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開封和洛陽兩大古都,河南省會為何在1954年遷往鄭州?

用戶58289194905


就能夠成為省會,我覺得是他的交通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而開封和洛陽雖然是古都,擁有悠久的歷史,但事實上都已經走向沒落。而鄭州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崛起的新城市,又在河南的中部,所以最終把省會定在鄭州。


說起鄭州的崛起,不得不提到清朝末年盧漢鐵路的修建。盧漢鐵路是指從盧溝橋到漢口,也就是京廣鐵路的北線,這可謂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一條鐵路大動脈,即使在今天也是相當重要的。起初的時候,這條鐵路打算過開封走項城周口,如果是這樣的話,開封現在應該都還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城市。但是由於當時的人們比較愚昧落後,看不到鐵路帶來的優勢,反而認為鐵路會破壞當地的風水,所以不願意鐵路經過他們那兒。而且當時外國人修建鐵路都是帶著侵略的目的,所以很多保守的人士不願意鐵路修到自己家。

尤其是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而項城老鄉到袁世凱那裡,請求袁世凱讓鐵路不要經過此地。可惜即使像袁世凱這樣見多識廣的人也意識不到鐵路的好處,思想和那些保守人士一樣。經過袁世凱的努力,最終這條非常重要的鐵路沒有走項城,而是往西移了一段距離走鄭州。此後,另外一條大動脈隴海鐵路也經過鄭州,鄭州從此成為中國鐵路的心臟,一直到今天都是亞洲第一鐵路樞紐,鄭州就因此強勢崛起。

開封在古代確實很有名,但是他主要是依靠水路運輸。因為古代沒有鐵路,所以水路運輸尤其關鍵。但是到了近代,鐵路等新興工具興起後,水路運輸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再加上抗日戰爭中,開封遭到了很嚴重的破壞。而且黃河大堤決口引發了黃河改道,這樣使開封走向衰落。而鄭州依靠著鐵路的優勢繼續向前發展,在解放的時候已經大大超過了開封。

鐵路對一個城市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例如在明清時代,江西經濟還是很不錯的,而湖南被認為是落後的地區。但是由於粵漢鐵路也就是南京廣鐵路,走湖南而沒有走江西,最後江西這樣一直衰落。後來江西雖然也修建了京九鐵路,但是京九鐵路的重要性,始終無法和京廣鐵路相提並論。

總之鄭州當年依靠鐵路強勢發展,當在解放的時候實力已經大大超過開封,再加上鄭州的地理位置處在河南的中部,也比較適合做省會,所以河南最終把省會遷到鄭州。


平安讀歷史


<strong>

根據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謝曉鵬教授的分析,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

鄭州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北,北臨黃河,西依中嶽嵩山,東、南兩面為廣闊的黃淮平原。鄭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前商王朝曾建都於此,後來歷朝歷代多在此設立州縣。京漢、隴海鐵路在鄭州交會,使鄭州由一個交通落後的中原小城一躍成為中國中部地區連接東西、溝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位置適中和交通便利不僅為鄭州的崛起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而且成為河南省在選擇省會新址時的重要參考因素。

相比之下,開封位於河南省的東部,地理上偏離河南省的中部。在歷史上,開封雖為七朝古都,並長期作為河南省的省會,但是近代以來,隨著鄭州鐵路交通樞紐地位的形成,開封交通的相對劣勢就更加凸顯出來。加上開封地段黃河已成“懸河”,河床高出市區許多,黃河的安全隱患始終無法擺脫。

經濟及政治因素

鄭州周圍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鋁土、耐火粘土、石灰岩等,其蘊藏量大、分佈廣,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1948年10月鄭州解放以後,經過6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是一座擁有50多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市,併成為河南省的經濟中心和全國重點建設城市。“一五”計劃期間,鄭州被確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和中南區9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工業化的動力成為省會遷鄭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而開封境內以農副產品資源為主,當時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相對缺乏,加上黃河水患的嚴重威脅,所以,“一五”計劃時期開封並未被確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和重點建設城市。此外,當時在選擇省會的時候,中央和河南省還有政治方面的考慮,就是要選一個最有利於省領導機關有效地領導全省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城市。從各方面條件來看鄭州最適宜作為省會,特別是便利的交通和適中的位置使鄭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廣大農村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故此,河南省會自汴遷鄭已勢在必行。

