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军队中的军曹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他能指挥一个炮楼?

农业绩


日军中的军曹,说白了也并不是什么大官,就相当于当年国民党军队的班长吧,但是在日军中,他们不被称为一个班,而是被称为一个分队,他们的分队长应该就是军曹了。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里要用“应该”,其实,担任分队长的不仅仅只有军曹,还有伍长,而伍长要比军曹低一个等级。


在军曹之下,基本上都是十二个人,四个机枪手和八个步枪手,分别伍长、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一个班仅仅十几人,就分出了五个等级,足以见得日军在军队编方面的严谨。

虽说机枪手有四个人,但是也不是全部佩戴机枪,只有一挺轻机枪罢了,四个组成了一个机枪小队,除了小组长之外,射击手只有一个,其他两个负责装弹,另外八个人就简单了,全部都是步枪射击手,一人一把三八大盖。

简单解释一下,相信大家就明白了,军曹其实并不是多大的官,管的人数也不多。

那么,按照军官等级制度来划分的话,又是什么情况呢?既然官不大,等级肯定也不高,军曹其实就是中下士军衔,但是,按照日军的说法,并不是这样。


在二战中,日军的军衔仅仅三个,分别是兵、士兵、士官,特别是士官,囊括的范围非常大,下至少尉,上到大将,都被笼统的成为士官。士兵和兵等级包括的等级就少了,其中军曹属于士兵范畴。

既然军曹的等级不高,为什么当年军曹还可以指挥一座炮楼呢?

我们来看看军曹的权力和炮楼的情况就知道了。通俗的讲,日军中的军曹,不仅仅可以说他们是班长,更可以说他们的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当然了,在日军的军曹中也不缺少技术士官。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虽然久经沙场,但却无法升迁,卡在了军曹这个位置上。

不仅仅是陆军,日本的海军、空军中,也有类似的职务,被称为飞曹长,可能大多数军队中的那些白搭苍苍的老军人总给人一种资深元老的感觉,殊不知在他们这些人中,有很多军衔都超不过少尉。所以说,日军中的这些军曹,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但是,常年呆在军队中,这让他们各种经验都非常丰富,欺负新兵、征服新兵的手段他们多的是,所以那些年轻的士兵都服从他们,甚至很多地位超过他们的人也对他们非常尊重,毕竟他们的资历在那里摆着了。



那么,一个炮楼是什么情况吗?

当年的炮楼看上去给人一种军事要塞的感觉,其实,里面也不过就十几个人罢了,相当于一个班,有的时候比一个班的人数多几个,最多的炮楼人数超不过二十个人。

而一个军曹刚好可以指挥这样的小队,再加上他们的战斗经验非常丰富,是指挥炮楼作战的不二人选。当年因为八路军没有重武器,这让炮楼炮楼变得更加坚固,很难攻克。

所以说,军曹无论是军衔还是权力都是日军军官中的最底层,但是他们最不缺的就是经验。

当然了,如果这些人早期出身于军事大学的话,他们肯定会在军队中步步高升,也不会出现他们这些人的资历甚至都远超他们上司的情况了。


夏目历史君


抗日战争中,日军的军衔制度很有特色,今天我来给你好好聊一聊。

一般来说,日军的军衔包含着将,佐,尉,曹,士、兵五个等级。将这个等级分为上将中将和少将,佐这个等级分为大佐,中佐,少佐,尉又有大尉、中尉、少尉,曹则有伍长、军曹和曹长,兵则是二等兵、一等兵和上等兵以及兵长。

从军衔体系来看,军曹是典型的基层指挥员,对应的军职是分队长,那么,日军的分队长又是什么呢?

日军的军事编制中,从上到下分别是方面军、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分别对应我们抗日部队的的战区、集团军、军或师、旅、团、营、连、排和班。日军的分队,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班。属于最基层的军官了。

日军的步兵分队,一个单位是13个兵,配备一个分队长、一个机枪组(4个人包含组长、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另外8人都是步枪。分队之上则是小队,包含三个步兵分队加一个掷弹筒分队,总兵力54人。加强配置时,每个分队15人,加强一个掷弹筒,整个小队62人。

你觉得日军一个小队很小吗?其实一点都不小!62人的一个小队,足以撵着数千国军到处跑!四个小队组成一个中队,四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足以击溃国军上万人的主力师!

