器和監護儀器,目前已完成美股私有化後A股上市。此外在某些高端器械領域如心血管支架,國產替代也較為成功,代表企業樂普醫療

醫藥板塊研究方法及細分龍頭企業


醫療器械公司研究主要關注:(1)生產成本:中低端產品對鋼材等原料成本比較敏感;(2)產品檔次:高端意味著高利潤;(3)研發能力:持續發展能力。

7.醫療服務

(1)CRO(臨床試驗業務)/CMO(承接外包生產業務)

CRO即臨床醫療實驗業務,主要包括臨床試驗方案和病例報告表的設計和諮詢,臨床試驗監查工作,數據管理,統計分析以及統計分析報告的撰寫等等,是一種專業要求極高的外包服務。目標市場主要集中在醫藥公司對藥物做醫學統計和臨床試驗等業務。比如一家藥企要成為強研發強註冊的公司是很難的,所以在研發國產中很多工作需要外包出去,於是就形成了CRO企業。隨著創新藥已經成為醫藥企業發展的大趨勢,CRO行業十分景氣。相關的企業還有:泰格醫藥、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凱萊英、昭衍新藥、博騰股份等等,各個都是大牛股。

(2)CMO(承接外包生產業務)由於醫藥的品種多樣化及細分領域需求較少的原因,有些企業不願意自己投入大量資金自建產線,所以它需要將藥品生產外包,這類承接外包生產業務的企業叫CMO,可以理解為醫藥生產代工企業。一般CRO企業也會有CMO業務,相對在代工業務做得比較突出的有

凱萊英、博騰藥業、藥明康德等。另一類與CRO息息相關的即是小分子庫,因為醫藥的研發需要運用到大量小分子,但小分子的研發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所以乾脆買讓別人幫忙設計或者買別人的成品,這裡的小分子設計龍頭即藥石科技、藥明康德等。


由於創新藥的研發存在很大的風險,比如歷史上重慶啤酒研發乙肝疫苗失敗,帶來了股價的暴跌。CRO/CMO行業由於只收取服務費,所以業績會更加穩健,是投資創新藥的不錯方向。


國內目前公立醫院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且都是非盈利性醫院。近年隨著醫藥加成取消公立醫院創收能力大幅下降,公立醫院的擴張主要依賴政府資金的支持。

民營醫院受制於公立醫院一直髮展畸形,一方面是公立醫院對優秀醫療人才的虹吸現象,事業編制限制了人才流出。儘管醫生多點執業正在試行,但民營醫院總體上醫療人才依舊匱乏。另一方面,醫院對設備要求較高,民營醫院在昂貴的檢測設備投入不及公立醫院。目前來看,醫療服務發展較好的主要有兩個方向:(1)專科連鎖。這類商業模式一般對設備要求較高而對人力資源要求較低,可複製性強。典型的如體檢公司

美年健康、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等(2)高端醫院。主要定位於高端客戶,收費昂貴但是服務好。代表如復星醫藥參股的和睦家醫院

對於這個行業,我們主要關注的則是:(1)模式的可複製性、(2)規模擴大後對成本和費用的控制;


舉個例子:通策醫療通過兼併,將浙江地區幾家大的口腔醫院佔據,成本和管理非常好,業績十分優秀。而它的模式完全可以向全國進行復制,所以通策醫療10年漲幅近20倍,同樣的還有眼科醫院愛爾眼科

相比之下,美年健康的模式也可複製,但是其公司成本控制能力不佳,股價表現平平。


四.監管及政策對醫藥行業的影響


由於醫藥行業的特殊性,強監管一直是行業常態,政策對行業的影響也非常顯著。具體的影響政策統計為以下幾點:


1.醫保政策

藥品能否進入醫保目錄以及進入的層次對其銷量有很大的影響,而醫保目錄由醫保局(此前是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兩年制定一次,這方面的政策動向也是關注的重點。


2.新藥審批政策(主要對仿創型化學藥製劑企業、現代中藥企業和創新型生物製藥企業影響比較大。)

以往國內藥品的批准非常容易,買賣藥品批文現象嚴重。如今醫藥行業審批十分嚴格,這對優勢企業是個利好,有利於具有很強研發實力的企業來說,市場競爭沒有以前那麼激烈,新藥進入市場能否獲得更大的優勢。


3生產批准政策(影響監管嚴格的血液製品、疫苗、生物製品等行業)

藥品的生產主要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管制。在生產環節,標準化體系已經建立完善,在麻醉品、血液製品、疫苗等領域還實行更加嚴格的管理制度,這意味著行業門檻的提高,有利於行業集中度的增加 比如:2001年,國家停止了血製品行業的進入審批,那麼有血製品牌照的幾家公司則成為了行業的寡頭,此後,上海萊士、華蘭生物、博雅生物、天壇生物步入長牛模式。

4.環保政策(主要影響原料藥企業)

國家環保總局對製藥企業排汙標準在不斷提高導致小企業逐步退出,行業的門檻和集中度將不斷增加。比如:維生素行業汙染嚴重,2017年環保因素關停許多小的維生素廠商,導致維生素價格上漲,新和成、億帆醫藥,浙江醫藥等股價大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