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现代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了各种信贷的存在:房贷、车贷、消费贷款等等。信贷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质量超越了其经济收入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从政策大方向来说,国家还是一直在支持信贷行业发展的。要说原因,也不难理解:按照资本积累来说,如果我们仅靠自身积累是不足以支持经济发展的。

简单来说,在自己赚自己的钱,花自己的钱的情况下,就好比一滩死水,没有流动,没有变化,没有其他可能;但如果能盘活这摊死水,连接外面的海洋湖泊,注入新的生机与可能,那么发展性和可能性就不可估量。

传统信贷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根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信贷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前,算算时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能发现信贷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性不可小觑。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何谓大数据信贷?

传统信贷一般是采取线下模式展开,主要基于“5C”——信誉、能力、资本、担保、环境来进行信用分析、评估之后,确定是否对贷款人或企业进行放款。为了降低风险,传统信贷更加偏好采取抵押、质押、担保等风险防控措施。

大数据信贷则是相较于传统信贷而言,在风险定价方面,更多是基于征信数据和互联网上的各种数据来进行评估分析。借由互联网技术,完全线上的审核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信贷审核效率。与传统信贷相比,采取抵押、质押、担保等风控措施的情况较少。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大数据信贷与传统信贷优劣势分析

传统信贷的优点:

1、传统信贷以线下为主,所以需要相关人员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在审核过程中可依据借贷方提供的资料随时要求对方补进其他资料,机动性较强。

2、传统信贷机构的目标客户一般都是优质客户。企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个人以高净值人群为主。这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信誉风险。

3、抵押、质押、担保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传统信贷机构的贷款风险。

传统信贷的缺点:

1、过度依赖从事贷款业务的员工。如果这些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藏有私心,比如说员工和客户合伙骗贷,那么对机构的影响就会很大。

2、传统信贷在进行贷款审核过程中,存在“歧视”,更加聚焦于大中型企业和高净值人群,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目标客户较为小众,反而是那些真正需要资金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被让列在贷款服务之外。

3、过于重视抵押、担保等风险措施。

4、审核效率较低。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大数据信贷优点:

1、大数据信贷获客依靠的不是员工而是互联网。无论是借助影视、综艺节目打广告,还是网站推广,人力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更多是客户找上门来时的客户服务。所以,大数据信贷在人力成本方面要比传统信贷低很多。

2、大数据信贷聚焦的人群多为被传统信贷拒之门外的长尾客户。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大数据信贷和传统信贷的关系更似互补而非竞争。

3、大数据信贷是基于互联网下进行的,客户遍布大江南北。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抵押、质押或担保可行性不高,所以大数据信贷大多是纯信用借款,审核效率高。

大数据信贷的缺点:

1、因为大数据信贷大多为纯信用借款,所以风控措施是其业务能正常进行的保障,而大数据风控体系的搭建就非常至关重要。从这一点来看,对从事大数据信贷平台的要求颇高。

2、大数据信贷的风控措施跟传统信贷差别很大,风控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多维度、大量的搜集借款客户的数格,进行比对、分析后,再决定是否放款。所以,数据获取的越多、越全面,对借款人的评估就越可靠,逾期、坏帐的风险就越小。但数据的获取并不容易,尤其,有些数据还需要获得授权的情况下。

3、介于大数据信贷的目标人群和风险控制特点,其借贷成本必然是要比传统信贷要高一些的。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大数据信贷业务类型

目前市面上从事大数据信贷业务的基本可划分为P2P网络借贷、助贷、网络小贷、消费金融四种。那下面,我们就对这几种模式做简要的介绍。

1、P2P网络借贷。

对于P2P网络借贷来说,这两年大家可能已经都不再陌生。随着行业整改的不断推进,这个行业在中国似乎已经走到了剧终。

但本身peer to peer这种借贷模式我个人觉得它是没有问题的。如今P2P网络借贷在中国发展的问题,在我看来根源不在模式本身,而更多在于金融创新下的监管滞后。

在P2P网络借贷中,平台充当着中介的角色,除了负责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之外,平台还承担着风控审核的责任。那比较大的几家平台都搭建了自己的大数据风控系统。