以武汉会战为例,日军司令官畑俊六指挥第2、第11军共约140个大队25万兵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同时期的国军,则是由第5、第9两个战区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10万人。最终,日军获得胜利,占领武汉及其周边,140个日军大队,打败了国军110个师。

日军一个大队的兵力,也足以在八路军和新四军建立的根据地里面横行无忌。日军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约500人误打误撞进入了八路军的黄崖洞兵工厂,彭总司令下令,务必全歼这支日军!可是,2万多八路军发动攻坚作战,最终功败垂成,日军撤离。

日本的冈崎支队,其实就是一个大队的兵力,它包含着37师团一个中队、独立第九旅团一个中队、独立步兵第十二大队一个中队、独混9旅团一个山炮中队,另外还有辎重、医护等人员。所以,在很多资料中,也有直接把冈崎支队叫做冈崎大队的。

华北战场上,日军的大扫荡,通常一次集中一两个大队就行。比如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日军在岗村宁次亲自指挥下,以日伪军总共5万兵力对冀中军区进行铁壁合围。一度控制冀中地区的44个县800万人,拥有部队6.3万的冀中军区,在两个月之内被日军全线击垮,多个军分区司令被杀,5万多的革命群众被杀。冀中军区减员1.6万人,从八路军的“兵站”变成了游击区和沦陷区。

当然,日军五一大扫荡的成功,还要感谢岗村宁次的好朋友,山西王阎锡山。1939年12月,对山西新军反动突袭,山西牺盟会决死纵队十万多人陷入绝境。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奉命带领冀中军区主力部队回援晋绥军区120师,才保住了山西新军这一支抗日力量。

像阎锡山抗战中的动摇分子,依然是我们争取的对象,自然不能随便翻脸。对于华北大地上的上百万伪军,八路军只有威胁争取,必要时直接处决。

岗村宁次表示,日军高级将领都不愿意在华北派遣军任职,因为整个华北每天都有5个以上的日军被杀。有的日军一出门就遇上游击队被打黑枪、有的则是三五成群集体行动,遭遇八路军上百人伏击。一天损失5个人,三天就是一个分队,一个多月就损失一个中队,一年保守估计损失一个大队。这写没有战事的情况下迅速减员,让日军不堪其扰。

也正是如此,日军的军曹、伍长、这个级别的基层军官,成为了华北派遣军的香饽饽。因为一旦出动兵力,至少要一个分队13人,甚至要一个小队62人一起行动。否则,根本无法防范八路军来自于四面八方的伏击和骚扰。

日军在行动过程中,越来越会使用“谋略”。比如,一个分队13人出动,通常一辆车就行,可他们却要开着三五辆汽车,中间还做了一些假人,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吓唬八路军。要伏击日军一个分队,排一二百人就足够,可是伏击一个小队,至少需要上千人,那就是大型伏击战了。

不得不说,八路军在华北的抗战行动是十分成功的。最简单的一个数据是,抗战后期与八路军和新四军作战的日军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70%,而抗战初期,日军在华北等地建立无人区,常常是三五个浪人就能随意占领县城,烧杀抢掠村镇。敌后斗争的艰苦,国军不愿去,我军就进去了。

抗日战争中日军的军曹,虽然只是一个分队长,13个大头兵的小头头,可是如果加上一百个伪军作为掩护,足以建立一个可怕的据点。日军通过这样的据点、交通线、碉堡,不断压缩八路军的生存空间,给八路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另外要说的一句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从苏联和美国得到的援助微乎其微,从国民政府那里得到的也不多。几乎所有的军械都靠缴获,少量靠黄崖洞那样的简陋兵工厂进行制造和检修。以至于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人均枪支0.7,人均弹药3发,相当一部分人用的是大刀长矛。试想一下,如果蒋介石早早投靠日军,来自于美国和苏联的援助都给了八路,抗日战争的形式一定会好很多。

历史没有假设,幸好,我们走出了最正确的那条路。


历史知事


军曹是日军特有的军官等级,在其他国家的陆军中非常罕见。军曹在军队各级别将官中的地位不高,属于中等偏下的职级。但在实战中,军曹的作用非常大,它们相当于是基层的指挥官,直接和前线作战的士兵沟通。如果军曹作战不勇敢,或者不执行命令,高层的战略和战术部署就难以达成。在防御时,军曹可以直接领导一个小分队,驻守一个炮楼或者关卡。

日本军队的等级划分是五级,分别是将,佐,尉,曹,士兵。将领分上中下三等,其他等级军官也类似。其中曹这一等级就属于基层士官,分为伍长,军曹和曹长。这部分人有点类似于班长和队长的职务,往往带领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的小队。