遷鄭的過程

1954年8月8日,河南省委初步確定了省直各單位搬遷的時間表。9月23日,省委決定省直機關分4批遷移。至10月底,包括省委、省政府、省軍區等省直和部隊機關的近7000名工作人員全部遷往鄭州。

10月14日,開封市舉行歡送省領導機關遷鄭大會,市長姜鑫致歡送詞。

10月30日,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一級群眾團體由汴遷鄭,從此,鄭州這個新興工業城市成為河南省的省會。11月3日晚,在鄭州舉行了省、市直屬各機關及各界代表1400多人參加的聯歡晚會。鄭州市市長宋致和首先致詞,接著,省政府主席吳芝圃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號召省直機關全體幹部和鄭州市的幹群緊密地團結起來,為建設新鄭州、新河南,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遠大目標而奮鬥。

至此,省會遷鄭工作基本完成。

省會遷鄭的影響

河南省的影響

省會遷鄭是河南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河南省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當時省會遷移鄭州後,對於密切省領導機關和全省各地的聯繫,加強對全省工作的領導,以及對於及時接受中央指示和接受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都是非常有利的。特別是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鄭州已逐漸成為新興的工業城市,它又直接聯繫著洛陽、新鄉和焦作等地的工業建設。

總之,省會遷鄭後,河南省領導機關對全省的領導加強了,省會與全省各地及首都北京的聯繫更加便捷和密切了,河南省的整體發展和城市佈局也更趨平衡與合理,全省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對鄭州市的影響

省會遷鄭後,鄭州成為河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別是成為全省的政治中樞。對於鄭州城市地位的變化及省會遷鄭帶給鄭州市的重要影響。省會遷鄭給鄭州帶來了一個最為有利的條件,就是能更及時地取得省委、省府、軍區及其他省級領導機關的領導,也給鄭州帶來了和其他兄弟城市、兄弟地區經常聯繫、相互學習的機會。如果說鐵路交會給鄭州帶來了發展和崛起的第一次重大機遇,那麼省會遷鄭則給鄭州帶來了第二次重大機遇,且這次機遇對鄭州市的影響更加深遠,更加具有決定性意義。

對開封市的影響

這次省會遷鄭對開封市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譬如城市人口的部分暫時減少、購買力有所降低,某些服務性行業營業暫時下降和某些勞動群眾固定職業或臨時收入受到某些影響等等。

為使開封市不因省會遷鄭而受太大影響,在省會遷鄭的同時,中共鄭州地委及專區一級機關由滎陽縣遷往開封市。195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鄭州專區改名開封專區,專員公署駐開封市。當時的開封專區下轄鞏縣、滎陽、新鄭、密縣、登封、中牟、開封、尉氏、通許、杞縣、蘭考等縣,綜合實力相當可觀。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原崛起”戰略的提出和“鄭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推進,開封迎來了又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唐辰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因為河南省作為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共有四個古都,除了開封和洛陽,還有安陽和鄭州。所以,被故意漏了兩個古都的河南表示這個提問者真的不中。

關於河南省省會1954年為何定在鄭州的問題,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多次分析,簡單說來:

古都雖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不是能否成為省會的唯一參考因素。省會一般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中心,不僅僅要有底蘊,更要有號召力和安全感,而這些,是其他古都如洛陽或者開封都給不了的。

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靜夜史認為:

1、鐵路的邂逅

鄭州作為古都,歷史上的知名度雖然不及“神都”洛陽和東京開封,但鄭州有鐵路,這讓鄭州的交通條件一騎絕塵。

自古以來,交通運輸都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所以秦始皇在統一天下時才修建了遍佈全國的馳道。而作為一省甚至一國的政治中心,發達的交通條件是至關重要的,它涉及到糧食的轉運、軍隊的調遣等一系列問題。