以已经宣布转型成功的中国P2P网络借贷鼻祖平台为例,他们开发出了“魔镜”大数据风控系统,根据其首席风控官的介绍,他们的数据主要来自于搜索引擎、认证、消费、社交、网络行为和新用数据,并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搭建其“魔镜”风控系统,该系统的核心再于风险定价和信用评级。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2、网络小贷

网络小贷是指互联网企业通过其控制的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向客户提供的小额贷款。简单来说,就是线下小贷公司的线上化。

其与P2P网络借贷的最大区别来在于机构属性和资金来源。

网络小贷的借贷资金来源于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等。可见,其放贷的资金大多属于自有资金,而非像P2P网络借贷一样来自单个出借人。

另一方面,网络小贷需要持牌经营。行为主体的放贷资质需要依托于小贷公司,但还要在此基础上满足更多的要求,现阶段,并没有全国性的针对网络小贷的审批文件,审批权主要还在省级行政单位或者计划单列市手里。也就是说,目前网络小贷还处于“各归各妈”的管理方式,但是对于网络小贷设定统一监管政策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

当然,网络小贷业务也是最受各界大佬欢迎的金融业务。不管你之前是做互联网、房地产还是家用电器的,只要想拓展业务到金融领域,网络小贷业务是必拿下的一环。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为了抢占市场,很多企业甚至成立了不止一家小贷公司

从大家广为熟知的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借呗,到美团、滴滴、唯品会等纷纷上线借贷、消费分期业务,背后,它们拿的就是网络小贷这块牌照。而各家平台一方面基于现有大数据信息,比如说花呗、借呗依靠芝麻信用、相关平台消费、出行等数据,另一方面搜集借款人其他行为数据信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借款人逾期、违约风险。

前些日子,国家已经出台P2P网络借贷转型网络小贷业务的指导意见,不得不说,网络小贷或成大势。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3、消费金融

我们这里所讲的消费金融业务不包括房贷和车贷,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小额信用贷款。比如用于家电、数码产品、旅游、教育以及医美等消费领域的贷款。

消费金融业务很多平台都在做,但在这里我们要单独说是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金融业务。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没错,这是目前大数据信贷领域里面唯一官方明确表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它的属性方面,大家应该就能知道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门槛高、实力强。截至目前,国内一共有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其中20家有银行背景。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核心持股股东,放眼望去全是银行

在业务方面也基本分为消费分期型业务和消费借款业务两种。资金来源于平台自有资金或者第三方机构的资金。特别一点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可通过ABS或信托的发行方式,进行募集资金,这就是独属于金融机构的不同。

直白点说,如果P2P网络借贷是散户在投资,那么消费金融公司就是机构之间的游戏了。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4、助贷业务

相比于以上几种大数据信贷业务模式,很多人对助贷业务较为陌生,因为它的存在感实在太低。助贷业务跟P2P网络借贷在性质上略有相似,都属于中介。但P2P网络借贷对接的资金方是单个出借人,而助贷公司对接的则是资金机构。

助贷业务是通过平台自身获取借款人,对用户进行首次风控筛选后,将较为优质的借款人导流给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信托等资金机构。由资金机构经过终审后,完成对借款人放款。

最早,助贷公司只是推介借款客户给资金机构,由于参与性较低,中介费用也较少。但是随着大数据信贷的发展,很多助贷公司在整个借贷过程中不仅仅只充当中介,而是承担一定风险控制作用。

利用本职业务大数据信息,让很多公司都跨界做起了助贷业务。比如说金蝶旗下的金蝶效贷、爱信诺航天信息旗下的诺诺金服。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但,由于助贷业务本身存在痛点:

一、没有牌照

二、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监管机构对助贷业务主体负责

三、合作的资金机构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于政策收紧,合作前景不明朗。其他机构资金成本过高,盈利情况难以保证。

大数据时代下,信贷业务线上化、多元化,而借款人将越来越透明化

写在最后:

现在正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马云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与此同时,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互联网记录,久而久之形成了庞大的数据群。有人说,在数据面前,我们形同裸奔。但我更想说,数据已经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

大数据信贷是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的创新,它在给我们普通人提供日常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力量。

数据时代已然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