军曹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担当,这些老兵临战不怯场,也比较熟悉新兵的心理。能够有效地指挥新兵,同时还让新兵信服于他。平常吃饭和住宿都是在一起,高级军官安排下具体任务后,军曹和曹长也能找到最合适的士兵去担负这个任务。军曹虽然是中下层军官,但打仗时的地位却不低。

抗日战争时,日军大兵团进攻主要大城市得手后,马上需要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防御的压力其实不比进攻小,因此日军往往会安排有丰富战场经验的军曹留下来驻守碉堡和炮楼。军曹级别不高,经验丰富,且容易培养,因此就成了留守的主力军官。在抗战时期,很多日军炮楼都是军曹来指挥。

其实在二战时期,不管是日本的军曹,还是其他国家的中士和下士,都是战场的基本组成单元,起着编织战场网络的作用。


兵说


二战时期,日军的士兵军衔分别是二等兵,上等兵,伍长,军曹和曹长,伍长实际上就是对应下士(副班长),军曹是中士(班长),曹长就是上士(小队士官长),曹长是士官的最高级,实际上在小队长(排长)受伤,阵亡或者不在岗位上时,他就是小队最高指挥官,在有小队长的情况下,他也是小队里的二把手。

实际上最开始日军用炮楼等工事进行囚笼政策的时候,利用日军强大兵力作为机动部队,来回扫荡,日军是把各个部队集中使用的,炮楼最开始是让没有多少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的伪军进行驻守的,想想伪军再弱,土八路要打开炮楼还是很困难的,这样日军接到警报,就能快速机动打击八路。

结果,日军还是低估了八路的狡猾程度…八路们用蹩脚的日语把伪军骗出炮楼,伪军面对皇军的命令,那是不敢反抗的,毕竟当了伪军,皇军那就是自己的爷爷了,哪怕就是个日本小兵,他们也惹不起。自己又分辨不出来真假皇军,只能被骗(或许他们内心也是想被骗的)。所以皇军,不,鬼子们只好把兵力分散驻守在各个炮楼,一个炮楼至少的有一个班真鬼子,因为少了日军自己也怕伪军们把自己给端了,所以一个曹长指挥知一个炮楼那是搓搓有余的,这样有了真鬼子八路就骗不开炮楼了。

结果发现,兵力就这么稀释到各个炮楼中,反而没有了足够的机动兵力进行扫荡,让八路能够在广大根据地发展生产,发展兵力,然后一个一个打掉。这对于日军来说是无解的,日军兵力太少,尤其到了太平洋战争中期以后,大量日军精锐被消灭在太平洋上,就在中国的日军兵力较弱,日军连开始组织扫荡的能力都没有了,反而面临八路们蚕食日军控制区。


木荣雨北


1941年初,日军为维护在华北的统治,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除了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外,还修建了大量的炮楼,对八路军进行“铁壁合围”。


到1942年10月,日军在华北修建的炮楼就多达7700多个。而此时日军在华北的总兵力只有9个师团,16.2万人。就是全部日军都投到据点,一个据点也只有21人。

日军炮楼兵力配制。

日军为解决兵力不足问题,除了一些重要城市守备力量较为充足外,在县城一般驻守一个中队,约180名日军,另配一个联队1800名左右的皇协军。

在县城下辖的炮楼据点,一般设置13人配制的一个小分队日军,另外调配一个排约50人的皇协军协防。而炮楼的总指挥就是日军分队长,军衔就是军曹。


日军军曹

日军军衔分为将,佐,尉,准士官,下士官和兵六等十六级。而军曹属于中士军阶,一般担任分队长一职。日军军曹主要有两个来源。

首先是日本各级军校的候补生,他们在进军校前要先到基层部队锻炼,在经历下等兵——上等兵——伍长的过程,且服役满一年后,才能升任军曹职务。

另外就是战场提拔,士兵在战场上表现勇敢或立下战功的,可以逐级晋升到伍长、军曹。

由于日军军官必须是士官学校毕业,所以军曹即使表现再好,也只能晋升到曹长,担任中队副,协助中队长管理部队。

在日军部队里,不管军官怎么变动,军曹除了战死,一般不会有调动,所以军曹才是日军部队的基石。


花木童说史


日本的军曹等同于中士,而中士这个士官军衔一般来说是班长。

然后基本就能理解了,日军的最小单位是步兵小分队(步兵班),而军曹一般任分队长(班长)。


再说炮楼,炮楼其实作为占领区侦察、机动支援这个网络节点的意义更大于这个“楼”所谓的防御意义。

毕竟咱们中国地大、日军后继兵力实质上也是不够。因此很多农村、郊区作为节点存在的小炮楼也就一个步兵小分队驻防就够了(毕竟班是最小的作战单位)