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不發達的古代,水運是建都的首選,因此隋唐大運河匯聚的洛陽才成為唐帝國和武周帝國的東都。隨著長安和洛陽的衰落,大運河沿岸的開封又稱為北宋的都城。

在這樣的條件下,位於開封和洛陽之間的鄭州是沒有機會的,所以它只能隸屬於開封府。

但是隨著近代以來列強的紛至沓來,為更快掠奪我國財富,列強紛紛在我國修建鐵路,速度緩慢的水運逐漸被鐵路取代。

而為了反擊帝國主義的鐵路入侵,清政府在接受了鐵路這一新事物後,也開始著手參與鐵路的修築,鄭州的春天要來了。

鄭州的崛起,首先要感謝清末重臣張之洞。188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上折建議修築(盧漢鐵路,並設計了具體線路:從保定、正定、磁州南下,經安陽、新鄉、焦作等地,在滎澤口以上,“擇黃河上游灘窄岸堅經流不改之處,作橋以渡河”。過黃河後,則“由鄭州、許昌、信陽驛路以抵漢口”。

1899年,盧漢鐵路全面開工,1906年4月1日全線通車,後改名京漢鐵路。

關於張之洞為何選擇經過鄭州而不是開封,靜夜史認為除了黃河大橋的選址,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此時的北洋大臣袁世凱是河南周口項城人。如果盧漢鐵路經過開封則必然經過周口,這對於懼怕洋人順鐵路入侵的袁世凱而言,後果相當嚴重,所以經過他的努力,鐵路整體向西移動100多公里,鄭州成為幸運兒。

而張之洞給鄭州帶來的大禮包還不止一個,因為除了盧漢鐵路,張之洞還計劃修建溝通陝西、甘肅的鐵路,這就是隴海線的前身,而隴海線在河南省境內則為汴洛鐵路。

1908年,汴洛線全線通車,兩大鐵路幹線在鄭州交會,鄭州由此成為中國鐵路的“心臟”,城市建設蓬勃發展起來,迅速超越開封成為河南省第一城。

建國後,在我國工業化建設的大背景下,經濟基礎雄厚且交通便利的鄭州自然成為河南省會首選。

2、地形的天賦

鄭州取代開封和洛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907年唐朝滅亡後,洛陽與長安一道徹底沒落,昔日的東都除了後唐時期短暫的迴光返照,徹底被東部的開封取代。

而在開封做了北宋160多年的都城後,隨著北宋滅亡,也徹底失去了都城地位。

但金朝後期曾再度將開封定為都城,這是開封作為都城的最後一瞥。元朝建立後,開封雖不是都城,但一直是河南省的省會,這種局面經過明清和民國,一直保持到建國後的1954年。

開封相比於其他河南省城市,特別是洛陽,地勢非常平坦,適合進行工業設施佈置,且能夠承載更多人口。但開封有一個致命隱患,那就是黃河水患。

開封的平坦地勢,全拜黃河所賜,這條為開封帶來生機的母親河,也是隨時可以要了開封老命的地上懸河。由於地勢低,開封段的黃河長時間一直是地上懸河的狀態,不僅難以通行,更嚴重威脅了開封的生命財產安全。

今天的開封,是典型的“城摞城”奇觀,地下因為黃河水患埋著七座城,這樣危險的地段,誰也不敢說某一天的黃河不會突然失控。

建國之後,雖然我國大陸統一,有了治理黃河的系統方案。但共和國初立,即便經過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我國周邊形勢依然沒有根本性好轉。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黃河被敵人破壞,開封將不復存在,花園口掘堤的悲劇極有可能再次重演,所以河南省的省會必須另擇新址。

相比之下,鄭州雖然和開封不遠,但卻成功避開了地上懸河的尷尬,不用擔心因敵人破壞導致的黃河決口。

而且位於黃河沖積扇的鄭州地區地勢同樣很平坦,能夠提供大面積的場地,便於進行工業項目的佈置。

再者,一旦出現危機,鄭州距離西部山區的距離要遠遠近於開封,可第一時間進行轉移,這使得鄭州的安全係數遠遠高於開封。

最後,鄭州在地理位置上位於河南省的中央,這意味著鄭州到全省各地的距離相對平均,這在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的建國初期,有利於節省通勤成本,便於更好更快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所以鄭州在1954年成為河南省省會絕非偶然,這是歷史和現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河南省四大古都分別是:

1、洛陽: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

2、開封:夏朝、魏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

3、鄭州:夏、商、管、鄭、韓

4、安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


請從以上選項中選擇一個另類的!是不是有一個城市感覺特別突兀,很明顯這是一道送分題。然而在最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其他三個城市加起來也比不過一個鄭州了。

其實鄭州入選“河南省四大古都”也不是“硬擠進來的”,也有其歷史追溯在其中。

歷史上,鄭州曾經是夏、商、管、鄭、韓的都城,隋唐之後在鄭州常設有州,在河南的歷史淵源不算短。因為其是“夏商”的都城,所以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重點支持的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遺憾的是,這些朝代距今實在太過遙遠,且無遺址留下,文化淵源基本絕跡。加之“管、鄭、韓”的存在感實在太過於薄弱,所以很多人對於鄭州入選河南省四大古都都持保留態度,乃至於有人認為這是和“北鼻拿百花獎”一個性質。

以至於同樣存在感薄弱的安陽古都就在鄭州的庇護下,免於被戲謔。

開封→鄭縣→鄭州

眾所周知鄭州是一座被火車拉出來的城市,橫貫中國南北、東西的鐵路大動脈都要從鄭州經過,是中國鐵路的心臟,也是最大的交通樞紐中心,在這裡可以直達除了臺北以外,全國任何一箇中心城市,乃至海口。

鄭州之所有能有今天的地位,有一個人是不能忘的,那就是晚清名臣張之洞。

因為清政府決心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漢鐵路”從鄭州通過,就是張之洞在經過多方研究之後,向清政府上的一道摺子,陳書詳情,最終京漢鐵路得以路過鄭州,而不是當時的省會開封。

經過8年的修建,京漢鐵路通車,鄭州也迎來了千年來最大的機遇,京漢鐵路奠定了鄭州的城市框架。由此到今,一路高歌引亢,佔盡河南的優質資源,將其他17個市甩的一塌糊塗。

張之洞最終選擇了鄭州是刻意為之,也是為了使這條鐵路可以使用萬年而不垮。開封地處平原地帶,在太平年間作為“運輸通道(漕運)”自然是風光無限,但是因為其無險可守,在戰爭年代,鐵路若修建於此,極容易成為炮灰被“當頭棒喝”,戰爭中交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1948年,開封就在半年間,被解放兩次。第一次解放後旋即因為戰略因素撤離,四個月後迎來第二次解放。

而地理因素上開封更是和鄭州沒法比,黃河在開封是懸河,“黃患”是自古以來令各路王朝頭疼腦熱的自然災害,如果鐵路在開封,那麼一旦再次水患,火車就變成水車了。

就這樣,因為鐵路帶動的新型較之漕運更加便利的交通升級,開封和鄭州的經濟發展便定型了。即便如此,建國後,河南的省會依然是開封市,直到1954年10月,省會才由開封牽往鄭州,“要想富先修路”,在“路”上面,鄭州佔盡了天時地利,成為省會是早晚的事了。

洛陽→開封

無獨有偶,鄭州因為交通便利而取代開封的一幕,在歷史上洛陽和開封的更替是有一點相似的。安史之亂後,洛陽的繁華便如過往雲煙,賴以為生的運河因為淮河與河北形成了藩鎮割據,運河被逐漸廢棄,再也沒有被起用過。

五代、宋以後,隨著汴梁漕運的發展,開封順勢崛起,洛陽失去了作為都城唯一的價值,就這樣河南省歷史文化淵源最久的洛陽一蹶不振,到近代連少林寺都被搶走了,實在是虎落平陽,可悲可嘆。

當然洛陽被開封取代並非僅是因為交通的關係,只不過這一層關係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且與鄭州開封交替別無二致,可見,歷史的本質跟人類一樣,是復讀機啊。