所以说,炮楼这种战略节点在尤其在华北平原一代分布较多。但日军又缺乏足够的兵员驻防,因此只能以最小单位的步兵小分队(班)组成炮楼的兵力组成,而军曹(班长)理所当然的是一个炮楼指挥。

而且越是到后期,炮楼的兵力越少(记得某本书上见过,到了1944/45年,炮楼甚至只有4-5个日本兵,但还是得有一个军曹做管理指挥)


疯狗的轻武


军曹在日军中属于什么级别,为何能指挥1个炮楼?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放弃了逐步蚕食中国的政策,改成类似“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激进政策,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誓要灭亡整个中国。

11月12日中国经济中心上海沦陷,12月13日中国时任首都南京沦陷,在那里日军为了庆祝自己的军事成功,曾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在大屠杀中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以及南京平民百姓共计约30万人以上,永远离开了人世间,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刀下亡魂。

面对日本人的残忍,中国军民没有丝毫的退缩,政府迁往巴蜀之地的重庆继续抗击,跟日本打寸土不让的攻坚战,与此同时在日本占领区之内,中国百姓也没有甘心受欺压。

组织起了大量的反抗武装,通过袭击日本人的军用物资车、军用铁路、军用工业,将日本人在占领区的统治闹得天翻地覆,以致于1941年初,日本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在召开军事会议之时,华北方面军(亦称北支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感叹自己手上的士兵是真的不够用啊!

并给出了一个让在场官兵全身冒冷汗的数据,华北方面军主管的地方土地面积,约是80万平方公里,而常年驻扎的士兵总数不过25万人,平均数算下来,每平方公里1个人也不到。

而为了保证占领区不彻底摆脱日本人自身的控制,日军不得不启用大量的伪军,不完全统计在日本投降之时,中国仅关内地区的各种伪军,统计下来人数达到了60万左右。

在大规模启用伪军,获得兵源之后,日军开始于占领区进行所谓的“铁桶战术”,即沿着所有交通线,修建各式各样的军事碉堡,这种碉堡的修建,曾在一战之中,帮助法国打赢了德国。

由于担心伪军拿到武器,立马举枪反杀自己,日军并没有给予伪军大规模的武器,有些资料上甚至显示“只有不到1%的人有步枪,其他80%的人连长矛,大刀都没有,全是空手”。

完全让赤手空拳的人去当一个钉子,防范拿着真枪的人,显然不合乎事实,所以日军在安排碉堡或者说是炮楼的防御之时,一般是按照一个分队和1个排的伪军布置。

而分队长一般就是我们俗称的军曹,因为“天下”是日本人呢,在小小的炮楼里面,作为日军方的一把手,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整个炮楼的“核心”或者“土皇帝”。

至于军曹在日本军中的地位,严格意义上来说,他连军官都算不上。属于类似我们目前军方的“士官体系”,即“职业军人”,是达到退役年限后,自愿签约继续在军队服役的人员,地位上仅仅高于普通士兵。

当时日军的士官体系,大致分为3个阶级,分别为曹长、军曹、伍长。其中军曹在级别上,可以等同于军衔中士用,可以担任部队分队长。


袁载誉


军曹是日本军中中的一个基层官价,好多人对这里的“曹”很陌生,觉得是东洋货。

其实这里说的“曹”不是来自日本本土,而是地道的中国“造”。众所周知,日本的文化来自于中国,日本的文字就是来自中国的“舶来品”。日本是古为今用、洋为日用的典范,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执着叫人难以想象。



曹在汉代是行政部门的一级,相当于今天的部。唐朝后期军中也有“军曹”官阶。曹作为官阶或者行政部门在汉以后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还有曹的设置,曹的负责人叫“部曹”,他是各部的直属单位,部曹有点类似今天各部的处级干部。

后来曹作为官阶,在中国早就不用了,而日本还情有独钟,可见日本人是多么顽固。

所以到了二战时期,军曹就成了日本一家独有的官阶了。但这个军曹的官是个小芝麻官,日军的军曹相当于德国的中士,而军曹的上边是曹长,相当于上士。军曹的下边管着伍长,伍长直接管着小兵,伍长管着几个士兵,就相当于我们的组长,一个军曹管着三、四个伍长,2、30号人相当于班长。

军曹往上就是曹长,相当于我们的排长。再往上就依次是少尉、中尉和大尉。


日本的军衔的最高级别是将级:大将(总司令、方面军司令)、中将(方面军司令、军团长)以及少将(旅团长)。

第二级:大佐(联队长、师团参谋长)、中佐(大队长)和少佐(大队长)。

第三级:大尉(中队长)、中尉(副队)、少尉{小队长}。

第四级:曹长、军曹、伍长。分队长,副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日本军的基层组织的人数即规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就像日本的师团一样也在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在这里就不分别表述了。

总之,军曹在日军中的职务和中国军队的班长大体相当,一个大点的日本“班”即小队,相当于我们一个排,军曹这时候就相当于我们的排长。


在中国战场上,一个日本军曹通常指挥着20来个日本兵,外加20来个伪军,指挥一个炮楼不在话下。

日本士兵的文化素质相比其它国家的军队来说非常高,日军的大尉、中尉和少尉不少都是士官学校毕业,日本的军曹也都是至少初中以上学历,接受过三个月以上的军事培训,掌握基本的军事常识,才能具备军曹的资格。

不过也有个别情况下,军曹阵亡,职务不能空缺,临时接替的士兵有没有那样的素养就很难说了。

至于日军中的航空兵,炮兵和坦克部队的军曹,要求必须是士官学校毕业,参加过5个月以上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拉练,通过体能和专业技能考试才能担任军曹。


说到军曹,想起两个关于军曹的故事:

二战后期,不可一世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痛揍,失去战略物资和后勤保障的日军在强大的美军炮火打击下抱头鼠窜。

一支日本部队被打散,一个军曹一个人爬到了丛林中,没有通讯工具,又钻到里面不敢出来,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他联系不到上司,也不知道日本投降了。那个日本军曹在丛林中带来十多年,被一个新加坡渔民发现,连话都不会说了,但还记得自己部队的番号,还珍藏着自己是武器,还用日文写了要找部队。


还有一个日本军曹在马来西亚待的时间更久,达到29年。这个日本军曹叫桥本,自己带的兵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几个人,他们为了活命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参加了当地的共产党游击队跟英国人打游击。

叫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当地游击队还是华人武装,桥本后来还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到1972年记者采访时才发现了这个日本军曹,他的战友都不在人世,就剩下了他一个,但他不愿意回国,要跟着华人游击队战斗到胜利。看到这里,我们在痛恨日本法西斯的同时,也不能不佩服这些日本军曹作为军人的顽强精神。


小约翰


军曹是日军特有的军衔等级,对应的话差不多就是其他国家的中士。一般情况下,军曹是担任分队长,也就是班长,极少数情况下也有军曹担任小队的副队长,也就是副排长的职务。日军分队的编制包括军曹、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共计13人。

而炮楼也是抗战里日军为了加强占领区的控制的产物。在抗战里,由于占领区大,而兵力有限,加之中国民众顽强抵抗,敌后游击战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况下,日军针对游击队大多火力薄弱的特点,在交通要点、铁路沿线、重要的村镇修建了炮楼。

炮楼大多只是用砖头、三合土构成,防御能力一般,只能挡下步机枪的子弹,主要是欺负游击队没有重火力。炮楼个头也不大,一般小的炮楼只有几个鬼子,稍微大点的就是一个分队,然后加强1、20名伪军,炮楼里配有充足的弹药、粮食,以便固守。这样的小型据点,自然一个军曹足以指挥了。这样的炮楼守军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弹药充足,火力强大,加上铁丝网、壕沟、机动的巡逻队等等,是日军当时用来加强占领区控制力和封锁根据地的重要手段,对敌后武装的威胁很大。因此敌后作战有很多就是拔除鬼子的炮楼。

虽然炮楼防御能力一般,但是由于游击队缺乏重火力,一般强攻也是很难拿下的。而且炮楼所处位置通常交通方便,附近的鬼子增援也方便,所以打炮楼不能打成持久战,必须一击而下,否则等鬼子援军一来就要麻烦。

所以游击队攻打炮楼一般是智取,比如化妆混入炮楼,或者是策反炮楼里的伪军里应外合。另外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了迫击炮,使之能平射,对付炮楼效果也不错。