史味人生


因為鐵路!鄭州以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力壓開封、洛陽兩座古都成為河南的省府所在地。

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會發現河南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太多太多。首當其衝的便是古都洛陽和開封。在歷史上這兩座城市曾經長期交替霸佔著河南省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也成為了河南省最知名的兩座城市和文化名片以及精神內涵所在。

然而在近現代,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經濟貿易往來的方式和交通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全世界範圍內的各個城市的地位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港口城市不斷超越內陸城市,交通樞紐不斷的幹掉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鄭州就是憑藉著成為鐵路交通樞紐,成為了河南省省府所在地。

鄭州原本名為鄭縣,是一個規模極小的普通縣城。在河南省內根本排不上名號。然而清朝末年隨著京漢鐵路的規劃以及建成開通。京漢鐵路將河南境內的路線和一等車站設在了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鄭縣境內。而完美的避開了東邊的開封、西邊的洛陽。這樣的一個決定,可以說直接改變了三座城市之間的相對優勢關係。



鄭州因為鐵路的開通正式邁入鐵路時代,南來北往的貨物和人口在這裡匯聚,又從這裡發散,逐步的改變著鄭州的城市規模和知名度,同時也提升著鄭州本身的經濟實力和思想文化。而此時開封和洛陽依然處於思想保守的守舊狀態。

隨後不久,隴海鐵路也正式修建開通與京漢鐵路在鄭州火車站交匯。鄭州從一個京漢鐵路的沿線城市變成了兩個交通大動脈的交通樞紐。一時之間鄭州可以溝通南北、貨達東西。迅速成為了聞名遐邇的近現代化城市。



鐵路為鄭州帶來了3萬多人的移民,這次移民潮一次性為鄭州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活力和城市擴張。

1953年,鄭縣正式更名為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省委將政府駐地從開封搬到了鄭州。儘管此時鄭州的城市規模的經濟實力還比較弱。但是憑藉著交通樞紐的地位和便利的交通,鄭州市受到了國家極大的重視。其後鄭州迎來了再一次的發展浪潮。最終鄭州的經濟實力也超越了其他城市,由此發展成為了河南省第一大城市。



因此,鄭州被人們稱為是一座由火車拉來的省會城市。與之有著類似發展歷程的城市,還有河北省的省會城市石家莊市。


珞珈山的貓


自古至今,中原劃線文明的核心區域都會有兩座雙星閃耀的城市,從最早的長安洛陽,到後來的洛陽開封,直到今天的西安鄭州。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他們的區位優勢決定的,河洛盆地自古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著名的二里頭文化、仰韶文化、紅山文化等都在這裡,且洛陽山河圍繞,在割據時代是極其易守難攻的,長安地理上和這個類似,關中平原,沃野千里,另外長安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連接西域,直到現在它依然對於西藏、新疆和內蒙有極強的掌控牽制作用。所以在隋唐之前長安洛陽一直是整個中國的雙子星城市,作為兩個最重要的核驅動著中華文明,魏晉南北朝時期衣冠南渡,五胡亂華,南方得到開發,於是到了隋煬帝時期不得不遷都洛陽,開鑿隋唐大運河來連接江南了,隋煬帝幾次下揚州,並長年居住在了江都(揚州舊稱),可見他是極有遠見的。在這一時期洛陽成為了絲綢之路和隋唐大運河的交匯點城市,整個隋唐時期洛陽的實際地位是不弱於長安的。後來五代十國,中原地區的士族繼續南遷,到了宋朝時期,江南已經徹底成為了中國的經濟中心,另外失去了對於西域的控制,於是開封成為了改道後的大運河和黃河的交點城市了,通過大運河江南財賦源源不斷運達開封,而洛陽作為華夏文明的傳統心臟,開封洛陽便成為了北宋的東西兩京了。後來南宋政府偏安江南山水,北方運河繼續廢棄,直到元朝定都北京,運河經歷了大規模的改道,從杭州經過江蘇、山東直接進入北京,中原大地上便沒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存在了,於是中原分為開封府和河南府(治洛陽),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整個明清時期。後來到了民國,京漢鐵路修建,再到隴海線的修建,鄭縣(鄭州舊稱)便成為了鐵路時代的一個巨大的十字型交通樞紐。後來河南省省會的變遷也是因為中國逐漸從公路水路時代步入到鐵路時代了,再到今天的高鐵時代,鄭州更是成為了米字形的高鐵樞紐和高速樞紐,隨著最近國家中心城市文件的批覆和一帶一路策略的實施,鄭州未來將不可逆地成為中原大地上一座新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的航空、高速、高鐵的中心城市,所有這些都是由它們的區位優勢決定的。