日军军衔

攻克炮楼


不沉的经远


军曹,在全球并不具备普遍性,是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特有的现象,属于军队中的士官,具体为上士曹长、中士军曹,下士伍长,此后,便是士兵,分别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因此,日本军队中的军曹,属于士官中的中级士官,高级士官为曹长,下级士官则为伍长,在士官队伍中处于中游位置,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士官在军中作用非常大,是基层部队中的战斗骨干,最主体的战斗成员,在日军进攻受阻和防御最艰难的态势下,军官往往会组成以军曹或曹长或伍长等士官领衔包括士兵在内的敢死队,起到决定战场态势的重大作用,老兵丰富的作战经验,以及顽强的战斗意志,高超的个人技战术本领,是鼓励士兵冲锋陷阵的绝佳楷模。

包括军曹在内的曹长和伍长等士官,在战场上所起到的作用,有时真比初级军官都重要,关于这点侵华日军指挥层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经常将战斗重任由军曹等士官来承担,毕竟士官是和基层的士兵摸爬滚打整天都待在一起的,对每个士兵的心理素质和个人技战术水平等,其实都心中有杆秤,关键时刻派哪个士兵执行哪个任务都门清得很。

光阴荏苒,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日子已渐行渐远,但屈辱的历史却从不能忘怀,浙江海宁斜桥火车站旁,却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一座当年侵华日军建造的炮楼,炮楼附属的营房中,还贴满了当年发行的《大阪每日新闻》等日文报纸。

当年上海、杭州等地相继沦陷,日军侵占沪杭铁路,在其中多个车站建造了炮楼和碉堡,就是为了防止铁路设施和物资被破坏;斜桥火车站有一东一西两座炮楼,为侵华日军1940年左右建造。

时间都快过去八十年了,斜桥火车站旁日军炮楼还能保存得那么完好,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妥善保护,现已成了历史文物,让子孙后代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斜桥火车站旁右侧外墙由青砖搭建而成炮楼的前方,立着一块“海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所谓的炮楼,是当年侵华日军为了加强占领区控制的产物,就是那种四周有枪眼,里面驻有日伪军,可以瞭望并射击的高碉堡,侵华日军在华北地区的交通要点、铁路沿线、重要的村镇等,都修建了高碉堡,被抗日军民称为“炮楼”。

据统计日军仅在在华北修建的炮楼就多达7700多个,此时日军在华北的总兵力只有9个师团,大约16.2万人,就是全部日军都投放到炮楼,一个炮楼也只有21人。

由于日军常设师团是机动作战的部队,不可能将日军分散到各地的炮楼,因此平均到每个炮楼的日军少之又少,驻扎在炮楼内的日军非常少,常常是三、五个日军,其他的都是伪军,抗战剧对炮楼日伪军的兵力部署分析大致是正确的。

小炮楼也就一挺歪把子或九六式轻机枪,其他将近20支三八式或九九式步枪,顶多再配一门八九式掷弹筒,但凡连成片的炮楼,会有一个中心炮楼,配备有一挺九二式重机枪,火力会比较强大,是缺乏迫击炮、加农炮、榴弹炮的抗日军民,难以端掉日军炮楼的最主要原因。

抗战神剧中,用棉被浇水,披着棉被接近炮楼,机枪和步枪子弹打在上面,都不会伤及一根汗毛,用炸药包就将炮楼炸上天的镜头,纯属无军事常识编

导的扯淡,严重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性,日军的炮楼要时那么好端,抗战早就结束了,还会牺牲数千万军民吗?

一般情况下,日军的军曹担任分队长,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的班长;极少数情况下,也有军曹担任小队的副队长,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的副排长,与普通士兵相比,显然军曹的服役年限、作战经历和作战经验包括个人技战术水平等都要比普通士兵高出一筹。

军曹就是兵头官尾,都富于实战经验,由军曹担任炮楼的指挥官,既节约了初级军官的资源,同时又能较好地指挥并协调少量日军和伪军共同作战,发挥军曹在战场上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小的兵力,达成封锁抗日军民,减少日军的战损,日军的如意算盘确实打得非常精明。

而华北平原无处不在的炮楼,确实给了抗日军民以极大的压力,抗战题材的小说《敌后武功队》魏强的武功队掩护地方干部穿越日军由天然河道、封锁沟、铁丝网和炮楼等所组成的封锁线,何等的艰难困苦,哪有现在抗战神剧里面那般轻松搞定炮楼的。

《敌后武功队》中,魏强的武功队里应外合才端掉了日军的炮楼,倘若没有有良知的伪军内因从内部反水,魏强的武功队尽管战斗力很强,但由于缺乏火炮,难以突破日伪军机枪、步枪和手榴弹、掷弹筒所组成的强大火力,端掉日军的炮楼真是谈何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