風言妄語


1,地理位置上偏東,這一方面影響稍微弱一點

2,最主要還是經濟上,在經濟上開封一直依靠旅遊和農業帶動經濟發展。在當時處於國家大力發展經濟的時候,一方面開封沒有礦產,第二再把礦山運到開封再運出去勢必增加成本,而且當時正在發展鐵爐的時候,當時的礦山大部分集中在鄭州周邊的地方,把鄭州作為交通的運輸樞紐最合適。

3,開封不安全,發洪水時候開封最先被淹掉


斯威坦福


關鍵的關鍵,在於地理。很多答友說的這些那些,其實都敵不過這先天優勢。

中華文明(漢文明)是多點開花的模式,但信史時代,西周,強秦都以關中起家,而關東(函谷關以東)和山東(伏牛太行以東)是較落後、待開發地區。

漢唐之際,農業技術的進步,黃淮海大平原發展起來了,所以長安漸不能掌控天下,統治中心東移到洛陽。

再然後,水稻的引進和普及,讓經濟中心南移過長江,得大運河之利的開封數百年間當了老大(可見隋煬帝確實功在千秋)。

之後大家就更熟悉了,明清其實都是南北兩京模式…直到西風東漸。

於是,要修鐵路了,沿黃河南岸走東西大動脈幾無爭議,但更重要的南北線…第八大古都大鄭縣脫潁而出。

無他一一這位置得勁!

往西一些,沿黃山地越來越高(成本會成倍翻),往東一些,黃河已經懸在頭頂上,萬一出事…

大鄭縣恰在這個點上:西部高原、山區、丘陵,跟東部萬里大平原的交界,以黃河南岸論,就在這兒。

萬里黃河水滔滔,可既不太艱難、破費,又足夠安全、方便,平漢線不從這兒過黃河?那是腦殘!那些關於當年選線的種種傳說,其實都是笑話罷了。

以後種種,其實都不過當年這個明智決定的自然演繹罷了…


球是一種態度


基本原因只有一個,文物保護!解放初期,國家百廢待興,但還是組織了北大、武大、河大等學校組成的考古隊對開封進行考古勘探。劃定了北宋、元、明、清時期的開封古城範圍。可以參看1980年出版的中國古都考古地圖(其中的內容基本上來自於1950~1953年的考古勘探結果),發現當時的開封城市基本上都在保護範圍之內,不能進行大規模建設。洛陽也有類似情況。所以1954年把河南省會遷往鄭州。在1980年以前,開封的建設基本上按照解放初期的規劃進行。1980年以後破壞古城遺址的現象就多了起來。最近幾年古城保護又引起重視。現在國家提出古城修復、自然修復計劃,開封是重點城市之一。


薄利軒1



其實,河南省會遷到鄭州是非常正確的,現在已經得到了證明。鄭州在河南省位置居中。地理位置是大自然賦予的,無法更改和替代。開封偏東,洛陽偏西。這兩個城市做古都是稱職的,就全國來說,居於中心。做河南省會就不如鄭州了。鄭州另一個勝出的條件當然是鐵路了。有路才有城。鄭州位於京廣線和隴海線交匯點,這不但對鄭州,對河南,甚至對全國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一點。現已成為全國鐵路,高鐵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不斷促進城市發展,使鄭州面貌日新月異,邁進了全國大城市的前列。還有一點,河南的上億人口,是鄭州發展的堅強後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